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人文社科领域中科研积极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3-03-14邹晓光任梦林

华章 2023年9期
关键词:因素

邹晓光 任梦林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不仅影响学术,也关系到社会与国家竞争力。本文探讨了资源不足会限制研究活动,而学术氛围和交流机会则影响研究质量,管理与激励机制关乎研究人员的工作态度。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综合建议:增加研究基金,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术环境改革,包括多学科交叉和加强学术交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只有全面实施这些多元措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积极性才能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关键词]人文社科;科研积极性;因素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角色和责任逐渐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和重新定义。科技和工程领域的快速发展虽然令人瞩目,但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意识到人文社科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的不可或缺性。

人文社科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深度和广度,科技解决了“能做什么”的问题,但人文社科则解决了“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的问题,这对于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人文社科在培养批判性思维、道德责任以及全球视野等方面具有特殊作用,这些都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核心能力。人文社科通过不同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背景的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多样化和复杂性日益增加的世界。

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和中心内容,重点学科的创建,无一不是通过科研成果的取得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来实现的[1]。在高等教育环境下,科研积极性在人文社科领域中起到了不同寻常的作用,尤其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科的研究不仅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性和观点多样性,更需要对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有深入的理解。这种特性使得高度的科研积极性成为人文社科研究成功的关键因素。例如,高度的研究积极性能激发研究者对社会现象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因素进行更全面和多维度的探索。同时,研究积极性也与学术创新密切相关。由于人文社科研究的主观性和解释性,一个充满活力和开放思维的研究环境能更好地促进知识更新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看,这种研究积极性不仅对于学术界有重大意义,还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亦有所启示。深入研究这一问题,有助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批判性思维和道德责任的现代公民,这也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途径。综合来看,科研积极性在人文社科领域中不仅推动了更深层次的学术探索和创新,还有助于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教育目标。

(二)研究目的

在高等教育环境下,影响人文社科科研积极性的因素是多重和交织的。政策环境在不断变化的国内外政治经济背景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缺乏稳定和充足的政策支持可能会对研究人员的积极性构成挑战。与此同时,资金问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文社科领域常面临资金不足的局面,这直接限制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影响研究人员的工作热情。社会观念对于人文社科的研究积极性也有不小的影响,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大众对人文社科的认可度相对较低,这样的社会心态不可避免地会降低研究者的积极性。此外,现有的学术评价机制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因为它往往过于强调短期成果和论文数量,而忽视了长期、深入、跨学科的研究。这种评价机制不仅限制了学术创新,也抑制研究人员从事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

二、影响因素

(一)基础资源

从资金支持来看,基础资源不仅是人文社科研究进行的硬性保障,而且反映了社会和国家对该领域的重视程度。目前,尽管资金总量和分配逻辑存在一定不足,但资金的规范使用和管理更值得关注,因为这涉及研究效率和透明度,直接影响到研究者的工作积极性。研究设施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不仅设施数量不足,如图书馆藏书量和各种数据库,而且在设施质量和创新方面也存在问题。如何科学地规划和管理这些设施,提高其利用效率,是一個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储备问题更是关系到人文社科研究生态的健康发展。与美国相比,我国在这一领域的专任教师和高层次研究生比例相对较低。这不仅意味着数量不足,而且在人才质量和流动性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如教育模式单一、人才引进机制不完善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基础资源不足不仅限制了当前的研究活动,也减弱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学术环境

