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2017-01-03黄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微博

黄阳

摘要:本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选取江苏省南通市410名大专生、本科生及研究生为研究群体,从寻求知识、社会交往、地位刺激、情绪管理和娱乐五方面动机剖析大学生出于何种需求使用微博。研究发现,大学生专业、年级、微博使用时间与其使用微博动机各因素存在显著相关性。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理论;大学生群体;微博;使用动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24-0098-05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市民各方面需求的不断增长,新媒体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年来颇受用户青睐的微博(Micro-Blog)深深影响了大众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微博作为Web2.0时代的新兴信息传播平台,提供“段子化传播”的140字图文信息及时分享、允许用户选择性关注他人、转发特定用户发布的信息等功能。2010年发布的《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中显示,当年我国的微博用户数已达到2.5亿人,近乎发展成为我国网民使用的最重要互联网应用。[1]

从万瑞数据的统计报告中得知,我国微博用户中男女比例为6∶4,在各个年龄层次均有分布,而其中比例最高的是18~25岁和26~30岁两个年龄段,占微博总用户的67%,而从学历情况显示,大专学历及以上的用户比例占63%,由此可见,具备年轻化、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是微博用户的主力军。[2]因此,从用户主体出发,任何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使用微博。研究微博用户使用动机的不同、需求的特点等,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角进行用户体验的实证研究,对微博平台的管理发展、微博用户的教育有着推广意义。

使用与满足理论

“使用与满足”是传播学对媒介效果与使用研究的理论,它从用户在媒介使用中的动机、获得的满足等方面研究媒体带给用户的心理与行为效用。[3]拉罗斯等人在互联网的使用与满足研究中总结出五种类型的动机,分别是信息寻求、社会交往、地位刺激、娱乐及情绪管理,它们在用户对互联网的使用中有显著驱动作用。[4]微博研究显示,该媒体综合了互联网的多种功能和效用,因此,我们可将上述研究总结作为微博使用动机研究的理论基础。

灵活双向、一对一、一对多的信息反馈特性是微博的首要特性。首先对于用户而言,在互联网交互媒体的使用中,用户对信息寻求的使用动机最为显著,因此,研究假设a:信息寻求是用户使用微博的动机之一。其次社会交往以信息化的形式悄然发展,以140字文字图片信息作为交流内容,以微博平台作为交流平台,因此,研究假设b:用户使用微博的动机中存在社会交往动机。再次微博区别于实名网站社区,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内用户以自我设计虚拟用户形象发布信息、转发信息、互粉好友等,用户通过被关注、跟帖、围观等微博行为不断建构和被建构个人形象[5],因此,研究假设c:地位刺激可正向预测用户微博的使用。最后微博是一把双刃剑,用户使用微博打发时间(情绪管理)引起媒体关于过度使用微博引起“微博使用成瘾”的危机[6],同时微博平台上一些娱乐性应用备受用户关注,因此,本研究假设d&e:情绪管理(打发时间动机)和娱乐动机促进用户使用微博。此外,本研究假设微博使用时间的长短对用户使用微博动机因素及行为特点有影响。

研究过程

从拉罗斯等人归纳的信息寻求、社会交往、地位刺激、娱乐及情绪管理五大微博使用动机视角出发,研究参考Likert量表,设计形成“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问卷”,由19道陈述性问题组成,采用8级记分式,每一题有“非常同意(记8分和7分两个分位)”“部分同意(记6分和5分两个分位)”“不太同意(记4分和3分两个分位)”和“很不同意(记2分和1分两个分位)”四种回答。根据微博研究的特点设置初测问卷,“信息寻求动机”(如“微博空间内有我需要的有价值新闻”)和“社会交往动机”(如“在微博上能找到与我有相同兴趣的粉丝们”)两个动机因素设置五个陈述问题;“地位刺激动机”(如“在微博空间中我经常作为意见领袖”)设置六个陈述问题;“情绪管理动机”(使用微博经常为了打发时间)和“娱乐动机”(使用微博上很多娱乐性应用作为放松)分别使用一个陈述问题组成。

本研究运用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南通市大专及本科院校年龄在18~24岁之间的248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spss6.0处理初次问卷收集的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因子分析,删除4个显著性问题,剩余问题组成的问卷具备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二次调查发放433份问卷,课堂测试收回有效问卷410份,问卷有效率为94.6%。

