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两创”的主要内涵和基本原则

2023-03-10文吉昌

邓小平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两创中华传统

文吉昌

2023 年10 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包含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所有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下文中简称为“两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党性、时代性、人民性等范畴为评价标准,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既能凸显“两创”的重要价值,也能为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遵循,同时还能拓展、丰富和完善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在传统文化转型创新领域的应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提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概念的产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总体把握。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一时代课题,正是建立在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播的基础之上。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学习和理解,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同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自我反省与批判。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呈现鲜明的革命性和政治性,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在中国共产党人、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和弘扬下,转化成一大批优秀文化成果。比如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都是通过对中华传统哲学和传统智慧的总结提炼,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精髓后所形成的成果。通过艰辛努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①《毛泽东文艺论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年,第43 页。新民主主义文化观融合在一起,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文化的领导地位更加明确。

新中国成立之后,伴随“双百”方针、“二为”方向的确立,全国上下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的国家服务”②《毛泽东文集》第7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第268 页。相统一。虽然一度经历了曲折发展,但是我们党始终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原则,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针对传统文化要进行“钻研、吸收、融化和发展”③《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212 页。的方针。江泽民提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既要正视过去,又要面向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要求相吻合,“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需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人民包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④《江泽民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年,第124 页。。胡锦涛也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继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⑤《胡锦涛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565 页。。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了高度总结,提炼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表述也贴合了当时的实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常用“中国历史”“东方文明”“老祖宗的东西”的话语表述。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中使用比较多的话语是“文化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传统文化发展目的在于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越来越稳固,且更加明显地为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预留了空间。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后常用的“文化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表述被提炼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2013 年以来,习近平在各种讲话和文件中都使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词,并强调“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年,第161 页。习近平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二是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其对中华文化的信心。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所存在的重大弊端,西方很多文化思潮和意识形态理论也存在着重大缺陷,要想解决本民族的问题只能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从历史和现实两个重要维度进行分析和阐释,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115 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联结历史和现代、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一个抛弃历史的民族永远无法在世界激荡中站稳脚跟,不仅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有可能面临消亡的风险。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悠久且文明从未中断的国家,在5000 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必然蕴藏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何挖掘这些元素,为当代中华民族的各项事业发展服务,成为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课题。习近平多次提出要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传统思想精华与当代价值观念的有机融合。在习近平的号召下,国内外众多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但仍有部分学者就文化形式谈文化形式、就价值观念谈价值观念,试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每一个价值观念追本溯源,探寻它们在古代文献中的表述形式。显然,这种分析模式从某种程度上窄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带来的滋养不仅仅在于文化方面,因此不能简单机械地将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点对点”地与当代相类似的价值观念进行匹配。要从广义上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外交、党建等多领域所发挥的效能。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多次引用《孙子兵法》名言“避其锐气,击其惰归”①《毛泽东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209 页。,从中获得了启发;192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尼尔斯·波尔曾用《易经》中的“阴阳互补”原理解释量子力学;近代以来西方诸多文学家如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英国汉学家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德国翻译家孔舫之(Franz Kuhn)等都曾在各自的学术研究中,引用过中国文化典籍。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是多元多向的,涵盖了哲学、文学、农业、军事、科技、医药等多个领域。习近平提出继承并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总体来看就是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先进科技文化相融合,共同构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文化的三大基本内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主要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改造传统文化形式,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则是促进传统价值观的交互融合,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内容。二者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一)“创造性转化”就是改造传统文化形式,塑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空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突出思想再现的特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对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进行挖掘和塑造。在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过程中,中国历史文化被重现,但这种重现并非不加辨别地将所有相关文化元素一一复原。在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存在着核心理念明确但外延较为模糊的现象。要对如此繁杂的古代文化元素进行全面复原,不仅任务繁重,且缺乏针对性。由于我们党所提出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建立在为人民服务、满足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在进行创造性转化时,要把更多精力投入在与当今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紧密相关的传统元素上。对挖掘出来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重塑也不是仅仅为了还原其逼真的历史形象。受中国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改写了儒释道思想的本意,让有利于王朝发展的言论留存下去。“统治者遵循的不是真的孔子,而是有利于他们或被他们利益过滤的孔子,反对者反对的也不是真正的孔子,而是统治者神圣化为统治护身符和统治合法性精神支柱的孔子。”②陈先达:《文化自信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第55 页。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塑造,必须是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封建语境的剔除。要通过协调尊重历史和尊重现实二者的关系,在展现传统文化历史原貌的同时,运用现代的科学思想来审视传统文化元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重新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可以利用的传统文化资源库。而作为分析、批判、过滤传统文化的工具就是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文化形式的改变,特别是物质文化形式的变化。从表面来看,物质文化形式的变化带来的是文化形式的创新,促使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了当代流行的文化元素。从更深层次来看,物质文化形式的变化带来的是文化空间的创新。物质文化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空间性,即占据一定的空间,而文化空间正是当代人们接受教育的最佳场所。在“互联网+”的时代,物质文化可以轻松便捷地与各领域的信息数据相结合,塑造出充满传统文化元素的物质文化空间。具言之,就是在政府、学校、企业等多方主体的联合下,通过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科技的运用,让传统的物质文化活起来,增加文化受众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交流互动,提升文化受众参与度,不断塑造区域文化气质,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主要来自于两种驱动力,第一种是热衷于传统文化复兴的群体,包括专家学者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相关人士;第二种则是城市空间的治理者。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所形成的文化空间是当代中国城市文化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在这两股力量的作用下不断被挖掘和塑造。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在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领域都提到文化空间塑造、运营与治理的重要性。西方比较流行的观点来自于列斐伏尔、哈维、索亚和卡斯特等人,他们强调通过资本批判的逻辑来认识全球人类空间的发展规律①陈晓明、罗龙祥:《新马克思主义的空间哲学范式及理论迷误》,《江海学刊》2021 年第6 期。;中国学者多以研究具体的区域文化或具体文化形式空间塑造,比如“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空间”“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或“传统饮食文化空间”等。西方学者更加关注文化空间塑造过程中资本逻辑对政治权力和历史文化塑造的影响;中国学者的研究则更加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空间生产与全民文化教育之间的有机融合。

