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困境与对策

2023-03-14潘民英高园方耀华潘佳妮

华章 2023年8期
关键词:红色教育中国故事新媒体时代

潘民英 高园 方耀华 潘佳妮

[摘 要]在新媒体时代,当前的高校红色教育体系存在短板,其中包括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单薄,并且尚未意识到以学生参与为主体的重要性,为大学生搭建的平台较少,无法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本文分析现阶段高校红色思政教育现状,探寻高校引导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能为健全高校红色教育体系、提高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优化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国故事;大学生;红色教育;新媒体时代

中国故事,不仅包含中国古代、近代的文化故事、历史典故、名人故事,也涵括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现代社会各民族、各地区表现中国精神、展现中国文化、体现中国新面貌的故事。而讲好中国故事,则是讲述人把饱含中国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以自信的姿态向外界宣传,树立可信、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1世纪以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作为教育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应当给予重视,聚焦红色思政教育体系改革,搭建平台引导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对学生而言,应自觉肩负起推动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责任与担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新生力量。

一、现阶段高校红色思政教育的困境

(一)高校红色思政教育目标偏航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把加强与改进思政课程建设摆在教育的突出位置,全面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素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然而,目前高校红色思政教育把重点对标在基础理论教育层面,对于拓展性课程及实践性课程涉及较浅,未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据本次调研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受访者参加高校红色文化活动以得到学分奖励或以完成课程要求为目的,这表明大学生对于红色思政的学习思想存在功利性的一面。多数学生未能从思想意识层面深入了解红色思政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意义,这与我国红色思政教育的出发点相违背。教学目标是教育的领航标,而具体的教学落实措施则是教育的根基,是教育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给予应有的重视。因此,完善高校红色思政教育体制、深化落实教育策略、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红色文化内容是现如今高校红色思政教育建设改革的首要内容。

(二)高校红色思政教育方式功能匮乏

首先,高校红色思政教育方式较为固定,红色文化宣传渠道狭窄。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高校当前的红色教育丰富度仍待提高,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有待完善。现阶段高校采用的红色教育方式仍聚焦于传统模式,如组织参观革命遗址、博物馆或校史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举办红色教育论坛,开展红色文化艺术活动等,其他方式与渠道宣传使用频次较少。教育体系功能性欠缺也是学生进行红色思政教育时缺乏自觉性与自律性的原因之一,无法真正让学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总体上看传统教育方式收效并不乐观。

其次,高校红色思政教育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调查大学生了解中国故事的主要途径得出,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与新媒体等数字化渠道的比重相较于传统方式仍然占比较低。数字化渠道多依赖于学习强国等存在已久的平台,缺乏新面貌,未能进一步探索新的可能性;受访学生超六成认为本校红色教育宣传形式化严重,近七成的受访者表示红色教育方式存在创新性不足的问题。高校教育方式滞后于新信息技术发展,缺乏创新性与实践性,形式化问题突出。

(三)高校在为大学生搭建平臺中缺位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第一阵地,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不仅仅是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也要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到的教育。现阶段高校对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认识不足,尚未意识到学校是学生的“第一舞台”,把教育重心偏向理论教育。高校对于“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局限于以学校为主体,往往把教育重点放在思政课堂,单方面输入教学内容,忽略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拘泥于强调高校教师要专注思政教育课堂,忽视培养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诸多原因致使高校未以学生为主体、缺乏为学生搭建平台的意识,使得学生在接受红色教育时处于被动一方,不足以形成宣传中国故事的“主人翁”精神,也没有足够多的平台锻炼。

(四)大学生传播中国故事内驱力不足

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是大学生的重要使命之一,每个大学生都有义务和责任去向外宣传好中国故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的五湖四海。但目前高校的红色文化活动学生参与度较低,在问卷调查中,高达78.6%的学生是出于学分或德育分奖励参与红色文化活动宣传,有不少学生表示自己不会主动参与宣讲中国故事,甚至在访谈过程中有学生表示大学生没有义务参与宣讲中国故事,这表明仍有部分大学生对于自身义务认识不清、尚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自身的文化缺乏自信和认同、对于践行大学生的时代任务使命感不强。若学生缺乏强大的思想认同感和内在驱动力,高校思政教育便容易流于形式。

二、高校引导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意义

(一)提振大学生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大学生应负的担当与使命,更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而言,讲好中国故事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中国故事”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成果,凝聚着中华几千年以来优秀的文明传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脉相承。

讲好中国故事,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古至今,多少历史典故,党史故事,先进事迹等,正一代代传承,一代代续写新的篇章。丰富而多彩的中国故事记录着中华璀璨的文明,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并坚守中国文化立场[1]。讲好中国故事,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红军长征,再到现如今的奥运精神,中国故事一直展现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这些中国故事无不浸透着中国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往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指引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好青年,担当起复兴中华的时代大任。

(二)提升高校文化引导力

高校是传播中国故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接轨大学生思政教育与发掘红色文化资源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必须打通高校红色文化教育的“经脉”,才能提升其引导力,为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保驾护航。

