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2023-03-14张政庭周恒宇牟绍玉
张政庭,周恒宇,牟绍玉,袁 龙
(重庆医科大学,重庆 400016)
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树立“大健康”理念,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明确医学教育要主动适应新要求,重点强调“新医科”等“四新”建设[1]。当前医学教育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2],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更加凸显对公共卫生、重症救治和护理人才的迫切需求,尤其在西部地区,医护配比与国家相关要求相差较大,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差距也十分明显。重庆医科大学是国家重点支持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大学之一,护理学专业于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校在护理人才培养上,秉持“以人为本、能力为先、国际视野、服务社会”的宗旨,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通过深入调研,积极探索护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对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持续优化。
1 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的指导思想
在培养方案的优化上,始终坚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原则,审视新医科背景下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专业培养方案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契合度。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以《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基础[3],对标国际标准,瞄准国家、社会、教育发展和护理行业需求,结合一流专业建设目标,秉承“培养特色鲜明、具有国际视野医学人才”的宗旨,以高素质、应用型、强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以立足重庆、面向西部、服务全国、走向世界为战略导向,以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为根本使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建设要求[4],提升护理学生岗位胜任力,注重信息技术和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培养。
2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路径
人才培养目标体现新医科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系统的护理学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培养具备护理岗位胜任力的护理专业人才为最终目标。课程设置对接新医科要求[5],围绕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护理专业人才岗位胜任力这一主线,设置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一横);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前沿拓展两个纵向要求,设置选修课部分(二纵);在各类教学活动中,将思政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创新能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三融合)。“一横二纵三融合”的培养路径突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现与不同专业、学科的交叉融合,并将思政、人文素养、创新能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横二纵三融合”的培养路径见图1。
图1 “一横二纵三融合”培养路径Figure 1 “One horizontal,two vertical and three fusion” training path
2.1 一横:以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为核心的必修课设置
在新医科背景下,根据学校定位、学院办学宗旨,以学生为中心,增设医学信息基础知识、传染病护理学、患者安全和早期临床课程,重新优化课程体系中的必修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学生岗位胜任力培养,分阶段基于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必修课程设置见图2。
图2 必修课程设置Figure 2 Compulsory courses setting
根据岗位胜任力培养目标设置三大理论模块和一个临床实践环节,分别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临床实践。公共基础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实践环节类课程,在专业接触阶段,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增设早期临床课,让学生入学后第一时间就能接触临床,对医院、医生、护士、患者及医疗护理活动有初步的认识,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专业接触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护理人文素质和护理专业精神,掌握基本的护理教育、管理和创新创业能力。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核心课程必修的前期课程,是专业学习的夯实阶段,主要让学生掌握专业核心课程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为学生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核心课程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门核心课程,同时为提升常态下的健康护理能力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增开传染病护理学,重点培养学生护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以及临床思维能力和护理决策能力,学生可结合学习情况及自身发展,就护理专业的相关领域进行初步的研习。临床护理能力是学生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能力,也是核心能力[6]。学校一直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人才培养理念。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由临床见习、临床毕业实习组成,共44周,分别在第四学期结束假期安排4周临床见习;第七、八学期安排临床毕业实习40周,为充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自我发展和沟通协调能力,安排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临床教学基地各科室(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精神科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轮转,与早期临床课循序渐进、有机融合,实现全程、全方位临床实践。
2.2 二纵:以信息技术应用、专业前沿拓展融合的选修课设置
新医科建设要体现出信息技术应用和多学科融合[7],除了在必修课环节增设智慧医学语言基础,还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讲授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多专业融合讲解,将多门信息技术类课程纳入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专业学习和个人发展需要进行选择。选修课分为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限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中,除了设置艺术类、专业类、科研方法类等课程,还开设了医用统计软件、智慧医学导论、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类课程,学生不但可以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还可以通过专业讲座、智慧医学行业介绍、智慧医学产业参观,学习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医学虚拟现实、医疗物联网技术、手术机器人、5G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以及在医疗健康相关领域的应用,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医学生的智慧医学素养。专业限定选课中,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大健康”“大卫生”观念,遵循护理专业的内涵从“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健康为中心”,更加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8]。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按照学科交叉和方向选择进行设置,融入多路径培养的方式,开设了“3+X”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专业方向有儿科护理、五官科护理、智慧护理、康复护理,鼓励学生按方向灵活选课,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选修课程设置见图3。
图3 选修课程设置Figure 3 Optional courses setting
2.3 三融合:以思政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创新能力教育融会贯通的教学活动组织
课程教学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培养岗位胜任力的主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创新能力教育,在各项教学活动中,通过“医路缘梦”“社会调研”“医路修德”“时政沙龙”4个必选模块的思政教育和西迁精神、抗疫精神和南丁格尔精神的思政教育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人文素养教育融合;校内与校外的创新能力教育融合,共同提升护理本科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具体见图4。
图4 教学活动要求Figure 4 The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activities
为充分体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发挥学校思政教育的特色,在第三至四学期,学生需修满规定学分的教学活动,内容包括“医路缘梦”“社会调研”“医路修德”“时政沙龙”4个必选模块,以及“红色之旅”“经典研读”两个模块二选一,这些主题模块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集中的校史、院史学习教育和国际护士节的主题教育,也有学校西迁精神、抗疫精神、南丁格尔精神主题的各类讲座、报告、沙龙等,包括学校西迁文化展活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现身说法;南丁格尔奖获奖教师讲授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等,将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与符合护理专业发展的各类精神进行融合教育,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助力学生专业发展。将人文素养培育和专业技能培养放在同等地位,要求课程教师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临床师资教学的优势,言传身教,渗透人文教育,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将理论内容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结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强化人文素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教育作用[9],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的安排上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执行,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上,符合学生学情,不断创新,达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作用。在第二课堂安排上,通过入学教育、国防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特点,稳定专业思想,促进职业发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美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创造美的能力。毕业教育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需求、职业环境和职业内容,使毕业生尽快在思想上、心理上、行动上做好准备,为毕业后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和继续教育打好基础。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从事岗位工作、教学研究的重要能力,学校通过校内教学、校外实践的方式,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内教育中,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技能大赛、文体竞赛等活动获得创新创业学分,引导学生尽快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能力。在校外实践中,学生需完成规定学分的实践活动,形式有“三下乡”、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社区健康教育实践等,还要求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社会劳动实践、专业劳动技能比赛、生产实习等方式完成一定学分的劳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增强创新能力。
3 结语
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是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应紧紧围绕新医科建设的相关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和丰富教学活动,夯实基础教学、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思政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创新能力教育,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培养新时代高素质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