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网络舆论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2023-03-14高云牧石文惠刘小晗王雨晨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舆论时代

张 伟,龙 玫,高云牧,何 恺,石文惠,刘小晗,王雨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 200240)

作为2020年开始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激起众多舆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采取积极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抗疫措施有效阻止疫情扩散,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契机,但与此同时,疫情背景下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也给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不确定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应积极应对网络舆论的挑战。在已有的研究中,诸多学者尝试结合新冠肺炎疫情或网络舆情背景分析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方向[2-3],但将疫情、网络舆论和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并尝试从一个更明确的角度探讨的课题相对缺乏。因此,本研究基于后疫情时代,以疫情中的网络舆论作为切入点,研究大学生面对复杂网络舆论的态度,分析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更加具有实践性和建设性的意见。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了解大学生对疫情期间部分网络舆论的关注情况和态度以及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感受和期待、探寻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理想方式,本课题组自制统一问卷。问卷主要针对愿意接受调查并完整回答问卷的上海高校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62份,回收有效问卷449份,有效回收率97.2%。调查对象涵盖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其中大一年级学生较多,占63.47%。访谈对象为部分问卷被调查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辅导员和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研的方式聚焦后疫情时代网络舆论的大背景,旨在探究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网络舆论的特点,关注疫情期间典型舆论反转事件出现的原因及其给社会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为大学生提供应对较为复杂舆情的策略。问卷通过互联网无记名调查方式发放,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信息、网络舆论现状、学校爱国主义教育情况3个方面。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访谈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期待等。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困境,希望通过调研和访谈了解学生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诉求,为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发展方向,更好地应对网络舆论带来的挑战,同时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2 结果

2.1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

大学生在后疫情时代对于疫情扩散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官方平台辟谣、重大科研进展等官方报道新闻保持高度的关注,见表1。

表1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Table 1 Social hot issues concern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post-epidemic era

2.2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的主要形式

调查显示,有83.30%的受调查者在后疫情时代会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其中有42.32%的大学生会公开讨论,见表2。

表2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参与社会热点事件讨论的主要形式Table 2 The main forms of social hot issues discuss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2.3 后疫情时代高校对于网络舆论的分析疏导情况

后疫情时代,有59.47%的大学生参与过学校开展的有关负面舆论的分析疏导工作,其中79.40%的大学生认可该项工作的意义。尽管如此,大学生认为这项工作的开展形式还是有待改进。目前的形式主要是思修课、公众号、班会、团课、讲座、团日活动等。受访大学生还期待学校提供心理援助、成立舆论研究机构等,并且表达了对传播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诉求。

2.4 后疫情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现状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兴趣程度、参与互动的情况和获得感见表3。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见表4。

表3 后疫情时代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兴趣程度、参与互动情况和获得感Table 3 The degree of interest,interaction situation and sense of fulfillment of patriotism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表4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感兴趣程度、互动情况和获得感的相关性分析Table 4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interaction situation and sense of fulfillment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上述结果显示,后疫情时代绝大多数(89.30%)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有一定的收获。访谈结果也表明,疫情期间,大学生普遍认为各大高校开展的爱国主义教育能给自己带来积极影响,让自己对国家有了更加强烈的认同感。同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获得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兴趣程度与在爱国主义教育中互动的频率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P<0.01)。因此,希望学校能通过改进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兴趣度、鼓励学生参与互动,以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2.5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期待

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期待比较多元,期待的授课形式除了思政课程(51.45%)和青年大学习(41.65%)的传统教育形式,还包括在思政课程之外的各科教学中渗透、组织志愿活动、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积极宣传爱国先进事例等,见表5。

表5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期待的爱国主义教育方式Table 5 Patriotism education methods expected by college students in post-epidemic era

对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超过60%的大学生希望能够了解我国发展道路和未来发展方向(67.93%)、深入理解国家社会制度及政策(65.48%),见表 6。

表6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希望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侧重的方面Table 6 Patriotic education content that university students want schools to focus o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在访谈中,大学生普遍希望爱国主义教育能渗透日常生活而非流于表面,例如将校史和优秀校友的相关事迹排成话剧或拍成电影,这有助于深化爱国情怀;把“讲红色故事、讲革命精神”活动引入思政课堂,用那些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的爱国故事使大学生深入了解故事里的国家、故事里的英雄,提振爱国奋斗精气神;受访教师强调了对仪式教育的期待,要充分挖掘重大纪念日、重大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例如通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其中,激发广大学生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坚定爱国追求。

