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场域下的 中美关系透视:回溯与前瞻

2023-03-15王学荣

北方论丛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美关系

[摘 要] 当前,各国的利益分化日益凸显,世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在如此这般的历史场境之下,唯一的出路就是需要全世界人民一道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全世界各个国家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场域下,中美关系虽历经风雨,偶尔抑或波澜起伏、起起落落,但中国与美国总体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基本态势,中美关系尽管一波三折,但总体向好,发展前景具有很大空间,因为在“命运共同体”的场域中“彼此合作”与“彼此共赢”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才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景,为此,“彼此对话”与“相互协商”乃是正确的出路。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美关系 国际局势 全球价值观

[基金项目] 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一般项目(XSP2023FXC00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2BKS004)

[作者简介] 王学荣,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博士后(长沙 410083)

[DOI编号] 10.13761/j.cnki.cn23-1073/c.2023.04.003

中美关系呈示出复杂交错的微妙局面,在跌宕起伏的综合博弈中,中美关系波澜起伏,但总体上仍保持着对话与合作的态势。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风险和挑战,任何国家均无法“明哲保身”抑或“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奋进、共同应对。在此场境下,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毋庸讳言,中国与美国既是“命运共同体”,亦是“利益共同体”,同时还是“责任共同体”。中国与美国尽管面临世界变局的挑战,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二者存在着巨大的共同利益与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雄辩地证明,“零和博弈”终究没有赢家、只有输家,对话与协商才是中美关系的正確出路,合作与共赢才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全球价值观的多维意涵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两个大局”,创造性地阐发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习近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1] 433这是为人类共同应对全球挑战、推动全球治理所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内核。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着全球价值观,具体涵括全球治理观、可持续发展观、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等,主张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中共二十大呼吁世界各国积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为根本价值内核的,它“确立了‘全人类的价值立场,尊重所有国家、民族的主体性,提升各个国家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2]。可以说,“全人类共同价值”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内蕴着“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部结构中生长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球价值观(全人类共同价值),由此构成全球价值观的多维意涵,并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全人类共同价值”进一步建构和塑形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形成与巩固的向心力与内聚力。

“近年来,中美两国关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战略创议成为世界政治的热点话题。”[3]“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分析中美关系的重要场域。那么,究竟何谓“场域”?从目前的研究现状看,“场域”这一术语是由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最早提出并系统地加以论述的,皮埃尔·布迪厄认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4]134根据皮埃尔·布迪厄的观点,“场域被看作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特定的要素(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体)都是从与别的要素的关系中获得自己的特点”[5]185。“场域是不同位置之间的关系网,每一位置受到它与其他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界定以及影响;每一位置的变动、转换将影响到整个场域结构,思所谓牵一发而动全局。场域具有结构和系统的特征”,皮埃尔·布迪厄并且明确指认,“场域中不同位置的地位和意义绝非完全由结构和系统内在关系界定,而是与权力分配和该位置所特有专门利润(或资本,如文化资本、经济、社会、教育资本等)有关”[6]72-73。可见,“场域”并不能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场所”“场地”“场景”“场境”等语词相等同。“场域”更加强调在一定区域空间内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机制,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涉,从而构成一个“网络”(network)或者说“构型”(configuration)。

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迄今中美建交已经四十余年。中美关系的走向将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有学者甚至指认,“中美关系未来走向决定着世界未来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走向。世界大国关系多元结构趋于稳定,和平仍然是未来20年中美关系的基本走向。”[7] 诚然,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不是割裂的,回溯历史(过去)乃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回望40年,中美关系历经风雨,砥砺前行,取得了当年人们难以想象的巨大成就,不仅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有力促进了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8]当今时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当今世界也是一个急剧变革的世界。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一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正是在特定时代的社会场景中布展的。因此,在急剧变革的时代场域中,“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也在加速推进,这一推进过程涵摄相互关涉的双重向度:一方面,“各国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而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调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和风险明显增加”[9]。在这样的社会场域之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协作,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现时代的康庄大道。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场域下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及中美关系的巨大成就

