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I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进阶途径

2023-03-15刘妍张璟雷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播路径人工智能技术

刘妍 张璟雷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利用人工智能及其他技术手段,有利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价值,人工智能在非遗数字保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解决数字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在AI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并分析了人工智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非遗文化传播数字化构建的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技术;非遗文化;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122;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102—03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在AI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更多创新的途径和可能性。这种进步的方式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进一步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可能性,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的目标。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人类创造的传统表达方式、社会实践、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等非物质文化现象的综合体,它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色和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社会意义。数字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在于防止其逐渐消失和衰退的风险,数字化可以有效保护和保存这些文化遗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于口头传统、手工传统等易逝的形式中,随着时间的流逝,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会面临传承者减少和传统技能流失等挑战,导致其逐渐消失。然而,通过数字化手段,可以记录和保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实现其永久保留。供后人学习和研究。[1]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地区独特的文化特色和传统,通过数字化传播,可以将这些文化遗产推广到全球范围,促进人们对不同地区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了解。这有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理解,增进人们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包容。数字化傳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持,因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吸引力和价值,可以成为吸引游客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数字化传播,可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虚拟展览、在线教育、文化产品等形式进行推广,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数字化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和机制,结合现代科技,创造了全新的展示方式和传承模式。可以利用在线平台和社交媒体进行跨地域、跨时空的传承交流,让不同地区的传统文化相互启发和交流。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主要因素

(一)非遗数字化传播理念缺乏创新和多样性

AI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途径,但是目前非遗数字化传播理念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对文化传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非遗数字化传播主要以展示文化元素和传播文化知识为主,缺乏对非遗文化的深入挖掘和多样化表达,这使得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内容相对单一,难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理念,注重创新和多元化表达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平台上能够更加生动地展现出来。非遗数字化传播目前主要采用传统媒体形式,如文字、图片和视频等,但缺乏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新的传播方式,促使非遗数字化传播无法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限制了非遗文化的传播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机交互等,创造全新的非遗数字化传播方式,提升非遗文化在数字化平台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单一的数字化传播理念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无法得到充分展示,容易导致文化的同质化和流失,落后的技术手段限制了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创新和发展,难以适应当前数字化时代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强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研究和创新,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文化特点,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非遗数字化传播效果不理想

数字化传播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保护和传承各国和地区独特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这些文化的魅力。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容易受到时间和环境的限制,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观众可以通过虚拟现实眼镜或者手机APP等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也能够避免物质文化遗产的磨损和破坏。AI技术能根据用户兴趣和偏好智能推荐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使用户更轻松地获取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AI技术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识别等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自动化的解读和分类,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发展,需要提高数字化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然而,目前依靠人工智能技术的非遗数字化传播仍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AI技术在处理非遗数据时存在限制。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多样,对于AI技术来说理解和处理起来比较困难。除此之外,在数字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多样性和社会接受的程度,不能简单地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还需要考虑到文化的独特性和个性化需求。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价值不高

数字化传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多种先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有助于推广和普及这些文化遗产。然而,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内在价值不高可能对文化传播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可能会导致非遗文化传承的问题,如果非遗文化的表达方式被限制在数字化平台上,传统的口传和实践方式可能会逐渐减少,从而导致非遗技艺的流失和传承的困境。[3]此外,商业化和商品化的趋势可能会使非遗文化变得肤浅和商业化,丧失了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最重要的是,缺乏亲身体验和情感联系可能会导致人们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关注度下降,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应重视非遗的多样性和个性化,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相关问题。数字化展示和传播应该尊重和呈现非遗文化的独特性,不仅仅追求标准化和统一化,还需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保护非遗文化的纯粹性和独特性,避免非遗文化被商业化和侵权,推动人们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实践和互动来加深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传承,以确保非遗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和纯粹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三、AI时代下非遗文化传播数字化构建路径

