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①

2023-03-17姜凤良姜朋涛胡志芳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免疫学思政

王 宁 姜凤良 姜朋涛 郭 娜 胡志芳 徐 曦

(西安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免疫学教研室,西安 710021)

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国家医药卫生人才的重任。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医疗卫生工作者,更是有情怀、有温度、勇于担当、富有探索精神的白衣天使。如何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卫生医疗人才一直是医学高等院校教育改革的中心问题[1]。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关于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和相关举措,核心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确定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医学院校是培养技术合格和品行端正医疗人才的摇篮,更应重视对医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为此,各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将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并举的教育探索之路[3]。

自2016年起,我校开始规范化组织并深入挖掘各学科理论知识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多次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教学竞赛活动,将此项教学改革广泛推行并稳步推进,在全校范围内将学科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使德育教育渗透并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以期达到“润物无声,德才并举”的效果。医学免疫学是发展最快速的医学前沿学科之一,也是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之一[4]。本教研室在临床专业本科班免疫学课堂率先试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思政元素融入本学科教学实践中,旨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使医学课堂成为医德医风建设和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以培养医学生爱国情怀和职业素养,成长为有温度的健康守护者。

1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在免疫学教学过程中,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线,课程思政元素立足于在本学科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事迹、社会热点问题、学科研究进展与突破、大医精神、医学难题、社会聚焦事件等素材,使“乐于奉献,救死扶伤”深植于心,培养医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认同和民族自信,使医学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场所。

教研室将本学科思政元素按照章节分布进行整理汇编[5],部分内容如表1 所示。在理论课授课过程中结合专业教学目标,找准理论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连接点”,巧妙引入并适当讲解;或将思政元素作为扩展内容,以微课、影像资料、图片、文献等形式上传于本校在线课程学习通平台,供学生课后观看学习,确保在不影响正常教学计划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方式较为灵活多样,可结合思政元素特点与专业知识内在契合情况,采用经典案例穿插方式、科学创新案例引入方式、情景还原再现式、PBL课堂自助查阅方式、先进人物事件隐性渗透式、讨论辨析式、专题嵌入式等方式进行融入。

表1 免疫学学科思政元素摘选Tab.1 Sele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Immunology course

2 课程思政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环节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授课教师的准备、教师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课堂融入实践等过程。

2.1 学情分析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专业本科段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的必修课程,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和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对人体结构和机能活动已初步掌握,但尚未进入医院见习或观摩临床病例,职业认同感尚未完全建立,对于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尚缺乏具体认知;加之此阶段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年龄,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形的最佳时期,需要教师在心理道德建设方面给予健康向上的正确引导。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临床专业理论课时仅为48 学时,如何在知识点多、内容抽象、课堂时间少的条件下实现课程思政的科学融入,也是免疫学课堂思政教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6]。

2.2 教师准备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承担着课程思政教学中“教书”和“育人”两大职责,需在医学课堂上做好“以德树人”“育才育德”[7]。在免疫学授课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本专业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善于从专业知识中提炼所蕴含的育人因素,并能将思政教育与免疫学理论知识相融合,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巧妙渗透到教学全过程[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复推敲思政元素引入方式,确保切入不生硬且深浅适宜,可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又不过多占用课堂时间。课后通过师生互动平台等多元化途径分享教学资源并对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展开讨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2.3 预期目标及课堂融入实践

2.3.1 培养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自信 当代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承载着振兴民族的希望,将医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爱家、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医疗人才是医学教育工作者的殷切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有着5 000 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免疫学发展历程介绍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经典案例穿插方式从学科知识相关契合点切入,如让学生了解从经验免疫学时期开始,我国古代医学家已经进行了预防传染病的大胆探索,东晋医学家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了医治“巅疯狗病”的方法,即“乃杀所咬之犬,取脑敷上,后不复”;在天花的预防方法探索中,我国古代医学家们走在世界的前列,最早开创了“人痘接种法”,在《种痘新书》中描述:“自唐开元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是预防天花的最早记载,也是免疫学预防的雏形,其后此种方法传播至俄国、土耳其、欧洲和非洲等国家,使学生认识到祖国传统医学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树立自信心,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案例穿插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故事领悟道理、思考价值。

