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赣西北全丰花灯传承人口述史分析研究*

2023-03-14卢亮夏侯健丹柳晖新余学院艺术学院新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余市渝水区文化馆

艺术品鉴 2023年2期
关键词:丰镇花灯笔者

卢亮 夏侯健丹 柳晖(.新余学院艺术学院;.新余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余市渝水区文化馆)

口述史研究是一门国际的专门学科,是历史研究方法学科的分支,此研究方法是以采访、搜集和使用口头回忆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近些年在国内得到了较快发展。据了解,目前对于全丰花灯的研究成果较少,虽然近几年政府对全丰花灯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大了力度,却也依然面临着一些困境。因此,笔者以口述史作为研究方法,选取采访四名对象,对全丰花灯的相关问题做一些梳理。采访对象为:戴逢红,1966 年生,江西修水人,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黄龙宗禅诗》《全丰花灯》《流韵溢彩》等;杨大会,1955年生,江西修水县全丰镇全丰村杨告人,全丰镇文化站站长,全丰花灯第一批传承人;曹泽民,1947 年生,江西修水县全丰镇全丰村龙泉段人,全丰花灯第一批传承人;丁彦凡,1970 年生,江西修水县全丰镇全丰村龙泉段人,全丰花灯传承人。此次采访过程主要运用个别访谈、深度访谈、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一位学者和三位传承人进行口述采访,梳理全丰花灯的渊源及对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分析,以促使其更好地发展传承。

一、全丰花灯的渊源

在我国,花灯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甚至更早。花灯艺术流行于我国南方地区,如江西、广西、贵州、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在采访中,历史研究员戴逢红老师用坚定的语气说:“全丰花灯起源于宋。”接着又向笔者解释了其中的缘由,他说:“在撰写《全丰花灯》一书时,我对黄龙禅宗的研究长达将近20 余年,所以我对修水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研究全丰花灯时,他表示自己翻阅和追溯历史时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

第一,唐末宋初时,宫廷、诸侯在战火纷飞中土崩瓦解,宫廷艺术和艺人同宫廷珍藏财宝一起流落民间,这就是中国民间戏剧曲艺盛行于唐宋的主要原因之一。竹马、花灯戏在唐宋由宫廷流入民间,当时就有演出各种伎艺的瓦肆、勾栏。到南宋,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杂剧不仅盛行于临安(今杭州)等地,还有大批杂剧资料和大量宫廷艺人流散民间,全面地推动了宋杂剧,包括竹马和花灯戏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开花结果。

第二,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皇帝对分宁(现在的修水)青睐有加,在短短的几年之中两次加封全丰,这种现象在修水历史上绝无仅有。另外,历史记载,天圣八年(1030),皇太后刘娥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归政于仁宗皇帝赵祯后,她率众到今修水全丰清修,具体在此地清修了多久不得而知。但是由黄庭坚写于北宋熙宁九年(1076)的史书中记载可以得知,刘娥在修水全丰住了长达半年有余,现今尚有“妃子墓”留世。我们可以想象,太后驾幸修水全丰时,随行宫女、侍卫、官宦、差役众多,然而,由于生活寡淡,娱乐活动缺少,纯正的宋代之宫廷花灯与地方音乐的神奇结晶——全丰花灯就这样诞生了,并且实实在在地保留和传承在全丰这片土地上。

第三,戴老师认为宋代是全丰花灯形成和盛行时期,特别是到了南宋,全丰花灯已相当成熟。明《类联采新·上元》记载:“楼明万烛,山戏百层。”这里的山戏即早期的花灯戏。当然,全丰花灯由于没有实物佐证和文字记载,关于其历史流传的传说版本不一、说法众多。其中也有一些长者的民间传说,如明代宫廷说、民间传说和家庭独创说等。传说故事众多、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明清以来,全丰的花灯不仅仍在流传发展,而且非常兴旺,当然也正是这片民间沃土的滋养,才保留和形成了今天精彩绝伦、脍炙人口的国家艺术珍宝。