在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诉求与发展任务的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也必然更具包容性,能够吸取、兼容并呈现出世界各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所建造的文化空间虽然充满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元素,但整个空间的风格、氛围和气场必定不是宣传两千多年的封建宗法制度,而是要传播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并且通过国际传播手段向海外友人传递友谊,激发文化共识所带来的生活灵感。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就是要通过塑造共同的文化空间来塑造全民族甚至是全世界的共同体意识。

(二)“创新性发展”就是促进传统价值观的交互融合,创造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内容

在5000 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中华民族秉持自强不屈、厚德载物的精神品格,主动参与世界的发展,并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与历史环境、经济生产相匹配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想。也就是说,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内涵进行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以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的过程,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演化过程就是中国古圣先贤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我革命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从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到隋唐佛学、儒释道合流、宋明理学,经历了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4-5 页。先秦时期,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很多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有带着学徒们游学的习惯。孔子周游列国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荀子出生于赵国,后来在齐国、楚国、秦国等地游学。当时各国的君王也对知识多、品性好的学者们热情招待,赵国、楚国和魏国等稍有实力的国家都愿意为这些游学者提供充足的日常用品和食物保障,“以个人财富养士的‘战国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都有养士三千的记录”②周山:《先秦子学思潮消亡原因》,《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 年第4 期。。在如此宽松的环境下,不同学派的思想得到了交流与争鸣,从而塑造了先秦子学的多元发展。先秦子学最突出的功绩在于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最原初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的第一次高潮,是中国哲学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之作。

以儒、墨、道、法四家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一直延续了近千年。直到唐宋之后,佛家思想通过佛教的中国化和中国化佛教的演变成为了中华民族思想体系的新生力量。儒释道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重要对象。先秦儒家开创性地提出了仁、义、礼、智、信、天命、人性等价值观念;先秦道家开创性地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上善若水等价值观念;墨家则有非攻、兼爱、节俭等观念;法家则有以刑去刑、废私立公、罚不讳强大等价值观念。到了两汉经学时期,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纲五常、德莫大于和等价值观念。魏晋玄学时期,本末有无、名教本于自然、本静末动、万物亦有亦无等观念逐渐形成,这些玄学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表现出极端的飘逸与玄幻。隋唐佛学时期,儒释道融合达到顶峰,文人墨客的诸多作品既表现出其热爱生活所流露的诗情画意,又呈现出作者所吸纳的道家逍遥和佛家空性。到了宋明时期,朱熹借鉴了《华严经》理事无碍的理论构建自己的从量变到质变的格物致知理论,后来的王阳明借鉴禅宗的心性论,构建了以致良知为价值导向的知行合一论。朱熹强调建立在克己复礼基础上的“格物”;而王阳明则强调建立在认知心性基础上致良知。前者强调内外有别、尊卑有序;后者则是心性合一、吾性自足。历朝历代,中华民族价值观念演变背后的推动力是中国古人在认识论上的转变,采用了不同的认知视角和认知方法,在自己的学术领域中创造新的话语形式与理论体系。