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目标[9]。通过近代医学家个人事迹介绍,引导学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报效社会、服务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免疫学预防章节可通过情景还原再现式教学方法介绍我国近百年抗疫历史,回顾伍连德、苏德隆、李桓英、汤飞凡等多位现代医学科学家,他们热爱祖国、心系人民健康,在抗击鼠疫、血吸虫病、麻风病中所做出的卓越贡献;采用科学创新案例引入方式回顾1955 年“糖丸爷爷”顾方舟在脊髓灰质炎流行期间回国,克服重重困难研发出新中国首批脊髓灰质炎减毒疫苗,又创造性地将疫苗融入糖丸中,使我国儿童免于致残的卓越贡献。通过上述科学家事迹回顾,目的是让学生将科学创新和民族自信建立联系,培养其报效祖国信念,将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深植于心。

2.3.2 渗透医者情怀,做有温度的医生 在“生物-心理-社会”现代医学模式下,医学院校对卫生医疗人才培养的定位不仅停留在治疗患者身体疾患,更是“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生给予的心理支持与安慰可以成为患者战胜疾病、减轻痛苦的强大力量。如在细胞因子章节细胞因子风暴知识点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在课堂上引入抗疫事迹,课后组织抗疫专题活动,在教学平台设立讨论区等专题嵌入式方式将新冠疫情暴发之初医护人员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的感人事迹融入课堂教学,广大的医护人员不畏艰险、挺身而出,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坚持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做人民的生命健康守护者,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担当,树立了医学生的好榜样。

在讲述新生儿溶血症内容时,可通过当代妇产学奠基人林巧稚的先进事迹典型案例,以案例穿插方式切入[10]。如她创造性地应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我国妇产科医学空白,引导学生培养刻苦钻研的专业精神;因为“一生嫁给妇产科,大医者大仁心”被百姓们尊称为“万婴之母”,以此培养医学生的奉献精神。在讲授免疫缺陷性疾病章节,通过对艾滋病介绍隐性地渗透入关爱病人、避免歧视、科学探索等思政元素,如引入“红丝带”的象征、国家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四免一关怀”的关爱行动、艾滋病预防与治疗所遇到的瓶颈问题,引导学生勇攀医学科学的高峰,能够通过对患者的关爱使医学的技术价值得以实现,培养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关爱患者,启发学生对医生的职业价值的深入思考。

2.3.3 激发创新思维,培养科研探索能力 科研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只有勇于攀登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在教学过程中,可基于案例教学(case based learning,CBL)的讨论辨析方式带领学生认识免疫学家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科研精神。如在单克隆抗体章节的讲述中,引入GEOREGES KOHLER与CESAR MILSTEIN 教授通过不断摸索和尝试,通过“杂交瘤技术”在体外成功制备出单克隆抗体的案例,他们创造性地将B 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解决了B 细胞在体外容易凋亡无法大量制备产生抗体的难题,此项技术不仅获得了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使得体外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成为可能,也为单抗药物的制备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本案例的学习,带领学生认识科研人员敢于探索和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研是一条艰苦且严谨的道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刻苦钻研,必须甘于寂寞、积极探索、努力开拓、敢于克服困难、具有创新思维,认识到能为推动医学进步做出贡献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CAR-T 技术的研发曲折复杂,其能探索性地应用于肿瘤治疗并取得瞩目的临床治疗效果,离不开免疫学家的科学探索。在进行肿瘤的免疫治疗内容讲解中,通过案例引入式引入CAR-T 细胞治疗研发三十余年,历经五代研发和改造的创新历程,并介绍白血病女孩EMILY 参加CAR-T 临床试验战胜肿瘤重获健康的故事,旨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可为肿瘤治愈带来巨大希望,带领学生体会医疗科研工作者们坚韧和不懈探索的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研是一条艰苦且严谨的道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必须甘于寂寞、积极探索、努力开拓,敢于克服困难并具有创新思维,认识到能为推动医学进步做出贡献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2.3.4 规范职业行为,提升专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 职业行为建立在对职业信念、行为准则的正确职业价值观之上,合格的医务人员应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己任,谨记“大医精诚”的高尚理念,规范职业操作,避免医疗差错和事故发生,具有帮助病人解除病痛的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讲述同种异型抗原理论内容时,应用CBL 讨论辨析方式进行课堂思政教学,使学生熟悉ABO 血型抗原和输血原则,了解输血前严谨细致的准备工作,输血过程中科学监护的专业素养和出现输血反应后临危不乱、科学严谨的处理方式。带领学生分析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必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规范严谨的医疗操作是避免输血反应等医疗事故发生的重要前提,也认识到自身肩负着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重托,避免不当职业行为的出现。