从戴老师的访谈调查中可以得出,全丰花灯是在宋朝的特殊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与我国南方众多的花灯艺术一样,它的形成与传承,不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而是在适当的时间和环境下,流传到各地的产物。

二、全丰花灯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分析

全丰花灯作为一项民间艺术,自2006 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政府的主持下,老一辈的民间艺人,慢慢地进入了保护非遗的视野中,他们作为非遗的“活文献”,对于非遗文化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如果不进行保护和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人生终究会谢幕,非遗文化也会出现断代失传。所以在这次研究中,本人对全丰花灯传承人的音乐人生做了一些采访调查,并选取了两位有代表性的传承人进行分析。

笔者带着访谈问题对传承人曹泽民进行了采访,他说:“我现已76 岁,有4 个孩子,曾念过5 年书,我的父亲也会唱花灯,跟我父亲同辈的有5 人,他们唱花灯唱得很好,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节经常听他和同伴出去唱花灯,我当时年纪小就跟着去玩。但是我父亲不愿意教我,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大多数人觉得这个不是什么正经事。但出于对花灯的喜爱,15 岁时我找到一个40 多岁的师傅(时间太久了师傅的名字也有点模糊),就和两个同伴(现一人已去世)偷偷地到山脚屋场(全丰镇全丰村龙泉段后)学习花灯,那时候年纪小,记忆力好,花了7 个晚上的时间,就记下了花灯的近10 多个花灯音乐。”并且曹老解释道:“我有八姊妹,在家里排行老大,家里负担重,白天就要跟着父亲出去做功夫(农活),就只有利用晚上的时间去学习。学完7 天后,在新年正月,我们组建一支花灯队出去演出,我就跟着长辈和一些伙伴一起走乡串户给人家送恭贺唱花灯,15 天左右几乎跑完全镇的每家每户,同时也能有一点经济收入。”这时曹老感叹道:“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在当时经济不够发达,紧张物资,我记得当时下着雪,还有人穿着草鞋出去唱花灯,这段经历到现在我都历历在目。唱到1966 年,就停止了花灯的演唱,直到80 年代初又开始唱了10年左右的花灯,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唱不动了,会唱花灯的人年纪大了,现在的年轻人为了生计,外出务工,学唱的人也少了,慢慢地花灯的演出就比较少了。”

本人与曹老聊到他的花灯经历的时候,他总是很激动地分享着他一路的经历,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笔者真正体会到曹老对花灯的热爱。现今他的4 个儿子都已长大,孙子也成家立业了,与他聊着正开心时,他的小儿子正好回来,就坐下来一起聊起了花灯。他的小儿子高兴地说:“我现在50岁了,小时候,我的父亲也不愿意教我唱花灯,要我认真读书,因为对花灯的喜爱,后面就偷偷逃学去找外人学习唱花灯。年轻的时候每逢新年正月也唱过几年花灯,结婚后因为生活,在外务工,时间久了没唱,现在很多都不记得了。”

在采访的尾声,笔者继续向曹老提问:什么样的人可以学习花灯?会不会收徒弟?对花灯收徒有什么要求?他激动地说:“学习花灯的人,抓住几个要点就可以,一要胆子大,二要记忆力好,三要口齿清楚,四要手脚协调,其他的没有特殊要求。”说这,曹老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感叹道:“现在学习花灯比我那时候条件好多了,虽然是口头传唱,但是可以用手机进行录音,一遍两遍学不会可以回去听着录音学。现在国家政策好,对全丰花灯也重视,这些年我也参加了几届镇政府举办的全丰花灯艺人培训讲课。”采访最后,笔者问到曹老对全丰花灯的期望时,他说:“不管政府是否参与保护,我希望全丰花灯能传下去,因为花灯的内容非常有意义。”笔者认为曹老表达的“有意义”应该是指全丰花灯的唱词非常有哲理,而且文学价值高。如全丰花灯《牧童放牛》的唱词选段。

《牧童放牛》

<丁彦凡口述,卢亮记录>

(女)小姐:天上的梭罗树,何人栽?

