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动教育: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必由之路

2023-03-14张敏妍

华章 2023年1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

[摘 要]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办好劳动教育是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促进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围绕新时代好青年培育主旨,在具体实践中深化劳动教育理念,优化劳动教育内容,强化劳动教育机制,建设劳动教育共同体,提升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好青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1]。”劳动教育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性育人价值,与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目标任务相耦合。本文从劳动教育内涵入手,厘清劳动教育与新时代好青年培育之间的内在关联,并以实践为导向对高校深入开展劳动教育提出对策,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培育新时代好青年中的重要作用。

一、何为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内涵探赜

在“劳动”过程中,人既满足自身的生存发展需要,还实现自我主体性的发挥,展现出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的本质规定性。通过考察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发现“知识不是工人用来为自己增加自身的生产力的手段……成了一种能同劳动分离并同它相对立的工具[2]”,由此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工人阶级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界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念的基础上,从社会历史阶段、劳动性质、教育形式等多角度对于“劳动教育”展开讨论研究:劳动教育是围绕时代发展需要,以劳动实践作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是围绕劳动能力提升,以培育劳动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活动;是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定的教育活动。劳动教育既不能单纯理解为劳动技能的专业培训,也不能简单认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造手段,更不能将劳动误用为惩罚、压迫人的工具。真正的劳动教育意在让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

二、何以培育新时代好青年:劳动教育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培育新时代好青年是党在新征程下提出的育人构想,是现阶段我国青年工作本质要求的展现。“劳动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4]”,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性育人价值是实现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涵育青年品德修养

“德”是青年全面发展的首要要求,劳动对于青年道德品质的养成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发挥独特作用。第一,劳动培养青年道德认知。劳动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资源,为道德认知提供了绝佳场所。青年在身体力行开展劳动的过程中,可以真切感受劳动带来的身心体验,感悟其中的道德理念,将道德认知内化于心。第二,劳动涵养青年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形成于特定实践情景的情感刺激下,渐进于长期以来实践环境的熏陶中。特定的劳动情境可以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激发、唤起内心深处的道德情感。第三,劳动磨练青年的道德意志。劳动的过程伴随体力、精力的消耗,尤其是高强度的劳动,达到劳动目标的过程是对青年精神意志的考验。在劳动的道德情境下,青年做出行为选择,进一步加深道德意志。第四,劳动引导青年道德实践。青年将头脑中的道德观念转化为现实的实践力量,并通过劳动实践进一步巩固并升华道德观念。以服务性劳动为例,青年参与诸如敬老、环卫等社会性公益志愿劳动,将奉献自我、服务他人的道德观念转化为道德实践。

(二)增长青年聪明才智

劳动教育作为有效的育人路径,在提高人的综合能力,实现人的心智发展上具有独特价值。首先,劳动巩固青年生存技能与生活常识。随着生活水平的飞速提升,一部分青年身处优渥环境并受到父母悉心呵护,而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基本技能与常识。而生存技能与生活常识不是单从书本上学习就能掌握的,归根结底要回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反复劳动才能习得。其次,劳动提升青年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在劳动中,青年将学习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专业技术知识运用于实际,不仅能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起到检验与完善作用。一方面,学习过程中忽视的理论漏洞能在劳动实践得到暴露;另一方面,面对新的现实问题时的实践经验可以被转化为新的理论知识,弥补已有知识在实际运用中的不足。最后,劳动赋予青年健全的心智与通达的人生智慧。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创造都源自劳动,人的生存与发展更离不开劳动。人在劳动中认识自身的本质力量,并从劳动中领悟人生奋斗的真谛。劳动之于青年,不仅是青年与社会相通的桥梁,更是青年认识自我、实现自我的不二法门。

(三)练就青年强健体魄

新时代青年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道德与心智的成熟,同时还要做到身体素质的强健。劳动作为一种特殊的身体活动,能够提高青年身体素质,有益于健康体魄的养成。首先,劳动锻炼身体素质,青年适度劳动助益身心健康。劳动使青年“动”起来,在大部分劳动中,人都要发挥四肢的力量,协调身体各部分完成劳动目标。无论是日常性劳动,还是生产生活劳动、服务性劳动,都需要青年从桌前站起来,调动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坚持适度劳动,长此以往能够使青年提升身体素质,养成勤于劳动、乐于劳动的习惯。其次,劳动对身体素质有要求,促使青年加强体育锻炼。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体力劳动逐步被机械智能取代,脑力劳动成为主流趋势,事实上这对劳动者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脑力劳动要求劳动者具备充沛的精力,时刻保持高度集中的思维活跃的精神状態。青年需要运用空余时间锻炼身体,提升身体素质,方可应对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最后,劳动培育积极的精神面貌,为青年行为活动注入精神动力。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彰显,劳动所创造出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都是对人的自身力量的确证。马克思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5]。”劳动带给青年获得感与幸福感,激励着青年以高昂的精神状态投入新一轮的劳动,鼓舞青年在自主的劳动中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