从历时态的视角透析,“风雨如磐暗故园”,近代以来的旧中国长期积贫积弱。而我们知道,民族—国家在国际社会场域中的地位以及在国际交往中所扮演的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该国的综合国力决定的。因此,近代中国(1840—1949)在国际舞台上只能充当“配角”的角色。而中国真正实质性地参与到全球治理中来,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算起的(严格说来是从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算起)。经过几十年的艰辛探索,如今中国已经参与到全球治理的方方面面。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从“被治理者”到“治理者”的角色地位的根本性转换。在此进程中,“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贡献”引起了世人广泛的关注。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并没有真正抵达全球治理的最核心领域,全球治理的最核心领域目前依然是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进行的。毋庸讳言,全球治理最终也要实现“善治”的目标,当然,这一目标的实现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仍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

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幅度提升,国际威望显著增强。如今中国越来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共十九大在具体阐释“新时代”的内涵时明确指出,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10]11。毋庸讳言,从“世界舞台边缘”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转换,这是我国综合国力巨大提升的显著标识。当然,需要澄明的是,中国并不像某些西方国家所说的那样,在强大后就必然会称霸世界,他们甚至炮制出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国强必霸”的逻辑根本讲不通,其后果就是“修昔底德陷阱”的大行其道。而众所周知,“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外交理念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尤其是在与他国的交往过程中,中国素来倡导和主张“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这些理念深深地熔铸在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基因密码。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确立,再到今天中国的和平发展,和平外交理念一直贯穿于中国外交实践的不同时期”[11]。关于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亦非常明确地指出:“和平发展是中国基于自身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作出的战略抉择,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中国根本利益,符合周边国家利益,符合世界各国利益。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 [12]288事实上,我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积极、主动地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并为全球更好地得到治理献计献策。然而在参与过程中并非“大包大揽”,而是发扬中国“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优良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将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13]266而這正是各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应当秉持的正确态度。

新时代以来(即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以放眼全球的宏阔视野和胸怀天下的使命担当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的浪潮中来。在参与全球治理的生动实践中,“中国智慧”和“中国贡献”是举世目睹的。首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共筑“和平与发展”全球梦注入了珍贵的活力。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的提出,展现了中国人民欲与世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强决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4]272。再次,“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行动上切切实实拉近了中国同世界各国的距离。最后,在世界经济治理方面,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张,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与普遍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G20 杭州峰会上首次全面阐述了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主张“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共同构建公正高效的全球金融治理格局、开放透明的全球贸易投资治理格局、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治理格局、包容联动的全球发展治理格局”[15]。这为现今低迷下滑的世界经济开出了一剂中国药方,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总之,中国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无不凝聚着中国治理的智慧和力量。正如波兰前总理约瑟夫·奥莱克西所言,“没有中国的参与,就无法有效地建立国际新秩序”[16]。尼日利亚《卫报》曾发表题为《中共二十大:重申负责任的全球治理承诺》的署名评论文章,聚焦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突出表现,认为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有力地证明了其自身可持续的治理能力。

此外,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进程中,还形塑着“全球治理”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理念的引领。”[17]习近平总书记并且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提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18]应当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关于“全球治理理念”的一个重要标识,“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是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外交理念;在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过程中,是走向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过渡路径;在解决人类问题的拓展中,是彰显中国智慧与道路自信的中国方案” [19]。可见,无论在全球治理的理念创新上,还是在治理的行动实践层面上,中国越来越多地扮演着“参与者”和“引领者”的重要角色,正如法国参议院外事委员会主席、前总理拉法兰所评价的那样,“在一个极不平衡的世界里,中国正成为一支保持平衡的力量”[20]。应当说,拉法兰的这一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中,中国一直秉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基本立场,积极与美国展开多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美建交40多年来,中美关系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人尽皆知的。这些成就体现在“双边贸易”“人员往来”“交流合作”等多重维度:首先,从“中美双边贸易”来看,建交时,中美双边贸易不足 25 亿美元,相互投资几乎为零;2017 年,双边贸易超過 5800 亿美元,各类投资累计超过 2300 亿美元。其次,从“人员往来”的角度看,建交时,中美人员往来每年仅几千人次;2017 年,两国人员往来超过 530 万人次,中国在美留学生总数超过 40 万人,美在华留学生也增加到 2 万人。两国已建立 50 对友好省州和 227 对姐妹城市。最后,从两国的“交流合作”来看,40年来,两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各领域开展了富有成果的交流合作。从处理地区热点问题到反恐、防扩散,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保护、疾病防控到月球探测,双方合作清单越来越长[8]。就广泛的意义而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是国与国的相处之道”;具体到中美关系而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也是中国与美国的“相处之道”。回望历史,“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是中国与美国达成的重要共识,这为正确处理中美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40年后中美关系再出发,双方要坚持上述原则和共识,尊重彼此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处理和管控分歧,这是确保中美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的关键。”[8]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场域下国际局势研判及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展望与前瞻

