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研究

2023-03-15姜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两创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

【摘 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建立中华民族文化意识是一个国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的内核基础。历史告诉我们,想要强大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稳固的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国家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厚植民族共同体、实现民族梦想的主题,也是营造持久和平、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首要任务。因此,铸牢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路径就显得举足轻重,因此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进行研究,旨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共同创造美好未来,以期望为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提供一些参考的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069—03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下简称“两创”),是当今中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大政策,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所以“两创”方针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促进文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我们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面对各类苦难和不幸遭遇的来袭,潜移默化的形成了我们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文化精神,并一代一代的传承,帮助中华民族历经风雨,饱经风霜后能凤凰浴火涅槃重生,从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将优秀传统文化视为精神的最高境界,并一直向这个方向不断努力,也谱写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与诗词,从诗人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对国家忠诚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到北宋大家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价值导向和价值观念,无不体现着我国古代人民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主义至上的民族精英,他们将一腔的热血与优秀传统文化热情,投入到毕生的创作之中,为其至高的优秀传统文化理想而奋斗终身,前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如文化瑰宝,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激励着我们生生不息的卓越进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这样民族气节才能使得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才能使中国古老的文明,广袤而伟大[1]。

时间的车轮从历史走到今天,随着不断的改革创新和社会进步,在历史的要求和社会的需求下,我们作为新时代下的中国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中坚力量,更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自己的民族感和艱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远源远流长,人才济济地大物博,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历重重风雨的洗礼,更加坚韧不拔,正因为我们具有自强不息、自尊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指引,促使我们祖辈父辈抛头颅洒热血、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用智慧和双手拓展祖国的大好河山,辅助祖国的日新月异,直到提高祖国的经济发展,立足于当下,看着社会发展的文化繁荣和经济昌盛,一种骄傲感油然而生,这种感觉来自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民族带给我的信念和底气,特别是在困难与挫折面前,我们临危不惧,不畏艰险,行我所行,无问西东,“言必行,行必果”再一次彰显了风范。因此,当今的中国,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中国,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摸索着、奉献着、改变着、进步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2]。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论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思想道德的培养,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提倡“仁爱”“诚信”“礼义廉耻”等价值观念,而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艺术审美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注重艺术的意境、气韵生动等审美要素,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科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强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自强不息等精神特质,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注重人文精神、强调道德修养、追求艺术审美和科学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其内涵丰富多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它蕴含的思想观念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根基,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保持民族精神的连续性和传统的纽带,并且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念,融汇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包括如儒家思想的仁爱、和谐、家庭美德等,它强调人伦关系、忠诚孝悌和社会和谐等价值观[3],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培养了民族精神和社会共同价值观,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盖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它崇尚自然、追求和谐,注重审美情趣和艺术表达,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引领社会价值观,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价值认同,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最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情操和审美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另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对于塑造国家认同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智慧、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4],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多样的文化之一,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和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通过传承可以保持中华民族的历史连续性,加深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所以铸牢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路径,是精心策划、根深蒂固的不可忽视的现实需要,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文化的保护,更是对现实的指引和未来的塑造,国家应提供有力的政治和文化支撑,各类社会团体也应伸出援手,加强社会教育,共同努力,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固与完善,共创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路径,主导的方向是现实问题的解决,“两创”的研究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两创”的实践更多指向解决今天中国的问题,回应时代的需求挑战,转化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精神财富,使“两创”的成果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化。

(一)承载“两个结合”

为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路径,我们必须在“两个结合”上下功夫。党的二十大关于“两个结合”的论述,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又是对“两创”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一个根本指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创新发展的现实路径和内在规律。“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的经验总结和规律揭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并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运用其科学真理解决各国面临的实际问题,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把马克思主义鲜明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开启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进行民族化和本土化、成功开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确道路的历史进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要再创“两创”新局面,就需要在思想的指引下,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保存其中的精髓,并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姿态,吸纳国内外各大文明的精华,让中华的优秀文化具有一种视觉化的、更丰富的内涵,增强中华文化的活力,从而达到“两创”的目的和可能性[5]。

(二)鼓励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

文化产业是推动文化创新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和发展,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科技等领域的融合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持,可以加大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引进海外人才等方式,提高文化产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另外科技是文化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鼓励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而且文化产业可以与旅游、教育等领域进行融合发展,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格局。鼓励文化产业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教育服务,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加强文化产业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发展,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同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化发展,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而且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也是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吸收其精华,结合中华文化的特点和优勢,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要要保持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和精神内涵,而且要尊重其文化差异和特点,避免盲目照搬和模仿,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价值,通过“两创”,可以挖掘和提炼其中的优秀元素,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推动文化变革,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而且文化创新和发展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方向,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如哲学思想、道德规范、艺术表现等,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和发展,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并且通过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将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开发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培育和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和创新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民生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在坚持走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应大力培养和着重发扬自信、自尊和自豪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但关系到民族发展的兴旺,更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追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保持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的重要来源,我们应该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发扬路径,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时代需求的发展与创造,使之与时俱进,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并且通过教育和宣传,将这些精神价值传递给更多的人,培养向上向善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还要唤醒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和理解,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自信心,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使中华民族延绵不绝,历久弥新,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好发扬,始终坚守科学发展观,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尊重,深入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华,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避免偏见和误解,同时注重创新与适应时代的需求,借助现代媒体和科技手段,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和传播渠道,也有效的引导青年人群参与,注重青年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参与度,通过举办青年文化交流、比赛活动等形式,激发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李军.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弘扬中华传统文化[N].光明日报,2023—12—13.

[2]齐立新.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实践路径探析[J].品位·经典,2023(7).

[3]王莹莹.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和路径选择[J].时代报告:学术版,2021(2).

[4]何飞翔.新时代背景下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创新性发展实践路径研究[J].河北画报,2022(22).

[5]王志鹏,常玉鑫.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路径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艺术科技,2022(2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泰安市202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研究——以泰山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023skx08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姜军(1981—),女,汉族,辽宁鞍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两创优秀传统文化实践路径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资本市场是推动“两创”发展的重要保证
整合资源优势 推动 “两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