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持传播人格化表达的困境及对策

2023-03-11常傲寒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3年22期
关键词:人格化表达主持人

常傲寒

【摘要】主持传播的人格化表达是近年来的新兴研究方向,对新时代播音主持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人格化表达在主持传播的领域中存在空间受限、信息偏移、分寸模糊等困境,这是由媒体特性、社会倾向等原因所致,亟需通过强化人格特征、注重亲身体验等方式解决,本文针对主持传播的人格化表达,具体分析了其困境及对策。

【关键词】主持传播;主持人;人格化;表达;信息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3.22.040

1981年,电台广播节目《空中之友》栏目首次提出“主持人”的概念。自此,主持传播作为一种独特的品牌传播形式在中国诞生,众多著名主持人不断涌现,如倪萍主持的《春节联欢晚会》,赵忠祥主持的《人与自然》等。由于当时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信息传播的速度具有明显的延迟性,主持传播中的传受关系一直保持着不平等状态,“你说我听”的表达模式被受众普遍接受。自21世纪以来,由于社会高度科技化带来的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致使新闻传播的底层逻辑发生巨大变革,传受关系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的不平等状态。基于该状态,受众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对传统的说教类表达模式予以排斥。由此,一种新的“人格化表达”模式应运而生,成为主持传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贵武教授曾定义主持传播为“以主持人为主体的传播活动,或者是主持人从事传播活动的总称[1]。”将“人格化”引申到主持传播中,则是指传播主体在传播中,回归“人际性”传播,凸显“人”的因素;具体来讲,就是主持人将自身的人格化特质(如性格、态度、兴趣等具有个性的表现)融入节目制作全过程,使某档节目因特定主持人的参与而被贴上“独家”标签。

在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中,新闻主播康辉向观众展示自己出差的行囊,通过有个性的人格化表达将原本严肃的时政类报道变成了轻松有趣的vlog报道,拉近了时政报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节目效果甚佳;在央视综艺节目《你好·生活》第四季中,主持人尼格买提·热合曼和撒贝宁的角色并非如往常一般充当大型晚会的主持人,而是承担导演、策划的角色,向观众讲述创办“村晚”的经历。过程中,主持人生活化的语言、深入民间的交流等均表现为富有特色的人格化表达,展现出了央视主持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人格化表达已然成为当下主持传播领域的一大趋势,具有庞大的受众支持群体和社会倾向。然而,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固然存在局限性,人格化表达在主持传播中的运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亟待解决。本文将从主持传播的困境入手,通过分析其原因和解决对策的方法,以求对主持传播人格化表达的理论研究做出一份贡献。

1. 困境及成因

1.1 人格化表達空间受限

参照视听语言相关概念,人格化表达可以分为视角的人格化、场景的人格化、内容的人格化、语言的人格化等多个维度,然而,任何维度的人格化表达,其发挥空间都会受到限制。

从新闻信息传播角度来看,主持人可以融入个人的语言个性、表达习惯,却始终无法跳脱出“传达信息”的本质;近年来,各地市电视台推出方言说新闻节目,如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的《拉呱》节目、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阿六头说新闻》节目等,均获得当地观众的一致好评;诸如此类节目中,主持人不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而是使用个性化的方言进行主持和解说;即便在听觉表达上具有极强的人格化魅力,却无法跳脱出其民生新闻节目属性。从娱乐节目角度来看,主持传播的人格化表达似乎具有更大的发挥余地,殊不知始终受制于节目定位的限制;如《你好·生活》节目的主旨是感悟生活的美好,节目中设置了运动项目体验、美食烹饪、嘉宾访谈等多个环节,但主持人所有的个性、特色、兴趣等均建立在节目主题基础之上,主持人的人格化表达固然因此受到限制。

探究人格化表达发挥空间受限的原因,大致可以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是由媒介经营管理的特性导致的。主持传播包含于大众媒介传播的范畴内,其价值指向固然符合大众传播的规律,即媒介通过议程设置和意见领袖等方式,使整个社会维持在相对稳定和平衡的状态。这使得媒介组织在进行内部经营和管理时,会对主持人的表达样式和个性化特点进行限制。