就“共同体”的基本属性而言,“一个复杂社会还需要在基本原则或道义职责上界定能够联结各社会团体的纽带,这种纽带所联系的共同体有别于其它的共同体”[21]8。质言之,在一个结构简单的社会网络中,“共同体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直接关系中”[21]8。然而,在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共同体牵涉到个人或集团与他们之外的人或集团的关系”[21]8。现代社会正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关系网,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十分凸显,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挑战,例如,世界经济增长普遍面临动能不足的问题,贫富分化依然十分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等等,诚如美国政治学者李侃如在《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一书中所明确指出的那样,“尽管中国在过去的1/4世纪中已经拥有了巨大的成功,但它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22]332。为此,习近平创造性地指出:“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国人民应该秉持‘天下一家理念,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3]283在这样的世界历史场域之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0]58。正确的应对之道是全世界各个民族—国家携手奋进、共同应对。为应对和治理全球性问题、打造和谐的世界秩序、维护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需要全世界人民一道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此,中共十九大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0]58-59。中共二十大再次真诚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24]63。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场域下,中国与美国不仅是“利益共同体”,同时亦是“责任共同体”,而且还是“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说,中国与美国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与共关系,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事实雄辩地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零和博弈”终究没有赢家、只有输家,对任何一方都是不利的。“中美之间既存在着广阔的共同利益和发展空间,也同时面临世界变局的挑战。美国应吸取历史教训,在台湾问题上真正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不干涉中国内政,与中国大陆合力遏制台独力量,加强地区的危机管理,稳定中美关系的政治基础。”[25]藉此,中国与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应坚决摒弃“零和博弈”的旧思维,牢固树立“共同体”的新意识、新理念,共同呵护美好家园。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美关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有论者将这种“显著的变化”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金融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家的利益被金融化,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由传统的军事、外交的竞争转到了经济竞争,中美两国关系也出现了经济政治化、政治经济化的趋势,即政治与经济双轨式的发展”;其二,“一个国家的对外行为不仅取决于国际环境,也受制于国内环境”[26]。在这样的情境下,如何创构一种新型的中美大国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对此,有学者富有创见地指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在体系性安排上,可以超越历史上的单极主导、两极分治和多极协调等三种传统模式,实现两极引领—多极共治的合作模式;在国家层面的战略互动上,可以克服修昔底德陷阱,超越传统的权力和平交接,在中美权力差距逐渐缩小的同时,实现中美两国的合作共赢;促进中美彼此良性的战略取向选择;实现两国在战略实力、战略地理、战略决心、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等领域的博弈平衡。”[27]