(四)感召青年向美而行

培养青年审美能力,提升青年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美学素养,是新时代青年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首先,劳动提升青年对美的认知。娴熟连贯的劳动技巧、利落干脆的劳动动作,带给人直观的肢体美的感受;缜密完美的逻辑,天马行空的思维,给人以逻辑美、思维美的体验。青年全身心投入劳动的过程是接受美熏陶的过程,劳动过后的成果也能让青年拥有“美”的感受。其次,劳动陶冶青年对美的情操。劳动的过程密切青年个体与物质世界的联系,丰富青年对社会关系的认知,涵养于自然界事物的深切情感,加深青年在社会关系中的情感联系,使青年深入体会自然之美与社会之美。最后,劳动实现青年对美的创造。劳动是创造美的源泉,为人类创造美提供丰富素材。《纺织忙》《劳动最光荣》《剪羊毛》等优秀的音乐作品就是艺术家们在原有的劳动美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创制出的文艺作品。劳动激发青年对于美的表达,将自身对美的理解投射到劳动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劳动,完成对美的对象化呈现。

三、劳动教育培育新时代好青年的实践路向

新时代着力加强劳动教育以促进青年全面发展,高校要分别从理念、内容、机制、环境四个方面把握劳动教育实践路向,围绕新时代好青年培育建立健全科学的劳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转变劳动教育理念

在劳动教育理念层面,高校要转变陈旧理念,将关注重点由劳动的工具性价值向劳动的内在主体性价值迁移,重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结合时代特征谋求劳动教育的创新型发展。一是向主体性回归。以往,高校对劳动教育推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认知较为缺乏,而新时代下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将目光置于青年的主体性上,重视调动青年主体意识,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关注青年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二是向重要性转变。高校要给予劳动教育以高度重视,将办好劳动教育上升到战略目标层面,抓好劳动育人这一重要环节,转变以往对于五育中德育、智育关注尤为突出的局面,发挥劳动教育促进青年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积极作用。三是向时代性发展。为適应社会劳动形势的变化,青年需要具备的不仅是单一的劳动技能,而是创造性思维、多样化技能、社会化能力以及充沛精力。当下青年群体的特征同以往相比也有新变化,如生活条件更为优越,思想更为活跃,更具有主体意识等。因此,劳动教育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主动回应时代对先进劳动者提出的需求。

(二)明确劳动教育内容

推动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发挥,关键在于明确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即回答好关于劳动教育如何开展这一核心问题。一是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在专业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青年学生从劳动实践中理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运用,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现实性认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劳动的思想观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课程中,教师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的讲授,引导学生品味劳动的哲学内涵,形成对劳动的理性认知;在工科的理论课程中,教师通过对技术背后的劳动创造的讲述,鼓励学生在劳动中发挥创造性。二是与社会实践相关联。高校既可以将劳动教育作为社会实践中的环节之一,也可以直接开展以劳动为主题的社会实践。高校要主动与企业、社区、农村等组织机构搭建实践桥梁,优化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建立长期合作的实践基地,合力开展有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劳动教育,满足青年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长期化的劳动实践需求。三是与成长阶段相适应。高校要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明确相对应阶段的劳动教育的不同内容。针对大一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应为校内的服务性劳动、生活起居的日常性劳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独立能力,适应大学生活。大二、大三阶段,劳动教育应以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为主,提升劳动能力,拓宽认知视野,培育劳动价值观。到了大四阶段,劳动教育重点则在于为学生实习实践、择业就业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就业选择,鼓励学生为祖国发展建功立业。

(三)完善劳动教育机制

高校要依据教育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情况,从实施、反馈、管理各方面着手不断探索机制优化路径,完善劳动教育机制,保障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作用的顺利发挥。一是优化实施机制。高校要探索实施内容上的创新,推出学校特色、地区特色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利用好各方资源,从全方位、多维度实施劳动教育。如邀请当地劳动先进模范进校园,开设“劳动讲堂”,用劳动先进模范的真实案例激发学生的劳动热忱;再如开展校内与劳动相关的征文、演讲活动,打造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校园劳动文化节,涵养劳动之风。二是健全反馈机制。高校要对劳动教育的实际实施情况实时把握,从多角度、全方位指标考察教育成效,建立师生双向评价体系,主动听取采纳学生对于教师行为表现、教育培养方案以及基地建设规划的意见与建议。高校要及时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抓好劳动教育中的各个主体,有针对性地删减、增补、调节、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环节,提升劳动教育有效性。三是强化管理机制。高校要针对劳动教育设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制定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培养目标。高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设立专门的劳动教育教师岗位,明确教师职责分工,组织专业化的统一的教学技能培训与考核。高校还要关注普遍提升教师劳动素养,提振教师的劳动精神风貌,并倡导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的课程教育教学之中,从学习起点上打通专业知识与劳动实践之间的转化通路。

(四)创造劳动教育环境

高校、社会、家庭构成青年劳动教育统一的外部环境,三方协同发挥作用,形成对青年的劳动教育合力。一是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环境建设。高校要着力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多方面渗透劳动教育,创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校园文化环境。高校还要搭建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就劳动教育观念与家庭达成共识。高校要主动发掘社会的劳动教育资源,构建学校与社会的联动机制,推进相关合作。二是家庭打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勤于工作,踏实劳动,用自身的思想态度与行为习惯以身作则,树立劳动学习榜样。家长要配合学校工作,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劳动教育相关活动,如协助开展假期劳动实践,如配合劳动教育宣传等。三是社会构建劳动教育广阔平台。社会各组织机构要与高校联动,开设劳动实践项目,提供多样化劳动实践机会,如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联合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

结束语

社会各组织机构要对青年劳动实践的全过程予以重视。以企业为例,针对实习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设置专人进行指导带教。全社会要弘扬劳动精神,大力宣传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表彰劳动先进典型,形成劳动最光荣的良好社会风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1.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6-55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9.

[4]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50.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194.

作者简介:张敏妍(2000— )女,满族,湖南怀化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
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