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中,学者的研究积极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这其中包括学术环境的构成。政治与制度环境常常在学者选择研究课题和方法时施加难以忽视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源自政府、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依赖,因为这些资助方通常带有明确或暗示的期望和目标。这不仅可能制约学术的自由和独立性,还可能影响社会对某些研究领域或方向的看重程度。例如,如果社会普遍觉得某个研究领域“不实用”,那么在选择课题时,学者可能会觉得受到了某种制约。高校内部的职称评审和晋升机制,以及过度依赖如影响因子和引用次数等量化指标的学术评价机制,都可能让学者更多地关注短期和可量化的成果,从而忽视研究的实质内容和深度。这种情况下,学者可能更倾向于产出“快餐式”的研究,而忽视长期、深入的研究。学术竞争也是把双刃剑,它或许能激发研究的积极性,但也可能导致过度的压力和焦虑。在学科交叉与合作方面,学校或研究机构的组织结构和文化,以及资源的分配策略,也会对学者的研究积极性造成影响。如果一个学校鼓励“孤岛式”的学科发展而忽视跨学科合作,或者资源主要集中在被认为是“重点”的学科上,这会导致其他有潜力的交叉学科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和认可,从而影响学者在这些领域内的研究积极性。因此,一个综合、多元和开放的学术环境是激发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积极性的

关键。

(三)管理与激励机制

从管理与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积极性受到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研究成果的认可与奖励、项目申请与审批流程以及研究氛围与文化。大多数高校习惯于通过量化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和H指数,来衡量研究成果,这很容易导致学者过度追求“易量化”的成果,而忽视质量和创新性。此外,资金激励和职称晋升也是关键因素,它们或能推动学者更多地投入到研究工作中,或可能塑造他们的长期研究规划和职业发展,从而间接影响其研究积极性。学术声誉同样不能忽视,一个好的声誉不仅能增加学者的社会影响力,还可能为其带来更多的资金和学术机会。需要丰富柔性激励措施,建立健全荣誉体系[2]。

在项目申请与审批流程中,透明度、效率和公平性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一个不透明或效率低下的审批流程可能削弱学者的信心和投入,而偏见或不公则可能导致他们对整个学术环境持负面态度。相反,一个公平、高效和透明的审批流程则能大大提升研究积极性。

高度的学术交流和互动通常会激发更多的创意和合作机会,而明确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支持能缓解学者可能面临的孤立和压力。然而,适度的竞争虽能刺激积极性,过多的事务性事宜和竞争压力却可能导致不健康的学术环境。避免不必要的事务性活动和工作,为科研团队配备科研助理等[3]。综上所述,这些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影响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积极性的复杂但至关重要的体系,理解和妥善管理这一体系是提升学者研究积极性的关键。

三、策略与建议

(一)增加人文社科研究基金并优化资源配置

为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积极性和质量,资源配置和资金支持显得尤为关键。国家和社会不仅应增加对这一领域的综合性资源投入——涵盖资金、设施、人才等方面——以满足其基础和发展需求,而且也应在不同层级,如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进行有针对性的资源分配,包括项目经费、奖励经费和专项经费等。这种多层次的资金分配方式将有助于激发高校教师和学生申报和参与不同级别的研究项目,从而提升研究的质量和数量。与此同时,高校自身也需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包括在学院级、系级和个人级进行经费和人才的合理分配。通过这种方式,高校可以进一步激励教师和学生投身人文社科研究,并提高其成果的影响力。可以引导支持科研人才向急需领域、重大项目、重要工程和新兴业务流动,确保各类人才都能各展其才、大施拳脚、大有可为[4]。有效的资源利用也至关重要,需要建立一套规范、透明、严格的资源使用制度和监督机制,确保这些宝贵资源能够被公平和高效地利用。这一系列综合性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措施,将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将促使该领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国家的多元需求。

(二)学术环境改革

要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积极性和质量,关键在于构建一个有利于学术追求和创新的环境。国家和社会应共同营造尊重、支持、鼓励人文社科研究的氛围,不仅通过各种宣传、推广和普及活动来提高这一领域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还需要高校内部加强教育、培训和引导,从而促进人文社科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和认可。学术交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国家和社会应支持和组织各种学术会议、论坛、讲座和研讨会,以便高校教师和学生能与国内外、跨学科、多层次的同行进行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进而拓宽学术视野和思路。而在学术评价方面,我们需要摒弃过于简单和片面的评价标准,转而建立一个更科学、合理和公正的学术评价体系,从而更有力地激励高校教师和学生追求学术真理和创新。