其二,是由中国播音学的特性导致的。纵观中国播音学的发展历程,播音主持工作的根本属性是新闻属性,这直接涉及到媒介组织的命脉——公信力。在主持传播的人格化表达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部分无法被证实、模棱两可的信息,这些信息容易借助大众传播速度快、影响广等特性产生放大效果,甚至产生误导受众的信息,直接威胁到媒介组织的公信力,不利于其生存和发展。

综上,主持传播的人格化表达受到媒介经营管理和传统播音特性的束缚,是导致其发挥空间受限、发展空间压缩的原因。

1.2 人格化表达信息偏移

著名传播学者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曾在《舆论学》中提出“探照灯”理论,即传播媒介总是用光束照亮一部分世界,而人们所关注的焦点仅是这些光束照亮的地方。人格化表达在主持传播过程中,由于主持人融入了具有个人特质、观点、兴趣的信息,致使受众尤为关注此类信息,这为信息点的偏移提供了可能。

河北广播电视台交通广播于2011年开创午间新闻脱口秀节目《新石门客栈》,节目中两位主持人分别扮演客栈的掌柜和店小二角色,通过将新闻事件改编成情景剧、第一人称讲故事等形式,将新闻通过幽默、搞笑的方式传播至受众,每则新闻都以正能量的启示收尾;从节目样态看,该频率在十年前开创新闻脱口秀广播节目样态实属先见之明,在当时河北地区受到了强烈反响,该节目的收听率也位居前列;但若细究其信息传播的效果,会发现目标表达信息已然发生偏移——受众将更多注意力置于幽默的段子和情景剧上,新闻事件背后更重要的启示实则被很多人忽略。从这一角度看,信息表达的偏移实为人格化表达的弊端所在,也反向限制着人格化表达在主持传播中的发展,其根本原因即在于当前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倾向。

世界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曾提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他认为媒介不仅具有承载信息的作用,还有反映文化形态的作用。纵观新闻传播手段的演变发展历程,从早期的口头媒介、书写媒介到印刷媒介,始终没有摆脱时空形态的限制。因此,为了避免给受众造成误导,传播的内容大多是严谨的、没有歧义的信息。当发展至电子媒介阶段甚至数字媒介阶段时,由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化和智能化致使媒介的共时空形态发生巨大变革,“时空”已不再成为限制媒介即时传播的障碍,使得媒介信息的容错度提高,碎片化、即时性的娱乐信息则获得了滋生的土壤,“泛娱乐化”的趋势油然而生。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谈及“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在泛娱乐化的影响下,受众更倾向于关注人格化表达中的娱乐性信息,反而忽略了主持传播的真正目的之所在,使得主持人个性化表达的传播效率降低,以此负反馈于媒介本身,致使主持传播的人格化表达受到质疑。

1.3 人格化表达分寸模糊

在人格化表达中,主持人的分寸标准模糊,难以把控。2021年11月21日,天津交通广播《红绿灯》节目中,两位主播以“北京是否是美食荒漠”为话题进行探讨,其中不乏两人观点针锋相对,这本是生活类节目因人格化表达而体现出的明显优势,会使节目的趣味性增强。然而,随着两位主持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严重,当谈及“乾隆白菜是否是凉菜”时,男主持人情绪失控,摔门而出。该案例成为播音主持学界与业界广泛讨论的话题,人格化表达的“度”究竟如何把控?

在中国播音学的理论中,播音主持创作具有“三性三感”特点,其中即包含“分寸感”。播音员主持人在情感表达时应注重语言表达技巧,把握恰当的分寸感,使其生产的节目作品更易为受众所接受,显然,上述案例中男主持人的分寸感把控无法为受众所接受。

现实情况是,在主持传播中,人格化表达的分寸感时常难以把控,尤其是当下各类风格的节目百花齐放,以致人格化表达的分寸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标准;从受众的角度看,听上去、看上去舒服的节目就是分寸把握的基准线;从专业的角度看,主持人如何让受众听上去、看上去舒服则没有详细的标准。这就将任务交至每一位主持人的手中,由他们自行把握分寸,一旦分寸拿捏失当,则会出现如上述一类的播出事故,后果惨痛。因此,人格化表达作为一类新兴学术课题,亟待建立一套规范化的标准和培养体系,以更好地指导播音主持创作实践,更好地促进人格化表达的发展。

