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鲁班工坊建设的职业教育中外人文交流路径探析

2023-03-14李忆赵莹

华章 2023年11期
关键词:职业教育

李忆 赵莹

[摘 要]鲁班工坊是天津原创并率先实践的中外人文交流知名品牌,从创立之初就定位于打造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品牌项目,是推动优质职业教育成果走出国门的重要载体,服务于我国总体外交战略布局。文章通过分析鲁班工坊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外人文交流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提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开展双向跨文化交流培训,拓宽人文交流深度和广度,提升国际传播力等有效路径,以期在鲁班工坊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关键词]鲁班工坊;中外人文交流;职业教育

鲁班工坊是服务国际产能合作的创新型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项目,通过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为合作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中外人文交流的知名品牌,目前已成立的全球27所鲁班工坊,正沿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分享中国优秀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文化教育成果。鲁班工坊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旨在打造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和人文交流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平台和高地,在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走出去”的模式下,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并最终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实践平台和品牌项目。

一、鲁班工坊建设中的中外人文交流概况

(一)鲁班工坊人文交流的意义

鲁班工坊代表着精湛高超的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和不断进取的工匠精神。在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将鲁班工坊所代表的工匠精神融入了职业教育、技术创新、竞技比赛等方面,在人文交流领域进行了多种层次、多种类型的合作交流[1],让鲁班工坊作为中国的工匠精神符号被合作国家了解、认知。鲁班工坊架起了中外人文交流、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形成了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核心,促进各国共同建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形成了巨大的国际影响力。

(二)鲁班工坊人文交流的内容与成效

鲁班工坊的人文交流依托于海外合作办学、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础,与海外各合作国开展了多种类型和层级的职业技能大赛、国际性学术研讨等多种活动。鲁班工坊这一品牌项目,以产教融合为目标,与中国企业一起“走出去”,用产业发展吸引合作国提供在职业技术、职业文化层面交流学习的机会[2]。同时,职业教育上的合作,也能为在合作国的中国企业提供重要的产业服务支持,实现中国职业教育标准、教育模式、教育技术在合作国的推广应用。鲁班工坊的建设与发展对实现国际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重大的

意义。

1.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共同传播职业教育成果

目前鲁班工坊以国内职业教育成果为基础,制定专业标准、课程标准,中方院校结合外方的需求,与外方专业教师联合开发本土化的专业教学资源,不仅有大量的纸质教材,还利用信息化手段制作了大量在线内容。这些系统性的教材和专业课程内容,能有效对所在国家招收合作专业的本土学历生和职业培训学员进行规模化培训,是中外院校之间的职业教育人文交流,价值认同的重要成果。例如,吉布提鲁班工坊是中方为亚吉铁路运营定向培养人才而设立的。为满足当地铁路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校企联合编制了中英法文版三语教材18本,制作了微课198个,不仅在短时间内将中国标准本地化,更通过丰富的教学形式与内容,确保了职业教育的成果。吉布提教育部总督学迈哈迪对吉布提鲁班工坊高度认可,认为鲁班工坊落地极大促进了吉布提铁路建设及工业发展[3]。

2.“技能+文化艺术”多维度打造海外文化名片

形式多样化是鲁班工坊中外人文交流的特点,除了教育教学之外,师生互访、参观体验等也是鲁班工坊中外人文交流的载体。通过师生互访与参观体验等活动,能充分利用国内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打破合作国师生对中国原有认知,打造中国工匠新名片。葡萄牙塞图巴尔理工学院自动化专业的卢卡斯教授来华参加培训时表示,中国的实训设备比葡萄牙在教学中使用的设备更先进,“许多核心元器件甚至已经可以跟德国、法国和日本的技术相媲美。[4]”通过教育合作、彼此交流,中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已经得到了发达国家的认可,让中国的工匠精神,随着鲁班工坊的窗口传播到更广阔的地方。

