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蜕刻本集帧
——印谱的传承与创新

2023-03-14徐亚晗朱纪青岛科技大学

艺术品鉴 2023年2期
关键词:印谱装帧印章

徐亚晗 朱纪(青岛科技大学)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演化为重要的命题,承载不同文化象征的载体在时代变迁过程中经过现代手法的加工改造,其意义与附加价值不断得到更新,本文主要基于研究集蜕成谱这一活动,以及通过亲自设计制作《汲陶庐藏印选蜕》印蜕刻本集帧来分析印谱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制作对象的创新点、其设计装帧的全部过程以及它的价值与意义。印蜕集帧活动起源于宋朝,其应金石之风诞生,流传至今,已经成为篆刻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对于原拓的保留与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除印蜕之外还需对于印章来源及质地考证、印文注释等进行文字说明,如此才是印谱的完整形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汲陶庐藏印选蜕》同时运用翻刻、雕版印刷、古代装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印谱进行再创造,呈现出印谱在当代的价值流变。

一、《汲陶庐藏印选蜕》的组成内容

“印谱是汇辑历代玺印和印人作品,供人鉴赏,摹刻和研学的文献,作为一种特殊的书籍和图谱,它在印学、金石学、文字学以及历史学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印在印谱这一载体上可以系统地流传下来,《汲陶庐藏印选蜕》分为上下两册,上册为原拓本,内容包括三十三方印章的原拓及名称、材质、线稿图形。下册为详注本,其中包含原印的影刻版、边款的摹写、边款注解、印文考释、印章来源及材质考证等,这些内容增强了其作为注释本的完整性,同时利于收藏者了解印章的历史溯源。

(一)篆刻及其鉴赏

篆刻通过印泥或其他介质进行上色,经过适当的力量在载体上进行充分压印,以将印章上雕琢而成的凹陷或凸起部分的文字或图案留在上面而进行标注活动。篆刻的文字与图案表现形式蕴含较多的附加属性,不同时代的风气造就了不同的文字与图案的表现形式,如古代印章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先秦至汉以前是印章萌芽到成熟的时期,印章常作为族徽或凭信功能的器物,秦汉时期是印章经典的确立期,统治阶级对印章极其重视,表现出与政权相统一的气象。六朝至宋代时印文与时文相脱离,篆书这时成为古体书,退出日常的使用。元代印谱印论出现,文人对印材广泛选取,篆刻艺术在此期开始走向自觉化。明清时期受个人审美因素的影响,印章形态各具,风格变化多端,出现了大批篆刻名家。

在《汲陶庐藏印选蜕》这一印谱上册中的详注卷中,印文的考释注重趣味性,不同时代背景的印蜕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典故。例如在《汲陶庐藏印选蜕》中的元代“万安”铜质印章,覆斗套押母押,斗内空心与子押组合或单独使用,斗边双耳,可与子押柱体连接为纽,形制奇诡,携带方便。其四边向中心收束,像是倒扣的斗,端正之中又有圆润。元代时官印以八思巴文入印,私印中的花押印和文人私印已然变得绚烂多姿。注解本对于印的时代、材质、作者等都做出了详细的标注,对收藏者研究这枚印所衍生出来历史信息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二)印谱及其考证

印在载体上的文字或图案的形状与印章的形状相反、纹理尽合,似蝉虫脱蜕,故称为印蜕。集蜕成谱,是一种收藏行为,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继承。“明代隆庆六年顾从德的《集古印谱》是中国目前存世最早的印谱,此谱共分六册,收录了各类古玺印共1700 多枚。”随着明清印学的繁荣发展,印谱的鉴赏之风随之盛行,有着较为系统的体系,据考据,明清两代流传有序的印谱有四千本以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印谱在学术研究中的领域地位日益提升。

在传统印谱中,往往会按照朝代、作者、材质等将这些印进行集中梳理,但创作这样的印谱极其困难,它受限于时代背景与收藏能力。《汲陶庐藏印选蜕》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将作者收藏的不同时代、不同主题、不同材质的三十三颗印集于一册,实属不易。

(三)雕版、装帧及其物质形式

印谱在其发展中不断注入创新元素,在物质载体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1)古时候直接以原印钤盖,辑集成谱。(2)古时候以摹刻的方式复制印作,仿制印谱。(3)近现代以影印的方式制作印谱。将原印印拓的底样,通过照相的方式制成印刷版。”当代制作材料进一步发展,《汲陶庐藏印选蜕》选择在上册原拓中直接以原印钤盖,下册在排版时有意在详注本右上角设置一枚影刻印,辅助收藏者进行对应阅读,后将影刻印及注释都雕刻于木板上。装帧形式上《汲陶庐藏印选蜕》选取了三种,各具特色。如图1。一是,采用经典形式经折装,单面书写,折叠而成,便于收纳,简便轻巧,为许多收藏者所钟爱;二是,笺纸形式,每一颗印在一张或几张活页笺纸上独立记载,其主要特点是便于抽取与装裱;三是,线装法装订成书,和传统古籍、印谱的形式一致,在形式上保持传统意韵。

