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演进、标识范畴及拓新价值

2023-03-10

邓小平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发展

刘 非

众所周知,共同富裕并非新话题,那么党的二十大报告为何要“旧话”重提?笔者归纳了两方面原因:一是初心与使命的必然要求。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将其视为百余年来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和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这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让“耕者有其田”①《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074 页。、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②《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2 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第449 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①《改革开放三十年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年,第836 页。等论述的赓续与拓展,更是对“人民生活更加殷实”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79 页。到“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20-21 页。等美好图景的阐释与规划。二是意义重大的时代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历史性地将绝对贫困终结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表征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但这并不意味着党的奋斗可以松口气、歇歇脚,而是把党的奋斗推向了新的起点,即把握共同富裕的良好发展机遇,继续“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④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年,第16 页。,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42 页。。

目前学术界对共同富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国知网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来看,截至2023 年7 月30 日,以“共同富裕”作为检索主题词的文献高达27068 篇,总被引147255,篇均被引5.44,其关注度呈现出递增态势。就发表的文献主题而言,其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社会主义本质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方面;就涵盖的学科领域而言,涉及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哲学、法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而经济学和政治学发文占比最高。综而述之,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应加强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进行研究和阐释,从理论上深化对共同富裕的历史地位、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等方面的认识,以进一步明晰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目标任务及其实现路径等。本文回应相关理论关切,追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演进,阐释其标识范畴及拓新价值,对于弄清“什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干什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演进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可以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找到理论依据,比如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 年手稿)》中就明确提出未来社会“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222 页。,同时也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文化基因,比如《管子》的“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管仲《管子·治国第四十八》)、《荀子》的“裕民以政”(《荀子·富国》)理念,这些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文化沃土。关于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渊源问题,目前学术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本文就不再作重复阐释。在此基础上,追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演进,有助于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共同富裕思想的整体样貌和发展态势。

(一)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发展进路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理论研究就从哪里起航。当前,学术界基本上都是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来划分共同富裕思想的演进历程,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为此,本文在遵循《决议》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党在不同时期的共同富裕思想,为挖掘其理论内涵、拓宽其时代意义奠定基础。

第一,早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平等地位与平均分配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的观点。比如,李达从民生福祉的角度阐释了社会主义革命,强调“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有两面最鲜明的旗帜,一面是救济经济上的不平均,一面是恢复人类真正平等的状态”①《李达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第5 页。。李大钊从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出发,指出“社会主义是使生产品为有计划的增殖,为极公平的分配,要整理生产的方法”②《李大钊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457 页。,这样“社会上遂现一种新的秩序”③《李大钊全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247 页。。这可以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早期萌芽。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锚定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中心任务和重要使命,通过土地革命或土地改革的方式实现了“耕者有其田”④《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664页。的目的。这一时期共同富裕的目标主要体现在平均地权上,包括土地革命时期的“打土豪分田地”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97页。,解放战争时期废除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一化三改造”的社会主义改造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再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引导原有生产合作方式转变为“生产与分配上实行计划经济与‘按劳分配’”⑥卢轶:《人民民主理论与实践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年,第247 页。的集体所有制经济,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制度基础、创造了社会条件。

第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宽广的理论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创造性地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重要条件,将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视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标识,鼓励“先富”带动“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党中央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同时,强调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以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第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强调“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66 页。。从2015 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2021 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提出的“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210 页。,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2 页。,为当前及今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实践路径。

(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深化对共同富裕思想理论内涵的认识

正如习近平所言,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47 页。。从这一论述中可以看出,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共同富裕思想并非易事,需要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去认识其学理内涵。

