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小衔接一年级数学与体育融合评价尝试的案例

2023-03-12郗宏德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幼小学科融合

郗宏德

一、背景介绍

幼小衔接一直是家长忧虑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每一届新生入学,学校和教师也都十分关注以下问题:

1. 怎样才能使一年级新生尽快融入和适应小学生活。

2. 幼儿园、小学教学方式如何有效衔接和过渡。

3. 幼儿园教学主要以学科融合为主,设计各种区域主题活动,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感知、认识世界,如何有效实现教学方式、活动方式的顺利过渡。

4. 6岁左右的孩子思维处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的过渡,教学中如何通过学科的融合教学或评价,针对孩子的认知特点,教学中的难点、学科的共同培养目标,切实使孩子们实现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双赢。

2021学年,学校因办学规模扩大,形成了3个点办学的格局,学校招收了12个一年级教学班,大量新招聘教师进校,学校提出了“牵一育动五育”的办学目标,想通过加强学科间的交流和互动,找到融合点,开启别样的课堂主题教学活动和评价模式,达到两个目的:(1)在开学一周的初始课程中,学科教师团结一心,精心设计组织活动,在学科整合中齐发力,初步使孩子养成良好习惯,整队、队列训练凸显规矩成方圆、从上下楼、队列、如厕等让孩子们做好环境适应,从幼儿最基本的生活开始,降低要求尽快适应小学学习的外部环境,同时用良好的精气神,面对新环境、新学习生活;(2)新老教师齐抓共管,做示范,现教、现学现用,使新教师快速适应,进入角色站稳讲台。因此我们开启了数学与体育学科融合教学及评价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研究的基础和背景:

1. 早在2013年作者就幼小衔接的做法和实践发表了论文《幼小衔接之我见》,之后还在2017年昆明教育电台做了10期关于幼小衔接的专题讲座。在持续关注的基础上,带领学校教师收集整理了“韶山小学幼小衔接习惯常规操作手册”和“幼小衔接之能力篇”,每年进行使用和完善。

2. 2021年5月教育部出台“双减”政策,一是减轻小学生的作业负担,二是减轻小学生的校外辅导负担。同时也提出了“三管”——“管好教育教学秩序”“管好考试评价”“管好教师违规补课”和“三提”——“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面对一年级的无书面作业、无纸笔测试,如何做到及时评价,落实基本能力和素养,这些问题如何与幼小衔接接轨,都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研究的契机。

二、具体措施与过程实录

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心的带领下,我们开展幼小衔接的有效探索与实践。借助学校引进的“品格教育”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并编写了为期一周的每天6节課程教学内容、幼小衔接初始课程安排,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全体教师齐心协力,顺利完成了600多名学生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使年轻教师初步站稳了讲台,学生学习习惯和常规得到有效培养。孩子一个星期的衔接课程结束后,我们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无论教什么学科,我们面对的都是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学生所学知识都有共性的地方,有时甚至同一内容在不同学科中都有不同的呈现方式,我们能否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带领孩子们把知识学深、学透、学广。我们能否在初始课程的经验中,再度与体育课融合,找到学科内容的融合点,做到及时评价,而不是到期末再考虑全盘的无纸笔测评,使测评流于形式,没有抓手。于是,我们开始了探究之路:

(一)研读教材找到学科的共同培养目标、融合点

为期一周的学科融合课程尝试,让教师们有了对学科融合、减轻学生负担的意识,我们趁热打铁,数学与体育组教师一起进行教研和教学观摩,一起研读一、二年级《体育与健康》《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年级数学教材、教师用书、教学目标,发现体育与健康教学与数学一年级二单元“位置”的教学有很多相同的评价点,孩子们入学最重要的是队列训练,前后、左右、上下是体育教师和数学教师共同需要达成的目标。

于是数学与体育学科有了下面教学内容和方式、评价等融合和亲密接触。有了初步的想法,在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开始了两个学科教师间的联合教研:

1. 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

2. 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

“位置”的教学看起来简单,但是它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正如体育课中的队列和体操队形一样,是课程标准中基本体操类的内容之一,是培养组织纪律性、形成集体意识与观念的重要组织形式和手段。从稍息、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向中看齐等训练中,无不包含着对“位置”的操作与运用。

通过认真地分析比较和日常教学经验梳理,我们认为“前、后”对学生来说不难,而“左、右”两个方位是两个学科教学中共同的重难点。

有了两个学科目标对比,理清前后教学顺序,对体育教师和数学教师进行了相关的培训,并查阅了相关孩子们分清左右的资料,心理学研究儿童的心理和认知规律表明:分清左右对儿童来说是难点,但是儿童有自己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是手。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所以数学和体育教学中老师都自然而然地选择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通过动作思维、手脑并用解决此难题。因此两个学科的教师携手共同解决这一难题,强化训练,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分清左右,达成空间观念的建立和运动技能,殊途同归达成彼此的教学目标,帮助孩子轻松搞定“左右”。