当今世界局势风云变幻,各国的利益分化日益凸显,世界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人类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将其称为“风险社会”抑或“世界风险社会”。乌尔里希·贝克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的指数式增长,使危险和潜在威胁的释放达到了一个我们前所未知的程度。”[28]15 不仅如此,当今时代还呈现出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各种风险挑战相互叠加的复杂态势,诚如乌尔里希·贝克所言,“在发达的现代性中,财富的社会生产系统地伴随着风险的社会生产。相应地,与短缺社会的分配相关的问题和冲突,同科技发展所产生的风险的生产、界定和分配所引起的问题和冲突相重叠”[28]15。而欲有效化解这些风险挑战,世界各国唯有携起手来,群策群力,共同应对。任何国家想要“明哲保身”都无异于痴人说梦,任何国家想要“独善其身”则无异于叠床架屋之举。在如此这般的历史场境之下,唯一的出路就是需要全世界人民一道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诚如有论者所指认的那样,“当今的人类社会正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十字路口,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人类究竟应该走上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还是应该屈从于跨国金融资本的掌控,走向所谓的‘历史的终结?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人类唯一正确选择”[29]。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场域下,中美关系虽历经风雨,偶尔抑或波澜起伏、起起落落,“然而,从较长期来看,中美‘权势转移的趋向很可能愈益发展,并且最终导致和平或基本和平的‘格局转换,中国可以对这一前景抱有较大的信心”[30]。亦有学者研判,“中美关系是一对非常特殊而重要的双边关系”,“在跌宕起伏的角力过程中,两国始终保持着对话与合作,国家关系呈现出复杂交错的局面”,“总之,竞争与合作仍将是未来中美关系发展的主旋律,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任重而道远”[31] 。而众所周知,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与美国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的关系,“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藉此之故,中美关系尽管一波三折,但呈现出总体向好的基本态势。毕竟,合作与共赢才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话与协商乃是正确的出路。在“命运共同体”的场域中实现“携手合作”与“优势互补”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景。

[參 考 文 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 杨伟宾. 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23(2).

[3] 王浩.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理论透视与历史比较[J]. 当代亚太,2014(5).

[4]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5] 戴维·斯沃茨.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陶东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6] 张意.文化与符号权力:布尔迪厄的文化社会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7] 张益平,陈云,张华. 透视中美关系未来走向[J].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

[8] 王岐山. 在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招待会上的致辞[N].人民日报,2019-01-11(2).

[9] 吴志成,王慧婷. 全球治理体系面临的挑战与中国的应对[J]. 天津社会科学, 2020(3).

[10]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刘乃亚. “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水平提升[J]. 红旗文稿, 2020(8).

[1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

[1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6.

[15] 新华社.杨洁篪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接受媒体采访[N/OL].新华网,2019-09-06.

[16] 李增伟.中国梦体现战略眼光(外国政要眼中的中国梦) [N].人民日报, 2013-11-15.

[17] 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N].人民日报,2015-11-14(1) .

[18]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01 .

[19] 韩海涛,陈雨萌.习近平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方位探析[J]. 理论界,2018(1).

[20] 拉法兰.中国正成为一支保持平衡的力量[N].南方日报,2016-03-26.

[21] 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为,等译;沈宗美,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2] 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M].胡国成,赵梅,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3] 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5] 李枏.拜登执政以来的美台关系现状与走向探究[J]. 云梦学刊,2023(1).

[26] 许俐.从人民币汇率之争透视金融化时代下的中美关系[D].广州: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27] 秦立志.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理论透视:体系性安排与战略互动[J].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19(2).

[28] 乌尔里希·贝克. 风险社会[M]. 何博闻,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9] 郑若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J]. 文化软实力,2023(1).

[30] 时殷弘.中美关系基本透视和战略分析[J].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4).

[31] 吴超,刘长敏.当前中美关系焦点透视[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

[责任编辑 李金辉]

Perspective on Sino-US Relation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WANG Xue-rong

Abstract: At present, interest differentiation of countrie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uncertainty and instability. Under such a historical scene, the only way out is for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to establish the concep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together, and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hould join hands to jointly cope with risks and challenge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lthough Sino-US relations have experienced wind and rain, occasionally with twists and turns, ups and dow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generally present the basic situation of “interdependent well with each other”, “blend well with each other”. Despite twists and turns, Sino-US relations are generally improving. There is a large space for development, because“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 in the field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is in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common vision of the two countries people. Therefore, “Dialogue with each other” and “Mutual consultation” is the right way out.

Key words: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Sino-US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international values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美关系
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下的中美关系走向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大学精神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中美关系向何处去
从积极推动到保守谨慎——美国国务院在中美关系缓和中的角色(1969—1972)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