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别山经验”的形成解析邓小平的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

2023-03-10

邓小平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大别山区中央文献出版社大别山

孙 伟 吴 刚

1947 年8 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二、三、六纵队(简称刘邓大军)在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率领下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在此后一段时间,邓小平等人为创建和巩固大别山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探索活动,尤其是在大别山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实践被毛泽东称为“大别山经验”。“大别山经验”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势下产生的,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的卓越政治智慧和独特工作方法。这些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后来一直被沿用,并上升为治国理政的艺术,对开创改革开放新时期、创立邓小平理论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根据地土地改革的历程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即在大别山区实行土地改革,邓小平等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分巩固区和游击区、采取不同的土地政策以及保护工商业等政策,并对这些工作实践予以总结,被毛泽东称为“大别山经验”①《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282-283 页。。“大别山经验”为党中央制定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从1947 年9 月到1948 年6 月,大别山区土地改革历时约九个月,分为三个阶段。

(一)跃进大别山,实行土地改革(1947 年9 月至1948 年初)

1947 年夏季,为了彻底改变全国革命形势,实现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目的,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制定了“大举出击、经略中原”的战略决策,而这一部署的中心一环就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到达大别山区后,刘伯承、邓小平等人立即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决心趁大别山区敌人的反动统治相对比较空虚之际实行战略展开。为了快速站稳脚跟,刚进入大别山,邓小平就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义给晋冀鲁豫野战军所属部队发出指示:“今后的任务,是全心全意地义无反顾地创造巩固的大别山根据地,并与友邻兵团配合,全部控制中原。”②《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94 页。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邓小平特别强调,“在一定时期内要完成初步土地改革”,“抽调大批干部去发动群众”。③《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688 页。这一时期,中原局虽然对土地改革工作作了部署,但由于敌情严重,我军忙于阻击尾随之敌和实施战略展开,对土地改革只作了一般性宣传,大别山区土地改革运动没有深入开展。

适逢全国革命形势要求解放区更加普遍深入地开展土地改革运动。1947 年7 月17 日到1947 年9 月13 日,中共中央在河北省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会议确定了土地改革的政策。1947 年10 月10 日中共中央正式公布实施《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纲领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4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417 页。,把土地改革工作作为一项法律固定下来。

此时刘邓大军已推进到长江以北广阔地区,形势对解放区建设十分有利,土地改革工作随之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47 年10 月12 日,邓小平以中共中央中原局的名义发出《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要求应立即宣传党的土地政策,讨论中央颁布的土地法大纲,并立即放手发动群众,普遍开展分浮财、分土地运动。为了加强对运动的领导,鄂豫、皖西两解放区先后派出了大批干部到各县、区帮助工作。①中共黄冈地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委员会办公室:《伟大的历史转折》,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第30-31 页。大别山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也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而迅猛、广泛地开展起来,“至1947 年11 月底,整个大别山区有几十万人口的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②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173-174 页。。

土地改革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是从全局看,中原地区各解放区绝大部分是新区,当时尚不具备广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的客观条件。加上主观上犯“左”倾急性病,以致在猛烈发展的运动中不少地方发生“左”倾错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导思想上“左”,如有的地方提出“五天分浮财,半月分土地”的口号,脱离新区的客观实际;二是有些地方片面强调贫雇农路线,忽视了团结中农,错定了一些中农的成分,侵犯了部分中农的利益;三是破坏了一部分工商业,如没收和分配了一些地主、富农兼营的工商业,向民族工商业户征收过重的税捐;四是对地主和富农、地主中的大中小和恶霸非恶霸不加区别,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斗争,不给生活出路,有的地方甚至一度发生乱打乱杀现象;五是在工作方法上,在新区土地改革中急于搬用老解放区的做法,造成不少混乱和损失。③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原解放区史》,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年,第203-204 页。

(二)全面调查土地改革中“左”倾错误,提出解决方案(1948 年1 月至1948年3 月)

大别山解放区部分地方发生的“左”倾错误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党中央于1947 年12 月下旬召开会议,1948 年春发出一系列重要文件,从战略和理论高度对总路线和具体工作路线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出深刻论述,进而提出“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④《毛泽东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317 页。的土地改革总路线,规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策略,严明组织纪律,用了很大精力纠正党内出现的“左”的错误倾向。

