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策略研究

2023-03-13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生产性校企基地

杨 萍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发展规划与质量管理处,湖北 咸宁 437100)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与建设意义

我国社会经济正呈现出深刻变革和高速发展的新态势,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并提供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校企协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越来越成为众多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作为实践教学重要场所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生学习和提升技能的重要平台,它将实践教学融入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之中,既具有教学性又具有生产性。

1.实训教学功能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断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首要功能。生产性实训基地通过真实的生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的统一,有助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2.技能鉴定功能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技能鉴定功能非常重要,它是实训教学功能的延伸。学生依据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开展职业资格鉴定,有助于确保学生在相应的职业领域中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达到评估学生技能水平、指导学习和实践、证明学习成果、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帮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路径,找到工作机会的同时,还要不断更新和提高技能。

3.社会培训功能

高职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社会服务。生产性实训基地为学生和社会提供技能、知识和支持,通过开放基地资源、进行社会培训,对行政事业单位职员、企业的员工和农村务工人员进行技术技能培训,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工作能力,以促进就业机会、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高职院校终生教育基地的作用。

4.技术研发功能

高职院校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联合技术攻关,是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职责体现。校企双方通过制定合作协议,发挥各自优势联合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实践技术研究、技术咨询和培训,共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可持续运行。

5.创新创业功能

职业教育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创新和创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与指导、创业资源支持、创新项目孵化、创新竞赛和活动等,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培养创业精神,获取实践经验,并在创新领域中发挥作用。这种创新和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

(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1.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途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重要平台,聚焦区域内重点产业和企业,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供高效能的实习实训和技能培训服务,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满足行业需求,推动技术创新,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劳动力的高要求。

2.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需要

目前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均不能完全满足现代产业的发展需要,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但是专业不对口情况普遍,学生多次就业情况经常发生,这和学生本身专业知识不过硬、技能水平不高有一定关系,因此,依托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学生的实践学习和企业生产岗位对接,实训项目和生产项目对接,教学评价和生产效率评价对接,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新时期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3.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要

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实训实习功能不完善,实训设备不配套,实训课时不足等等;职业教育对动手操作能力的高要求导致实训耗材需求量大,要求学校资金投入额增加;同时实践教学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差异也严重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提供更为实际和综合性的教育体验,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相结合,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更好地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实训基地提供学生与实际职业环境互动的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专业领域,发现职业兴趣,培养技术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容易就业和实现职业目标。

4.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构和专业要求非常强,学校的封闭培养会出现人才供需脱节情况。实训基地的共建鼓励学校与企业之间密切协同,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创新,为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企业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员工培训计划,提升员工技能,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人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支持奖励评审试行标准》,决定进一步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支持和引导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新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区域或者行业职业教育的需要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为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实习实训和企业开展培训提供条件和支持”。诸多高职院校大力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虽取得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很多地方的建设和合作都很不完善,在规划、建设和运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法律法规不完善,对基地共建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和成熟的职业教育管理相比,我们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还比较薄弱,法律法规无法跟上最新的教育和职业领域的发展,这导致了法律法规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特别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义务不明确,部分企业又利益至上,导致本应由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义务完全由国家、社会和学校承担,割裂了企业和职业教育的直接联系,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2.运行机制不健全,实训基地难以实现高效率运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除具备普通实训基地教学研等基本功能之外,还必须具备生产服务性,这是其本质特征,也是维系学校和企业双方利益,促使双方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桥梁[1]。然而,企业只着眼于学校廉价的学生劳动力资源,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培养不熟练的劳动力,不愿意损失眼前的经济利益;即使企业愿意投入部分资金和财力合作培养人才,但未来学生就业选择的不确定性也使企业望而却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坏:企业越不愿意投入合作,学校培养的人才离企业要求也就越远,也就越不愿意继续投入。

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虽然可以解决学生动手能力和适岗能力弱化及不足的问题,但学校和企业之间在管理、文化、利益诉求等方面差异很大,人才共育存在诸多困境和矛盾,校企之间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保障机制,仍然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3.利益分配不均衡,制约了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利益共享是校企合作顺利实行的前提条件和决定性因素。在校企合作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过程中,利益分配不均衡或者没有良好的校企利益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会导致合作无法进行。学校办学的公益性和企业经营的效益性决定了二者在利益诉求上目标差异很大,学校希望借助外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企业期望实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样就导致了校企双方在利益上的矛盾。因此,如何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充分利用好企业资源,确定良好的合作模式,在合作时间、合作利益方面充分考虑企业需求和学校实际情况,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4.双师结构不合理,优质实践教学师资有待加强建设

随着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扩招,学生数量增长迅速,但师资跟不上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职业教育需要一大批懂专业、懂技术技能的双师素质教师,二者的突出矛盾也导致实践教学举步维艰。一方面是双师素质教师缺乏,另一方面是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转型缺乏时间,既没有时间去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去了解企业的市场需求和发展,也没有时间去学习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更没有时间去探索和钻研专业的技术前沿,更谈不上创新技术设备和研究科技成果。