其次,创新性发展就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中相关元素所蕴含的智慧和道理,借此获取解决当前问题的灵感。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很多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都能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到思想根源。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提出及在逻辑上的不断演变,就是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接来源就是《礼记·礼运》中所提出的大同思想,与之相类似的协和万邦、万国咸宁、亲仁善邻、求同存异等古代先贤所提出思想,都能够表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需要注意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虽然在价值观念和哲学思维上与中国古代相关思想的真实表达相契合,但不论是孔、孟、老、庄等古代先贤,还是后来的思想大家,他们思想中的求同存异都是为了延续封建宗法制的统治,为了实现封建王朝一统天下的梦想。而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突出国际秩序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是站在人类整体发展的立场上将每一个国家都看作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主体与核心力量。这种理念完全突破了古代周天子为正统、其他分封的国家处于辅佐地位的思想局限性。当代中国人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进行国际关系友好往来的过程中,要秉持《荀子·天论》中“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已成”的基本理论,尊重世界各国主权。尊重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自我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前提和价值基础。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体现了我们党对于古代先圣所提出的大同世界的基本理解,也体现在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价值观念的深入理解和不断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不仅要秉持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的理念,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也就是说,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倡导的价值理念绝非单一性地与古代某个文献中的成语、观念相匹配,而是多种传统思想智慧融合统一的结果。从这个层面上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的在于服务人民,既包括全体中国人民,也包括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作为一种普惠性的共同体空间的塑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与未来结果都是要满足全人类发展的整体需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类似,都是建立在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观念整合基础之上的。类似于“大同世界”与“重民本”思想的融合与嫁接只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进行最基本的思想整合,这些整合工作的切入点和抓手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要求紧密相关。当代中国问题与世界问题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立足点与创新方向。在此过程中所形成的新文化形式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要坚持的基本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坚持人民性、时代性,同时还要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①《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人民日报》2023 年10 月9 日。,让理论与实践熔铸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这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本导向,也是其方法论。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巩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②《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人民日报》2022 年4 月26 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必然性。历史上,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封建帝制的影响虽然能够保持王朝的稳定,但是在当今百年未有之变局的背景下,如果传统文化的相关理念和物质形式不能随着时代的要求去改变,那么传统文化将会失去它的解释力,丧失进一步发展的土壤。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这是因为二者在哲学领域和精神观念领域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日常生活、人际关系和人伦道德。马克思主义同样强调这三个方面。但二者的话语体系、论述模式以及政治立场有着各自的特色。前者强调日常生活中的农耕、捕鱼、捕猎,后者强调的是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前者强调人际关系的复杂性,通过血缘关系来梳理远近亲疏,而后者则以物质资料拥有的多少来划分一个人的社会阶级和阶层,认为物质基础可以深刻影响社会关系;前者所强调的人伦道德从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到后来的克己复礼,重在个人修身,而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基础,而后者伦理道德的立足点在于不同阶级阶层之间的道德差异,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呈现了群体意识的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精神“会通”的可能,马克思主义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发展提供了动力。哪些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要从哪些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朝什么方向转化,向什么方向发展,都应该有一个科学体系来进行评判。马克思主义就是这个科学体系。需要明确的是,作为评判标准的马克思主义并非只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理论,马克思主义本身也在不断进行中国化、时代化。从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评价体系和尺度。

除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提供动力外,马克思主义能够确保“两创”事业的开展永远走在正确的意识形态轨道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并非自由自在、毫无顾虑的艺术发挥,“两创”事业的提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任务与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能够一直保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绝不会因为世界风云激荡导致思潮混乱,从而削弱和模糊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两创”事业的发展是要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要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凸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