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对我军进入大别山区后发生的“左”倾错误觉察较早。1948 年1 月初,邓小平、李先念等率野战军“前方指挥所”到商城县、麻城县、金寨县边区检查工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之后,中原局对大别山区土地改革的情况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1948 年1 月22 日,邓小平在答复毛泽东征询新解放区土改问题的报告中,分析了大别山区的特点和阶级状况,包括地主、富农、中农、开明士绅、商人和基本群众的一般特征。另外,该报告还第一次提出了划分巩固区和游击区两种区域并实行不同的政策和策略的观点。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5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39-40 页。

1948 年2 月8 日,邓小平在《复毛主席征询新区斗争策略与群众组织形势问题》的报告中将“两种区域”进一步深化为“两个观念”,提出“在新区树立两个观念非常必要”,“根据地之确立与土改之完成,要经过相当长的过程,绝非一年半载所能达到”,“在斗争策略上,应分阶段、分地区地逐步深入。开始应缩小打击面,实与农民有利。否则,必犯急性病和策略上的错”。②《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715-716 页。同时,针对大别山区各阶级提出相应政策,包括“保证贫农领导”“中农打乱平分应绝对采取自愿原则”“暂时不斗富农底财”“保留地主的工商部分”等等。③《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716 页。毛泽东赞同这些意见。2 月17 日,毛泽东向全党批转了这个报告,指出“小平所述大别山经验极可宝贵,望各地各军采纳应用”④《毛泽东年谱(1893-1949)(修订本)》(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282-283 页。。

1948 年3 月8 日,邓小平再次给毛泽东写了题为《关于进入大别山后几个策略问题》的综合报告,详尽列举进入大别山区后所犯“左”倾急性病表现的六个方面,除对先前已提及的“打击面过宽”、“贫雇路线之偏差”、“工商政策的‘左’的倾向”、“工作部署缺乏预见”和“干部缺乏策略思想”等问题,还提出“任何时候不要忽视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分别可以巩固区和游击区的不同策略步骤(照中央指示),在心腹区集中力量打成一片”,“禁止乱杀人,注意工商业政策等等”。⑤《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723 页。毛泽东接到报告后立即批示:“非常之好,希望你联系各部,将你说的那些策略观点和政策观点,普遍通知他们。”⑥《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723 页。中原局和野战军指挥部迅速将毛泽东这一批示传达到基层,并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三)“急性土改”予以纠正,系统总结“大别山经验”(1948 年4 月至1948年6 月)

1948 年3 月25 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发出《关于发动群众进行土地改革的指示》,集中央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工作的精神和大别山区土地改革的工作经验于指示之中,全面阐述了在大别山区进行土地改革工作的政策思想和策略观点,再次全面总结前期土地改革工作的经验教训,查找了产生“左”倾急性病的主客观原因和思想根源;强调指出须坚决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着且已为害不小的急性病,依照毛泽东的指示,划分两个阶段有步骤地进行;对于两个阶段所要实行的策略步骤、农民组织形式、土地改革的具体政策和方法、武装斗争以及干部问题提出比较详尽的要求。①中共信阳地委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史》,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 年,第185 页。随着这些正确政策的贯彻执行,大别山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中一度出现的“左”倾急性病错误逐步得到纠正,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同年5 月25 日,党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四八年土地改革工作和整党工作的指示》,向全党明确具体意见。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指示,1948 年6 月6 日,邓小平起草签发了中共中央中原局《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土改与整党工作的指示》(即“六六指示”)。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全面客观地总结了党在中原解放区农村工作政策的转变过程,深刻分析和检讨了土地改革工作中“左”倾错误的根源和危害,指出了12 条错误和教训,提出了12 条农村工作政策,规定控制区、游击区、崭新区的不同的工作方针和策略步骤。②《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742-743 页。毛泽东对“六六指示”予以高度评价,指出:“中原局指示可以发给中原以外各中央局、分局、前委……有了中原局这个文件,中央就不需要再发这类文件了。”③任涛:《邓小平在中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205-206 页。“六六指示”是邓小平对大别山等新区土地改革经验进行系统总结的标志性文件。

总之,中共中央中原局特别是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别山等新区土地改革工作进行深入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邓小平多次将这些经验报告给中央,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很多经验很快被推广到其他新区。邓小平提出的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暂缓土地改革的建议以及对以后进入新区和在新区如何实行土地改革等问题所提出的系统而详尽的意见,为党中央制定新形势下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二、邓小平在“大别山经验”形成中的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