因此,面对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严重缺乏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等情况,一方面要加大教师转岗培训,充实技术技能知识,另一方面,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承担实践教学任务,优化实践教学师资,提高双师型结构比例。

5.基地功能不全面,落后于高质量人才培养需要

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但很多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单一,场地狭小、设备简陋,难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转变观念,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就业和未来发展出发、从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出发,在实训基地的职业技能鉴定、技能培训、就业服务、创新创业、技能比赛、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等方面提档升级。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研究分析加以解决。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许多都是由专科学校和一些中职学校合并升格而来,在师资、设备、资金及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方面。

(一)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两大矛盾

1.教学性与生产性之间的矛盾

教学性更关注知识传授和学生能力培养,而生产性则更注重产出和效益。职业教育需要有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稳定的培养计划,学校实训教学最根本的目的是学生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体现的是社会效益,但企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利益最大化。

由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与学校的教学考核指标体系和方法各不相同,学校考核的重点在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上,学校希望企业提供设备和岗位提升学生的技能,企业从成本效益出发,只愿意在价值低和技术含量低的岗位和设备上提供合作,对那些高技术的设备却不愿意用来提供给学生实习实训,这导致学校和企业在合作目标上的矛盾和差异。解决教学性和生产性之间的矛盾需要在教育与产业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双方的合作和进步。

2.资源投入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这包括设备、工具、材料、专业教师和维护人员等,建设和运营成本通常在短期内难以收回,投入的资源可能超出学校的财务承受范围;企业为了提供有效的实训,也需要分配培训师傅、材料、设备和其他资源,这些资源投入可能会增加成本,尤其是在短期内看不到明显回报的情况下,企业会对投入产生疑虑。校企双方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看到潜在的经济效益,这与学校和企业的经济压力之间存在矛盾。

(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1校企之间缺乏战略性合作意识

校企合作虽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给学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人才培养溢出效应。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习惯,很多高职院校忽略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战略价值,导致校企合作的广度不够,深度也不够,产教融合还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企业缺乏人才储备的战略眼光,偏重于重视眼前利益和效益,既不愿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规模化投入,投入了也不愿意继续参与管理和运营,无意参与人才共育。

2.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校企协同育人要求

校企合作育人,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要求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把专业教学和企业生产过程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对接企业、课程对接岗位,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多样性需求,提供均衡的教育模式,确保实训资源充足,鼓励多样性和包容性,满足学生个体需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需求和技术发展,否则就难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由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面存在各自的利益诉求,学校和学生之间、学生和企业之间、企业和学校之间经常会出现利益不一致情况,有时还会出现比较明显的矛盾,因此 ,建立适当的利益协调机制,充分考虑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的利益,探索三方共赢的合作机制。在教学方案的制定上,需要教师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合作研究,保证所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适应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以及人才培养的要求[2]。

3.设备投入需求大且缺乏资金政策支持

生产性实训基地通常需要现代化和高质量的设备,需要大量资金。尤其是理工科的专业,对设备的要求高、投入需求大,在基地建设的现实情况和学生实训的现实需求上存在巨大差异。财力薄弱、基地建设投入不足,成为重要制约因素,需要争取更多资源,筹集更多的经费,需要政府在税收、补贴等政策方面予以倾斜。

4.缺乏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

由于传统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使得实践教学一直扮演着配角的角色,专职实践师资队伍跟不上教学形势的需要,对授课教师也没有定期的专业性的技能培训,师资队伍的组织不力。许多学校在实训管理的制度方面,缺乏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各部门对自己应承担的职责不明确,互相之间缺乏沟通;在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方面,缺乏调查和研究,实训目的不明确、实训项目不具体、实训计划和课程安排不够透明,与企业缺乏沟通,校企双方责任不明,对学生的评估不够准确和客观,缺乏有效的质量控制机制,学生实训效果不理想、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四、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促使企业行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既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增强学校服务社会能力的表现,同时也是企业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储备所需人才的迫切要求。

(一)提高服务意识,促进政校行企协同合作

以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为基本原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加强市场调研、深化校企合作,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重点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1.加强政府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

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统筹规划,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更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指导,在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有赖于国家财政资金的推动,政府需要在政策上实行倾斜,在基地建设的资金、基地运行的税收政策、补贴政策和学生创新创业补助等方面提供保障。鼓励企业和行业参与基地合作共建,实现共建共享,实现校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通过政府指导和政策支持措施,为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提供更多的信心和激励,加强他们之间的合作,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强化企业平台作用和社会责任

高职教育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要求企业意识到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提高觉悟,把校企共建共享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满足行业的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和创新。