3 讨论

3.1 疫情防控背景下网络舆论的特点

3.1.1 舆论关注内容呈现多极化趋势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疫情期间各个方面的社会热点事件都保持高度关注,包括疫情扩散情况、政府应对措施、重大科研进展乃至外媒对中国抗疫的评价等诸多方面,关注内容呈现多极化趋势。作为社会的新生代,大学生通过关注时政能够增强自身的荣誉感和爱国情怀[4],尤其是容易激起爱国情愫的时政舆论更容易进入大学生的视野。

3.1.2 大学生参与网络舆论的积极性较高 调查显示,大学生有很高的积极性参与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但公开讨论相对谨慎。心理学家荣格描述青年人处在一个“意识二元阶段”,即对整个环境充满好奇和热情,又因易于情绪化而产生冲动甚至处处受挫而感到灰心与无力[3]。虽然大学生整体有相对客观辩证的思维观点,对于公开讨论也相对谨慎,但在“后真相”时代,这一群体容易在情绪的影响下相信“伪真相”,并且难以逃脱同质化、极端化、无意识化等群体性质的窠臼,纵使内心追求的是真相,但仍然容易陷入主观性误区。

3.2 网络舆论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3.2.1 口头教育较多,实践教育较少 从教育形式上看,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口头教育为主,主要依靠思政课程上教师对大学生单向的灌输,大学生未能将理论在实践中验证。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整体而言较为空洞,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3.2.2 互动教学较少,内容有待丰富 从教学内容上看,当今大学生期待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感兴趣程度与学生参与互动的情况、获得感都密切相关(P<0.01),因此,选择恰当的课程内容有利于解决目前学生参与互动较少的现状,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高校不仅要立足当下,解读我国社会制度及政策;还要回溯历史,分析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历程;更要开阔视野、放眼未来,让学生客观认识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对丰富的教学内容的期待给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3.2.3 教育环境改变,高校面临挑战 从教育环境来看,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爱国主义教育环境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改变,国内外的一些非理性的思想依靠互联网传播,借助网络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网络舆论包含不属于高校范畴内的事件以及外部势力的介入[5],深刻影响着当今爱国主义教育的环境,也给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尽管在应对网络舆论下教育环境的改变时高校采取的措施总体有效,能引导大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全面了解这类舆论信息,应对措施虽积极正面但相对单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工作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

4 对策与建议

面对疫情防控背景下网络舆论的挑战和网络舆论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综合受调查者提出的建议,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应对网络舆论的策略,并对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展望。

4.1 对策

4.1.1 培养大学生理性逻辑,使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理性逻辑指的是思维的一种逻辑形态。将理性逻辑运用于应对网络舆论,即在面对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时,学会搜集各个方面的观点,并对搜集的各方观点进行理性评估,得出综合判断。如果没有严格按照理性逻辑进行思考,就容易被片面的观点误导,被看似主流的观点牵制。如果表达观点时忽略了理性逻辑,就容易让表达观点流于一种情感的宣泄,造成无效交流,并对交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在培养理性逻辑的过程中,也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基石。当今是一个万象更新、百家争鸣的时代,言论自由权给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却也增大了错误思想舆论造成恶劣影响的可能:有的无良媒体为了博人眼球而夸大其词、煽动对立;有的企业、组织为了商业利益而肆意炒作、散播虚假消息;有的个体罔顾道义而歪曲事实、诽谤他人。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全局出发,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才能为众多在校大学生树立典范。

4.1.2 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把握“时度效”原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选择并传达合适的信息至关重要。“时度效”作为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各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开展教育的关键因素。“时”就是时机、时势,要求即时快速把握官方信息,进行合适的舆论引导,把握先机,避免不良舆论发酵;“度”就是力度、分寸,要求以合理的方式、力度、频率进行引导教育,且内容不夸大、不淡化、不失准、不失真,将事情更加全面地呈现在大学生的面前,便于大学生思考与判断;“效”就是效果、实效,力求有效,也更需要注重“时”与“度”的把控。

