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温病条辨》三焦篇探讨呕吐的治疗

2023-03-14李雪凤张景洲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吴氏邪气条文

李雪凤,张景洲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00)

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致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症。有物有声为呕,有物无声为吐,因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呕吐[1]。有关呕吐病证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而呕吐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的记载多有不同。《黄帝内经》已明确提出呕吐病位在脾胃,并涉及肝、胆及三焦[2]。张仲景则进一步指出,六经疾病干扰到脾胃亦可引发呕吐,分析其病因病机则有外邪、内有实热、脾胃虚弱、痰饮或误治失治等[3]。吴鞠通遵循《黄帝内经》理论,并继承仲景、叶桂等前人的经验,指出了三焦(肺、脾、胃、肝、肾)与呕吐的关系,并详细介绍了呕吐的性质、病机与遣药组方等。本文就《温病条辨》三焦篇中所述呕吐的病机及治法进行归纳和分析。

1 《温病条辨》三焦篇中关于呕吐的记述

吴氏总结了前人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其对温病的经验体会,确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三焦辨证理论。除此以外,《温病条辨》中还提出了9 种温病,并对此给予明确的定义。结合季节及疾病性质,将温病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其一为纯热不兼湿之温热病,包括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秋燥,其二为温病夹湿之湿热病,包含暑温、湿温、伏暑[4]。《温病条辨》中关于温热病邪引起呕吐的条文共有9 条,其中上焦篇6 条,中焦篇2 条,下焦篇1 条;关于湿温病邪引起呕吐的条文共有15 条,其中中焦篇8 条,下焦篇7条,详见表1。《温病条辨》中提到呕吐的条文有26 条,其中上焦篇6 条,中焦篇10 条,下焦篇8 条。详见表2。

表1 《温病条辨》三焦篇中呕吐条文分类

表2 《温病条辨》三焦篇中呕吐条文分布

2 上焦呕吐以肺胃不和、气机上逆为主,治以祛邪和中为要

张景岳、张仲景从寒热虚实论述呕吐。吴鞠通在呕吐的认识上较前人更加详细全面,强调肺胃不和引起呕吐。其讨论肺、胃和呕吐之间的关系,论述的重点是寒热病机,强调了寒与热、虚与实、肺与胃之间相互夹杂的关系。《温病条辨》上焦篇提及呕吐的条文有4 条,分别为第13 条、第14 条、第50 条、第58 条。第13 条曰:“太阴病得之二、三日,舌微黄,寸脉盛,心烦懊憹,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无中焦证,栀子豉汤主之”[5]。太阴受邪,痰热内扰,邪气动膈,故出现心烦喜呕,欲吐不吐。治法要清热祛痰,清除中膈之热。“在上者因而越之”,故以栀子涌吐痰涎,以香豉开窍。第14 条曰:“太阴病得之二、三日,心烦不安;痰涎壅盛,胸中痞塞欲呕者,无中焦证,瓜蒂散主之,虚者加参芦”[5]。通过第13 条、14 条对比可知,温邪位于上焦日久,或病及中膈,气机不畅,或痰湿过盛,故出现呕吐症状。14 条比13 条痰湿更盛,出现“痞塞欲呕”,亦用“因而越之”之法,遂以瓜蒂散来急涌吐,以栀子之苦寒,合赤小豆之甘酸,所谓“酸苦涌泄为阴”,善吐热痰。第50 条曰:“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5]。吴鞠通引用《金匮要略》原文,认为呕吐的病因在于“阴气先伤,阳气独伤”[5],温热之邪夹湿导致全身骨痛,烦躁致呕;阳明经感受湿热邪,胃热传热于肺,肺胃之气降则顺。肺胃感受热毒使气逆,肺主全身之气,因此呕吐更加严重。治疗上予清热通络止痛之方剂白虎加桂枝汤,使营卫和则气机顺畅,治病求本。第58 条曰:“诸气郁,诸痿喘呕之因于燥者,喻氏清燥救肺汤主之”[5]。手太阴肺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连,当温邪侵入体表,肺气宣降失调,干扰胃气升降,则其气上逆动膈而吐。这种呕吐是由湿热邪气阻遏上焦,气机失调引起的。《温病条辨·补秋燥胜气论》曰:“呕者,亦金克木病也……或者,不定之辞;有痛而兼呕与泄者,有不呕而但泄者,有不泄而但呕者,有不兼呕与泄而但痛者”[5]。燥邪入里日久,传入中焦,肺金克肝木,气机不畅,而致呕吐。

3 中焦呕吐以湿困中焦为主,治以化湿和中为要

《温病条辨》中焦篇说:“伤胃阳,则呕逆不食,膈胀胸痛”[5],此条可认为是温病中焦呕吐的纲领。中焦为脾胃升降枢纽,邪气侵犯,升降失司,可发为呕吐。除去上文提到的温病中焦呕吐纲领,《温病条辨》中焦篇提及呕吐的条文共有11 条,其中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篇、暑温、伏暑篇各2 条,寒湿篇、湿温篇各3 条,分别为第18 条、第19 条、第38 条、第42 条、第51 条、第53 条、第56 条、第64 条、第72 条、第79 条、第81 条。其中有邪气位于阳明胃、太阴脾之分。

