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指瑕

2023-03-12邓建明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课文教材语文

邓建明

2016年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全国推广使用以来,我作为一名基层的教研人员,多轮次参加了教育部和云南省教育厅组织的培训,也先后牵头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州级教材培训,为实现全州小学语文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目标尽到了自己的一分责任。从总体上来说,现行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政治方向明确,编写理念先进,教材体系科学合理,教材适应性较强,得到广大小学语文教师高度认可,我个人对这套教材也是比较满意的。但从更高标准、更高要求来看,也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提出来以求指正。

一、生僻词句不少

一年级下册第1课《春夏秋冬》课文中出现“池草清、山花红……”,古人虽有“池塘生春草”的名句,但在现代汉语中则很少使用“池草”一词。既然在实际语境中很少使用“池草”,就没有必要生造出来让学生学习了。

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屠格涅夫作,巴金翻译)中“它(指麻雀)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中的“挓挲”,《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方>(手、头发、树枝等)张开;伸开。也作扎煞”。既然是一个方言词语,而且又是现代的翻译者所用,为什么就不能维持以往版本教材使用“扎煞”而偏要使用生僻字“挓挲”呢?我还见过有的材料直接使用“蓬起”而并不用“挓挲”或“扎煞”,似乎更加容易理解。

在五年级上册第1课《白鹭》中,如果说“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是保留文言词句特点而情有可原的话,那么“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力了”这些句子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就显得特别别扭了。

二、枯燥课文频现

一年级下册第4课《猜字谜》安排了两首字谜歌谣:

(一)

左边绿,右边红,

左右相遇起凉风。

绿的喜欢及时雨,

红的最怕水来攻。

(二)

“言”来互相尊重,

“心”至令人感动,

“日”出万里无云,

“水”到纯净透明。

把谜面写成歌谣,让学生易记易诵,进而学会编谜语猜谜语识字的好方法,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这样的文字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实在是有些生硬,缺乏应有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这样的谜语有谁会喜欢去猜呢?

类似的课文还有。《好的故事》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鲁迅单元)第25课,出自《野草》,是一首散文诗,被小学教材主编陈先云称为本套教材中“最难懂”的一篇课文。从内容上看,课文写了一个梦,画面非常绚丽,视觉冲击力很强,表现了作者内心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但由于语言较为生涩,留存了大量的文言句式(如“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欧化句式(如“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一些文言词(如“伽蓝”“蓑笠”)和方言词(如“一丈红”),即使是语文教师读来,也觉极不顺畅,更不要说十一二岁的六年级学生了。为此,本人建议删除这篇作品。如果一定要选鲁迅作品,可以考虑选用《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或《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等。

三、教学要求偏差

在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策略单元)教材中,单元导读要求学生“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一线教师反映,在实際教学中,学生在自主阅读后都能够提出问题,但要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比较困难,特别是要求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如“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的?”“哪些问题是针对课文写法提出来的?”“哪些问题是从课文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经验提出来的?”这些教学要求就太过成人化和机械化,明显偏离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非常不好回答,而且对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事实上,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是逐步培养起来的,平常不训练,不打好基础,却在这个单元陡然提出那么高的要求,难怪学生一下子就无法适应了。

四、价值取向存争议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共安排了3篇有关狐狸的课文。第一篇是一年级下册第5单元“和大人一起读”《狐狸和乌鸦》,这是根据伊索寓言改写的传统课文。第二篇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1课《狐假虎威》,这是根据《战国策·赵策一》改遍的寓言故事,也是一篇成语故事。第三篇是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2课《狐狸分奶酪》,这是一篇匈牙利民间故事。实事求是地说,这三篇课文因其故事的趣味性和内涵的丰富性,备受教材编者和广大语文教师青睐,也深受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但如果深入研读这篇课文,就会发现其价值取向是存在一定争议的。从正面看,课文有助于我们的学生看清人性中的弱点,看清人类群体中的狡诈之徒是如何通过察言观色和巧舌如簧欺骗善良者,从而提高反诈防骗能力,增进自身的生存智慧;但从反面来看,课文让贪图虚荣者、愚笨者和善良者吃亏上当,让老实人被骗子们玩弄于股掌之间。这个过程越具体生动,对学生今后的负面影响就越大。这样的课文是可以考虑删除的。

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在记叙牧童指出戴嵩《牛》图的谬误之处后,引了一句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古语对基层劳动者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给予高度肯定,充满了民主思想,但其中的称谓词“奴”和“婢”又或多或少流露出了文人士大夫的优越感和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歧视,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其实,从这则短文的行文来看,写到“处士笑而然之”也就可以了,删除后面的部分,既避免了对学生精神潜在的误导,还可以给学生留下想象与回味的空间。

以上意见,纯属个人看法,有些还比较牵强,敬请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课文教材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