总之,学校应遵循网络传播规律,努力做到掌“时”控“度”求“效”,适时、适度、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引领大学生用理智辩证的眼光看待舆论。

4.1.3 把握学生动态,创新舆论引导方法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能极大地影响信息和观念的传播。为应对网络舆论挑战,学校有必要进行合理引导,这也与受访大学生的诉求一致。学校需要密切把握大学生动态,关注其获得感,不断改善教学风格,丰富教学形式,让教学更有深度,增进与大学生的沟通,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值得一提的是,舆论引导并非舆论控制。在舆情发酵时,学校应当投入更多精力教育大学生以一种理性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网络舆论,而非进行消息的封锁和观点的灌输。尤其是面对争议性较大的问题,学校也不应当回避或遮掩。教师的教育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观点并进行论证,让多元的思想碰撞。这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调整,在引导方法上进行创新,也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素养与意识,能够分清合理的舆论监督与不当的攻讦;在很多现实情况中,还需要足够的表达能力与个人魅力来帮助大学生群体进行二者的辨析。这无疑是新时代对于思政教师的新要求,也是做好“后真相”时代爱国主义相关思政教育所需要具备的素质。

4.2 建议

4.2.1 与舆论焦点、国际热点深度融合,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获取热点焦点信息的壁垒基本消失。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国际环境与舆论环境中,如果缺失了对于大学生理性客观看待热点焦点的引导,就可能会有别有用心者取代高校的这个角色,夺走解释权、话语权这一重要舆论阵地。而在适当引导下,众多热点焦点本身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素材,在大学生群体间的影响力及教育意义重大。调查数据也显示,超过50%的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更应该深入理解社会制度,了解我国发展道路和未来发展方向,了解和客观评价我国历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客观认识国内外社会现状和国际形势等。因此,将爱国主义思政教育与舆论热点、国际热点相结合应该是新时代发展的一个趋势,也是让理想信念教育贴近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

4.2.2 与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深度融合,协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是极富效果的,这一点在本次调研中得到了受访者观点的佐证。对多所高校官网、公众号的调研显示,当下各高校结合自身条件,努力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学习生活。在疫情期间,有的高校联合其他单位进行了抗疫主题话剧、歌曲的创作与发行,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合作的抗疫音乐剧《那年那时那座城》,就宣传和弘扬了抗疫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需要避免形式单一化、风格教条化,要灵活采用多种形式让多元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大学生的生活之中。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爱国主义、培养理性看待舆情的习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可能发生的负面舆论危机,同时能让处理负面舆论发酵过程更加便捷有效。

4.2.3 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6]。各大高校在实践教育方面也做出了积极尝试。例如,北京大学在疫情背景下采用云上云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从国际角度看,新加坡、日本的爱国教育理念主要是让学生参与丰富的课外活动,如植树活动、清洁活动等,进而参与社会生活的建设,培养对国家地理环境、文化特色乃至体制的热爱[7]。

本研究同样显示,以社会实践(组织志愿活动等)为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同样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欢迎。社会实践对于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面认识以及对社会复杂性的认识都是极有帮助的。同时,通过帮助学生认识中国现阶段发展的不平衡、不全面,能够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群体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热情,并降低步入社会后的落差感。

4.2.4 与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跨学科合作,形成爱国主义教育“新常识”新形势下,很多传统社会较为陌生的社会科学学科的知识将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常识”,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播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跨学科合作开始展现出必要性。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日常大众传播媒介已被视作思想教育的有利工具和重要方法[8],比如美国的民间社会机构和大众媒体积极向大学生群体宣传国家文化符号与青年组织[9],后者又主要起到呼吁大学生群体参与日常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作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有时一些传播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能帮助他们避免新时代下的很多新问题。这种跨学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为更长远的“新常识”类学科的建立打下基础。

总之,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中重要的话题,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展现出了我国政府与人民群众间强大的凝聚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与自媒体蓬勃发展的“后真相”时代相对应的爱国主义教育策略的不足。本研究组探究了传统爱国主义教育在当下的不足,收集整理了大学生对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期许。希望本研究结合受访者的意见和文献查阅得出的结论与方案,能为后疫情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变革提供参考,让爱国主义相关的思政课程成为真正与时俱进的课程。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舆论时代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爱国主义教育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