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价值及路径

2023-03-13王长旺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教育

王长旺

(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3)

高等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高水平科技服务、促进社会文化繁荣与创新、助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引领支撑教育强国建设和推进教育现代化作出了突出贡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专章阐述了如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6%,已快速迈入普及化阶段,进入新发展阶段,数量扩张或规模扩大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高等教育需求,这一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如何界定,何为高质量发展,还一定程度上存在“口号化”“标签化”或“泛化”的情况[1],迫切需要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深化认识、加以澄清。

一、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13次提到“高质量发展”,这是对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提供了思想指引。目前,教育学界对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还未形成共识,把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内涵,还要回到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这个上位概念原意上[1]。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是内在统一的,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阐明了高质量发展的深刻内涵,指出“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3]。这些都为新时代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

近年来,关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国内学者们在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围绕其逻辑起点、地区差异、时空演变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研究,详细论述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范围、层次和方式方法,阐释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适用性的理论分析框架,并立足国情展望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远景[4]。可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进入新时代之后,党和国家提出来的一种特色要求高、质量程度优、满足需求能力强的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概念[5],它不仅意味着教育活动结果的高质量,而且意味着教育发展过程的高质量,本质上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进入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既要将新发展理念渗透在包括党风廉政、内部治理、人事改革、教学改革、学生管理、条件保障和科学研究等系统内部,也要融入包括招生考试、人才培养质量、就业创业、文化引领、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等群众关切的系统外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内在规律基础上,以提升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率为目的的发展模式[6]。

作为经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组成部分,教育系统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领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作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要坚持把创新作为发展第一动力,直面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新要求,立足制度创新推动高等教育传统模式转变,在发展实践中全面推进思想理论、体制机制等领域的全方位创新,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要坚持把协调作为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要强调教育发展需要增强辩证性、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着力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目标、主体、体制、机制、行动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一体化”“协同”“融合”等协同发展理念。高等教育的“绿色”发展,要坚持把绿色作为发展的保障,强调高等教育发展要服务于低碳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着力解决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问题,重点聚焦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是高等教育营造良好发展生态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的“开放”发展,要坚持把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途径,聚焦高等教育发展的本土性与国际化,通过打造新的开放平台,培育新的开放热点,提升开放质量,重点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既要扎根中国大地又要胸怀世界,形成高等教育服务国内国际发展新格局。高等教育的“共享”发展,要坚持把共享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着力解决高等教育领域急难愁盼问题,在加大经费投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从 “独善其身”转向共建共享。

二、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价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对服务经济发展的高等教育在发展模式上发生根本性变化,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如何有效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时代命题。

(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7]等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体现了党和国家一以贯之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行动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冲刺阶段”,在教育体系中具有引领性、先导性作用,肩负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在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应主动担当作为、走在时代前列。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深水区和主要矛盾的转变,为了适应培养个性化、质量多样化、学习终身化以及治理现代化的时代需求,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品质,通过运用科学发展理念推进高等教育范式转变,着力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实现创新,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变革,是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个性化学习需要,助力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的构建,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必由之路。

(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8],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要发挥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处在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是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双向支撑关系,在实现教育现代化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战略角色。高等教育发展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决定着国家发展的高度,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

立足新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回应新时代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现实需求,要突破西方的封锁和挑战,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加快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培养战略性科技人才,以教育现代化强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建设高质量的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才能源源不断的产出创新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更加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三、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等教育发展领域的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上应当坚持从以下六个方面全面推进: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使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8]。我国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是我国高等教育最鲜亮的政治底色。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质量的高低,首先体现在立德树人成效上。这就要求高等教育战线主动对标,要胸怀“国之大者”,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衡量高等教育工作的根本质量标准,把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核心工作。

高等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确保高等教育战线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一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持续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二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加强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要确保高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高校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职责,始终把牢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三是要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致力于把红色基因深度融入党建育人全过程,不断深化红色根脉强基行动,引导师生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四是要大力打造有特色、有温度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将党的政治立场、初心使命、丰功伟绩、宏伟蓝图,通过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立体渠道”直抵青年、引领青年,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二)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是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7]。高等教育系统应该主动作为,秉持科学的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精神,着力破解长期以来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进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事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活力,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担当承担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大任务。

