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

2023-03-15赵虎敬赵润卓卞雪梅郭玲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23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赵虎敬 赵润卓 卞雪梅 郭玲玲

【摘 要】河北省作为民族大省,拥有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时刻关注。2019年8月,党中央就做出过重要指示,要加强国粹传承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支持和扶持,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3—048—03

一、河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内容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少数民族 人口2992800 ,占比全省总人口4.17%。 全省共有 55 个少数民族分布。满族人口最多,其次是回族,排在第三的是蒙古族。少数民族人口超过万人的还有壮族、朝鲜族等。 在所有的地级市中,每市少数民族都有30个以上。石家庄、唐山市少数民族成分最多,有55个,承德、廊坊、秦皇岛、保定等市也都有40以上的少数民族分布。 河北省有 6个少数民族自治县、3 个民族县,各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比总人口的 60%。从各少数民族的分布来看,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承德 、秦皇岛、唐山、保定等地,回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沧州、石家庄、保定、邯郸等地;蒙古族人口主集中在承德;壮族人口集中在唐山;朝鲜族人口集中在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等地。[1]文化上,人数较多民族聚居较为集中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育相对较快,满族、回族、蒙古族少数民族及其居住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与种类相对更为丰富。同时,基于民族个性不同,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各具民族特色。如回族和蒙古族文化游牧文化特点相对突出,满族则以牧猎和农耕文化并举。而且,经过长时间的杂居融合,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文化上相互交织、相互吸收借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一)古籍

河北省少数民族古籍分布范围十分广范,种类繁多,具有石刻、彩绘、经书等各种载记形式。如承德避暑山庄内的文津阁就藏有大量用少数民族文字编写的古籍。在滦平、平泉县出土了辽金时期的石棺,石棺上刻有历史上契丹、奚族狩猎生活的场景。考古人员在兴隆县挖掘到萧仲恭的古墓。萧仲恭是辽代枢密使,其墓志铭由契丹文书写,多达1600字。同时,在河北省多地,文保人员还收集抢救了大量的诰命、敕命等古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歌舞

河北省拥有丰富的传统少数民族歌舞。这些歌舞既体现了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又是各民族历史沉积的智慧成果,满族、蒙古族的歌舞中还带有清朝時期宫廷的皇家韵味。音乐上,河北承德地区受清代宫廷音乐影响最大,当地民间艺人仿效清朝宫廷乐制乐律进行创作表演,兼采满族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改编形成了当地的满族音乐。清朝灭亡,宫中艺人散落民间,留禁于宫中的宫乐也被带到了民间,进一步促进了宫廷与民间音乐的融合。“承德清音会”就是清朝宫中乐师流落民间演奏传授宫廷乐谱的结果。吵子会则是满族民间的一种吹打乐,发展至今也有近300年的历史,在当地十分受欢迎。遇有节庆或婚丧嫁娶,吵子会吹打乐和曲牌音乐搭配演出,悦耳动听。

(三)体育竞技

河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民族特点突出,而且表演性、竞技性、观赏性和健身性也很强。2008年6月,满族二贵摔跤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贵摔跤表演者为一人,通过穿戴特制的道具,可以装扮两个小童扭打摔跤,极具观赏性。相传是清朝康熙皇帝为了制服奸臣鳌拜率领一批年青武士将其摔倒擒获,后人为歌颂其圣明发展演化而来。丰宁黄旗武会是河北省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是清朝八旗军退役军兵落户黄旗后,习武强身,由田间地头打斗竞技发展而来的民族体育活动。同时,珍珠球、木球、龙舟、蹴球、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项目也是河北地区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竞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手工艺制品

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仅雕刻制品就有砖、石、玉、树根等不同种类。同时,编织、制画、刺绣等作品更是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2006年5月,丰宁满族剪纸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剪纸是满族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包括结婚庆典等各种场合,满族人都会用它来进行装饰。满族刺绣通常取家织土布作底衬,绣品以虎头帽、头帕、云肩、衣裙、肚兜、鞋帽及荷包等生活实用品为主。与其他地区刺绣有所不同,河北省满族刺绣清朝的皇家特点更为突出,历史上专门用来为皇家制作龙锦官袍。皇家满族刺绣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滕氏布糊画是一种新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录进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画由河北丰宁民间艺术家滕腾发明创作,改变了传统布糊画“拼凑发”的制作模式,采用了“堆积法”的新工艺,被称作是“中华百艳,华夏一绝”。

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

(一)文化多样性保持的需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大家庭的重要内容。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守护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应有之意。包括河北省在内的我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意味着文化多样性在我国切实的保护与促进,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健康与完整。河北省地处我国中原腹地,历史上各民族、各种文化盘桓交融于此,有着不同文化融适交汇的传统与积累,造就了该地区的文化丰富与多样性。从这个角度上讲,文化多元性不仅是河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也是文化产业发生发展的必需。河北地区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发育良好,各民族及各区域人民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民族和区域文化。在民族和区域融合过程中都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共同描绘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文化图谱。