(二)借力手指操的专注训练,巩固“左、右”方位协同左右脑开发

从入学教育开始,我们基于一切以学生全面发展、扎实入学教育的整体考虑,全学科安排初始课程,不分学科,着眼学生习惯和常规培养,5天时间全程推进幼小衔接教学。教师们不分彼此,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做好学科教师间的有效合作与学科融合。其中一项为教师进教室后就对孩子们进行手指操的训练,左手出食指—握拳—手掌5指,右手出手掌5指—握拳—食指,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与节拍,变换手指出现方式和次数,在活动中让孩子们通过左右手不同的手指动作,很快安静下来,进入到专心训练的状态。前、后、左、右空间观念的建立后,为了巩固方位,我们继续借助左、右手手指操、数的分解与组成手指操等训练,培养和落实常规,加强动作思维的训练。双手和大脑同时使用,有力地帮助孩子们实现幼小衔接,促左右脑协同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以儿童视角教学各有侧重,实践评价再尝试

“双减”政策要求小学一、二年级取消纸笔考试,老师们如何进行无纸笔测试,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测试能力、测评知识掌握情况?我们再次就“位置”与队列训练进行了体育、数学教师的联合行动,在体育课上对学生运用空间方位的能力进行了验证。

单元教学后,数学组教师和体育组教师配合,进行了一次体育与数学学科的现场测试,以数学第二单元内容“位置”掌握情况调查和体育队列训练成果展示为目的,数学组和体育组全体教师进行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开启了“左、右、上、下、前、后”的学习考查活动。

由体育教师组织班级先进行热身活动来保证孩子活动有序和有针对性,体育教师分批进行测验,先分别举左、右手,再进行稍息、立正,依次伸出左、右脚,下压左、右腿,以便观察分辨左、右方向,最后进行向左转、向右转、向后转等。别开生面的体育与数学的评价、调查活动,创新评价工具手段,为探索学科间的融合、交流、评价开启了新的路径,对后续開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三、工作成效及下一步措施

(一)案例实施效果

通过3个阶段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和评价,辅以左、右手的协同发展训练,我们发现:

1. 学生“左、右”方位的辨识度和正确确定“左、右”方位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体育课上的队列和队形训练中正确率达到了98%以上,两个学科教学目标都得到有效的落实,实现了教师、学生发展的双赢。

2.我们尝试了数学与体育学科融合的内容和方式,实现了两个学科教学、评价的有效融合,开启了探究幼小衔接和学科评价整合、减负的方式方法的先河。

3. 两个学科教师在合作交流、学习、教学中彼此增进了了解,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为后续学科之间的融合提供了实践研究的范例和方法途径。

(二)我们的思考

1. 通过两个月的学科融合与尝试,我们发现:不管有无“双减”政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共同心愿都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学生所学知识应该是学有所用。对于执教者,我们面对同一批次的学生,不同的学科都会有相同知识存在,怎样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孩子们轻松学习,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才是大家最终的目的。

2. 研究和践行结果的全面性。每一个内容融合后,是否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了不同层次的发展,个案的跟踪与调查还需完善。

3. 通过这次数学、体育学科的教学融合、评价,后续我们还会开展相关的学科融合,以落实减负措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同时我们也发现要进行学科间的融合要遵循以下策略和原则:

(1)笔者认为跨学科之间的融合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管理者必须站在大的教育观、学生观和发展观下,方能有跨学科融合的思想和视野,也才能带着老师们进行研究和探索。

(2)有了大的教育观和格局,管理者应当为教师间、学科间的融合搭建平台,为教师和学科间创设共同研究的氛围,逐渐产生学科融合的意识,方能多接触、多了解,在彼此了解学科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交流、融合、碰撞中找寻学科间的融合的切入点。

(3)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在学科融合中是谬误,制约了学科间的融合与合作。只有学科教师之间多听课,多了解,才是融合的基础。有了基础之后,只有通过了解彼此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方能有合作动机和意向。

(4)不管是任何学科在跨学科融合时,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起始,遵循学生的发展和认知规律,围绕教学方法、手段等研究怎样教学才是最适合的,做到以生为本、顺学而导。

(5)有学就有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回避评价,针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怎样才能做到评价及时、有效、有趣,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我们教育者应该永远在路上,竭尽全力去探究实践,不断改进。

(6)后续我们还将在“数学与体育中的测量”、测量操场、往返跑与时间等活动继续探究数学与体育的整合主题活动,甚至是与其他学科整合的主题实践活动,我们的探索脚步不会停留。

总之,“双减”政策下,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提高教学质量,但我们更需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成长,通过跨学科领域的探究与融合,做到尊重生命、关注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发现他们的特长,因材施教,顺学而导,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生命都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方能不辱使命。

猜你喜欢

幼小学科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真正该做什么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