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说对名师的模仿

2023-03-12张海萍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异客名师诗人

张海萍

说到模仿名师,人们马上会想到“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之类的批评。甚至有人这样批评对名师的模仿:“如果把一节课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在老师们的作品中,我们可能看到孙双金的鼻子,于永正的耳朵,王崧舟的嘴巴,窦桂梅的脖子,薛法根的身板,吉春亚的腿——活活一怪物!”类似的批评不胜枚举,有些老师因为这些铺天盖地的批评而对模仿名师讳莫如深,不知不觉将名师拒于千里之外。

实际上,模仿之法,自古有之。《朱子语类》上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即久,自然纯熟。”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模仿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而来;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亦是模仿了《南北朝乐府民歌·子夜四时歌·秋歌》中的“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在教学中,第一步做什么,怎样做,第二步要做什么,怎样做,都是有一定规定的,说起来都是一种“模仿”。是不是因为在运用之初不太“活络”就把该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枪毙”了?有人学王崧舟老师,初学之际可能会出现邯郸学步的现象,但如果在学习之后进行反思,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改进,不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质的飞跃吗?!王崧舟老师在他的经典之课《二泉映月》中曾把描写月光、泉水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之美。在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甘肃的徐英强老师在执教《搭石》一课时,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把描写人们过搭石的词语组合在一起,让学生感受家乡人纯朴的心灵美。这样的模仿“痕迹很重”,但我们不得不说这样的模仿实在太巧妙了,太高超了!

我们不可以说你能模仿什么,不能模仿什么;你能模仿谁,不能模仿谁!只要我们能把别人的方法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且用得好,用得巧,有效果,就是好方法。学习了蒋军晶老师《麋鹿》中根据文本特点安排了一段概括介绍麋鹿的处理方法,有老师在教《普罗米修斯》时,也先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后比较该段与整篇课文的关系,进而发现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这种教法,说是模仿就是模仿,说是创造就是创造。前不久听了甘密老师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老师们对她运用文本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的方法特别推崇,于是也根据学生实际和当地风景名胜,在教学中让学生阅读发现作者“通过写感受来写出景点的特点”的写法并在练笔中加以运用,结果在写当地景点“仙人座”时,90%的学生能学以致用……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在结合学生和教材实际中多模仿名家名师,也能让自己的本领自见。在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因学生是寄宿生,我便想到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

师:谁能根据注释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生: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师:同学们,此时,诗人身在哪里?

生:诗人身在长安。

师:当时的长安,灯火辉煌,热闹非凡,身处这繁华和热闹之中,诗人的心在哪儿?

生:诗人的心在家乡。

生:詩人的心在家乡兄弟们登高的山上。

师:是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吗?

……

学生在说感受时感情真实,达到了古诗熏陶感染的目的。细细揣摩该环节,你不觉得有似曾相识之感吗?在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中,就有这样的处理之法。但到了这儿,你还能说是一种邯郸学步似的模仿吗?

作为一线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一味地要求其抛开别人的经验闭门造车地去“独立思考”,其“思考”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呢?如果既有自己的想法,又能灵活地运用名师们的方法,岂不是两全其美?老师们,请大胆地模仿名师吧。当然,我们反对那种生搬硬套式的模仿,我们提倡基于自己教学实际的有所取舍的模仿,提倡根据教学需求的创新式的“模仿”。

猜你喜欢

异客名师诗人
Pondering in Chinatown 唐人街头寻乡情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名师简介
晒娃还要看诗人
江渡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职场异客:专于“一”而异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