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中全身过敏性反应时,带领学生了解药物和血清过敏性休克的危急,认识皮试操作和科学判断皮试结果的重要性,使学生牢记严谨规范进行临床操作,明确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规范的临床操作是远离医疗事故的有效途径。职业精神建立在职业人群共同拥有的职业信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及对本职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信誉感的基础之上,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应当具有追求医学专业知识、敬业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及社会责任感、社会使命感等职业精神。T 细胞具有高度异质性,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若干亚群,不同的T淋巴细胞亚群在体内行使不同职责,虽分工明确但又彼此互相协作、互相依存,就如同社会中每一种职业的人群。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认识到社会职业虽有分工不同,但无贵贱之分,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应兢兢业业并相互合作,利用隐性渗透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爱岗敬业、互相协作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归属感,以提高对未来岗位的胜任力。

2.3.5 关注民生热点,培养责任担当 医学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军,教师需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做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以提高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以便能在未来的从医道路上践行“健康所系,生命相托”的医学生誓言,做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免疫学预防”章节疫苗制备的基本要求内容讲述中,可通过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培养职业责任心,如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或典型案例引入方式切入相关教学知识点,例如通过对长春长生疫苗事件案例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敬畏生命;在讲新型疫苗内容中介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制备,将学科理论与科学创新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讲到:“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新冠疫苗自主研发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相继上市,为全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在学习疫苗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报效祖国,树立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和科学科研事业献出一份力的远大理想。

此外,还有许多思政元素可以深入挖掘并应用于课程设计,如以免疫应答过程中体内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间交互作用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以“细胞因子风暴”为切入点,认识免疫应答是一把“双刃剑”,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HLA 多基因型和多态性为切入点,带领学生了解“中华骨髓库”以感受人间大爱,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甘于奉献的精神等。

3 教学效果

教研组通过在教学平台发放调查问卷、与学生交流访谈等形式,对上学期接受课程思政教学的 179 位临床本科生进行了教学效果测评,结果见 表2。其中96%的学生认可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认为通过典型人物、社会热点、科学事件等思政元素的引入,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98%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可提高自身对免疫学和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热情的同时也扩充了知识面和医学视野。86%的学生认为思政元素丰富,与学科知识联系紧密。23%的学生认为课程思政占用了部分课堂时间,案例引入略显生硬或不当,应进一步提高教学方法,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进行。通过教学效果分析,教研组明确了此次教学改革基本上达到了预定思政目标,也坚定了教师应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认识到在深入挖掘学科思政元素、优化融入方式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等方面还需不断探索尝试。

表2 免疫学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情况 [例(%)]Tab.2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Immunology courses [n(%)]

4 小结与展望

课堂是教师进行价值引领和知识传递的主阵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医学文化融入教学,深入挖掘思政元素,从学科维度,向职业道德教育、人文素质培养等多维度延伸,探求“德育”和“学科教学”相结合是教研组进行免疫学思政教学探索的主要出发点。在以后的深入实践中,教研组将继续深入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做到合理化融入和过渡,不过多占用课堂教学时间而是尝试抛出线索,通过课后线上小组讨论、PBL教学自主查阅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者修养,不断夯实专业基础、强化职业素养,为培养新时代健康促进者进行了积极探索。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免疫学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猪流行性腹泻的免疫学机理与临床应用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中国免疫学杂志》第八届编委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