就静态关联视角而言,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通过政策鼓励和行动指引,让部分区位优势较好的地区和群体先富起来,以示范引领、渐进带动的思维模式推动共同富裕,最终形成系统有序、科学规范的共同富裕局面。首先,共同富裕是建筑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之上,强调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允许一个人、一个地区掉队;其次,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建共享的富裕,鼓励和倡导人民群众个体勤劳致富、团结互助,既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尽职责,也要根据国家制度性安排和自身发展需求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夯实其发展动力、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再次,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需求叠加的富裕,不仅体现在全体人民物质上的充沛与富足,体现在精神上的自信与自强,还体现在社会和谐、公共服务普惠以及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等方面;最后,共同富裕并非均等富裕、同步富裕,而是在承认劳动者之间存在智力、体力和能力等差异的基础上,鼓励和允许部分地区、部分群体先富起来,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就动态发展视角而言,共同富裕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进程中呈现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从以物为中心的物本逻辑转向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本逻辑。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物质丰富和“不患寡而患不均”(孔子:《论语·季氏》)的分配方式始终是古人追求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不论是中国传统的农民起义,还是革命时期的工人运动,无不在物质丰富和分配方式方面做文章。但鉴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资料的物本逻辑和均衡分配并不能保证所有人都能得到全面发展。而转向人是发展的目的和前提的人本逻辑时,强调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创造性,借助市场化配套改革、完善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以及民生福利保障体系等为人的全面发展保驾护航。需要说明的是,经济学上的消费重在刺激经济发展,而消费的人本逻辑则是社会意义上的消费,旨在强调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科学性与公平性,它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其次,从注重财富分配的结果转向关注资源消费的过程。从分配结果来审视共同富裕,其标准主要是收入或财富的多寡,但也不能无视消费维度的差距。与收入或财富的多寡相比,当前共同富裕思想更加注重人民群众个体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和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其目的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供给、医疗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事实上,人民群众消费的可及性同自身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紧密相关,其意义和地位比财富分配更为重要,也更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

最后,从个体差距的关切转向群体差距的关切。需要指出的是,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可能是齐头并进的均等富裕,尽管因为个体自我发展能力差异而导致的贫富差距短期内难以消除,但也可以根据党的方针政策、抓住良好发展机遇、经过持续努力奋斗以弥补发展的不足。如果个体贫富差距演变为群体差距,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下的群体差距,势必会在人们的职业选择、薪酬待遇、发展机遇等方面形成无形的制度障碍。近年来,在党和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和财政支持下,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持续缩小。同时,通过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群体性自由流动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幅提升。

(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跃升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开山之作的《共产党宣言》,开宗明义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必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并言明这种社会形态是为全人类共同富裕服务的,但需要具备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普遍交往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资本主义灭亡等必要条件。这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理论是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物质基础,以调整社会生产关系为重要条件,即构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渐进地改革社会生产关系,这样才能确保“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年,第431 页。。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学说在中国落地生根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延伸和拓展其科学内涵,使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学说在新时代语境下呈现出全新的理论样态。一是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竭尽全力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行的“打土豪、分田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推行的生产合作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等,都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高度重视。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构建共同富裕所需的制度体系。从党成立后以革命方式取得全国执政地位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而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进行的体制改革,无不表明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同富裕进行了持续而系统的制度创新。三是对共同富裕目标对象作出新的界定。从新中国成立后把农民作为共同富裕的主要对象,到改革开放以后拓宽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人群,再到新时代明确提出共同富裕对象为全体人民,可见中国共产党人对共同富裕对象有着科学的认识。四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生产和生活必须同时抓起来”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9 年10 月-1966 年5 月)》第30 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2 页。到邓小平提出的一切工作都要“有助于人民的富裕幸福”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23 页。,再到习近平提出的“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9 页。,这充分彰显了一切改革发展成果均由人民共享的改革发展理念。五是党的共同富裕思想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样本、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百余年历史演进是对西方“资本至上”发展逻辑的超越,同时也在生产关系维度上解释了很多国家为何无法做到公平分配,这在一定程度上为争取独立自主发展生产力且保持分配过程公平正义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样本。

