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劳动育人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路径探索

2023-03-12陈慧周诗伍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学段劳动育人

陈慧 周诗伍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一批重要文件,均把劳动教育推到了一定的高度。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发布,劳动教育的实施开始有了基本规范与要求,如何切实推进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真正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成为学校和教师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官渡区东站实验学校以“本真”为文化内核,探索“始发生命智慧”的教育理想,努力实现让每一个学生“成为有温度和深度的自己,成就有高度的人生”的育人目标。学校秉承“科研兴校”的理念,探索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的一体化研究,但对于劳动教育的研究相对还处于边缘状态,各学段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存在无序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弱化。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学校结合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逐步构建劳动育人框架,从空间建构、课程开发、学习方式等方面探索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设,以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突破口,努力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

一、基于新时代育人要求,树立劳动育人的理念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是通过参与某一特定劳动实践,将劳动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四育”之中。学校将新时代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育人目标,让学生实现自然天性、体会责任担当、创新劳动技能、提升生存智慧、增强健康体魄,成为具有担当之肩、智慧之脑、审美之眼、创造之手、健康之魄的新时代少年。

图1 “东实劳动乐园”劳动育人框架

二、基于真实劳动场域,落实劳动育人的主体

劳动课程资源是实施劳动课程的必要条件,学校开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不断拓展劳动教育场域。把大自然搬进校园,建设立体的、可供学生随时随地劳动的校园环境,让劳动在校园中发生。

(一)在校内创设多元学习空间

一是规划校园农场。学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联合云南农业大学建设以劳动课程与绿色生态科普教育有机结合的“校园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将一些原来的景观性场所改造成学生劳动教育的空间场域,打造了集果园、药园、菜园为一体的“东实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二是建设劳动场馆。学校打造了集烘焙、烹饪、木工、纸工等为一体的劳动专用教室“东实坊”,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参与体验的空间,学生在劳动教室里通过“身体”参与的劳动学习方式,在亲身经历中探索、体验、感悟、迁移以促成深度学习。三是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利用校园中的卫生包干区、树木花草、橱窗、文化走廊、教室墙面等环境资源,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开展常态化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每天三小扫、每周一大扫”“学校绿植我养护”等,让学生在每日、每周、每月的劳动中,将劳动观念、劳动习惯根植于学生学习生活,形成爱劳动、会劳动的常态。

(二)向家庭社会拓展学习空间

学校以“打开边界、融合空间”的思路,通过校内空间、家庭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建构,吸纳并共享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架构校园、家园、社园、田园“四园联动”的劳动育人空间格局,形成教育的正向合力,开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教育,最终实现劳动育人。如开设家长课堂、家校劳动活动日、网络媒体等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的劳动教育责任,主动指导和督促孩子完成家庭劳动任务,进行生活劳动实践、生活技能展示、节假日社会劳动,构建出持之以恒培育习惯的“家园”劳动教育空间。

落实学生作为劳动育人的主体,在真实的劳动实践场域中体现劳动教育真实性、具身性、成长性的特征:一是基于真实的生活情景,解决来自学生的真实问题。二是强调“身体”参与的劳动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探索、感悟、迁移以促进深度学习。三是记录学生的成长足迹,分析成长中的不足与优势,激励学生更好地成长。

三、制定家校社劳动清单,搭建劳动育人的载体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空间、家庭空间、社会空间,将劳动教育与学生个人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架构校园、家园、社园、田园“四园联动”的劳动育人空间格局,推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制定结合学校实际的四个学段家园、校园、社园、田园劳动清单,从而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

以“日常生活劳动”中“整理与收纳”任务群为例,学校设置了四个学段不断进阶的劳动项目:

四、结合办学实际,构建劳动育人的课程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是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和学生诉求以实现劳动育人的最好载体。对四个学段劳动教育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第一学段处于幼小衔接的过渡期,侧重于劳动启蒙教育;第二学段侧重于开展生产性劳动实践;第三学段侧重于服务性劳动,发挥劳动的服务功能;第四学段侧重技术创新、方法创新和思维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一是开发九年一贯制一体化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学校立足九年一贯制办学体制,聚焦学生素养发展的核心能力,初步开发出横向上具有整体架构的格局、纵向上体现循序渐进的连贯性的一至九年级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涵盖十个任务群,四个学段各有侧重,根据任务群安排,开发劳动项目,形成了《官渡区东站实验学校劳动项目清单及实施建议》。

二是构建跨学科融合课程。学校依托“校园农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对科学、美术、信息科技、生物、物理等课程进行统整,聚焦劳动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设立“劳动+生态”“劳动+科技”“劳动+人文”三个方面的跨学科融合课程,初步构建出21个跨学科项目。

例如“金山银花觅花踪”项目,其形成源于孩子们对金银花的好奇,兼跨劳动、科学、语文、信息学科。学生通过参与金银花的种植、管理、利用等方式,初步掌握种植、管理药材的方法,学会栽种一种药材;学会艺术化处理金银花,制作金银花食谱,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圍绕大主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现问题,并将它转化为研究小课题继续自主研究,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能力。

图2 “金山银花觅花踪”项目化学习活动安排

三是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劳动周是劳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注重打通家庭与社会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例如,“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厨艺大比拼”劳动周,设计与学段相适应的劳动强度和难度,注重劳动任务序列化:第一学段“创意水果拼盘”,第二学段“米线花样吃法”,第三、四学段“百变菜肴烹饪”。

五、探索多形式的劳动教育策略

一是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劳动素养。二是多方协同,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常态化实施劳动课程。三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四是开展多学科融合的项目化学习,以“制定计划—修改计划—材料准备—项目实施”四个步骤开展学习。一方面在分类项目中开发适合全校实施的项目,以行政班为单位长期实施;另一方面運用校内外场馆、劳动研学基地等资源,让学生走出校园,在研究旅行中开展沉浸式学习,如每学期组织一次校外劳动研学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中形成劳动能力。

六、劳动育人的实施成效

(一)学生劳动素养得到提升

学生劳动素养在校园、劳动实践基地和家庭中扎根落地,在劳动中亲身体验收获来之不易,懂得尊重劳动和劳动成果,对校园公物更加珍惜与爱护。在集体劳动中,学生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劳动意识、合作意识、责任意识逐渐增强。在和自然与社会的沟通过程中身心得到发展,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劳动精神正在提升,良好品质逐步形成。

(二)以劳动教育撬动“四育”

立体开放的空间形态、结合校本的课程架构匹配育人方式的变革,展现出通过“空间——课程——学习”的整体变革,形成了系统的解决方案,凸显劳动育人的特色,学生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有效推进了五育融合的校本化实践。

(三)回馈校园反哺家庭服务社区

通过协同家庭、社区,学校对家庭劳动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学生在家里洗碗、洗衣、扫地、整理,自理、自立、自强的品格得到培养。同时,学校成立了志愿者组织,开展失物招领处衣物的整理、图书馆书籍的管理、社区墙面美化、地面清扫等劳动,获得师生、家长和社区的一致好评,劳动真正常态化地进入学生的成长,成为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营养。

学校致力于实现“有温度和深度的自己,成就有高度的人生”的育人目标,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的实践中,我们希望通过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让更多的学生和教师在劳动中舒展身心,以教育最美的姿态通向幸福的人生境界。

猜你喜欢

学段劳动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