(二)文化传承的需要

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河北省文化多样性保持的需要,也是维护中华文化独特性和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义务要求。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势十分严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目前,河北省有大批极具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传承人断代面临消亡危机。大量珍贵文物与历史数据遭到毁弃,一些承载河北地域和历史符号的传统风俗、民间手工艺和其他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离我们渐行渐远。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尤其是在一些市场接受度低或缺乏市场的项目,保护与传承已经成为燃眉之急。尤其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民族人数相对较少的特点,保护的需求尤为迫切。

三、河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古籍方面

多年来,对于民族古籍的整理保护河北省下了很大功夫。目前,河北省成功登记民族古籍书目近1.5万册。《八沟厅备忘》和《承德道服役全书》《承德少数民族家谱集》《少数民族碑文集》等集册均已出版发行。碑文家谱方面,目前河北省已经整理出100多块的满族碑文,35份满族家谱,43份回族家谱。但是,仍然有大量古籍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还有很多石碑碑文没有得到保护,遭到废弃或挪作他用。有的甚至被用来盖房铺路或是垒院墙。同时,其他的古籍作品也因为保护意识不足、资金缺乏等原因存在保护不利的问题。以承德地区为例,估计就有70 多个满蒙回等少数民族家谱及大量的诰命、敕命,契约散落民间,需要整理保护。

(二)传统手工艺方面

目前,在河北省很多地方都建立了民俗、民风博物馆,对少数民族民俗遗产进行保护宣传。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走向市场,实现了保护与创利的双丰收。如在丰宁满族自治县,“滕氏布糊画”和“丰宁剪纸”就实现了文化产业化,成为该县文化产业的龙头品牌。但是,在机器化生产的大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特有的题材历史性、用料专用性、制作手工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产品成本相对较高,出品周期相对较长,客户市场相对局限的特点,与机器工艺制品相比并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断裂也体现在产品的生产销售环节上。

(三)歌舞体育方面

多年来,河北省挖掘整理了大量的少数民族歌舞体育项目。孟村回族自治县发掘整理的舞蹈《帽派落子》和少儿舞蹈《花狸虎》荣获多项大奖,被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竞相报道。隆化县发掘整理的“二贵摔跤”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多次获奖。“八极拳”作为少数民族武术项目走出国门。但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伴随着河北省少数民族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消费理念、价值取向的巨大改变,包括歌舞文化,传统民族歌舞的受众群体也在大幅减少,一些少数民族歌舞体育项目出现了后继无人的传承危机。很多年轻人甚至对本民族歌舞产生了自卑感,认为是老一套、过时了的东西,难以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缺乏学习热情和参与保护的主观能动性。

四、切实加强河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多年来,河北省采取了一系列的行政保护措施对区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存档、申报等工作得到规范,各项工作平稳有序向前推进。二是保护资金方面,河北省专门下发了多个文件,就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的资金来源、使用原则、使用范围、资金分配、各部门职责分工、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三是明确文化遗产保护的行管部门,规定由县级以上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工作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四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扩展人民群众参与,利用展演活动和课程教授等方式提升广大群众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与力度。五是结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的濒危现状,狠抓传承人保护工作,分别从资金补助、社保机制与医疗保险等方面有区别、有针对性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尤其是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特别保护,延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各项工作齐头并进,有效地促进了河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保证了文化遗产的成功传承。

在河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河北省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依法治国的号召,用法律武器对本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传承。2014年3月21日,河北省第十二届人大会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开始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法可依的新阶段。《条例》的实施有效解决原有立法体系逻辑不清,相关概念约定不明的问题,部门法间的法律衔接变得通畅。刑法、行政法及知识产权法相互搭配,不仅有效阻遏了违法犯罪的动机,同时提升了传承人与权益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主动性。当然,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河北省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行政确认工作。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机制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确认机构、确认条件、確认程序、退出机制仍存在设置上的漏洞。行政许可机制也不够严谨。因为机制设置及专业水准等方面的原因,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活动,特别是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的营利性活动,相关行政许可机制设置不够严谨不够规范,导致仿制仿冒现象大量出现,不仅会损害遗产本身的原真性和文化价值,影响遗产的社会声誉和认可程度,同时也极大地侵害了相关传承人的合法利益。管理体制专业性有待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保护的主要工作由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承担,但是对于保护的具体规范设定相对原则,可操作性不强,这极大地影响了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商业开发利用规范性也需要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体的开发利用,河北省并未作出详细规范,如开发程序、利益分配、相关主体的权责设定以及惩罚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约定不明的问题,会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化利用过度化,传承人利益严重受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河北省人口普查办公室编.河北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领域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309)。

作者简介:赵虎敬(1973—),男,汉族,辽宁葫芦岛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法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