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及解决路径

2023-03-14李维静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就业压力解决路径心理问题

[摘 要]对大学生来说,毕业后择业是他们人生途中一次重要的抉择。然而,当前我国的就业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增,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了迷茫。本文从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入手,对造成其心理问題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缓解大学生因就业压力所承受的心理问题,以积极向上、自信阳光的心态走出校园,迈入职场。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心理问题;解决路径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以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近几年就业率急剧下滑[1]。对大学生而言,就业意味着他们将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然而在当前阶段,全球经济发展不容乐观,大学生因此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都怀着满腔热血进入社会,然而并不能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就业困难拉大了大学生现实与理想的心理落差,使其内心充满挫败感,就业压力的加重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茫然。如果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节,不仅会对其顺利就业造成阻碍,影响其实现人生职业目标,同时还会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绊脚石。为此,文章探讨了大学生在择业就业压力下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以达到减轻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目的。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恐慌心理

沉重的社会压力警醒了许多当代大学生,同时也对他们造成了部分心理负担[2]。面对就业难的困扰,大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专业和兴趣、工作和地域、经济能力和专业特长等矛盾问题上不知所措。谈到就业,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既迫不及待地想要体验社会,同时又害怕进入复杂的社会环境,担心毕业后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所以往往会处于恐慌、紧张、焦虑之中[3]。久而久之心理压力演变成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会因内心恐慌而不堪重负,忐忑不安,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对就业则愈加恐惧。

(二)自卑心理

自卑就是对自己缺乏自信。有着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总觉得自身条件比其他人差,特别是毕业于普通院校、单亲家庭或困难家庭的学生,往往会过度关注自身短板,生性多疑敏感,在意他人的眼光和态度[4]。这类大学生越是面对社会的复杂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再加上缺少工作经验和能力,其自卑感就越是强烈,缺乏勇气面对就业中的困难与挫折。例如,不敢积极参与到就业竞争当中、在面试过程中不敢主动展示自己、就业后在工作过程中低估自己的能力素质、不能发挥自身价值等。

(三)交往障碍

对大学生而言,社会职场环境与原本相对稳定、熟悉的校园环境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中的交往模式是灵活且开放的,它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观念、行为举止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之学历的高低,更加强调的是个人的能力水平以及发展潜力,即为公司创造的效益。刚入职的大学毕业生与老板、同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年龄差距与阅历差距,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进一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去适应全新的环境。但事实上,校园中的交往水平远不能满足社会中的交往需求,由于他们的交往能力有限、交往方法不当,担心就业后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导致失败,失败的人际交往成了一些学生的负担,渐渐地变得封闭自己或上网寻找慰藉。交往障碍不仅会对大学生选择和争取岗位带来负面影响,更是不利于职场工作的顺利开展[5]。

(四)抑郁心理

抑郁心理是目前就业压力引发的最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轻则精神失常,重则失去生命。近年来,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抉择时,往往会产生一些程度不一的焦虑情绪,这些情绪实则是对将来无法实现自己的期望目标而出现的忧虑与恐惧。表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症状和运动性不安,如心慌、胸闷、失眠、盗汗、坐立不安等。当焦虑的症状发展严重时就会出现抑郁心理,抑郁者通常情绪低落,易于悲伤,食欲不振,甚至有自残或自杀行为。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就业环境压力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扩大招生,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但是,尽管大众教育使教育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却也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数量的急剧增长,而受经济形势的影响,人才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增反减。在教育转型阶段,多数高校的教育教学并没有将社会需求作为导向,而是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没有做到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结果是学生数量逐年递增而教学质量呈递减状态,很多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满足就业岗位要求。另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尚处于改革阶段,社会用人机制还未实现绝对的公平,比如同一专业的学生面试相同就业岗位性别的限制,规定女性员工工作满一定年限之后才能生育等,大学生在求职、择业、双向选择、供需见面时经常会遭遇不公平对待。由此,就业本身的压力导致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二)家庭投资回报压力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成本的提高,大学学费标准逐年趋升,按平均每个学生6000元/年计算,另外还有住宿费、伙食费等生活开支,一年的花费可达到15000元甚至更多,完成大学学业总共花费大致要6万元左右。这笔开支对普通家庭来讲可以说是昂贵的,尤其是偏远农村家庭或城镇下岗家庭,教育支出压力则会更大,而且,有的家庭还不止一个学生上学,这样的家庭经济条件更加困难,不堪重负。因此,父母往往对学生也抱有很高的期望,毕业后有所作为不枉家庭的辛苦付出。迫于家庭投资回报的压力,毕业后的大学生迫切希望快速找到适合自身发展并能取得高薪的工作,可与他们期望相违背的是就业难的客观事实,找到工作已是不易之事,找到满意的高薪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在家庭期望下,大学生心理压力重重,从而滋生心理问题。