(二)坚持人民性,实现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人民性。2022 年1 月,习近平在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指出,要“更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①《习近平春节前夕赴山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 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祝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伟大祖国繁荣富强》,《人民日报》2022 年1 月28 日。。换言之,习近平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坚持人民性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习近平指出:“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建立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②《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强调 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人民日报》2021年5 月22 日。他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要能够凸显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参与者和创造者。“两创”事业的有序开展、“两创”成果的普及和共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重要目标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要在保证人民文化权益的同时提升整个民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要以丰富的文化成果形式正面描述人民群众对待生活的态度,赞美人民在推动历史发展、文化创造中的艰苦奋斗和辛勤付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出发点在于“人民性”。进入新时代,以文旅商体融合的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进程中,虽不可避免地需要借助各种形式的商业手段,但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始终不能动摇。坚持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导向就是要坚持文化产业的人民性价值立场。以产业作为驱动力来带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已经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如何解决好经济利益与文化共享之间的复杂关系直接影响到文化成果的社会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需要有更多的监督机制,避免“物化”和“异化”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确保“两创”事业永远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两创”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坚持时代性,助推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必须坚持时代性。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大量的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的珍贵文献,“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①《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强调 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更大作为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人民日报》2021 年3 月26 日。。具言之,“两创”事业的开展要始终秉持发展理念,要能够将新时代形成的新发展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相融合。比如通过“科技+文化”的形式,将传统文化的很多古典元素塑造出新的表现形式。进入新时代,大数据的运用提升了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的效率,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两创”成果的喜好与评价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形式的发展创新如同网络数据流动一样,在不同网络空间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网络文化形式,形成了只要有文化创作主体就可以借助网络渠道传播文化的现象。这种文化制作和传播的便捷性成为百年变局和后疫情时代的一种标志性文化现象,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既带来了无限契机,同时也带来了对主流观念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5G 技术、VR、AR、云计算、各种建模技术以及元宇宙等网络空间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的新工具和新手段。“文化+科技”已经成为“两创”时代性的重要表现,但这并非其全部的属性和要求。“两创”的时代性除了要求文化形式要与时代相吻合,还要确保“两创”事业的开展能够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是要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吻合。只有服务大局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事业走得更远、走得更稳。

可以看出,“两创”的时代性不仅要在“器物”上展现出现代科技的表现效果和当代人民内心的审美诉求,而且在理念上还要能够坚持一种大历史观,要能深知中华民族历史的智慧,并对其继承、转化和守正创新。虽然文化形式多样,表现效果和手法多元,但在思想理念上要始终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任务。要通过高新技术手段,增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通过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实现全局性的谋划、战略性的布局和整体性的推进,以此方式统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与安全,提高文化领域治理水平。

(四)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让理论与实践熔铸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2023 年10 月7 日至8 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用“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作出总结。这一总结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明体达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理念。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北宋时期的哲学家、教育家胡瑗的教育实践。他强调要把儒家的思想作为教育的主题内容,并且保证儒家思想在教育领域的主导地位。在《宋元学案·安定学案》中就对这一思想有过记载。北宋水利专家刘彝认为,历朝历代吸纳人才的政策,如果不讲求“体”与“用”之间的关系,不把教育和应用统筹起来,却刻意强调科举考试时表面的言辞华丽,这就是社会风气不敦厚的表现。只有将基础教育和应用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体用贯通的效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强调的明体达用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在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对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性。“守正创新”中的“守正”就契合了这一层含义。“体用贯通”则表现出“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

如果说“明体达用”源自于北宋的教育思想,那么“体用贯通”的思想则与宋明理学的思辨逻辑有着高度的契合性。不论是朱熹还是王阳明,宋明理学的思想都强调了“体用一源”。朱熹在阐释“体用一源”时,将理与气、道与器、性与形进行了概念上的区分,并在道德领域统一于人的自身。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明确提出“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等论断。他认为“体”与“用”都是内在“良知”的一种外显。“体用一源”的“源”指的也就是“良知”。若想真的达到“体用一源”和“体用贯通”的效果,就必须修炼内心,达到一种“致良知”的境界。在新时代,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强调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不仅仅体现在文化建设领域,这一理念还贯穿于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其他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新时代的体用观必须立足于当代,必须具有时代性,必须关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必须关涉世界各国所建构的新格局与新秩序。“明体”本质上就是追本溯源,能够清晰地知道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哪些优秀的文化元素可以使用。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实践前提。“达用”则是强调文化传统与当代诉求相结合,在理论创作上表现为社会主义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不断创新与完善。这也是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成果导向。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207 页。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其中的“两创”理论如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样,正是因为其在理论体系、思想境界上符合中国人民的诉求、彰显世界人民的共同体价值,所以才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只有“明”了中华民族的“体”,才能“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用”。同时“体用贯通”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华文化建设主体所具有的人民性。体用贯通不仅来自于儒家的思辨传统,更来自于党对百年文化建设经验的总结,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

四、结语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和主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精准把握基础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清晰描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具体内容,进一步廓清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不仅强调当代人通过先进科技手段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同时还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坚持人民性和时代性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鲜明特色,其价值诉求就体现为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就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守“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发展也必然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动态演变和创新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践基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强、文化繁荣塑造更多样态的文化主体性。

猜你喜欢

两创中华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经典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两创”(上)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两创”背景下推行中小企业社保差异化征缴方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