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分类研究初探

2023-03-14吕婧珉

华章 2023年11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所共同追求的价值。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工作,因为全社会共同认定的价值观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正值人生的成长期,亦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人生的重要阶段,需要用积极、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在他们人生面临诸多选择的时候,如学业的完成、就业的选择等,这个时候如果他们树立了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就能够在关键的时候指引他们明确正确方向,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教育工作者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我完善水平,使高校思政工作落细落实。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群体;分类研究

一、新时代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时代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层面回答了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新时代的高校,承担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这就要求高校在坚持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学校各部门的工作实际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因此,新时代的高校必须切实提高站位,不折不扣地将自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和重要平台,这既是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政治要求,也体现了党全面领导下的高校所具有的历史主动与政治自觉,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到位。

青年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走向。近代以来,无数有志之士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将个人进步与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时代进步中勇于把握和奋力实现人生价值,开创了有意义的人生。走进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所有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而国家大力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当代青年投身伟大实践的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新征程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社会主义高校,需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通过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即使当他们走入社会后,也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标准。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教育全过程当中[1],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以当代中国面临的时代问题为导向,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奋斗实践,教育广大青年学生知荣辱、明大道、有正气,逐渐养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姿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精神内核和价值遵循,带动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这些既能满足当代大学生个体成长的需求,也能满足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这一角色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贯穿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领域、各方面,使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纵深中发展。

二、某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现状

在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时,我们针对某高校大一至大三年级学生,设计了相关的调查问卷。从调查情况分析来看,其中“对于你认为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70%的同学选择“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但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对这个问题没有想过,就是按照要求进行学习”;在“你认为个人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什么?”的问题时,40%的同学选择了“财富的多少”;在“你认为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自己做的怎么样?”的问题选择上,50%同学选择了“学校认真教导,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能够有所认同”,但也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应付考试”;在“你认为个人主义是一种思想上的侵蚀么?”的问题选择上,60%的同学选择了“是的,个人主义是一种自私的想法,与集体主义冲突”,但是也有15%的同学选择“不太清楚这方面的东西”;在“您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有没有发挥指导作用?”的问题选择上,有接近半数的同学认为“有”。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归纳,我们认为大一到大三的学生以及专业领域不同的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认识、掌握上,存在以下特点和倾向:

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能够很好地完成问卷提出的问题,对一些基本的问题也有一定认识,但他们更关注的是自己未来的发展,诸如专业课程学习、参加各类专业考试、获取专业技能证书等,对未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期待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些迷茫的。相比较而言,文科专业学生掌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要多于理工科类的学生,理工科类的同学对非本专业的课程更倾向于应付考试而学,总的来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重要内容所学所思不够深入、理解认识不够到位。大二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两方面情况都有,既有同学认为是应付考试而学,也有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今后人生的发展会有指导作用,因此认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大三的学生关注更多的是自己未来的发展,虽然这些学生大多能够准确说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内容,但是卻对其各个层面包含的具体含义模糊不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义缺乏深度理解和深刻领悟。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影响作用的理解,大部分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现状的成因分类

基于上述调查问卷的实证分析,在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上,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方面。

(一)公民个人层面存在身份认同困惑

作为当代大学生从小面对家庭的期盼、学校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在成长过程中客观上存在高考压力、父母管制等各种束缚。正值青春期的他们进入大学后,个性化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自小树立的理想目标在社会化的现实环境中逐渐淡化,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进行抉择。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会产生各种成长性的心理困惑,比如“我可以这样做吗”“这就是我想要的大学生活吗”“我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是小时候理想的那样吗”等个人身份认同方面的疑问。类似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使大学生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层面价值观的认同产生偏差,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认同与自觉践行。

(二)社会层面存在情感认同困惑

大学生活一般是集中统一住宿,以集体生活为主,通常以班级和宿舍为单位。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同学或舍友。在班级、社团等集体活动中,大学生们易于对集体形成强烈的情感认同。大学是进入社会的最后阶段,面对就业压力和传统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很多大学生过于注重自身专业技能的学习掌握,而疏于对个人品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培养,更加在意个人利益得失,忽视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受社会影响,有些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只愿收获不愿付出,与他人相处时更多地想到的是能对自身有什么好处,而不是对他人或集体有什么好处。在部分大学生眼中,集体已形同虚设,只是一部分人社交获利的手段路径。因此,大学生会产生“于我而言,集体有何意义”“集体与我何干”“我在集体中应如何自处”等疑问,难以形成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社会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三)国家层面存在信念认同困惑

当代大学生往往自小树立远大理想,并愿意为实现自身远大理想而付诸努力。本科生一般处于18—23岁的成长关键期,这个阶段也是他们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节点,但他们对现实社会中许多现象的辨别能力不够强,人生经验还不丰富,易被不良倾向引导偏离自身的理想。他们难以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比如有些大学生沉迷在互联网等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日渐脱离现实;有些大学生却沉沦在社会现实中,一味追求功利,抛弃自己原有的理想抱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都有“我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在国家发展中我应成为怎么样的我”等信念认同的疑问,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认同度不高,影响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践行。

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分类研究的实践路径

客观上,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但在国家、社会和公民等不同层面,可以通过分类疏导,有效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切认同。比如,当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必须全面发展,高校教育不只是培养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还应该加大大学生人文修养和个人自身修养的培育力度。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力军,应勇于创新,改变传统授课形式,通过翻转课堂、情境教学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领悟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发展方向,能够为其成功步入社会提供潜移默化的正确指引。

(一)加強教育引导,形成价值认同

高校要更加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使其更接近地气、更易引发大学生共鸣。思政教师应紧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大学生思想实际,不再将灌输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目的,想方设法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要善于发现和分析大学生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针对上述分析的三类思想困惑,兼顾问题关怀与思想引导,从大学生的个人价值需求出发,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走出困惑、远离错误的观点影响,把解决大学生现实问题作为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抓手,以此真正赢得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与真心支持。

(二)培养关怀意识,增强集体认同

针对当代大学生在集体学习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和矛盾,高校思政教师要主动化解,还应帮助大学生积极培养集体关怀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着力培养互促共进、理性关怀的师生关系,思政教师要以心换心、工作上见人见物,创设情境让大学生愿意吐露心声、讲出困惑,加强感性沟通、增进相互理解,帮助大学生在交流互信中逐步强化集体认同,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信真行[2]。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班级为载体培育团结互助、协作共赢的集体精神,引导大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为班级等集体单位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提升参与感、光荣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认。

(三)注重实践体验,增进行为认同

要增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不仅要善于教育引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还要不断增强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踊跃投身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3]。在这个过程中,尤其需要高校与社会同向发力、形成合力。高校要组织建立以服务社会、成就自己为特征的社团团体,使大学生通过这样的途径能够在上学期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比如,可以组织开展学校思想汇、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各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来为大学生创造实践平台和体验机会。同时,高校还要加强与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的深度合作,既要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创业平台,也要通过文化纪念活动、参观养老院等形式,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思考和感悟课堂上的所学所获,亲身感受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内心深处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结束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借助校园网络、实践活动等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同时加强自身素养。“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在实践中强化价值认同,通过获得感和成就感的提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使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民族复兴、强国建设中成为让党放心、人民满意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丁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意识形态教育: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现状简析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8(4):250-251.

[2]陈月婷.深化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4):107-110.

[3]王霄.增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1.

作者简介:吕婧珉(1983— ),女,汉族,山东日照人,金陵科技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为思想教育、党史党建。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新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分类研究”(项目编号:2018SJSZ11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的大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研究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