图1 三种装帧形式(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二、《汲陶庐藏印选蜕》的探索途径

《汲陶庐藏印选蜕》在继承传统印谱形式的基础上,古为今用,辩证取舍,便于各类群体的阅览与接受,在装帧的样式、选材、图形的绘制、边款的摹刻、印面的影刻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同时继承与发扬了雕版印刷技艺,并进行了将其与印谱相结合的尝试与探索。

(一)原钤与手工刻本的结合

原钤结合手工刻本是《汲陶庐藏印选蜕》的特质之一,上册谱上的原钤加印,需要一定的技巧,其加印的力度与手法都对蜕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多次拓印对印造成的损耗是不可逆的,为了减少对印造成的损耗,作者加印的份数比较少,限量一百部。原钤赋予了印谱更珍贵的收藏价值,原钤本身的珍贵价值就在于原迹的重要性,手工拓印所赋予的艺术价值与原印损耗所产生的价值都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下册的注释使用传统的雕版印刷形式,将原拓摹刻在精选的木板上,同时将印的名称、质地、大小、作者简介等雕刻于木板上,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消逝的雕版印刷术得到了继承与发展,“雕版印刷术在我国的出版历史上主导书籍刊刻了1000 余年之久,贡献不可谓不大,印记不可谓不深。”手工雕版技艺在当代已不甚流行,又因《汲陶庐藏印选蜕》中所选字体特殊,非坊间常见的刻体字,刻板匠人要具备精湛的技巧才能胜任,同时印刷后续单张托裱的加工程序也需专门工匠手工裁剪,其工艺完全继承古代传统技法,极具韵味。

(二)笺纸形式的创新

笺纸是第二种装帧形式,如图2,即活页装帧,单独成页后加印成集,收纳于加工的书函中。笺是小幅的纸张,可以题咏或写书信,用笺的形式承载印谱的内容,是重视互动性阅读的价值,满足读者与书籍之间的情感交流的体现,读者可以在留白处批注、记录心得感悟,或是题名题诗,这种风气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书籍、碑刻、绘画、书法等各种艺术创作中,甚至是画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拓印的注解都是一个独立的页,所有的独立的页共同组合成一个印谱集册,统一收纳在书函内,便于抽取。同时便于增补,如有加印、替印,直接添加新页即可。也为装裱提供了方便,如在原拓页进行题跋、赏析等艺术鉴赏活动时,普通的装帧形式不能满足下一步装裱的动作,而单页随意抽取的形式十分便于拆分,可以直接单独装裱某一页。

图2 笺纸形式(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三)书函包装的改良

函套设计最早是从书籍功能性、实用性角度出发的一种对书籍的保护和美化。同时保护典籍,延续传统文化,为书籍增添了儒雅的气质及意蕴之美。孙庆增的《藏书纪要》中曾述及:“装订书籍,不在华美饰观,而要护帙有道,款式古雅,厚薄得宜,精致端正,方为第一。”函发展到清朝,形式越发多样,有包袱、书匣、书屉、书箱等。函套一般利用厚纸板为主体,外部裱以纺织品、纸张或其他材料,根据藏品的尺寸定制而成。《汲陶庐藏印选蜕》手工打造的书函独具特色,如图3,两盒一体,内书匣的侧面留有半月形开口便于抽拉,书套外由古色古香的手制布制成,特殊材质的选择,和满载文人意趣的印谱十分契合。

图3 《汲陶庐藏印选蜕》细节图(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三、印学审美的版面投射

设计是印谱的外在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版本尺寸的比例、字体的选择、精神的象征与排版形式的创新上,设计者们不拘泥于旧模式,不满足于现状,饱浸东方品味,同时焕发时代气息。继承与创新,传统手段与现代科技的探索,都为书籍的设计注入新活力。

(一)版面设计的趣味性

国际公认的最能引发美感的黄金分割比例约值是0.618,根据印谱的内容、性质、接受主体等去探求美观上的高宽比例,最终确定版面的尺寸采用黄金比例,形体较长,使图文内容的排列更加的美观和协调,原拓的绘制图一般排列于版面的右上方,文字的排版则由上而下采用“垂鱼”的方式进行排列,更加自然,这些协调与自然都是建立在版本尺寸优良的基础上的,瘦长的比例在观赏角度更加符合现代收藏者的审美,在实用角度来看,长条版式利于握取的方便,更能带来美好的收藏体验。

《汲陶庐藏印选蜕》在印章本体轮廓的绘制、边款的摹写、印面的影刻与原钤结合都与传统的印谱有所区别,其分为上下两册,下册是对于原拓的注释,为了方便下册的注解与上册的原钤对应,因此在注解本上会附上原拓的图形绘制版本,其尺寸根据构图的合理性进行了调整,与文字的排版相结合,符合现代审美意趣,如图3。上册有原拓与印章本体的图形绘制,这一形式在传统印谱中经常出现,《汲陶庐藏印选蜕》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图形在传统散点透视与现代一点透视法则的结合下,在还原印章本体的基础上稍做艺术加工处理,去芜取精,使图形既能体现出古代印石的朴拙质感,又适应于当代人的审美体验。