二、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标识范畴

一般而言,标识范畴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性标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中则反映着这一话语体系应有的属性和理论的成熟度。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题,构建起科学完整的体系,提出了共同富裕思想的政治优势、价值理念、本质要求、动力支撑、政策托底等标识范畴,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共同富裕的政治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恩格斯指出:“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第139 页。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的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亦是如此。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有着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和为了实现目标所具备的强大定力,这种强大的定力源于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更是党在实现共同富裕进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成就的重要法宝。因此,坚持党的领导能够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正确的方向和保持政策的延续性,使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朝着同一方向发力。如果离开党的领导,没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共同富裕就会迷失方向、偏离正确轨道。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首先要确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新时代以来,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习近平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作出了一系列新论述,科学回答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基本要求、重点任务,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导航定向。其次要作出全面战略部署。2021 年8 月17 日,中央财经委员第十次会议给出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 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42 页。。这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共同富裕健康有序发展。最后要提供制度保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制度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作用,以健全和完善的制度和提升治理水平来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比如,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构建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有效保障党和国家决策部署落地生根,等等。

(二)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以人民为中心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197 页。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这是唯物史观在共同富裕实践中的应用和展开。唯物史观以“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第287 页。为理论基点,驳斥了英雄人物引领社会发展的错误思想,确立了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源。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科学规避了“资本至上”所倡导的“物的发展”领先于“人的发展”、重“物”轻“人”以及中产阶层塌陷等现象,实现了实践与价值主体的融会贯通,引领共同富裕实践健康有序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就高度重视社会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物质支撑。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12 页。足见以人民为中心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彰显了价值追求与路径实现的良性互动。怎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首先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要时刻谨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②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 页。,做到谋划发展问计于民,让人民群众在历史比较中不断加深对自身主体地位的认识;将人民群众作为共同富裕的参与主体和根本力量,在推动共同富裕实践中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其次要坚持人民利益至上,要以人民利益为基准谋划和推动共同富裕,深入基层、体察民情、解决民忧,把人民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摆在首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物质文化的需求。最后要坚持以人民满意为评判标准。要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共同富裕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③《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9 页。,以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标尺评判共同富裕,以“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年,第7 页。来审视共同富裕的成效。

(三)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之上,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胜利、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凸显。与此同时,共同富裕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程度反映了共同富裕的真实成效。简言之,共同富裕的本质就在于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的有机统一。

文明是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有利于认识和适应客观世界、符合人类精神追求、能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人文精神总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革命性功绩,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在自身矛盾作用下必然退出历史舞台,也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一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所替代。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可以改变党、国家和人民的面貌,也有助于提升我国社会文明的程度。就共同富裕的目标维度而言,遵循了从“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42 页。到“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512 页。,再到“共同富裕基本实现”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142 页。这一执政目标的跃升;就共同富裕的内容而言,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就共同富裕的任务而言,党和政府重点关注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攻坚易返贫的重点地区,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保障农村地区和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

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个人交往、自我能力以及才智等协调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文化素养、道德品质以及身心健康等全方位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位阶。①黄蓉生:《中国共产党小康社会建设思想的发展进路、标识范畴及拓新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 年第6 期。在资本主义确立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使用的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第518 页。“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267 页。,深刻映射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根源,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是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第239 页。的科学论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承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理论学说上,强调人的发展绝不能只驻足于物质生活方面,还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共同富裕实践,其长远目标旨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终极目标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毋庸置疑,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究其根本主要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呈现完善的制度保障等,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纵深挺进。

(四)共同富裕的动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发展是第一要务。但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发展内涵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即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进阶到高质量发展阶段。换言之,高质量发展不仅表明党和政府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向和重点的把控,同时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判定。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⑤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215-216 页。也就是说,高质量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和必然要求。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维度来看,需要把人民个性化、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需求同实现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结合起来,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同步发力。从当前我国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维度来看,高质量发展内嵌着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发展要求,是当前我国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的科学定位。解决好这一问题有助于增强区域发展的平衡性,有助于缩小区域、城乡之间的财政支出差异,有助于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对此,习近平指出,脱贫攻坚期间“开展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是党中央着眼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决策”①《习近平对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强调适应形势任务变化 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民日报》2021 年4 月9 日。。可见,在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过程中,应聚焦科技自立自强、落实重大区域协调发展以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通过一系列科学决策以实现这一目标。