地下的黄河,何人开?

何人镇守三关上?

何人出门,永世不回来?

(男)牧童:天上的梭罗树,王母娘娘栽。

地下的黄河,老龙王开。

杨六郎,镇守三关。

韩相子出外,永世不回来。

(女)小姐:什么的大来大如天?

什么的孝顺(意为:和睦)软缠绵?

什么的甜来甜上甜?

什么的苦来,苦上黑黄连?

(男)牧童:父母大来大如天。

孝顺夫妻软缠绵。

手抱孩子甜上甜。

老来无子,苦上黑黄连。

接着,笔者带着相同的问题去采访了另一位传承人丁彦凡。在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路程后,笔者终于见到了丁师傅,刚刚坐下来,他的妻子就端着刚刚泡好的本地菊花茶出来待客,这在当地叫“吃茶”。一阵寒暄之后,他笑着说:“我现已53 岁,家里有八姊妹,我排行第六。结婚后育有1 儿1 女,儿子在外务工,女儿还在读书。小时候因为我家里兄弟姊妹多,经济太紧张,只念了3 年半书。全丰花灯和我家的渊源很深,因为我的祖父和父亲都会唱全丰花灯。我的父亲1935 年生,70 多岁去世,曾听父亲说我祖父学唱全丰花灯时大概10 岁,当时村子里几个16 岁左右的年轻人邀请了师傅到家里教唱花灯,我的祖父出于好玩就跟着去听,经过10 天左右我的祖父就学会了全丰花灯的全部唱本,而我的父亲就是跟着我祖父学唱的全丰花灯。”丁师傅继续介绍道:“我父亲当时唱花灯的水平非常高,远近闻名。记得小时候我家就是经常坐着一群人,夏天手摇着蒲扇,冬天围着火炉听着我父亲唱全丰花灯。因为家里人口多、负担重,白天就在外面干农活,晚上家里的娱乐活动就是唱花灯,来缓解一天的疲劳。”从丁师傅的介绍中,再一次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人民生活的作用,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辈在生产劳动、风俗习惯、民俗活动等社会生活中,为了起到缓解疲劳、净化心灵、调节情绪和提高情趣等作用而出现的精神文化产物。丁师傅接着说:“我记得我在几岁的时候,就经常搬个小板凳坐到父亲身边听他唱花灯,在新年正月跟伙伴走乡串户去唱花灯,我就跟着去玩。后来我长大了后,自己也会出去唱花灯,正月出灯之前,我就会先唱给我父亲听听,哪里唱错了,哪里唱得不对,我父亲就一句一句给我指正。从我父亲的口中得知,其实真正的全丰花灯剧目大概有20 首,我记得我的父亲当时都教过我,但是有几首我也已经忘了,在与现在会唱花灯的人员交流中得知,有几个剧目已经失传了。”

丁师傅激动地说:“其实全丰花灯特别有意思,比如我们去的人家盖了新房,我们便先唱一段跟盖房有关的吉祥话,再进入厅堂唱东家点的花灯歌。我们去的人家,如得知夫妻关系不和睦,那我们就唱花灯曲目《劝夫》。如果我们去的人家,今年有升学考试的孩子,那我们就唱《接状元》等。”接着丁师傅跟笔者示范演唱了一段全丰花灯《接状元》,下面是唱词选段:

《接状元》

(又名:十个月甜)——丁彦凡口述,卢亮记录

正月好唱正月甜,花灯到了贵府前。

一伙花灯门前过,二伙花灯接状元。

二月好唱二月甜,报子到了府门前。

一报大哥为丞相,二报二哥中状元。

三月好唱三月甜,三月正是清明边。

处处坟上挂张纸,默佑儿孙中状元。

丁师傅示范结束后,笔者问他会不会收徒弟,希望全丰花灯如何发展时,他说:“近几年政府出台了非遗的保护政策,镇政府举办了几届全丰花灯艺人培训,并邀请我去教唱了几天花灯。收徒方面,如果有真心想学全丰花灯的徒弟,我特想教一批人好好学学全丰花灯,把我父亲教会我的全丰花灯全部教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全丰花灯的真正内涵,并希望全丰花灯不要失传。”