其次,因为不同印章其边款各有千秋,区别于传统拓印边款的习惯,选取了通过临摹,再将其雕刻于木板上的方式,两次手工加工活动的重合,赋予其传统的古风气象和当代人士的审美情节,摹刻这一手法能较为清晰地体现出边款的真实样貌,历经时代变迁,一些印体本身与使用者之间的触碰摩擦留下的使用痕迹等不利于拓印清晰度的再现,同时边款的刻画本身较浅,摹刻方式可以减少对印体的直接损伤。原拓及印体的图形绘制、边款的摹刻处理为收藏者崇文尚古提供了承载媒介,其独特之处便成为文人雅客竞相拥有的愿望。

表现在其排版上,印面的图形绘制与名称简介集中于右上,其余地方是大量的留白,留白不仅代表着传统绘画美学上的审美意味,将无声胜有声的意义于留白之处展开,也为后来的收藏者提供他们能自己发挥创造的空间,为收藏题跋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使得留白印谱食客处于被完善、被参与的状态中。

在文字排版上则采用“垂鱼”的方式,视觉效果更加宽松自然,不再是以往的行和列都要填满字体的密集形式,“垂鱼”的排版方式让每一列的最后一个字可以不用对齐,即字数可以不用统一,同时恰当的行距使阅读流畅。除此之外,在排版上简化了“鱼尾”和边框,版面更加简洁,文字的主体部分则能明显突出,减少对于阅览者的注意力的分散,同时将常见的双层边框简化为单层边框,更具澄练之味。不同角度设计的完善与简化,一方面使得其视觉上更加简洁简单,有利于突出主体,增加了阅览的愉悦程度;另一方面,节省了繁复的加工程序,简化了生产过程,提高主要内容的质量,这样的设计更符合时代审美的要求。

(二)字体选择的审美性

在《汲陶庐藏印选蜕》中文字注解有着非常大的篇幅,其选择自手写意向强的字体,介于隶书与篆刻味道之中,力图呈现碑刻书法与刻书字体的结合,字体线条饱满,清新典雅,与文人自古所崇尚的恬淡自然、风雅婉约的气质一脉相承,再通过传统的雕版手法,从而形成了朴实无华的气质。

四、《汲陶庐藏印选蜕》的价值分析

《汲陶庐藏印选蜕》首先因为稀缺性原因有着重要的收藏价值,同时原钤更是将其价值抬升;其次它的手工雕版木刻的意义非常重要,这一逐渐消逝的传统技艺为印谱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内涵;除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印谱在装帧形式上的革新为其传播做出的贡献不可低估。因此,这一印谱在继承与创新上进行融合,既是传统艺术对时代的顺应,也是传统艺术的创新与改革。

(一)收藏主体的审美内涵

“印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显学,印谱更像是文人以印会友,托古寄情的产物,因而不受正统法度的限制,也没有货而不售的尴尬,具有很明显的私人化和文人化的意味,这也使得印谱在中国传统文献的范式之外,有了颇为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质。”由此可见,印谱是文人寄情言志的载体,无论是印谱中的书法、图案还是装饰等都是收藏者所喜爱对象,他们将自己的文雅情怀寄托于这些审美对象,从而表现其风雅的审美水平与高洁的文人风骨。

印谱的形式是在传统刻本的基础上诞生的,刻本将印谱所呈现的内容以手工雕刻的形式展现,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印谱,原拓更显珍惜性。传承雕版印刷技艺,结合制作者的设计思路,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渠道,为创造者与收藏者创造双向价值。

(二)传统手造的价值与意义

印谱运用雕版印刷这一手工形式即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唤醒,将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创相融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又为印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印谱的特质在现代社会中并未得到较多的关注,尚未形成完整地继承体系,对于这一文化的继承必然面临着紧迫性,它的形式上的现代化转变便为其拓展受众做出重要的贡献,力求在不改变文化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文化的传播。

通过对于《汲陶庐藏印选蜕》的价值与意义的研究,将印谱这一文化形式和内涵呈现给更多的群体,在印谱的主体研究、装帧和设计的创新研究、价值与意义的研究上,将这一文化载体清晰地呈现出来,在学术研究上、在收藏与审美等各方面均可适应不同专业人士的要求,在形式的创新上对于不同群体同样具有吸引力。印谱的价值可以说是多方位的,在此基础上做到了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一方面为学术研究提供实物标本,一方面为后世传播提供收藏机会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增加文化自信力。

猜你喜欢

印谱装帧印章
我们有印章咯
古意盎然说印谱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特殊的“古籍”
印章
基于线性视觉流程的出版装帧应用研究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
大象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