“大别山经验”从解放区土地改革实践中来,又被应用到实践中去,具有鲜明的开创性、实践性和启发性。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大军)政治委员,在这套丰富的经验体系的总结形成中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表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和独特的工作方法。

(一)服从党的领导,坚持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根本原因。党的正确的方针、政策是巩固革命成果的根本保证。党的有效领导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机制来实现,请示报告制度即是最关键的一环。在革命战争期间,请示报告制度是紧密加强中央与地方联系的桥梁,对保证中央政令畅通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具有重要意义。1948 年1 月7 日,毛泽东代表党中央起草了《关于建立报告制度》,要求“各中央局和分局,由书记负责(自己动手,不要秘书代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363 页。。邓小平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及创建和巩固大别山区根据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定期向中央请示报告,在执行新区土地改革政策的过程中尤为明显。

邓小平任中原局书记时,他与刘伯承带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部队挺进大别山区面临开拓新区的重大任务,战斗环境紧张而艰险,但是邓小平从不因战事紧、工作忙而减少或迟缓报告工作。他不仅按时完成交办任务,还总是及时主动报告工作。除特殊情况向中央说明原因外,他坚持约两个月向中央写一次书面报告。据统计,从1947 年8 月末至1948 年7 月初,刘邓在大别山等地区与中央来往电报数量113 封。②本数据是笔者依据由大别山干部学院编的内部资料《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文电》统计所得。电报来往频次之高和内容之广皆远超其他解放区。从频次上看,平均每月往来10 封,最密集的时候每天连发3 封;从内容上看,电报内容涉及各个方面,包括当前战局情势、敌我分布情况、军事战略部署、各部队方位及行动方向、战绩战果情况、战后总结、新区政策、群众工作、后勤工作、宣传工作、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等等,可谓是事事上报、逢电必回。

大别山区土地改革经验就是邓小平在不断与党中央和毛泽东保持密切联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最终成为指导全国新区土地改革的方针政策。1947 年10 月10日,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建议全国各解放区人民民主政府实施这一纲领,开展土地改革,完成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在接到中共中央关于贯彻土地法大纲指示的当天,邓小平即以中原局名义起草了《中原局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创造大别山解放区的指示》,经中央批准后于10 月12 日发到所有部队和地方党委。当大别山区土地改革过程中出现“左”倾现象时,邓小平与党中央和毛泽东开始就此问题进行反复沟通。1948 年1 月14 日,毛泽东就新区政策问题向邓小平了解一般情况,包括对新区划分区域的可能性、对土地法大纲的执行情况、新区各阶层的态度以及处理国民党各类人员的政策。次日,邓小平即复电毛泽东,详细介绍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四个月以来战略展开情况,在涉及土地改革问题时尖锐地指出,“地方干部大部质量不强或能力太弱”、土地改革斗争果实旁落于坏人之手等问题,并提出“先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继之以党纪,采取严肃立场,坚决按照中央方针,克服这个严重现象”。①任涛:《邓小平在中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161 页。1 月22 日,邓小平再次致电毛泽东,报告除再次强调上次问题之外,第一次提出划分两种区域并实行不同的政策和策略的观点。2 月3 日、6日,毛泽东又两次询问关于新区土地改革工作的斗争策略问题。邓小平于8 日回电,进一步对两种区域的划分及政策执行作出更加明确的说明。2 月17 日,毛泽东向各地转发此报告,充分认同邓小平关于新区分阶段、分区域的观点,并要求各地、各军采纳应用。在调整新区土地改革政策的同时,邓小平于3 月8 日写了《关于新区土改中“左”倾表现和应采取的策略》的综合报告。他在报告中列举了新区工作“左”倾急性病错误具体表现的六个方面的表现,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政策和策略。②《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722-723 页。毛泽东对邓小平的报告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在新区停止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纠正“左”的错误的做法非常赞赏,并将其融入《新解放区农村工作的策略问题》这一全国性农村工作的指导文件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毛泽东将邓小平总结的经验和做法向全国各大解放区推广。这样,这项由邓小平首先提出、在中原地区首先实行、被毛泽东充分肯定加以理论概括并在全国各地贯彻的重要政策和策略逐渐成熟。

由此可见,邓小平积极保持与党中央的密切联系和沟通贯穿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全过程,正是坚定不移地服从党中央领导,进行有效的上下互动,不断地谋求共识,符合实际的新区土地改革政策才得以顺利出台。