实训基地要强化企业平台的作用,在合作目标、培训计划、设施和设备投入、双师支持、基地运行等方面建立广发的合作关系,实现更紧密的教育和产业界的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生产性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技术合作开发方面共同协作,通过基地这个纽带,加强校企资源共享,人才共育,充分发挥企业反哺社会的功能。

(二)强化协同育人,加强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有效运行,除了必需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和技术外,还需要一批优秀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更需要一批技能精湛的能工巧匠型的兼职教师。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高效运行,实行基地校企师资互派共享是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双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提升实训教师技能

由于我国缺乏专门的针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许多教师不具备实训指导能力。因此,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职院校应积极组建专兼结合的实训指导教师队伍,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培养具有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专业操作能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3]。一方面对现有的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培养,一方面需要公开招聘、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等方式来加强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大力培养职业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包括教师的政治素养、专业能力、和授课水平,要通过校本培训、企业顶岗、国培和省培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对新入职教师,要有培训和考核,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新任教师的专业水平迅速转变为教学水平。通过双师素质认证制度,鼓励教师双师化,向教练型教师转变。

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鼓励教师走出校门,到企业去,到车间去,到生产一线去,进行顶岗或者挂职锻炼,让教师多下企业,进行技术攻关,协作科研,让教师在企业的生产和实践中检验专业理论、提升专业水平,取得专业成果,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成为专兼结合的全能型教师。

培养实训指导教师的科研能力。通过健全与落实实训指导教师技术队伍培养、培训制度,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参与学生的创新实践指导工作,形成实训教学交流制度,激励优秀教师到国内外先进的科研单位去学习交流等措施来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

2.完善实训师资激励机制

对实践教学一线的教师在课时计算、绩效分配、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上应该给予更多倾斜和关注,在物质上,对那些在技能大赛中做出了突出成绩的指导教师要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对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技术攻关取得重要成果的教师要从利益上给予鼓励和支持,充分体现教师知识和劳动价值,要通过物质的、精神的奖励政策,激励教师专注技能教学和实践教学,提升自己的专业和技能水平,加强工作的竞争意识,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和教学效能。

3.加强实训教师管理

强化实训教师管理可以提高实训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职业准备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工作需求。要创新实训教师管理制度,把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进行实践和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到职业院校兼教制度化,同时在实训教师的职称评审方面要进行创新。对于日常的实训教学管理,最主要的是要编写合理的实训教材和实训资料。根据教学活动的动态,不断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训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根据社会的新动态和新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实训教学创新改革,做到与时俱进。

4.做好实训教师评价

实训教师的评价是确保实训教育质量的关键步骤。要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制定实训教师评价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成立专门的实训教师评价组织,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自评、同行评价、学生评价、专家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实训教师的教学情况;建立常态化的反馈和指导机制,实训教师评价的结果应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奖惩等方面的依据,以激励实训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实训教师评价的结果及时反馈给被评价的教师,帮助其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促使其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改革课程体系,校企共建实训实习教材

“课程体系是学生核心能力与岗位能力培养的知识、技能与素养目标的重要载体。”[4]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按工作过程和岗位能力形成需要构建课程体系、进行课程开发,同时对接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内容;专业选修课程主要为毕业生在相近的岗位(群)就业和岗位能力提升而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交流能力、发展能力。

教材建设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提高学生实际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实训有序可循,有章可依,实训教材的建设就成为学生实训的重要抓手和首要任务。职业院校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实训教材的建设,吸纳企业人才,充分发挥企业能工巧匠的实践技能和水平,结合行业标准和岗位要求,利用职业院系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功底,编写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岗位要求的、融合专业技术技能的、满足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能力提升的实训教材,是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发挥基地的实践教学功能的重要环节。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校企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编写实践教学的手工账册式教材和活页式教材。

(四)拓宽多元化筹资渠道,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

1.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实训基地功能

地方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不足制约了实习实训条件的改善,需积极拓宽校内生产性基地建设的资金渠道,吸引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方式参与建设,共创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同时,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明确各项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确保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行;实行开放式运作,将实训资源向社会、企业开放,把基地建设成为集生产、实训实习、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创新创业的综合性基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管理,建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跟踪评价和改进。从而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管理水平和运行质效,更好的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为保障企业的生产绩效与学校的教学质量,要建立监控与考核机制。科学的监控指标和体系,是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效运转的关键,是保证生产性实训基地最大限度发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键,因此,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需要有科学的监控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以及与之相应的考核办法。

3.协调各方利益诉求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追求共赢,学校偏重社会效益最大化,企业偏重经济利益最大化,各有侧重,校企双方应建立起定期、有效的沟通机制,明确合作的共同目标,灵活调整合作方式,明确双方的权责和利益分配,加强信息共享,进行持续的合作,有效协调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校企双方应成立基地管理委员会,明确共建基地的目标任务、组织与管理、效益评价等方面,定期沟通协调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双方对利益的诉求,”[5]在确保生产性实训基地有序运行的同时,实现学校和合作企业共赢共享,促进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猜你喜欢

生产性校企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