3.1 湿邪壅于胃而呕吐,治以化湿和胃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18 条曰:“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憹,甚至反复颠倒,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加甘草;若呕者,加姜汁”[5]。吴鞠通认为湿邪壅于胃者,邪气位于膈与阳明之间,用下法之后阳明邪气虽去除,但膈气不利仍在,气机不利,且下法容易伤胃中阳气,故出现呕吐,因此要用栀子豉汤涌越在上之邪气,而加入姜汁起到温中止呕的作用。第19 条则明确温热之邪气在阳明:“其呕由于邪热夹秽,扰乱中宫”,即由于邪热扰乱中焦气机升降所致呕吐,以黄连黄芩汤清热化浊,究其根本。条文第38、42见于中焦之暑温、伏暑篇,暑温、伏暑是指暑湿之邪气。条文第38 是典型的暑湿之邪郁于中焦阳明上逆,脾胃升降受到干扰,虽然口渴,但水入脾胃后上逆,故出现呕水,应予清热化痰之小陷胸汤加枳实治疗。第42 条为受湿热之邪气扰乱三焦,但以中焦为主,故出现呕吐,“湿热交混,非偏寒偏热可治”[5],以杏仁滑石汤治之。吴氏认为杏仁滑石汤是消除三焦湿热的方药,组方中的杏仁开宣肺气;橘红、厚朴、半夏、郁金化中焦寒湿之邪;通草、滑石起到在上宣肺,在下利膀胱以渗利下焦的作用,诸药合用,使湿邪从上中下三焦分解。此外,黄芩、黄连可清内热,止湿热。临床上湿热并重之证可用此方,症见胸闷、恶心、胀满、潮热等。“胃阳不伤不吐”[5],寒湿伤胃阳则呕吐,故第51 条病机为寒湿之邪伤及脾胃阳气,造成呕吐下利,以理中汤温中散寒;若呕吐伴四肢拘急、手脚冰凉,是由于中焦脾土湿重,而厥阴肝木来乘所致,用四逆汤可救逆。在第53 条中,“胃阳不转,虽欲吐而不得”[5],其病机归结为中阳不足,寒湿凝滞。第56 条曰:“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舌白,渴不多饮,先宜芳香通神利窍,安宫牛黄丸;续用淡渗分消浊湿,茯苓皮汤”[5]。由于湿热阻滞表里经络脏腑及三焦,故上中下三焦皆有症状,可急用安宫牛黄丸清热开窍,防止内闭外脱;阳气通畅,则水液通道自开,湿邪能从尿液中排出,安宫牛黄丸最终起到清热利湿、宣畅气机的作用。第64条则明确指出湿温邪气位于阳明经,饮停中焦而引起呕吐,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逐其饮而呕自止”[5];或邪气入里化热,饮热互结,呕吐加剧,此时需要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生姜来宣热化饮、降逆止呕。第72 条曰:“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杏仁石膏汤主之”[5]。吴氏认为“湿热不解,久酿成疸”[5],湿热之邪内蕴,阻滞三焦气机运化,三焦气化不利。为此,当以杏仁石膏汤宣三焦,其中以石膏、杏仁开宣上焦,半夏、枳实、姜汁开宣中焦,黄柏开宣三焦,山栀子通三焦,以达三焦通利、清热祛湿、祛黄止呕之目的。

3.2 湿热蕴脾而呕吐,治以泻肝温脾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79 条曰:“太阴脾疟,寒起四末,不渴多呕……可另服牛黄丸一丸”[5]。病位在太阴脾经,热聚心胸,太阴虚寒,土病木乘出现呕吐,故治疗以调肝和胃为主。病机偏于热盛,故重用清热药,以黄连白芍汤治疗。第81 条亦是,且邪气更加强盛,肝木进一步乘脾土而多呕,予加味露姜饮方以泻肝温脾。