(二)注重调查研究,系统全面认识问题

调查研究是认识客观事物、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必然要求。调查就是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深入实践把握客观情况;研究就是对调查来的客观情况运用科学方法论进行分析和综合,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调查和研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大别山经验”来源于实践,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贯穿这一过程的中心链条便是调查研究。

未雨绸缪,注重实效,是邓小平开展调查研究的显著特点。早在刘邓大军南下前,邓小平就曾通过各种渠道对大别山一带的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他了解到,1946年中原局和中原军区主力突围时曾留下一部分武装坚持大别山斗争,要他们发展游击战争,等待主力返回大别山。在大别山区坚持斗争的武装遍布黄安、立煌和经扶一带,大约有1400 多人,其中以刘名榜领导的罗(山)礼(山)经(扶)光(山)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影响最大。邓小平认为,部队要在大别山立足生根,创建根据地,必须首先与当地党组织和游击队取得联系,必须在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克服困难,打开局面。他在几次讲话中都反复强调,地方干部是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邓小平到大别山区后就立即指示各纵队首长,一定要想方设法与活动在各地的游击队取得联系。后来通过这些游击队,邓小平不仅详细了解了中原突围后大别山的各种情况,而且在这些游击队的帮助下,刘邓大军得以迅速实行战略展开,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开展各项工作。①任涛:《邓小平在中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92-93 页。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全面认识问题的前提。在大别山区土地改革的前期,在建立、巩固根据地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左”倾错误。对于这些错误,邓小平指出:“我们到新区不调查不研究,简单地抱着半年完成土地改革的意愿,不管敌情是否许可,不管群众和干部的准备程度,忽视了群众工作的艰苦性,把少数勇敢分子的行动误认是大多数群众的行动,把大军进入后群众一时的热劲,误认是多数农民已经有了分配土地的觉悟和要求,因而不是有步骤有分别地去领导群众,取得胜利,而是轻率地决定实行土地改革。事实证明,这是行不通的,是有害的。”②《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09 页。在发现土地改革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问题后,邓小平便带队顶风冒雪,翻山越岭,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深入新县、商城、金寨、麻城等县,调查、了解土地改革运动中发生的问题,搜集资料,仔细听取汇报,认真研究材料。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后,才着手起草讲话和报告。邓小平深刻认识到,在大别山新解放区,“当我们在军事上还没有取得面的控制,国民党和地富武装力量还没有在当地被肃清,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分配土地的要求和组织起来,本地的正派的区村干部还没有大批涌现出来,而外来干部又尚未熟悉情况和联系群众的时候,就马上实行土地改革,不仅是主观主义的,而且是冒险主义的”③《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10 页。。因此,他建议在大别山区这样没有进行土地改革的地方“应停止分配土地的宣传,进行减租减息及合理负担的宣传,立即着手调查研究,创造典型,积累经验”④《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16 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应只根据少数干部和积极分子的意见,而应根据农民群众大多数(包括中农)的意见,并且可以吸收在家地富参加讨论发表意见”⑤《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17 页。。在调查中,邓小平还了解到一些干部机械地搬用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经验,忽视了大别山的实际情况和斗争特点,犯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错误。

由此可见,正是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活动,邓小平等人了解到大别山区土地改革产生的各种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察觉到“左”倾错误的滋长并及时予以纠正,掌握了工作的主动权,保证了大别山等新区土地改革运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三)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制定策略

邓小平曾坦荡地说过:“我是实事求是派。”①《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209 页。他从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历来反对本本主义,尊重群众实践,善于把握实际问题,善于从新的实践和新的条件中总结新经验、提出新观点,拓展新视野、开辟新道路。

邓小平依据中央的方针,制定出更加符合大别山斗争特点的具体政策和策略,保证中央的土地政策真正得到贯彻。1948 年1 月14 日、2 月6 日,毛泽东两次致电邓小平,征询新区土地改革情况及应采取的策略。1 月15 日、1 月22 日、2 月8 日,邓小平在新县连续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发出三份电报,全面介绍了大别山的实际情况,提出新区土地改革应采取的对策。邓小平在分析大别山的特点时指出:“经过苏维埃土地革命和抗战两个时期,苏维埃时期的‘左’,抗日时期的右,均在各阶层发生很深影响。地主、富农有很丰富的政治警觉与丰富的反革命经验,无论苏维埃时期或抗日时期,对农民及革命分子的压迫都极残酷,普遍采取了自首政策,充分利用叛徒消灭我之游击战争和党的组织。基本群众则经过了多次失败和教训,不敢轻易起来,但起来后则很有力量(指老苏区)。”②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与三军经略中原》(中),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146 页。针对大别山区的这一特点,邓小平认为在土地改革中应当区分巩固区、游击区两种区域进行并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他指出,在巩固区可以进行土地改革,在游击区则暂时不能急于平分土地,而应深入宣传土地法大纲,组织秘密贫农团,打土豪,分浮财,积极发动群众。③《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年,第712 页。