首先,在新媒体时代下,多数高校还未准确把握时代潮流,红色教育方式单一,内容匮乏,见效甚微。高校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同改革红色教育体系,完善教学机制相生相成。高校依托新时代传播媒介,革新教育理念,拓宽教育方式及内容,从而加强高校红色思政教育的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能力。

其次,大学生传播中国故事不仅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能深入发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其渗透到校园文化中,从厚重的红色文化沉淀中获取前进的动力[2],营造更加浓厚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让中国故事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引导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的红色教育资源,形成红色文化传播由高校走向全社会的良性体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以人的认识活动为基础的,实践活动是产生情感的源泉[3]。因此,讲好中国故事能够优化思政课堂,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实践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红色文化,从“听讲者”转变为“讲述者”。

(三)强化国家文化感召力

首先,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爱国情怀,升华民族精神之魂。引导大学生探寻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在中国故事中汲取精神养分,强化民族意识,使得青年人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内在精神层面打牢强国基础。

其次,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强化意识形态。拓宽中国故事传播渠道,深挖文化内核,激发大学生向优秀典型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引导社会进步的旗帜,是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故事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多元创新的传播方式能让中国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例如当年周恩来总理向外国友人介绍《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只用一句话——“这是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便让外国友人深刻地体会到了中国故事的内涵。

最后,讲好中国故事,有助于筑牢强国之基。一个国家健康的发展需要稳固的基础做保障。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后备军,通过讲好中国故事,他们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展示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感,为未来的中国奠定稳固的基石。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引导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对策

(一)拓宽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内容

完善高校红色思政教育体系,一方面,高校需要拓宽教育内容,贯彻“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性教育、拓展性教育及实践性教育三位一体,并将其结合运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另一方面,高校应当最大化地利用当地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文化体验相结合,发挥其积极作用;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创新教学形式,推陈出新,使大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避免形式化倾向。另外,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本质上要做到“内化于心”,大学生唯有从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学习红色文化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红色文化的传承。因此,高校要做好引导工作,转变教学理念,课堂中心从“老师”转移到“学生”、教育模式从“灌输式”转变为“渗透式”。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大学生内在动力,使其自觉肩负起学习与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并在其过程中汲取中华文化的强大精神力量,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转变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模式

首先,高校要勇于跳出传统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的桎梏,从上到下、齐心协力探索出一条新兴的红色文化教育之路。领导班子应当积极响应上级指示精神,在充分理解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全面深化落实措施,与时俱进、把握时代脉搏,引领师生走在时代前沿。

其次,广大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立足根本问题、善用教学经验、设计出丰富多元的红色文化教育形式与内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红色文化教育的体验感、兴趣感、融合感。此外,对实践要下狠功夫,加强红色教育的实践力度,增强学生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只有通过实践“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促进“内化于心”。

(三)构筑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

高校应提高对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视程度,搭建多元化、专业化的平台,可利用新兴多媒体技术手段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拓宽传播途徑与范围。高校建设的平台定位也应该从课堂延伸至学校、社会,乃至国际。例如,近年来齐鲁工学院、扬州大学、黄河交通学院等国内多所高校均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在自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4]。2022“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启动仪式在济南举行。该大赛已经成功举办三届,活动协办方哔哩哔哩提供数据显示,站内累计收到有效稿件2137个,累计播放量近四十万。这些作品是以大学生的视角观察国家,观察社会,为中国故事的传播注入了新活力,也为高校搭建讲述中国故事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创意思路。国外社交软件如YouTube也有一批中国留学生通过自媒体展示中国故事,成为推动其走向世界的重要力量。这对于大学生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应当将中国故事的讲述视野拓宽至世界。

(四)给予大学生充分的鼓励与引导

现阶段大学生参与讲述中国故事的积极性不高、参与度较低,归根究底的原因在于针对红色文化引导得不充分。学校应着重把握正确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自信心。高校应改进单一的“学分”式激励,运用新媒体进行多渠道宣传,增设奖项,提高学生参与讲述中国故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荣誉感,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国际传播优秀中国故事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结束语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如何发挥更大作用、释放更强能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研究“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以中国故事为切面,激发大学生以创新方式传播中国正能量,我们可以期待大学生能够将更多的中国故事带到世界各地,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携手奋斗出更加精彩的中国。

参考文献

[1]倪颖.讲好中国故事  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8(28):136-137.

[2]刘映霞,罗中昌,杜锦文.依托红色教育资源优势  探索高校红色文化育人途径[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14(6):101-103.

[3]王志玲,李又云.红色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路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9):43-45.

[4]曹静雯.自媒体时代引导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3):111-113.

作者简介:潘民英(2003— ),女,汉族,福建莆田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高园(2000— ),女,汉族,河北邯郸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方耀华(2001— ),男,汉族,安徽亳州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在读本科。

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通信作者:潘佳妮(2000— ),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师范大学,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基金项目:2022年度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202211047426)。

猜你喜欢

红色教育中国故事新媒体时代
对“红色教育”回归本位的思考
论徐特立思想从“教育救国”到“红色教育”的转变
发挥红色教育阵地优势拓宽思想政治工作平台
新媒体时代微写作特征及对策研究
探析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网络化转型
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
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完善党校红色教育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