(一)提高非遗文化传播数字化基础建设力度

随着AI时代的到来,非遗文化传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化构建路径成为了加强非遗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数字化传播中,加强数字资源收集管理,夯实数字化传播基础是非常关键的。加大数字资源收集管理力度,是非遗文化传播数字化建设的基础,非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保护需要大量的数字资源支持。通过收集和整理非遗文化的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的数字资源,可以加强对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存和传播。可以建立起非遗文化的数字化数据库,方便人们随时随地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同时,数字资源的收集还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其中,夯实数字化传播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传播需要有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支持,建设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提供快速的数据传输和下载速度,是数字化传播的前提条件。此外,还应加强研发和应用数字化传播技术,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以提升非遗文化传播的体验和效果。人工智能通过利用规则推理和机器学习的方法,能够自动对非遗信息资源进行分类,以提高分类组织的速度,并用科学的方式描述其中的对象、概念和属性。[4]通过智能化的非遗数字资源管理,我们可以避免语义和理解问题,达到我们期望的目标。利用非遗大数据和算法辅助,结合文化管理部门的要求,可以建立一个类似于交通地图系统的非遗智能地图系统。这样做可以有机整合数字资源,并将枯燥的数字信息转化为与非遗文化相关联的活性情景模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二)加强数字技术融合力度提高传播效果

数据和技术之间具有密切联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与优秀的人工智能相结合时,还需要以关注变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对于长期固化的传承而言,这种方法就像是一剂能够“解冻”的良方。通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动非文化遗产具有更灵活性、个性化,以便于更加适应性传播环境的发展,这也有利于拓展非遗数字化传播方式和途径,并减少数字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展示可以得到更好的支持和推动,通过引入数字技术融合,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虚拟现实等技术。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非遗文化的自动翻译和语音合成,使得非遗文化可以更好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进行非遗文化的数据分析和挖掘,深入了解非遗的内涵和特点,为非遗的传承和创新提供更好的支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打造虚拟展览馆,让人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身临其境地了解非遗文化,因此,加大数字技术融合引入是非常重要的。数字化传播可以使得非遗文化更加便捷和高效地传播到全球范围,通过建立非遗数字化平台,可以集中统一管理非遗文化资源,方便人们进行浏览和学习,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此外,数字化传播还可以提供更多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使得非遗文化更加生动和有趣,通过开展线上展览、线上讲座等活动,应该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传播,以促进更多人参与进来,助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正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实现其更广泛的传播和保护,让更多人了解和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然而,数字化传播也带来了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数字化的过程中,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方面,包括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的数据,这些数据的收集和存储涉及到个人信息和敏感信息的保护。为了在数字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保护数据安全和隐私,必须遵守相关的数据保护法律法规,并采用安全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方法。在数字化传播的过程中,可能涉及到多个机构和个人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传输,这就需要建立起安全的数据传输通道,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防止数据被篡改、泄露或非法获取。[5]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数据共享协议和权限管理机制,明确数据的使用范围和权限,避免数据被滥用或用于其他非法用途。另外,数字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涉及到数据的使用和分析,通过对数字化数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價值,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和策略,然而,数据的使用和分析也需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确保数据的合法性和可靠性,同时,还需要考虑数据使用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权益问题,保护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避免数据的滥用和不当使用。因此,还需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数据隐私和安全的意识,确保数字化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AI人工智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进阶途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利用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利用人工智能的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分类,以提升其展示效果。通过个性化的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兴趣和偏好,向用户推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从而增强用户的参与度和体验感,进一步提升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展示效果,实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朱子艺.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形式传播[J].公关世界,2022(7).

[2]王晶,韩海燕.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用户体验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3).

[3]谈国新,何琪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现状、现实困境及发展路径[J].理论月刊,2021(9).

[4]陈雨霁. 数字化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网络亚文化场域中的传播范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1.

[5]聂洪涛,韩欣悦.数字化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有效活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2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吉林省高教科研课题,乡村振兴视角下农安县品牌设计与开放案例研究(课题编号:JGJX2023D659)。

作者简介:刘妍(1995—),女,汉族,吉林人,硕士,吉林动画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视觉传达设计;张璟雷(1978—),男,汉族,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字媒体设计。

猜你喜欢

非遗文化传播路径人工智能技术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传播的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都市报传播城市文化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科普类微博的传播路径探析
网民介入公共政策传播的路径及其风险规避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黄酒非遗文化数字记忆的内容、路径与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在电气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思路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