(三)激励机制建设

国家、社会和高校本身应综合考虑物质、精神和发展三个方面的激励措施。物质激励如奖项、荣誉和补贴,不仅能够奖赏优秀的研究成果和个人贡献,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动力,激发他们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里持续投入和努力。精神激励,包括公开的肯定、赞扬和鼓励,能够增强研究者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进一步增强其投身于这一领域的内在动力。发展激励,如各种专业培训、进修课程和留学机会,不仅能够提升研究者的专业水平,还能扩大其视野,使他们更加关注全球性问题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综合这三方面的激励,可以构建一个多元、全面和长效的激励机制,从而在不同层面和方向上全面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积极性和水平。只有当这些综合性的激励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和深入人心时,我们才能期望看到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在质量和影响力上得到持续的提升。

四、结论

(一)各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价与排序

在现代高校环境下,人文社科研究积极性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信息环境、家庭与社会因素、课程体系、师资力量,以及学校政策与制度等。尽管社交媒体和网络新闻等信息渠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挑战,但这也提供了一个富饶的研究土壤,使得人文社科有可能从更多角度去探究和解读社会现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经历,往往在一个更深层次上塑造学生和学者的研究兴趣和价值观。与此同时,课程体系的现代化和多元化也成为激发学生和学者研究积极性的关键所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需要与时俱进,以更加贴近现实和未来需求的內容和方法吸引学生。优秀的课程离不开教师的支持,优秀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出色的沟通和引导能力,能更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一系列影响因素中,学校政策与制度往往起到“推手”或“阻碍者”的角色。合理的课程设置、灵活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以及对研究多样性的尊重和鼓励,都能从制度层面上促进人文社科研究的积极性。综合来看,这些因素虽然各有重要性,但更多的是相互影响和作用,构建了一个影响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积极性的复杂而微妙的生态系统。

(二)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的综合性建议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需求,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积极性的提升不仅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深入融合,更需要一个系统性的实施方案。学校应该优化信息环境,与时俱进地加强对社交媒体和网络信息环境的监管,以确保学者和学生在一个健康、正向的信息环境中进行研究和学习。学校也需要与家庭、社会和其他教育机构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特别是在人文社科研究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通过多元合作来促进研究和教育质量的提升。对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更新也是关键,引入与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紧密相关的内容,可以更好地激发学者和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实践能力。

在师资方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教育是提升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社科研究方面,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还需要具备出色的教学和引导能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当完善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确保教育和研究资源得到合理的分配,并建立有效的教学和研究评价机制。一个完善的综合评估系统是持续改进教育和研究质量的关键,这包括但不限于学生反馈、教师评价,以及课程质量等多角度的评估。

结束语

总体而言,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积极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各级教育和研究机构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落实综合性的建议,我们不仅可以在复杂多变的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实施人文社科研究,也能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敏,王华彪.试论科研在高校建设中的能动作用[J].教育与职业,2010(26):166-167.

[2]王泽霞,李嘉宜,董彩哲.科研院所人才活力激发策略探析:以某科研院所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3(2):21-24.

[3]黄园淅.做好政策加减法,激发青年科研人员创新活力[J].科技传播,2022,14(16):13-14.

[4]冯启海,张林.为科研人才松绑赋能激发创新活力[J].中国石化,2022(9):74-75.

作者简介:邹晓光(1981— ),男,汉族,山东荣成人,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助理研究员,硕士。

研究方向:管理经济学。

任梦林(1989— ),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省大数据中心,高级工程师,硕士。

研究方向:大数据技术。

猜你喜欢

因素
高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条约解释中的拟制因素
展会经济的“三实”因素
影响进化的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流星花园》的流行性因素
热性惊厥首次复发的相关因素探讨
桥梁伸缩缝损坏因素与加固
超越与反叛——论王尔德唯美主义中“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