1.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与特点分析

使用描述性统计量及信度分析,对动机因素中各个陈述问题的相关性做分析,表1列出信息寻求动机、社会交往动机、地位刺激动机三个因素的信度值分别为0.839、0.823和0.951,情绪管理和娱乐因素的问题只有一题,不进行信度分析,从标准差及信度值得出调查量表的信度很理想,且各动机因素的组成问题显著相关。

为了验证研究初期的5个假设(假设a~e),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问卷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分别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皮尔逊积聚相关系数(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coefficient)分析各动机因素如何影响大学生微博使用行为。

2.大学生使用微博动机各因素的时间差异与特点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按照微博使用时间情况的不同将大学生分为“较浅程度使用者(每周使用时间少于6.5小时)”和“较深程度使用者(每周使用时间多于10.5小时)”,以使用时间为自变量,以微博使用的动机各因素作为因变量,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数据分析如表2所示。

除情绪管理(即使用微博打发时间)因素之外,其他各动机因素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在寻求信息方面,较浅程度使用者显著高于较深程度使用者;在社会交往、地位刺激、娱乐方面,较深程度使用者显著高于较浅程度使用者。从调查中初步得出,寻求信息是大学生微博使用的较强动机之一,但并非使用微博时间越长,寻求信息动机越起作用,相反,显示大学生使用微博时间较短者对寻求信息的评分越高;而在社会交往、地位刺激和娱乐动机方面,我们看到大学生们花了较多时间,想通过使用微博加强社会交往、培养自我认同感、关注明星和娱乐新闻等。

3.大学生使用微博动机各因素的学历差异和特点分析

该调查研究以三种学历层次大学生为主,分别选取南通大学研究生134名、南通大学本科生146名、大专院校学生130名。从表3中数据分析得出,各动机因素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在寻求信息和社会交往动机因素上,研究生显著高于大专生和本科生;在地位刺激和情绪管理动机因素上,本科生显著高于大专生和研究生;在娱乐动机因素上,大专生显著高于本科生和研究生。

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微博是当下最具潮流的媒体平台之一,从寻求信息和社会交往动机因素来讲,研究生对获取有价值、有深度的评论研究,突发政治新闻等问题的评分高于本科生和大专生,对热点社会问题的认识程度高于其他两类学生,研究生群体中对“名人堂”“微访谈”“微调研”的应用较多。在访谈中,研究生将微博应用在教育、医学、新闻传媒领域的研究已发展至成熟阶段,研究反映他们缺乏交往,科研几乎占据了生活全部,比其他两类人群更渴望倾诉和交流。

4.大学生使用微博动机各因素的专业差异和特点分析

根据南通大学、南通大专院校的专业情况,本研究选取文学、理工学、医学和艺术学四类学科的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排除其他因素,采用方差分析研究大学生使用微博动机各因素的专业差异(如表4)。数据显示,在寻求信息动机因素中,艺术类、文学专业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学生;在社会交往、地位刺激、情绪管理动机因素中,理工类、医学类学生显著高于文学、艺术类专业学生;在娱乐动机中,艺术类学生显著高于其他三类专业学生。

在与文学类、艺术类专业学生访谈中得知,他们使用微博关注社会时事、社会动态等,赞成微博改变了社会言论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关注了许多社会名人微博,经常转载名人微博且附加自己的评论,关注社会名流对热点话题和时事新闻的深度评论,认为微博上很多新闻“很难从其他媒体上获得”,这类专业的学生在不断的关注、影响下从原先的“潜水者”发展为“主动参与微博者”。美国媒体研究学者Grasmuck & Martin在研究报告中阐述社交网站用户通过上传照片、牢骚状态,体现了一种“集体自恋”倾向(collective narcissism)[7][8],也印证了用户对社会交往、地位刺激的心理需求。

思考与总结

本研究以“使用与满足”为理论框架,探究南通市各大专、本科、研究生院校学生使用微博的动机,预测并验证各动机因素在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在Web2.0时代下的媒体之所以可以被用户使用或依赖,是因为其不再是过去的互联网工具,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功能性(functional alternative)[9],从调查研究中能初步证明在满足用户寻求及时信息、社会交往、地位刺激等需求方面,微博是新兴的优势媒体。

