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动仪式链视角下新主流电影的传播策略研究

2023-03-14刘乙景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文化认同传播策略

摘要:作为新时代的艺术作品,新主流电影既传递了主流价值观,又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在传递价值观、商业利益和艺术创作之间实现了多元平衡。文章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新主流电影这一新型的电影创作模式。首先,文章介绍互动仪式链条的构成要素,其次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视角下,以近几年新主流电影为例,具体分析新主流电影作品的互动仪式链条,其中包括虚拟在场、局外设限、关注焦点以及情感共鸣。根据研究可知,在互动仪式下,新主流电影在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同时,也能够唤醒受众的民族情感,促进个人、社会和文化认同。最后,文章在新主流电影的内容创作和传播方式上,提出新主流电影互动仪式的传播策略。文章旨在从微观层面凝聚受众的情感能量,理解受众的仪式表达,为新主流电影传递社会主流价值观,为促进个人、社会和民族的文化认同提供参考。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新主流电影;共情传播;文化认同;传播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2-0246-03

过去,电影界普遍认同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文艺电影的电影类型三分法。随着我国在电影创作中的不断发展,这种三分法的界限逐渐模糊。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用“新时代”一词定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进程。进入新时代以来,电影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讲好中国故事”的电影作品。这些电影作品在传递价值观、商业利益和艺术创作之间实现了多元平衡,形成了一种不同于电影三分法的新的电影发展局面。新主流电影融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艺术性与商业性,发展成为既能实现主流价值观,又与市场合流的大众电影类型。此类型如2019年上映的《中国机长》《攀登者》《我和我的祖国》等,2020年上映的《我和我的家乡》《夺冠》《一点就到家》等,2021年上映的《1921》《革命者》等影片。新主流电影在市场上赢得了观众的消费热情,在传递主流价值观的同时,商业价值也很高。这种良性的创作模式,值得深入关注和探讨。

一、理论概述

“互动仪式”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社会学界,“互动仪式”被看作可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的程序化行为,这类行为活动对维护群体团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互动仪式”一词提出后,美国社会学家将“互动仪式”与情感社会学相结合,推进和完善了戈夫曼提出的互动仪式理论,此时,情感被看作为互动仪式的核心要素。柯林斯在戈夫曼的基础上又提出“互动仪式链”,他认为“互动仪式链”由四个要素构成: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在相同的场合;二是对群体之外的人设定了界限;三是群体中的人都共同关注某一事物;四是群体通过互动产生共同情感。同时满足这四个要素,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将会持续累积情感,产生共情,形成集体兴奋,互动仪式链基本形成。互动仪式链的形成也带来一些结果:群体成员高度团结、群体情感能量增强、集体符号形成、出现集体防卫[1]80。

关于互动仪式链的研究,我国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对其作用展开研究。例如,严小玲基于互动仪式链,分析了直播带货这种销售形式,将直播带货与融媒体相结合,为农产品销售和乡村振兴探究新的发展途径。潘青霞根据这一理论解读央视节目《你好生活》,探讨青年如何通过慢综进行互动,寻求引起青年情感共鸣的方式。高瑜玮《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的情绪仪式建构》一文分析了《端午奇妙游》的互动仪式链,指出观众在节目中获得家国情怀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能量及身份认同,对其他类型节目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基于以往的研究,互动仪式链视域中对新主流电影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基于互动仪式链,分析了新主流电影与互动仪式的关系,总结出新主流电影如何通过互动仪式链,构建民族文化认同,传递主流价值观。

二、新主流电影的互动仪式分析

(一)真实在场与虚拟在场

仪式本质是人的身体聚集在某个特定场所的体验过程。互动仪式链要素之一是“身体”共在[1]87。在互联网时代,很多媒体平台都提供了虚拟场景,用户可以在不同地点同一时间段进入同一虚拟场景,这种方法实现了个人的“身体”在场。新主流电影上映期间,用户会选择在线下观影,用户线下观影的行为实现了物理空间的身体在场。电影院是互动仪式链形成的客观条件。伴随科技的发展,不仅有物理空间上的在场,也存在虚拟空间的在场。在院线下线后,影片会转入各个流媒体平台上映。电视端作为传统媒体,它的传播方式是单向无反馈的传播方式,用户只能接受信息,不能与其他用户互动。而在互联网平台用户不仅可以互动,也实现了非物理空间的身体在场。例如,当用户在爱奇艺平台看新主流电影时,他们可以通过发送实时弹幕与其他观众进行互动。当前,发送实时弹幕是用户在观看节目时的重要互动模式。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例,用户在媒体平台观看电影时,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实现了大规模、集中地在“同一空间”相遇,用户从“身体在场”向“虚拟在场”转变。观众通过个人账号在同一个平台相遇,观看同一个视频,通过评论区留言或发送弹幕,展开交流互动,实现了感官上的虚拟在场。对于新主流电影来说,无论是线上的“虚拟在场”,还是线下的“身体在场”,都满足了互动仪式链提出的“在场”要求。