大别山区阶级结构十分复杂,且各阶级对共产党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鉴于此,邓小平认为在实行土地改革的过程中应对地主、富农、中农及工商业者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针对地主及富农,邓小平提出:“富农(地主)的粮食、耕牛、农具、土地、埋藏底金必须拿出分配……但可坚持对中小地主的衣物、家具在分配时给地主自留一部分(农民在分配时多一扫而光);对富农只拿出其耕牛、农具、土地的多余部分,其日用家具、银钱则暂时不动,或将来再动。对中小地主、富农中之反动分子则采取没收政策(对家属采取个别对待政策)。如此可对反动营垒或多或少起些分化作用,于农民仍属有利。”④任涛:《邓小平在中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163 页。

中农是农民阶级中的重要阶层。中农既是劳动者,又是小私有者,这种两重性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动摇性。因此,中农态度的向背是决定革命胜负的一个因素。又因为中农介于富农与贫农之间,因此阶级判定标准较为模糊。由于大别山地区革命斗争形势复杂,部队给养缺乏以及地方干部粗放式开展土地改革工作,导致大别山地区的中农大多被“一刀切”式地执行平分土地的政策,造成中农阶层大量“跑反”现象。对此,邓小平认为:“对中农必须坚持自愿原则,按每家具体要求,加以调剂,不可用大会通过,一律对待的强制办法。事实上,初期分配的土地,问题必多,将来还要经过一次、两次复查,即使需要彻底平分,那时再做也比现在引起中农不满为好。”①《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5 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年,第41 页。

大别山区的工商业虽然长期被地主、富农和商人把持,但是在维持群众正常生活、提供部队给养等方面发挥着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在土地改革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工商政策,税收过重,纪律不好等原因”造成“大别山我控制区工商之凋零”②任涛:《邓小平在中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168 页。,进而导致群众生活难以为继、军队供给不足等情况。就此问题,邓小平指出,“为着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以便保障人民生计和支援战争,必须注意领导人民加紧生产”,“须坚决执行保护城市、保护工商业的政策”,“政府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工商贷款,而集中力量于首先恢复和发展那些对人民生计和军需有密切关系的部分”。③《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20-121 页。

由此可见,邓小平正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才能根据大别山新区的各种复杂情况,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平衡各种利益,制定出各项因地制宜的策略,这些政策使大别山等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也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站稳脚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

中国共产党一贯把总结经验作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来运用。总结经验是对一个阶段的学习、思想、工作等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和分析,得出有指导意义的结论,是一项在实践基础上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工作。善于总结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成功之道。

注重实践,善于总结是邓小平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来的最大的长处和优点之一。而这一长处在领导创建中原解放区的斗争中、在指导新区土地政策的转变中以及他起草的“六六指示”中都得到鲜明体现。中原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之所以会出现“左”的错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只有平分土地的政策和策略,缺乏具体指导,所以在执行中往往出现偏差。邓小平在总结中原新区土地改革工作的经验教训时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在起草“六六指示”时,根据近一年来新区工作的丰富实践经验,对中原解放区的控制区、游击区、崭新区的不同情况,对政权建设、农民组织形式、群众团体、发展生产、工商业政策、地方武装、宣传工作等都作出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使各级领导干部在开展工作、执行政策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邓小平作为中原新解放区党政军主要领导人,本着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中原新区不断探索、反复实践,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从而在实践中逐步制定出一整套符合新区客观情况、能正确指导新区土地改革和各项工作的政策和策略。

