APP下载

当他们困于“自我妨碍”的牢笼

2023-03-17王妍妍米娜

教育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社恐上场事情

王妍妍 米娜

研究表明,越是在紧要关头,自己的表现越容易引起他人评价时,自我妨碍行为越容易发生。故意拖延时间、设定过高的目标、假想或人为增加与人交往的难度等,都是常见的自我妨碍行为。在生活里,有些人习惯于通过一系列行为为成功施加压力,或者夸大取得成功过程中的阻碍。你是否因为某种原因,为自己设置过对成功或者学习不利的阻碍?出现过哪些自我妨碍行为?我们采访了儿童青少年及大学生,请他们从不同视角探讨自己被“困住”的经历和体验,以呈现自我妨碍的不同表现。

惰性思维主导了我的理智

印象很深的一次,是高一年级的首次质量检测考试。那时,班上同学大多埋头苦读,甚至惶惶不可终日,我却因准备同在月底进行的花样游泳市级比赛,无心备战考试。眼看复习时间越来越少,我以班主任了解我的情况为借口,甘心成为“自欺者”,甚至在考试前两周的晚自习时段连续请假,肆意将血汗挥洒在游泳训练场。我明显感受到这是一种从未经历过的轻松,并未察觉这是逃避困苦的表现。

结果可想而知,我的考试成绩不尽如人意。现在想想,当时我并非完全不记挂考试,甚至比表面上表现得更在意,而这其实正是自我妨碍的惰性思维主导了我的理智。

除了学业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出现过故意的延误和推迟行为。为延迟完成周末作业,我会从上交作业的最后期限向前推算,得出完成作业的开始时间,而且会故意为自己添加所谓的“硬性任务”,比如看电影、读书、撰写观后感等。任务少、事情简单的话,也容易让我产生拖延行为。当然,如果时间非常宽裕,比如一周以上的话,我也觉得不必过早“开工”。

拖延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的生活,但其影响对我而言具有两面性。积极方面在于,我会对即将拖延的任务进行判断和预估,思考拖延的后果,最终做出是否拖延的选择。这种方式能够提升我对周身事务的判断力,从而提高判断的准确性。而且在拖延的过程中,我不会产生过多焦虑,反而还发展了历史、音乐等方面的个人爱好。我觉得这是全面发展个人能力的一种方式。消极方面在于,我多次正确预估事情所需时间后,逐渐陷入了遇事先判断、大多事情选择拖延的境地,甚至出现因拖延导致事务压身的情况。同时,预估时间有误也会导致我不能如期完成高质量的内容。

在家务劳动中,我做事情常常半途而废,这是因为我在多次整理物品后发现,收纳的物品依然很难找到,久而久之就衍变成不主动整理、全部摊放在眼前的习惯。这使我的房间看起来很凌乱。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高一  季韵涵

“退堂鼓”打多了,也就习惯了不上场

每年寒暑假前的最后一场考试,我总是考得不够理想。越是临近考试,越不想努力学习,大概是盼着放假,心思早已不在如何考出好成绩这件事情上。有时候,我也会在自认为实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况下表现出强烈的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处理不好即将要面对的考试或比赛。比如,参加运动会时轮到我上场,如果那个项目不是我拿手的,我的第一反应会是拒绝,觉得自己一定做不好这件事情,但最终我还是会上场,只是其间的“思想斗争”比较难熬。有时,与朋友们出去打篮球,我也担心他们的球技会不会太好,或自己的水平不够高导致当众出丑,经常选择不参与,只在一旁看他们打篮球。我当时应该是想尝试的,想尽力表现得很好,但这样的“退堂鼓”打多了,也就习惯了不上场。

中考前,我经历了一段深刻的自我折磨。大部分学生希望自己能考出理想的成绩,我也不例外,当时的心理是极其希望自己能考出好成绩,但过于害怕得不到想要的结果。中考前越来越大的压力,压得我喘不过气。我为自己预设了很多种结果,现在想来,那些预设出的并不美好的结果,很可能会成为我取得好成绩的最大阻碍。好在我有一个温暖的家庭,父母一直采取鼓励式教育,所以最终克服了困难,考出了理想的成绩。