4 下焦呕吐以肝肾两虚、腑失承降为主,治以补益之法

《景岳全书》曰:“命门有火候,即元阳之谓也,即生物之火也……一阳之元气,必自下而升,而三焦之普护,乃各见其候”[6]。病邪侵及下焦,说明疾病日久体虚,肝肾不足,或不能向上温煦中焦,或土败木乘,正虚邪炽,吴氏从肝肾两虚论治。在临床上,呕吐亦常常发生于各种温热性疾病的后期。《温病条辨》下焦篇第26 条提及温病位于少阴,水火不能相济,故气机上逆而呕吐,“王氏晋三云:苦酒汤治少阴水亏不能上济君火”[5],故以苦酒方酸甘苦泻。第27 条提及妇女温病,肝肾阴虚,病入血分,肝火上炎,冲气上逆而呕吐,以竹叶玉女煎方清血分热盛。第37条则邪入厥阴,此为土败木乘,发为呕吐,宜用酸苦泄热、扶正祛邪之法,方用椒梅汤,方中白芍、乌梅酸甘化阴,黄连、干姜辛苦通降。第60 条、62 条提及三阴疟,三阴疟为病邪深入里,经年不愈,分别为太阴三疟、厥阴三疟,吴氏认为这分别属于脾寒、肾寒的证治。一是由于太阴脾虚,运化不足,寒湿停聚,故呕吐清水,遂第60 条用温脾汤达温阳健脾之功;一是由于吴氏认为“凡厥阴病甚,未有不犯阳明者”[5],厥阴犯阳明,阳明之阳气不足而呕吐,第62 条中吴氏在《伤寒论》乌梅丸的基础上取减味乌梅丸“刚柔并用,柔以救阴,而顺厥阴刚脏之体,刚以救阳,而充阳明阳腑之体也”[5]之妙用。第65 条、72 条,是由于久痢,脾胃两虚,邪气侵犯阳明而出现呕吐。第65 条以理阴煎去甘草、当归,加白芍、五味、附子、茯苓,刚柔并济,阴阳双补,通守同用。第72 条为“久痢伤及厥阴,上犯阳明,气上撞心”[5],肝失条达,故出现干呕,吴氏认为乌梅丸是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故以此方治疗。第75 条、76 条则是湿温蕴结,邪毒旺盛,胃阴受损而呕吐,75 条偏于湿热重,而76 条则邪少虚多。条文第75 取泻心汤去固中之品,而辅之补益药运化,以辛热药开之,以苦寒药降之,又用川连、黄芩的苦寒来治疗湿热过盛,配伍辛开之性的干姜,活血化瘀的山楂炭,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行气化积滞的木香,柔肝敛阴的白芍,共同达到清热祛湿、护卫胃气的目的。条文第76 治疗噤口痢,在前人古方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加入甘味药以补虚,又尊崇仲景、东垣之法,以急复胃气为重中之重。

5 以湿邪为主的邪气侵袭三焦导致气机上逆发为呕吐,治以祛邪为主

由上可知,呕吐发于上焦者,是因上焦肺受邪,肺胃失和,胃气上逆而致。《黄帝内经·灵枢·口问》记载:“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7]。肺失宣降,肺气郁痹,胃气不能上注于肺,则逆而发为呕吐。刘河间曰:“上焦吐者,皆从于气”[8]。上焦呕吐的病机是上焦邪气壅盛,气机上逆,辨证要点既有邪气动膈,又有肺气失宣干扰胃气[9]。故治疗以祛邪、宣畅气机为要,宜用苦降辛通法以宣通上焦,辅以芳香宣通之品行气化湿,治疗上焦之呕吐。

呕吐发于中焦者,其病机多为湿邪困于中焦。中焦脾胃为气机升降枢纽,故中焦受邪,气机升降失常,则发为呕吐。又吴氏认为“呕吐已多见于寒湿、湿温门中”[5]。《圣济总录·呕吐门》曰:“胃气宣通,则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10]。治疗上,呕吐在中焦者,其病机重点在脾胃,因此治宜 “以脾胃之体用各适其性,使阴阳两不相奸为要”[11],多以芳香化湿之品,根据湿热轻重之不同,进行加减运用。

呕吐发于下焦者,其病机为肝肾不足,多偏于阴盛阳虚。《医学入门》曰:“厥冷下焦停有寒,下焦吐者,寒也……乃阴气偏结,不与阳和”[8]。《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篇》曰:“少阴厥逆,虚满呕变”。肾居下焦,张隐庵认为三焦生于肾阴,是少阳相火,故称肾为三焦之本。肾虚可致中焦失于温煦,中焦气机逆乱而引起呕吐。治疗上,呕吐在下焦者,其病机重点在肾,为阴盛阳衰、腑失承降,宜取温补之品,调补阴阳。

6 小结

吴氏认为三焦气机升降在呕吐的病理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病邪以三焦为通路,流布而渐及全身,指出呕吐的内因是气逆于上,还重视中焦脾胃与各脏腑病变之间的关系,对温病邪气导致三焦气化失常引起的呕吐进行详细论述,提出“呕吐已多见于寒湿、湿温门中”[5]。吴氏认为呕吐以湿邪多见,发人深省。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伤寒论》,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总结,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及治法。现代医学认为,呕吐的发病机制复杂,可参照吴氏三焦呕吐的治法,也可参照吴氏肝肾亏虚、木乘土败等病机来合理选择治法。总之,本研究的目的不仅是为临床治疗呕吐提供参考,也旨在使吴氏三焦辨证法在内伤杂病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猜你喜欢

吴氏邪气条文
《神农本草经》对“邪气”的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有关条文修正前后对照表(七)
桂苓味甘汤及加减方证条文辨析
轮椅上的好医生,发明“吴氏膏药”
幸福来自感动
对《机车信号信息定义及分配》条文修改的分析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别轻易拔罐刮痧
吴氏温阳助减汤治疗甲减的临床研究
关于《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相关条文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