采访最后,丁师傅叹着气跟我说:“没有办法,现在孩子还小,要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家里的经济来源有限,必须出外务工,所以最近几年就没有去唱花灯。”

三、全丰花灯的发展传承

随着国家对非遗的重视和政策的完善,当地政府对全丰花灯的传承发展策略也越来越完善。非遗传承人、全丰镇文化站站长杨大会说:“我今年67 岁,从小就听花灯长大,1984 年进入全丰镇文化站工作至今。2005 年有幸参加江西省文化厅举办的乡镇文化站站长培训班,当时对非遗的概念都不太了解。全丰花灯是全丰镇人民的乡村艺术,用全丰本地人的话来说,全丰花灯属于土里土气、俗气而又不登大雅之堂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的娱乐性特点,决定了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人民的生活情操,缓解劳动疲劳。全丰花灯走村串户,为了增强全丰花灯的娱乐性,民间艺人多少都会增加一点打情骂俏之类的段子,使得人们在听花灯的时候哄堂大笑。杨站长接着回忆道:“由于经验不足,全丰花灯2005 年递交申遗材料时,全丰镇文化站只能提供收集的音响录音素材和通过采访民间老艺人获得的一些简单的文字材料,上交给当时县文化局(现更名为修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具体的材料由他们整理上交,没想到2006 年就申遗成功了。申遗成功后,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2010 年以‘全丰花灯’为名成立了民间艺术团,至2022 年,全镇15 个自然村,约30,000 余人。花灯队伍已有20 多支,其中发源地全丰村就有5 支队伍。到目前为止,国家下拨非遗经费大概140 余万元,为了保护和传承全丰花灯,政府先后建设全丰花灯展厅,成功举办了两届全丰花灯艺术节并组织了五届花灯民间艺术培训班,培训的民间艺人人数达到200 多。同时也举办了全丰花灯进校园活动,比如在全丰镇中心小学面对3、4 年级的学生,每周四下午开设两小时的‘全丰花灯’体验课,在全丰镇上海军休干部希望小学开设3 次短期全丰花灯实践课等。另外,全丰花灯近几年参加了很多次国家省市大型活动,如:2016年参加央视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录制,2017 年参加央视三套《黄金100 秒》栏目录制,2019 年参加江西省第二届中国农民丰收艺术节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2022 年参加江西省运动会的开幕仪式展演等。还有很多活动我一下都记不起来了。”采访时,当笔者问到政府对全丰花灯的下一步工作时,杨站长说:“接下来,政府对全丰花灯的工作,主要是三点,第一,为了保护全丰花灯,通过走访民间老艺人,继续挖掘全丰花灯的历史和完善花灯剧目。第二,为了传承全丰花灯,将会举办花灯骨干培训班和普通民间艺人培训班。第三,为了发展全丰花灯,将开展全丰花灯系列展演活动。”在采访结束时,杨站长激动地说:“全丰镇2021 年又一项国家级非遗申报成功就是宁河戏。”这也意味着全丰这个偏僻的乡镇已经有两项国家非遗项目,即全丰花灯和宁河戏。

四、结语

口述史研究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研究方式,用口述史来研究全丰花灯,能够获得大量的一手资料,弥补当前研究的不足,是深入了解全丰花灯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全丰花灯四位相关人员的访谈,将采访获得的口述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笔者发现,全丰花灯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民俗特点,完整地记录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笔者应尽的义务,也希望自己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丰镇花灯笔者
看花灯
挂花灯
老师,别走……
“五老”带“五小”,农场乐陶陶
论民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内蒙古丰镇月饼发展研究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做花灯
闹花灯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论丰镇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