2. 解决对策

2.1 强化人格特征,打造IP形象

霍夫兰与耶鲁学派曾提出“知名度理论”,即对于同一则信息,由不同的传播者进行传播,受众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传播效果更有所不同。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只有充分强化自身的人格特征,方可在人格化表达时具备更多的发挥空间。具体方法有。

(1)寻找不可替代性。AI时代的到来致使部分机械性播音主持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千篇一律的主持风格已然不受欢迎,主持人应充分挖掘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2)利用平台优势。充分运用主持人自身所在平台优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强化自身的人格特征,打造独特的IP形象。

(3)利用融媒体趋势。由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媒体融合大趋势,为主持人打造IP形象提供了更丰富的机遇。主持人应尝试在不同类型的媒介中展示自我,有利于其强化人格特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播音部主任康辉是《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播,无论在大屏还是小屏上,他呈现出的个性特征是沉稳、庄重和温和。當康辉参加综艺娱乐节目时,即便他与众多嘉宾共同玩闹打趣,观众依然会相信他的可靠,绝不会就此改变对他的印象;因此,他在央视的IP形象具有稳固性,且不会被撼动,则有了更多人格化表达的空间,如在综艺节目中,康辉讲述自己成为“猫奴”的故事;在《主播说联播》中,他可以一改日常严肃的“播”新闻风格,以更亲切的语态“说”新闻,在大型晚会上他也可以一展歌喉等。

2023年3月,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庆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立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鼓励支持总台“网红”记者、主持人施展才华,持续创新“好感传播”。笔者认为,此举正是在鼓励“网红”记者、主持人进行人格化表达,但其应当建立在已具有较强人格特征基础之上,否则,形成具有公信力的IP形象实属不易,主持人的“人设”也不具有稳固性。

2.2 重视亲身体验,做好演播空间处理

主持人在传递信息时,往往有多种方法,如信息转述法、体验感受法、现场采访法等,其中最有利于人格化表达的方式是体验感受法。体验感受法,是指主持人在亲身体验中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其具体方法即注重“一手信息”的获取。

2023年8月,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办,国内各大媒体均派记者前往现场进行报道。中国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彭译萱在作vlog出镜报道时,并未以重大时政题材作为选题,而是选择用镜头记录自己在约翰内斯堡当地的经历和故事,例如体验非洲辫、与非洲青年交流等,以此体现中非之间的情谊。彭译萱的拍摄场景并不固定,如在车上、会场内、街道上等,甚至与街道上的非洲当地人随机对话交流,虽然拍摄空间并不固定,似乎并不利于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但彭译萱采取的“亲身体验”方法能够将她很好地融入每一个演播空间,致使其自身的人格特点与环境、场景相互融合,人格化表达更自然。

近年来,视听传播领域对生活体验类慢综艺“去主持人化”的研究颇为丰富,究其原因亦是主持人的个性表达使得其“控场”、“走流程”的角色特性愈加淡化,人格化表达已然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与社会基本研究方法之一的田野调查类似,体验式的主持传播有利于主持人融入背景环境,进而使演播空间的处理更恰当,语言表达的分寸感得以精准把控,刻意性和摆拍成分大大降低,人格化表达则自然流露且不显雕饰痕迹。

3. 结束语

近年来,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培养方向具有转变趋势——从“声形俱佳”的技能化表达到“有内涵、有特点”的人格化表达。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贵武教授也曾提出,“人格化是主持传播的本质与关键”,由此可见,人格化表达在主持传播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且跨越新闻学、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学等多领域研究内容。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主持传播的人格化表达在其发展过程中固然出现由历史或实践等种种因素带来的现实性问题,如表达空间受限、表达信息偏移、表达分寸模糊等,需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共同克服,致使人格化表达在主持传播的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周莹.短视频时代新闻人格化传播策略——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青年记者,2022(12):104-105.

[2]高贵武,杨航.AI主播与主持传播中的人格进化[J].青年记者,2019(22):51-52.

[3]周勇军.试论大众媒介的传播自我控制[J].湖南社会科学,2009(2):216-218.

[4]王星.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人格化表达[D].郑州:河南大学,2022.

[5]郭骏焘.融媒体背景下主持传播人格化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猜你喜欢

人格化表达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之我见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油画创作过程中的自我情感表达分析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民营企业发展人格化模式简析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