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教育下“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析

2023-03-14魏翠兰秦品珠

华章 2023年10期
关键词:融和反思环境监测

魏翠兰 秦品珠

[摘 要]高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基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使命,将“课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是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江苏开放大学“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融入及实施方面的一些探索,分析了课程思政教育下教学评价体系,总结了教学改革实践效果,并对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未来努力方向做了一些思考。希望这些探索、分析与思考能够为其他环境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一点经验,以资借鉴。

[关键词]环境监测;课程思政;融和;实践;反思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师范大学正式发布,以“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为总体框架的核心素养开启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学生核心素养的新纪元。课程思政作为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每一位教师以专业知识为基点,以人才课程培养为目标,紧密联系专业岗位需求,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实施,将思政教学元素融于教学内容之中[1]。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提升学生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等综合能力[2],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其适应岗位,发展职业,融于社会[3]。

一、“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环境监测为环境污染防治、环境规划管理等工作提供了基础的手段和技术[4],是从事环保工作技术人员必备技能。江苏开放大学“环境监测”课程主要授课对象是环境工程技术、环境管理与评价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通过一年基础课程学习,对环保领域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是,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环保工作岗位相衔接的能力还不足,尤其是在开展工作时如何把握细节,以科学严谨精神贯彻工作任务,如何更好地开展提升人际沟通、进行团队协作的相关能力还不够。主要有关因素包括:(1)教师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教师对教学内容讲解得清楚,但是对蕴含在知识中的育人元素及职业精神挖掘不够;(2)教学设计思政元素引导不足。目前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于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要素监测方案的制订、样品的采集、保存、预处理、测定及分析等过程,对学生树立环保事业责任感、生态文明观、奉献精神,提高危险防范意识和安全意识等精神的引导不足;(3)师生互动机制缺乏。在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考试报告”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成绩主要通过报告及成绩来体现,学生对实践存在的问题不会有效地总结并反馈给教师,教师也往往忽视总结并解惑,这对学生严谨学习态度、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所欠缺。

针对以上的问题,江苏开放大学“环境监测”教学团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凝练思政育人主题,着力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两方面的融合实践,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职业情怀、提升职业素养,培养思想进步、环保技能扎实的高素质环保人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二、“环境监测”课程思政的挖掘与实施

教学团队在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环境监测”专业内容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四方面的问题:(1)深入挖掘与课程、专业内容相关的思政元素教学点,并择优选择;(2)改革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融合;(3)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中潜移默化给予学生思政教育;(4)创新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将思政考核纳入到教学评价体系。

(一)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过程中,主要遵循五方面的原则:第一,思政元素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任何有争议有歧义的思政元素一律不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之中;第二,思政元素的时效性,思政元素主题紧贴时事和国家宣传要求,以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第三,思政元素的特色性,所有课程思政元素紧扣课程所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及素养目标,体现专业课程特色;第四,思政元素的创新性,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进行思政元素的创新,让育人教育存在于潜移默化之中;第五,思政元素的适度性,课程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不在不合适的地方添加思政,元素切入与知识相关,与课程、和专业密切相融。

基于以上的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元素收集积累:首先,以教师专业知识积累为基础,基于教材知识点,从学生核心素养出发,进行思政探索。例如:在讲授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时,教师不只是简单阐述常用的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及生物监测技术,而是结合我们国家的环境监测工作历史,讲述监测分析方法的进化历程,科学技术更新迭代,通过监测方法历史的变革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社会技术能力的进步,一代代环保人精益求精、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次,精选与专业教学相关的社会时事热点,以此作为切入点,挖掘渗透于时事中的思政要点。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对于自动监控环境数据弄虚作假的违法案件处置为例,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工作的严肃性及法治性,端正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态度。再者,通过解读国家发布的与环境监测工作相关政策、规划、报告等内容,让学生从更高站位认识环保工作,提高思想领悟。如通过《“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中“一张蓝图、两大建设、三个导向及四个提升”的解读,提升学生“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学习动力,加强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信心与希望。最后,从中国文化元素谈起,引经据典,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美妙的诗句中让学生了解古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也让学生深切感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意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的融合

“环境监测”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学生岗位需要的教學特点,以项目为支撑,进行教学设计的改革,让思政与实践教学进行更好地融合:首先对课程基本内容进行了平行式教学大模块分组,分别为水、大气、土壤、固废及噪声环境监测;然后按照环境采样点布设、样品的采集、运送保存、样品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意见反馈的基本环境监测流程,将理论与实践融合,进行任务设计分解,在每一个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进行内容与思政素养的有效融合。

以土壤环境监测的教学模块为例,教学模块设计了8个教学任务。在任务开始前对土壤环境监测对象进行介绍时,会涉及“土壤圈对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壤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土壤健康关系到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及果盘子”“土壤健康关乎人民舌尖上的安全”等元素,让学生认识到除了水气声这一类他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环境要素以外,土壤环境与其生活也息息相关,从而建立学生对于土壤环境要素的敬畏之心;在开展土壤采样点位布设、样品采集模拟及实操的任务过程中,会通过野外开展采样工作安全规范、实验用具的正确使用、分类保存不同用途的实验样品等内容,重点渗透监测工作样品采集的代表性、规范性及安全性等要求及职业素养;在开展实验室土壤监测分析时,更多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劳动者的工匠精神及团队协作精神,融会贯通集成自己所学知识,精益求精地开展工作。学生通过实践的过程去感受,任何一步的疏忽都会导致最终实验设备损耗或者实验失败,进而培养他们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在开展监测数据结果应用的任务过程中,通过课堂与实践的联系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有意义、有价值。土壤监测作为基础,可服务于国家“土十条”政策、“土壤修复产地成效”“土壤污染降比”等工作,促进了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还会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归属感。课堂各任务层层递进的设计,可以让学生从浅至深,从微观至宏观认识自己所做的工作,从团队实践的效果来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悟生态保护理念,培养生态责任意识。