“鲁班工坊建設·体验馆”于2018年4月正式落成开馆,系统展示了鲁班工坊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和标志性成果。截至目前先后接待海内外职业院校的师生和培训人员,参观人次超6万。体验馆内将实物展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多元形式呈现鲁班工坊建设的历程和成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3.国际性技能竞赛,展示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

职业技能交流是天津鲁班工坊自2016年建设运行以来,中外师生双方教育合作交流活动中的必要内容。2022年8月,首届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举行,大赛共计15个竞赛类赛项和8个展演类赛项,吸引了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师生参赛。在大赛中,鲁班工坊中外师生联队斩获了全部金牌的60%。通过职业技能赛事活动,中外师生在技术技能层面开展广泛且深入的交流,有效促进了外国师生对中国技术的认知与了解。本次大赛中的职业技术竞技标准也随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海外落地生根,成为竞赛评判的“金标准”。

二、鲁班工坊建设中的中外人文交流面临的问题

(一)受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影响,缺少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师资

从2016年首家鲁班工坊在泰国落地,通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鲁班工坊已遍布亚洲、非洲和欧洲等25个国家。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都不尽相同,如若相互间对彼此文化背景的了解和认知不充分,则在沟通中会产生摩擦和误会,将阻碍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作为鲁班工坊建设的建设者、推动者,许多中方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外语水平有限,而与之合作的外国院校,绝大部分师生不会中文,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给双方交流带来不小障碍。中外人文交流项目的成功需要中方团队不仅具备基本的当地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展示出高素质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对国外师生开展具有吸引力的课程和项目体验。因此,要促使鲁班工坊项目顺利开展,教师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师人文交流的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有待提高。

(二)人文交流的质量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现阶段与我国合作鲁班工坊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一般都只能提供场地支持,而国内教师的海外费用、外方师生来华交流和培训的费用、教学实训设备的购置、国际化教学资源开发的费用大都是国内合作院校和合作企业承担。随着“鲁班工坊”进一步扩大与纵深发展,以及项目后期运营需要的支持,仅靠中方力量的资金投入,难以满足现实需求,长此以往,会造成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不利于平等交流,将影响到中后期通过项目开展人文交流的质量。人文交流应该找到持续共赢的切入点,由各方基于未来共享的成果,共同投入资源,各自履行职责,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使人文交流可持续发展。

(三)破除地缘政治影响的人文交流机制建立有待进一步探索

“鲁班工坊”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工匠精神和班墨文化的载体,通过人文交流,以文化教育体验、技能培训、技能竞赛等多种活动形式,促进了合作国师生对中国发展模式、国家政策、教育文化等的理解。然而,如今国际地缘政治局势紧张,政治歧见较大,如何规避意识形态的偏见与影响,挖掘和拓展人文交流的内涵,培养知华友华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讲好中国故事,激发合作国普通民众对学习中国职业技术技能、中国文化的热情,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各国之间的理解、开放和包容,构建起长期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机制,建立基于文化互信的长效人文交流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基于鲁班工坊建设搭建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弘扬文化平等互鉴

面对目前的环境和挑战,想要建设好鲁班工坊,必须加强人文交流机制建设,充分发挥人文交流机制的推动作用,为民心相通提供制度性保障。通过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有效发挥政府与民间机制的联动效应,完善配套政策,保障资金投入。积极利用各种媒介,在对双方文化内涵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广泛宣传双方人文精神共鸣的部分,形成文化价值认同后,再宣传人文共同体延展出来的新理念与新成就,使其更深得人心。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承认各国文化的独特性,并找到双方文化中的共通性。在充分尊重沿线国家不同的文化信仰的前提下,汲取沿线国家文化中的优秀内涵,在人文交流中形成价值认同。