总结的目的在于全面、系统地了解工作情况,正确认识以往工作中的优缺点,并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指导。正如邓小平所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①《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1188 页。“六六指示”在全面、深刻、辩证地总结经验教训后着重指出:“所有上述错误和缺点,都不能掩盖了我们大举进攻后在全中原区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②《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15 页。为了不重复错误,有效地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反对美蒋,更早地完成全部解放中原人民的任务,“六六指示”从控制区、游击区和崭新区等具体情况出发,形成12 条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以调整各方面的工作。1948 年8 月20 日、1948 年9 月9 日,中原局相继颁发《中原局减租减息纲领》《关于发动群众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的指示》,在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的方针和政策。邓小平还将总结的经验以报告的形式及时上报党中央,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和赞扬。

深入地总结大别山经验,不仅为解放军进入新区和在新区进行土地改革提供了政策指引,同时也为党中央制定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正因如此,渡江战役后解放军才得以在广大江南地区顺利地开辟一块又一块新区,把中国革命推向胜利。

三、邓小平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的成因及其启示

“大别山经验”是在极其复杂的情势下形成的,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应对和驾驭复杂局面的卓越政治智慧和独特工作方法。这些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来源于他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把握和熟练运用,也源于他在长期革命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以及他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坚定的政治担当和深厚的人民情怀。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形成的哲学基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邓小平之所以能够形成应对复杂情况、驾驭复杂局面的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就在于他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邓小平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①《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278 页。在邓小平看来,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靠的就是实事求是。因此,他特别强调“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②《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49 页。。

要做到实事求是,首先就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加强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这是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在大别山新区土地改革中,邓小平特别注意将中央土地改革会议精神与大别山实际情况相结合。土地改革是一场消灭几千年封建剥削制度的历史性大变革,但同时也是一项十分复杂、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尽管《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了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的总纲领,但是大别山新区具有处在战争环境中、阶级结构复杂、土地改革工作毫无基础等特殊情况,因此在落实中央政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大别山地区的实际情况。邓小平在贯彻中央土地政策时既没有机械地执行,也没有照抄照搬其他解放区的经验,而是首先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充分了解大别山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在执行中央政策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政策的建设性意见。邓小平在回答毛泽东所询问的一系列关于新区土地改革问题以及在阐述他本人关于新区土地改革的意见时,充分地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同样也是邓小平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的坚实哲学基础。邓小平始终坚持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坚持实事求是。正如习近平所指出:“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6 页。纵观邓小平的整个革命生涯,始终贯穿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二)丰富的革命经历是邓小平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形成的实践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邓小平的政治智慧来自于他长期从事的革命活动和革命实践。早在1920 年10 月,年仅16 岁的邓小平就奔赴法国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之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小平先后担任党和军队的许多重要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新型人民军队、赢得革命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北伐战争期间,他从苏联回国参加革命斗争。土地革命战争期间,他先后在上海极端险恶的环境下从事地下工作,在广西领导发动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并创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参加艰苦卓绝的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军政兼任、勇挑重担,坚决执行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决策,不畏艰险、出奇制胜,一直处在战略全局的关键位置。

邓小平十分善于在实践中学习,走到哪里就深入调查研究到哪里。在大别山等新区土地改革中出现“左”倾错误后,邓小平在深入调查中不仅发现了土地改革过程中的诸多问题,由点及面地总结了政权建设、农民组织形式、群众团体、发展生产、工商业政策、地方武装和宣传工作等方面的不足,进而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步骤。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邓小平对于在新区实行怎样的土地政策和策略考虑得更加成熟和完善,思想也更加明确。至于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锤炼战略智慧进而指导实践,则更是邓小平最擅长的事。他起草的“六六指示”标志着党完成了新区农村工作政策的转变,这些经验又不断地被运用到更多的新解放区工作中。逐鹿中原后,邓小平又挺进大西南,在西南新区创建的过程中,他先后写下《关于今后进入新区的几点意见》《贵州新区工作的策略》《关于西南地区的土改情况和经验》等一系列文章,其中很多方面都以“大别山经验”为参照。例如,在大别山地区,邓小平注重调查研究并严格落实中央的请示报告制度,在中央与地方的互动中顺利出台了大别山地区土地改革政策,他同样要求贵州“应从各方发现与研究,望多请示报告,以便取得我们的帮助。你们对下级亦应要求他们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①《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43-144 页。。

实践出真知。邓小平能够拥有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独特的工作方法,就在于他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进行提炼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这启示我们,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在推进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尊重科学、尊重实践,在探索科学真理、变革世界的实践中形成新的规律性认识。

(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的政治担当是邓小平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形成的精神动力