(二)对局外人的設限

形成互动仪式链的另一个因素是在互动仪式形成的过程中,已形成的群体成员对群体外成员设定范围,即对局外人设限。柯林斯认为,对局外人设限能够提高信息传播的精确性[1]90。新主流电影在价值传递方面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讲述中国故事,将我国主流价值观在现代语境中阐释得栩栩如生。具体来说,在新主流电影作品中,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价值观的传达,又包含了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等时代语境特有的价值观[2]。在这种特定语境下,新主流电影的内容将处于这种大环境的受众与其他受众区别开来,让不在该环境中的受众成为局外人。

由五个发生在中国的家乡故事组成的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电影通过讲述家乡故事表达了人们的家国情怀,展示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显著效果。北京故事《北京好人》,反映了医疗保障政策;贵州黔南故事《天上掉下个UFO》,反映出旅游经济带动家乡发展的现实;江苏望溪村故事《最后一课》,讲述了年轻人下乡支教的感人故事;陕西毛乌素沙漠故事《回乡之路》,展现出直播助农的经济政策;东北故事《神笔马亮》,折射出干部下乡建设新农村的新风尚。这些作品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各地发生的故事。一方面,在空间上让受众更有心理上的接近性,对局外人设置了第一道界限。另一方面,影片中的故事包含了国计民生、农村巨变、国人生活变化,受众是在这块土地上实际生活并经历了近些年巨变的人们,这也是对“局外人”的限制。

(三)共同关注:聚焦主流价值符号

互动仪式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参与仪式的群体中存在共同关注的符号内容,并且群体内成员能够相互理解,群体可以通过共同关注的某个符号内容进行互动。柯林斯也提出,具有同样关注点的人群通常可以延伸这种团结感[1]121。

新主流电影中,能引发受众共同关注的符号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主流价值观的符号内容。新主流电影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爱国情怀的输出,受众在欣赏电影中的情感是最直观的价值观层面上的共同符号形成的直接体现。例如在《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建国大业》这三部电影中,通过建党、建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件大事来将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受众面前,将三件事作为影片呈现的重要符号。符号有能指和所指,符号本身能指的可能只是人、故事、物品,但其深层所指的是国家历史、国家命运、国家发展。在这三部电影作品中,受众聚焦于这些符号,形成了对国家命运的共同关注。

二是体现在观众的行为上,新主流电影上映的时间常常与重大纪念日、節日有关。例如,国庆档的《我和我的祖国》,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上映的《1921》《革命者》等。新主流电影借助有仪式感的纪念日,为观众提供了发声的条件,也有助于在电影情节的帮助下,让观众形成共同的焦点。

(四)情感共鸣:文化自信引起情感共鸣

互动仪式链的核心要素是情感,当人们存在共同关注的焦点且进行互动时,群体间便产生共鸣,最终形成共同的情感[1]156。近年来良好的创作环境和观众的情感认同,在新主流电影上映之初,就使作品与受众产生了情感联结。一方面,电影制作方制作新主流电影时依靠现代技术将观众带入影片,引发观众共鸣。电影作品在拍摄过程中,运用流畅的拍摄手法和先进的拍摄器材使画面更加逼真。例如电影《八佰》,其不仅真实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景象,将观众带入了当时的情景。另一方面从内容上看,电影改变了过去歌颂大人物的故事,从小人物入手,展现时代变迁,更激发了观众的感情,引起观众的共鸣[3]。张艺谋《悬崖之上》将观众带入战乱时代,感受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影片《中国机长》将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遭遇极端险情后,机长带领机组人员成功处置险情的真实事件搬上荧幕,引起观众的强烈共鸣。情感本身具有隐秘性、个人性等特点,其他类型电影难以形成情感的集体共鸣,新主流电影可以作为“民族回忆”唤醒受众的文化自信,从而激发民族情感的觉醒。