高等教育系统要着力创新策源,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要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攻坚任务。一是要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全面匹配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任务,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起点、前瞻性布局基础学科专业、紧缺学科专业和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促进专业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展。二是要深入推进“四新”建设,积极探索“五卓越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机制、新范式,持续深化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改革和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积极探索基于教育制度、教育规律、教育科学等约束基础上的新途径新机制,实现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制度化。三是要不断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聚力科技创新为契机,打造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要加快重大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科技创新生力军作用,着力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构建高质量的人才评价、发展环境、服务保障机制,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重要贡献。四是要持续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构建大学教育体系,坚持以培养“大师”的战略思维,积极探索优秀学生精准培养路径,以高水平科教融汇和产教融合锻造学生扎实的能力和素质,完善复合交叉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学生素质为主,除了着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人交往与合作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外,要更加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坚持以协调为根本,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教育是经济社会的子系统,必须与经济社会其他系统统筹安排、协同推进,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教育其发展不可能在一个封闭的条件下进行。高等教育系统要不断强化事业发展的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打通高等教育内外部之间的节点,不断提升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高等教育系统要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着力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一是要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治理机制改革,坚持“管办评分离”思路,推进“放管服”改革,理清政府、高校与社会各利益相关方的职责权利,打破限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不断优化竞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良性发展环境;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配置,重在过程监管督导,减少行政干预,在教育的起点、过程、结果等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公平公正;要积极构建多元参与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持续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营造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调发展氛围。二是要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优化,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适应科技与产业发展需要,树立整体意识,加强宏观指导,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需求,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问题、战略设计、产业急需等基础上,推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区域内的高校类型、数量、层次与专业布局结构;要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高等教育集群发展;要以凸显特色破解“同质化”问题,从顶层设计上引导各高校立足区域特点、凸显区域特色、突出高校特色,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发展层次和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高校传统优势,重点做强做大,在此基础上凸显学科、科研、师资等特色,用特色支撑起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三是要引导高校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发挥高校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落实主体责任,重点处理好内部治理中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利的关系、行政部门与二级院系的关系,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明确内部不同主体职权,系统推动高校内部治理、资源配置、人才培养、人事制度等内部协同与交叉融合;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着力推动高校树立质量意识,掀起质量革命,建成质量文化,形成以立德树人、师德师风、创新质量、能力贡献为核心的鲜明质量评价导向工作机制。

(四)坚持以绿色为保障,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高等教育系统要以绿色化、低碳化的价值维度推动高校绿色转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师生员工的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当前,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以智能化为标志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教育数字化让大规模、个性化、更加以人为本、更加精准和更加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可能,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创新路径,也为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动力引擎。

高等教育系统要通过教育数字化引领高等教育范式创新,重塑高等教育的形态,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强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统筹推进新技术应用与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更好地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和对社会的开放,着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二是要深化实施教育数字化素质能力提升行动,着眼未来社会人才需求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目标,引导高校通过构建“泛在”学习环境、变革教育资源供给模式、建立信息化教育评价新形式以及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信息化应用等形式,引导教师强化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主动学习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坚持以开放为途径,服务国内国际发展新格局

芝加哥大学前校长汉娜·格雷曾提出,精英教育面对普及化的冲击具有脆弱性[9]。普及化时代高等教育必然要根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立足本土、面向全球,扩大开放办学之门,把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放到全球范围来衡量。“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推进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不同教育体系之间的交流互鉴,需要继续走开放发展之路。

高等教育系统要主动适应中国式现代化的新使命,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服务国内国际发展新格局的能力水平。一是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创新需求,推动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向大项目、大平台、大团队集聚,勇当战略科技力量;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党情、国情、省情、民情,深入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应用性、储备性政策研究,系统回答事关国计民生、区域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各级党委政府增强工作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决策咨询服务;要服务国家文化自信,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智囊”作用,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和智库建设。二是要坚持构建高等教育开放新格局,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主动参与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深化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开展教育合作与交流,增进同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谊,强化跨界融合,有机融入国际社会,与他国互学互鉴、合作共赢,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水平、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进一步用好用活各类人才,构建有效的引才用才机制;要向世界讲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故事,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组织优势,促进人文交流,不断提高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水平和能力。

(六)坚持以共享为目的,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7],这一重要论断体现了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经验,也是党执政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以人民为中心”不同于西方国家简单围绕“福利”“实现收入均等化”的发展原理,而是“要让发展更加平衡,让发展机会更加均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10]。我国高等教育已步入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是高等教育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志,也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价值依归。

高等教育系统要切实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度。一是要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动回应不同利益主体的诉求,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推进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实现高水平,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切实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获得感,着力构建体现公平而有质量的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二是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关注教职员工切身期盼,改革教师引进、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完善绩效改革方案,注重人文关怀,切实解决教职员工实际困难,提升教职员工的幸福感;要围绕国家战略和科学前沿搭建大平台,加强战略科学家和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人才队伍。

总之,在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刻,我国高等教育系统要始终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刻认识到自身高质量发展具有多层次、多样化的丰富内涵,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上做文章、下功夫、求实效;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培养造就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注重从社会价值观上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被普遍理解和接受,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值赋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高质量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