精神与智慧历来存在一种微妙的正向关系,一个人有崇高的信仰与信念,具有坚定的精神意志,相应地就能催生出高度的智慧。做任何事情、干任何工作,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担当精神,就没有动力;如果没有动力,思维就会枯竭。邓小平对中华民族复兴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定的政治担当精神。他曾十分动情地说:“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②《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年,第436 页。正是这种历史责任感和坚定的政治担当精神,使邓小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能运用卓越的政治智慧和独特的工作方法探索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1947 年,党中央和毛泽东作出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引向国统区的伟大战略决策。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面临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鲁西南距大别山有千里之遥,一路上有河流、黄泛区、险关、要隘,又面临数倍于我军的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大兵团无后方作战,困难可想而知。对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意图和行动指示,刘邓大军表示“完全拥护所示方针”。虽然部队南下面临“部队没有休整”、“炮弹消耗殆尽,新兵没有补充”以及“未作充分的思想动员”等困难,但刘伯承、邓小平接到毛泽东发来的“陕北情况甚为困难”①《毛泽东军事文集》第4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158 页。的绝密电报后,“二话没说,立即复电”,“直出大别山”。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339 页。在大别山等新区开展土地革命过程中发生“左”倾错误后,邓小平主动承担责任,积极纠正错误。他明确向干部们宣布:“土改工作进行得不顺利,出现‘左’的偏向,责任在中原局,不在下面,不要相互指责,追究责任。”③任涛:《邓小平在中原》,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年,第167 页。邓小平迅速扭转了基层领导干部思想混乱局面,稳定了大别山数千名干部的情绪。毛泽东要求各中央局领导以邓小平为榜样,正确评价成绩和缺点,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全党教育很大。正是由于邓小平等一批领导同志勇于自我批评、勇于负责、勇于担当,大别山新区土地改革中“左”的偏向才得以迅速纠正。

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邓小平始终表现出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崇高品质,尤其是在艰难困苦时刻从来不做旁观者、平庸者,而是全力以赴、勇挑重担。邓小平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启示我们,对待党的事业不能讨价还价、拈轻怕重,面对困难要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要敢于挺身而出;同时又要具有接受实践检验和磨砺的勇气与魄力,勇于承认和修正认识中的缺陷与不足。

(四)深厚的人民情怀是邓小平政治智慧和工作方法形成的情感依托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④《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年,第714 页。这是邓小平的心声,也是他一生心为民所想、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挚情怀。邓小平之所以能够成功,能够为人民所爱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始终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正确处理个人与党、与人民的关系问题。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以后,邓小平一再向部队指战员强调: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维护和遵守群众纪律。

在创建大别山解放区的过程中,邓小平忠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1947年春节,邓小平在金寨县检查工作。在调查中他了解到有些地方干部不是为了广大贫苦群众谋利益,而是假公济私,贪污、浪费斗争果实,有个别部队还出现了强行征粮、派款、拉夫等现象,“对群众利益毫不关心,而尽情地耗费人力和物力”①《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14 页。,损害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加上急性土地改革还破坏了人民群众的公共设施。邓小平强调:“这种农业社会主义的破坏性是反动的罪恶的行为,对于人民的利益和党的政治影响都是难以估计的损失。”②《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14 页。对此,他提出,“在游击区,应在以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对敌斗争为主的方针下,坚决进行反抓丁、反掠夺、反保甲特务统治的斗争,保护基本群众及各阶层的利益。并按照环境及群众要求,适当地实行双减政策”③《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17 页。,“在执行上述方针政策的时候,必须向群众作充分的宣传和解释,不要惧怕在群众面前进行自我批评。应当向群众适当指明,过去某些‘左’的办法,特别是乱打人杀人、破坏工商业、侵犯中农利益、对地富扫地出门、流氓坏人当权等等,都是违反了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方针和政策,于人民不利的”④《邓小平文选》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121 页。。

由此可见,邓小平在领导确定重大决策时处处体现了人民利益至上、维护群众利益。他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⑤《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368 页。热爱人民是邓小平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源泉。这启示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强的力量。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

猜你喜欢

大别山区中央文献出版社大别山
大别山的早晨(油 画)
主题类图书质量提升对策研究
又见大别山
再见了,大别山
同处大别山,差别为何这么大?
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大别山区水稻800千克栽培的主攻目标及关键技术
安徽大别山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调查与分析
桐柏大别山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书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