(三)高校心理教育不足

学校的心理教育与疏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大学生是家庭和社会的希望,有着高于能力的定位和强烈的成才欲望,然而他们还不具备成熟的心理状态和步入社会所必备的经验,难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处在“欲”与“不能”的矛盾之间,日渐困惑,最终引发心理问题。在这种矛盾下,大学生希望获得心理教育和疏导,来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但从事实看来,多数高校都不具备完善的心理教育体系,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指导,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有的高校虽然设置了心理辅导中心,但由于不具备规范的人员设置、辅导人员的学术背景参差不齐、不具备专业的心理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甚至一些从事思政教育的教师也直接参与心理指导等,其结果是用普通的非科学的思想教育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将会出现越发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大学生个体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其个体因素的影响。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考虑:其一,缺乏情绪智能。大学生因性格缺陷不能做到智能管理情绪,他人情绪不理解导致难与他人相处、适应能力差,自我情绪不理解导致过分自我束缚,自我怀疑,常常紧张、苦闷和焦虑等。其二,自我认知不足。在就业大学生中,不乏学生好高骛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殊不知从学校进入社会后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重新开始。当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不相匹配时,就业目标与现实工作之间便拉开了较大的差距,这就缩小了大学生的选择范围,加大了就业难度,就业压力也就逐渐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其三,职业信息不足。多数大学生整日埋头书本,社会交往实践较少,没能客观全面认识到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复杂的变革,也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职业信息。同时,社会中消极的一面也会轻易攻破他们脆弱的心理屏障,从而对社会感到失望,变得消沉偏激。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解决路径

(一)政府加强政策落实

就业环境是全球经济形势客观决定的,既然不能轻易改变客观环境,政府就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政策力度,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近几年,政府高度重视就业问题,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就业政策。比如,北京最近发布了《2023年度“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民生项目清单》,明确了年内要做好的18件重点民生项目,其中就包括,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再如,上海长宁区,针对就业困难人员推出了三上门服务,即政策找上门、服务送上门、工作推上门。但在具体实施方面,还需要做更多努力开拓多元化的就业渠道,建立健全针对大学生就业制度体系,增设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机构,确保政策的有效落实。此外,针对大学生因就业压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政府应多给予关注和帮助,鼓励各高校设立专业心理咨询中心和就业辅导中心,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学生一起面对和解决心理问题和就业问题。

(二)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家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教师特别是班级辅导员,要与每位家长保持有效联络,并向家长及时如实反映学生的择业就业情况以及心理状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子女的择业中,为子女的就业方向和职业选择提供建议,同时积极鼓励和充分尊重子女的就业想法。同时,让家长客观正确并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盲目对子女抱有过高期望,理解他们的不容易,努力為大学生减轻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有效预防心理问题的滋生。针对已经产生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应建立家校联动教育机制,积极为他们化解心理危机,引导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高校加强心理教育

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情感教育。育人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更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应在制度上加强育人观念,为大学生成长营造人人关注、人人关心的和谐氛围。其次,多为学生开展心理学公开课程和讲座,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强化大学生的心理认知。再次,要对学校的教育环境加以改善,丰富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养成乐观阳光、积极向上的心态。最后,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调研,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要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按照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对学生进行类别划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对调查结果加以整理归纳,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梳理办法帮助学生解决其存在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必须配备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经验的心理辅导人员,并且有完善的心理测试及疏导设施和网站,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与干预机制。

(四)协助学生职业规划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因此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应该是固化的,而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方案,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内容是相同的,基本包括生活目标、人生理想、职业生涯。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初始阶段,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分阶段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一年级为试探期,主要从概念入手,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就业和职业生涯,以便初步形成一个就业方向,选择职业目标,收集职业信息,做好就业准备。二年级为定向期,对自己毕业后是继续在学业上深造还是选择就业要有充分的考量,在这一时期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老师要及时向学生公布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介绍各职业的岗位要求,让他们随着市场需求有目的性地调整知识结构和提高专业能力。三年级为冲刺期,这一时期学生要努力提高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假期实践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大胆尝试。四年级为分化期,大部分学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将精力投入择业就业上。此时教师的就业指导要转变为提供就业信息以及教授求职技巧等方面。学生只有充分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并做到学以致用,才能有实力参与激烈的就业竞争,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焦虑。

结束语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既和社会、家庭、学校等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也是自身素质的缺陷所致。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就业指导、关注心理健康、使大学生懂得自我保健等方式缓解就业压力,解决其心理问题,让大学毕业生以饱满的热情、健康的身心迎接挑战,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周敏.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分析[J].黑龙江教育,2020(7):96.

[2]沈亚男.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压力分析与健康心理建设[J].发展,2019(9):59-60.

[3]刘扬,王峥.试论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矛盾及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68-69.

[4]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8(4):34-38.

[5]赵天武.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缓解策略[J].中国青年研究,2020(1):121.

作者简介:李维静(1979— ),女,汉族,浙江宁波人,韩国大真大学,在读博士。

研究方向:食品专业教育与科研。

猜你喜欢

就业压力解决路径心理问题
关于生物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调查研究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及其解决路径研究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论大学生创业基地的功能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当代考研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