谈到“社恐”,在我看来这是害怕与人交往、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的一种心理。我不是“社恐”,但我遇到过“社恐”的人。他们可能也不是很内向的人,但比较喜欢给自己设障,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或许也是一种人设吧。

天津市第二南开学校高一  曹同学

和不熟悉的人沟通令我焦头烂额、无从下手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說,自我增加社交时的障碍可能是一种常见现象,也就是平时常提到的“社恐”。在我看来,“社恐”其实更多是对正常社交的排斥,是对在陌生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抗拒。有时候我们宁愿伪装甚至委屈自己,也要呈现出一种抵制和自我防御的姿态,切断自身和外界的连接。再加上三年疫情防控,很多人都只跟自己的舍友比较熟悉,与其他同学的交往机会有限,久而久之更不愿意接触,甚至想法设法阻止面对面的接触。聚会时选择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有人cue(点到)自己会尴尬地脚趾抠地、发言前预判会冷场就一句话都不说,这些场景都是我身边同学的一些“社恐”表现。

其实我认为大多数年轻人在内心深处是渴望与外界交往和联系的,并非自愿地成为一座与世隔离的孤岛。对我而言,在社交上的自我妨碍心理主要还是源自缺乏自信,如果再深入研究缺乏自信的原因,恐怕就得归结到家庭。父母平时对我的要求既正统又严厉,我从小就怕自己哪里表现不好,遭到爸爸妈妈苦口婆心的指点。

有段时间,我的自我妨碍状态比较严重。大一时,我忘不掉自己面试学生会时的场景,简直可以用“快要尿裤子了”来形容自己的紧张程度。正式加入学生会后,相比写稿子、写策划的得心应手,和一位刚认识的老师或者同学沟通令我焦头烂额、无从下手,每次去沟通都要做足心理建设。哪怕是正常的工作,我总是担心对方会拒绝我或者我的要求是在给对方添麻烦,就一再把沟通环节往后拖,拖着拖着对方的时间不允许配合我的工作了,结果就真如预期般“凉了”。

吉林省某大学大二  张同学

事情越难应对就越爱拖延

我应该是一名“拖延式自我妨碍患者”。我会在着手做事之前,将它们按轻重缓急排序,将难度最大的事情放在最后去做。事情越难应对就越爱拖延,但对我而言这未必是一件坏事。有时,我留给自己的时间越短,做事效率就越高,还有一种“冲刺”带给我的成就感,印证了我常挂在嘴边的那句“Deadline是第一生产力”,但这一习惯的确也影响了学业和生活上的不少事情。

比如,老师要求在3天后提交课程论文,但我会制定另一个专属于自己的计划,一般是留2天时间让自己出去玩,再留1天时间完成这篇论文。写论文的那一天,我又会将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用来构思和查资料,另一半用来将论文写出来。

临近考试,我需要打起精神复习功课,但在复习这件事情上,我也爱拖延。我列好了为期一个月的复习计划,但我故意将复习时间延后,想着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考前复习这项任务,拖到考前5天才拿起书本。结果,我才把大致框架梳理明白就该去考试了,完全来不及复习较为琐碎的知识点,导致没有考出理想的成绩。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思考过自己爱拖延的原因,可能是追求完美,总希望自己做得很好,在没有做好准备之前不轻易行动,这就像我此前看到的一场题为“拖延,不是懒惰而是恐惧”的演讲那般。这样的拖延,有时也可以被视为内耗,虽然我没有行动,但待完成事项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北方工业大学大三  葛同学

猜你喜欢

社恐上场事情
我,社恐……
『社恐』:再想想,你真的要躺平吗
校园社恐人的real one day
你有“社牛症”或“社交恐惧症”吗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独自上场
除夕赴年夜饭
把事情写具体
上场之前
一级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