1.微博改变社交模式——“人联网时代”的到来

微博时代的信息传播存在自身特有的“链路”,即信息从用户A传播到用户B,再传到用户C是有路径的。微博代替互联网继而“人联网时代”到来了,只要我与你联网,就意味着与世界联网,彼此间会联出更多的用户,前期“六度空间理论”用来解释紧密的社交关系,而微博直接改变了重要的社交模型——“最近三度空间”,解决了用户社交的终极。发展心理学认为,处于青年期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不够成熟稳定,在现实与网络的社交空间内他们更渴望获得归属感,通过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得到反馈获取认同感,装扮自我形象和提升个人地位。

2.“使用与满足”研究——实践完善微博营销

新浪微博研究报告总结出微博具备四个属性:基于信息需求的媒体属性、基于人际交往的社交属性、基于社会人群化结构的管道属性和基于管道传播的子平台属性。[10]微博属性离不开其本质特点——社交性,而微博传播的模式主要是基于“人群”而非“人人”,“群体”是大家尊重组织的安排,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该研究中,我们同样发现研究结果具有群体性。例如,从学科专业的差异性来看,文科生的感性思维较强,对时装、设计、艺术类相关应用会给予更多关注,收听众多国家一线品牌的官方微博以提升艺术欣赏水平与创作能力;文学类学生对信息评论、创作给予较高的关注度,一些国内外时事新闻、人民评论等在他们微博中的提及率较高;理工科、医学类专业学生在学生中更倾向于社交,寻找兴趣爱好相同的游戏达人、运动队友等,在虚拟世界中更好地展现自我,从而获得他人的认可。

因此,从大学生群体的使用与满足情况分析,在实践中开展更为完善的微博营销研究,明确设计开发什么样的应用(微博子平台)更能深得用户的好评与依赖。

3.“使用满足”与“微博成瘾”——微博教育的反思

研究表明,大学生使用微博时间较短者对寻求信息、深度评论的评论更高,在社会交往、地位刺激、娱乐等方面需求动机强的大学生使用时间较多。但对于一些大学生用户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微博控”倾向,离开微博哪怕只有几个小时,他们都会觉得相当难熬。北青网一项调查显示,有26%的人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微博,15%的人外出使用手机上微博,甚至上厕所也不耽误,6%的人每天发十条以上的微博,28%的人至少每天上1~3次微博。上述这种类似于“网瘾”的症状在大学生群体中频频出现,已有部分学生对微博过分依赖,迷失在海量信息的“快闪碎片状态”中,出现微博使用危机信号。[11]

参考文献:

[1]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W020120116337628870651.pdf.

[2]缔元信(2010).微博媒体特性及用户使用状况研究报告[DB/OL].http://www.dratio.com/2010/0816/103613.html.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80.

[4]Larose,R.,Mastro,D.&Eastin,M.S..Understanding Internet usage:A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 to uses and gratifications[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1,19(4):395-413.

[5]Ellison, N. B.,Steinfield,C.&Lampe, C..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2(4):1-18.

[6]优米网.微博:二人转[M].北京:北京百优图书编辑出版社,2013:204-205.

[7]Zhao, S.Y.,Grasmuck,S.&Martin, J..Identity construction on Facebook:Digital empowerment in anchored relationship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8(24):1816-1836.

[8]Rosenberg, J.& Egbert, N..Impression Management: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ncerns for Secondary Goals as Predictors of Self-Presentation Tactics on Facebook[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1,17(1):1-18.

[9]Rubin,A.M..The uses-and-gratifications perspective of media effects[J].In J. Bryant & D. Zillmann (Eds.).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M]. 2002:525-548.

[10]杜子建.微力无边[M].沈阳:万卷出版社,2011:78-79,82-86.

[11]胡晓,余文武.微博客时代基础网民的心理趋向与策略选择[J].求索,2011(04):80-85.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国家青年课题“‘微博对大学生交往行为影响及其教育策略研究”(课题编号:CCA110108)的成果之一;江苏省教育技术研究所立项课题“基于学习分析视角的大学生慕课学习行为研究”(课题编号:2016-R-47853)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微博
传统媒体所办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分析
微信公众平台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运用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985工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的调查与分析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微博的有效运用思考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消费文化场域中大学生消费行为的道德反思与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