(二)面向教师,与合作国开展双向跨文化交流培训

参与到鲁班工坊建设的教师队伍具有国际意识与视野、拥有跨文化国际交往能力非常重要。鲁班工坊是中国职业教育的窗口,不仅将我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对外宣传和分享,同时肩负着传递中国职业教育文化、职业教育理念的任务。要提升教师队伍的跨文化实践能力,就必须从学习保障和激励机制入手。首先,通过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合作国进行深度访学、研修及参加“技能+语言+文化”的专题培训,基于对合作国全面的了解,不断提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同时,定期邀请合作国的教师来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增进对合作国家的人文风俗、价值理念、语言文化、思维模式、宗教信仰的理解,为跨文化的人文交流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激励机制是提升教师跨文化国际交流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应考虑将国际化培训的参与度和效果与教师的晋升机制相结合,激发青年骨干教师服务企业走出去,服务鲁班工坊海外建设与合作的自主性,提升其参与人文交流和技术交流的能力。

(三)拓宽人文交流深度和广度,建立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

鲁班工坊项目在建设中,建设方面对各种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存在交流内容和形式单一,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因此,要善于调动各方力量,由双向向多向、由浅层向深层转变,不断拓展新途径和创新交流方式,不断丰富人文交流的内容和主体,不断拓宽人文交流深度和广度[5]。人文交流与合作机制要立足教育交流、文化交流和青年交流,让更多普通民众参与进来,使人文交流重心下沉,将人文交流寓于中外民众日常交往中形成常态化。在鲁班工坊合作框架下围绕人文交流建立促进交流的工作组,开展以教育为核心,文化交流为形式,各国青年参与的人文交流活动,并打造示范性成果。通过建立质量保障和监督体系,如引入权威机构或设立相关评价机制来对项目进行评价和指导,确保人文交流活动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交流活动的可持续性和效益。

(四)探索人文交流新模式,提升国际传播力

人文交流,关键在人,特别是如何让青年人成为职业教育中人文交流的主体。通过建设“鲁班工坊”海外培训基地和教师培训中心,拓展“鲁班工坊”职业院校合作联盟,在海外举办国际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合作论坛、文化艺术展演等活动,落实鲁班工坊合作项目。在此基础上,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文明互鉴的基础,在人文交流中展现中国传统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底蕴,提高中国职业教育的亲和力、说服力、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人文交流发展与国际传播工作良性互动循环,持续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不断向前迈进,期望在未来通过“人文交流赋能、鲁班工坊引领、特色建设探索”在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上取得新的突破。

结束语

总之,鲁班工坊人文交流想取得新突破,应建立以师生交流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文化,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职业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通过开展机制化、常态化的交流活动,加大展示和宣传,提升国际传播力,扩大鲁班工坊人文交流的影响力,形成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中外人文交流实践平台和品牌。

参考文献

[1]杨延.走向世界的中国名片—鲁班工坊[N].天津日报,2022-06-06.

[2]杨延.国际人文交流品牌项目鲁班工坊的建设与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0(3):5-10.

[3]陈尚文,孙广勇,禹丽敏,等.弘扬工匠精神 增进人文交流[N].人民日报,2023-04-25.

[4]胡春燕.鲁班工坊“出海”让世界读懂中国[N].中国青年报,2022-09-05.

[5]陆建人,蔡琦.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成果、问题与建议[J].创新,2019,13(2):45-54.

作者简介:李忆(1987—),女,汉族,湖南岳阳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国际化。

赵莹(1989— ),女,汉族,河南濮阳人,河南机电职业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职业教育国际化。

基金项目:2022年广西中青年课题“广西高职院校国际合作共建鲁班工坊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2KY1463);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高等教育国际化一般课题“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广西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2ZJY3114);2023年广西中青年课题“基于‘鲁班工坊的地方职业教育‘走出去人文交流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KY1495);2021年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高等教育国际化专项课题“新时代广西職业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以柳州城市职业学院‘鲁班工坊建设为例”(项目编号:2021ZJY1629)。

猜你喜欢

职业教育
法律视野下我国退役运动员的再就业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服务顾问人才的培养方式
浅谈职业学校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分层导学提高解剖生理学复习的有效性
关于动作要素在职业技术学院体育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