(三)教学实施中渗透思政元素

教学实施过程主要通过教学方法及策略的灵活选择来探索给予学生思政教育。课前,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利用教师在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中国大学MOCC)上提供资源,先自主学习,实现课堂翻转。在这过程中,学生文献资料查阅能力提升、相关时事政治新闻认知增强,专业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认知会提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会进一步增强职业认同感;课中,教师以启发、引导、情境、讨论等形式引入教学任务,例如:以校园周边水体颜色变化引入水环境监测工作,以食堂内外的嘈杂程度区别引入噪声环境监测,以生活垃圾乱掉的现象引入固体废弃物监测,从学生亲身经历事件的探讨交流过程可以引发学生更多地对周边环境问题的关注与思考,进而加深其对专業的共鸣,从情感与心理上更加乐意去探索未知;课后,学生依据课堂所学,将其应用于实践,进行深入探究学习。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自主思索探究能力的提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教学策略上,除了校内教师开展教学以外,可以邀请企业工程师、管理者,以合作教师的身份参与学生项目实施过程,协助学生完成相关任务,企业教师的参与可以让学生从社会需求角度更好地认识监测工作岗位,增强其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团队意识及工匠意识;且学生通过与企业教师的交流,可以更快更直接地获取行业发展信息,从心理上提前适应专业与岗位、行业之间的衔接,会更容易获得职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增加学生间相互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人际交流、分工协助、责任意识等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环境监测”课程思政实施效果评价

“环境监测”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式,对每一个监测项目进行前导学习、课中学习和后续学习全过程评价。同样以土壤环境监测为例,根据教学任务,教师设置学生小组互评、教师评价、企业专家评价、在线教学平台和软件自动评价多元化评价主体。根据不同的任务形式,均衡评价主体的权重比例,全面评价任务完成情况。在这过程中,如果涉及学生PPT汇报、解说等环节,可以设置一些附加分,鼓励学生积极展现自我,增强其自信心。从效果来看,学生认为该评价体系评价结果更具有公平性、客观性,能多维反映学生课堂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度。学生也乐意为了拿到高评价分数而不断努力,教师后期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也会根据结果寻找自身不足及成长的空间,从心理成长及学习效果上实现良性循环。

四、“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整体效果

“环境监测”课程将知识层面课程立足职业岗位需求,结合行业规范,将所学知识融于项目之中,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校内教师与企业教师的双重指导,可以让学生在扎实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加知识的社会应用性,推动产学融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不同教学模块及教学内容,课堂开展模拟实验、实操、组间协助、汇报、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增加课堂趣味性,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目标。借助现代化技术,如微课、视频、线上教学平台等多种手段,辅助教学过程,活跃学生思维,提升教学效果。从思想、心理及核心素养提升上而言,教学内容整体以项目为驱动,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布置不同任务,任务贯彻专业知识及社会需求,一步步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领悟及反省,每一次任务的完成会给予学生满足及自我获得感,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与职业认同。在学生考核体系中形成包括在线系统、校内教师、企业教师及学生互评的多方参与机制,使得考核过程更加全方位,学生更为信服。考核环节增设附加分,给予学生自我展现的动力与勇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

结束语

让每一门课程都渗入德育,每一位教师能真正育人,每一场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去做的。就“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育而言,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1)教师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不断提升,增强自身对于思政元素的理解与领悟,更好地弘扬师德风尚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加大课程实践环节思政化力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企业走向社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我国环保方面的政策和举措,让职业认同内化于心;(3)建立更加科学、规范、全面的考核及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修正,不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仕谦,吴友谊,沈晓芳等.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以现代环境监测技术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46):74-77.

[2]魏启晋.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的融合[J].职业教育研究,2012(7):19-20.

[3]韩明会,范瑞君,王卫博等.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思考:以石家庄学院化工学院为例[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8,20(2):156-158,160.

[4]耿玉辉,吴景贵,李明堂等.无思政,不教育:土壤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20):121-122.

作者简介:魏翠兰(1989—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江苏开放大学环境生态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环境监测。

秦品珠(1984— ),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江苏开放大学环境生态学院,副教授,博士。

研究方向:环境监测。

基金项目:“思政下的教育-‘环境监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研究”(项目编号:ZD20210003)。

校级项目:“生物质炭对苏北地区砂姜黑土收缩开裂的改良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9GY-Z-02);

行职委项目:“江苏省稻田CH4减排目标下的肥料使用对策研究”(项目编号:NYHZWY202203)。

猜你喜欢

融和反思环境监测
杭州亚运会圆满落幕
环境监测系统的数据分析与处理
《花开富贵》画题诗
大气污染问题的环境监测
融和,让阅读教学回归课程本真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
国家治理中的“融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