三、新主流电影的传播策略

(一)强化内容符号,激发情感能量

仪式是将人们聚集起来,通过特定的语言符号,唤醒人们的共同情感。新主流电影作为新时代体现主流价值观的艺术作品,是一种符号意义的解读过程。在新主流电影中,赞扬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描绘战争年代的波澜壮阔,映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真实生活,都可以作为内容符号使用[4]。当观众看电影时,这些符号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表达他们对符号化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激发情感能量。例如,在影片《长津湖》中出现的“姓名簿”对受众而言,便是具有很强意义的符号内容。“姓名簿”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千千万万志愿军指战员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所以“姓名簿”作为内容符号,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新主流电影中的文化认同和情感能量需要运用符号来激发。新主流电影可以选取更能引起受众认同的内容来作为影片的符号,便更能引发受众的共情,对传播主流价值观,激发受众的情感能量有一定推动作用。

(二)利用仪式互动,营造身体在场

一方面,观影本质上是具有仪式感的事情,这种仪式感通过将人们聚集起来观看电影而产生一种共同情感。走进电影院是受众主观能动性的驱使,这种主动性很大程度上就会降低人们心里对严肃话题的设防[5]。同时在影厅中,人与人的距离很接近,这种近距离的封闭的环境,就会使情感的传递有物理上的优势。在影院观看电影时,电影结束后,观众会自发地组织并参与一些具有仪式感的活动。《革命者》结束后观众一起合唱《国际歌》,在电影放映前会发放五星红旗等周边产品,新主流电影可以利用这些具有仪式感的行为来增强观众在场感。另一方面,当观众作为虚拟身体“在场”时,新主流电影可以鼓励观众进行弹幕互动来增强观众的在场感。从互动仪式链来看,提升观众在场感能够引起观众的集体兴奋和情感共鸣,通过鼓励更多以不同形式的“身体在场”的受众分享相关的情感与认同,最终形成文化认同。

(三)跨平台传播,实现多元互动

新主流电影的互动情景不能仅限于传统院线,更应该在互联网中以新的形式传播。互联网时代,新主流电影的传播离不开在各个新媒体平台的跨平台传播,新主流电影也可以通过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行二次传播,以提升电影的热度[6]。受众选择在不同平台上评论电影,也可以成为新主流电影互动仪式链条的延续。社交媒体是主旋律电影传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主阵地,微信、抖音、微博和QQ是用户的第一传播路径。电影《我和我的父辈》在线上官方微博发出“我和我的父辈”的话题讨论,通过观众和网友的话题讨论,为电影带来了更大的热度,吸引了更多的观众观看。新主流电影还可以通过让网友看到现场观众观看电影的实时反应来宣传电影,将观众观影时的实时反应制作成短视频在各个平台进行传播,可以使受众更加强烈地体验到共享的情感。

四、结语

近年来,新主流电影通过寻找主旋律、艺术与商业之间的平衡点来实现价值传达、艺术生产与商业诉求之间的多元平衡,新主流电影发挥着维系民族情感的关键作用。在互动仪式链的作用下,新主流电影将受众带入作品提供的身份认同中,促使受众处于互动情景中。观影时,受众将自己的感受在仪式互动的作用下转化为情感能量,这种情感能量反作用于受众,最终实现受众的文化认同。新主流电影在内容创作上可以通过强化内容符号来激发受众的情感能量;在电影传播上,新主流电影应该利用仪式互动,提升观众的在场感,塑造受众虚拟的身体在场,引起受众共鸣,同时新主流电影应借助新媒体的巨大优势,通过跨平台的联动,实现多元互动。总之,构建新主流电影与受众的互动仪式链,可以在微观层面凝聚观影者的情感能量,理解观众的仪式表达,促进个人、社会和民族的文化认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80,87,90,121,156.

[2] 周书红,王传领.新主流电影的类型化研究[J].四川戏剧,2022(8):106-109.

[3] 高瑜玮.河南卫视《端午奇妙游》系列节目的情绪仪式建构[J].视听,2022(8):12-14.

[4] 吴立兴.互动仪式链视域下主旋律电影的情感叙事与传播实践研究:以电影《长津湖》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14):68-71.

[5] 亓晨阳.仪式、记忆与认同:仪式观视域下“新主流电影”传播策略探析[J].科技传播,2022,14(12):88-90.

[6] 王盼.新主流电影的创新突破路径分析:以《长津湖》等片为例[J].东南传播,2022(7):27-29.

作者简介 刘乙景,研究方向:新媒体品牌与策划。

猜你喜欢

文化认同传播策略
试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事件报道的国家形象传播策略
电视新闻节目借力微信平台的传播策略研究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海外新华侨华人社团与国家“软实力”建设研究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美国黑人影片中的文化认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