(五)共同富裕的政策托底:全力巩固拓展农村脱贫攻坚成果

如果说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了共同富裕的“底线”目标,那么巩固拓展农村脱贫攻坚成果则是共同富裕的“提质”工程。习近平指出,尽管农村脱贫攻坚全面收官,但“不是说就没有贫困了,就可以一劳永逸了,而是指脱贫攻坚的历史阶段完成了。相对贫困问题永远存在,我们帮扶困难群众的任务永无止境”②《“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脱贫攻坚奔小康》,《人民日报》2020 年6 月12 日。。 基于此,在巩固拓展农村脱贫攻坚成果期间,对广大脱贫县要扶上马、送一程,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举措总体稳定。一方面,对脱贫农村地区应大力实施特色提质增效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经济林草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着力构建市场、品牌、效益相结合的产业链,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织密筑牢易地搬迁群体后续帮扶政策网,将外在帮扶和内在驱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挖掘脱贫人口的自我发展潜能,合力共筑乡村发展基础,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此外,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脱贫地区基础公共事业发展与合作。唯如此,农村脱贫攻坚成果才能得到巩固,城乡发展差距才能逐步缩小,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的拓新价值

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为指南,体现出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巩固党执政兴国的群众基础、标定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等拓新价值。

(一)坚持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维度,否则就会流于空洞,而无法对社会进行有效引导和整合。中国共产党不仅把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将其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助推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同时,建立起较为完备的人民民主制度,在政治和法律层面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保障。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不同群体之间在经济层面上的差距日益明显,同时社会生活中不公平现象逐步浮出水面。对此,习近平鲜明地指出,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①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年,第42 页。。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知,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理应共享经济社会改革发展成果。倘若经济社会发展偏离共同富裕的既定目标,而朝着贫富对立的方向发展,那么,社会公平正义就会流于形式,成为空洞的政治宣传口号。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就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习近平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强调并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其根本就在于保证全体人民都具有同样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基于此,他强调:“要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制度安排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保障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13页。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举措,在推动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同时,低收入人群增收幅度稳步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彰显。

(二)巩固党执政兴国的群众基础

现代政党兴旺发达与否与其群众基础牢固与否紧密相关。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生命线”和事业成败的“晴雨表”。能否带领全体人民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事关党的群众基础是否牢固,也事关党能否长期执政。如若社会贫富悬殊,且贫富对立严重,必将影响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以及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习近平强调,“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③习近平:《之江新语》,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267 页。,要“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年,第53 页。。这两句话告诫全体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做到“身入”基层与“心到”基层相统一,做到谋划发展问计于民,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检验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只有这样才能夯实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一方面,多措并举保障低收入者增收。党中央持之以恒抓民生、促发展,全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推动全社会构建大扶贫格局,彻底解决了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运用行政手段和借助财政、税收等政策举措调节高收入者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有效缩小了居民收入差距,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另一方面,完善社会公正制度。毋庸置疑,完善的制度体系不仅是低收入者的守护者,同时也是共同富裕的推动者。社会制度是全体社会成员意志的集中体现,并非只考虑个人或某一群体利益,而是维护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社会公平制度体系建设,从用政治制度来标定和落实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共同富裕原则,再到人民群众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各项权利等,无不凸显着社会公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中国共产党主导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生动表明,党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之外,没有其他任何特殊利益,这就合理解释了人民群众为何支持与拥护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三)标定新时代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场域的创造性发展和运用,标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究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典型的私有制经济学,其评判标准是生产力是否发展、利润是否增加,而对工人阶级的生活境遇和发展空间的关注极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以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议题。马克思共同富裕学说揭示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剥削的秘密,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回应了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两者在价值取向维度上高度耦合,即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共同富裕学说是一种科学的理论构想,而实现全人类共同富裕则是这一理论构想的初衷。需要说明的是,这一科学构想不论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还是21 世纪的今天都不具备实现的条件,因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条件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仍旧无法满足。中国共产党赓续了马克思共同富裕学说,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推动这一学说向前发展,使得马克思共同富裕学说在21 世纪中国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光芒。相较于马克思共同富裕学说,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更加注重具体的实践方案。譬如,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在高质量发展中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为人民群众生活安康托底;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全力实施脱贫攻坚,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等等。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思想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立场,是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发展成果,指引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发展
共同富裕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