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逻辑、现实意蕴及启示意义

2023-03-10

邓小平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建党政党中国共产党

刘 涛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 页。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力量来源,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力量源泉。当前,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踔厉前行,需要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逻辑、深化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意蕴以及深度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启示意义。同时,应坚持以这一精神为战略指引,不断推进其转化为强大实践伟力,从而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增强战略自主和战略自信,有力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逻辑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包括四个层面的深刻内涵。这四个层面密切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是理论、目标、行为、价值四重内涵逻辑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必须从整体性上对这一精神加以理解和把握,才能更好以其指导实践,并将其转化为强大效能。

(一)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建党精神的理论根基

任何精神形成的背后都离不开理论的支撑和指引。伟大建党精神具有深厚的理论底蕴,其理论之根基在于对科学和真理的坚持以及对科学和真理指引下确立的崇高理想的坚守。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创立者,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充分展现,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点。

进入近代后,中国以西方政党及其理论为参照也建立过不少政党组织,试图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中,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在探索和回答基于中国国情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具有何种性质的政党这一问题上没有找准方向和路子。这些政党试图走西方的道路,建立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并依靠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革命改变中国命运、变革中国社会。实践证明,这种建党遵循及其所依赖的指导理论和所指向的目标价值与中国历史和现实不相符。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和广泛传播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照亮了中华大地、拨开了重重迷雾,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探索和追求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方向,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思想基础。正是在马克思主义这一真理的指引下,中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政党。在党的领导和带领下,探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①《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318 页。这一与俄国革命不同的革命新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对科学理论(即真理)的坚持,对伟大事业(即理想)的坚守,为中国应该建立和怎样建设一个革命政党找到了答案,成为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底蕴。这也锻造了中国共产党鲜明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和革命品质。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根基所在和灵魂所在,不仅为伟大建党精神定型、定性,而且是保证这一精神不褪色、不变质的根本途径和办法。只有筑牢党的根基和灵魂,才能不断焕发党的生机,永葆党的活力。

(二)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建党精神的目标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是我们党在对远大目标不懈追求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不同于其他政党的目标特质。这一目标特质体现为其所包含的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的内涵层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体现目标特质的精神内涵是在实践中对理论根基层面内涵的目标探索与转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底蕴的外在显现。具体而言,这一探索转化和外在表现就是用科学的理论武器指导具体实践活动以实现对目标的追求,即将真理(理论)和理想(事业)的精神能量转化为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物质能量,充分发挥其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探索实践中的强大指引作用。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真理和坚守理想内在要求党广泛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并以此作为保持自身党性本色和检视自身行为的重要标尺。这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武装下的政党的本质性规定。换言之,也只有做到践行初心和担当使命,才能真正做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和坚守共产主义理想,才能在实践中以真理为指引、以理想为航向来推进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进程,做到知、信、行的有机统一,不断向目标靠拢。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史不难发现,始终贯穿其中而从没改变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对初心和使命持之以恒的坚持与践行,其集中反映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政党相区别的鲜明特色,即为何出发、依靠谁、为了谁。习近平强调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①《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年,第69 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已烙印在中国共产党的肌体上,流淌在其血液中,成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各方面探索实践和追求远大理想目标的鲜明标识。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所有探索和实践活动都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立足点和归宿。正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探索实践,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三)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建党精神的行动品格

从行为层面看,伟大建党精神展示出鲜明的行动品格,主要表现在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内涵层面上。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作为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与实践的行动品格,在革命战争年代得到了广泛而充分的体现。正是因为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中国共产党才带领各族人民战胜了所有敌人和困难,其中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为之赴汤蹈火、壮烈牺牲。正如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 页。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建党精神,不仅充分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得到广泛展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探索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早期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开辟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不断开创,都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行动品格。在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中,我们面临来自许多方面的困难和压力,这都需要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予以应对和应战。正是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大无畏精神的引领和推动下,中国共产党才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来自国内外的各种挑战与危险。其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对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精神的诠释和践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中国共产党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行动展现,是伟大建党精神最鲜明和最直接的反映和写照。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共产党在克服困难挫折中应运而生、在应对风险挑战中茁壮成长、在战胜危机危难中发展壮大,依靠的就是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这一伟大建党精神的行动品格。

(四)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

从价值性这一具有质的规定作用的最高原则和最高追求来看,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旨归体现在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深刻内涵上。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其中,对党忠诚不仅是每一位入党人的庄严宣誓,也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应具有的品质素养;不负人民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与西方政党相比,虽然各自都建立了一系列相应的政党制度、体制和机制,如组织架构、选举设计、监督管理、人事选拔、责任追究等,但蕴含在它们之间并使它们有效运行和发挥作用的价值因素却存在根本差异。这种根本差异,概而言之,就是能否做到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或者说能否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担当。实践证明,党员都拥有对党忠诚和为党担当、不负人民和为人民担当的优良品质,这样的政党就能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带领人民克服重重困难,夺取胜利,获得成功,最后赢得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相反,如果不能做到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这样的政党就容易停滞不前、丧失斗志,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败下阵来,最后为历史和人民所抛弃。

在革命战争年代,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得到深刻体现和广泛践行。在面对敌人的残酷折磨与逼迫下,许多共产主义战士永葆对党忠诚的精气神,绝不畏惧和退缩,与敌人斗争到底。在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受到危害时,同样有许多共产党人宁可牺牲自身的利益乃至宝贵的生命,也要誓死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这些都是在生动诠释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政党本色和政党属性。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面貌、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进入到一个和平发展阶段,但保持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优秀品质以进一步推进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依然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其贯通于加强党的建设、从严管党治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各个环节和过程。正是因为坚守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旨归和根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才能破浪前行,中国人民的生活状况才能全面改善,脱贫攻坚才能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顺利完成,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变为现实。质言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不仅是对建党缘起的深刻揭示,也是对为何建党的最佳回应;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砥砺前行,把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这是对为何建党之价值追求和目标归宿的深刻体现。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意蕴

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而言,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意蕴更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指导和引领上,即能为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供不竭动力和力量来源,进而深化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新征程和新局面。

(一)信念支撑: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心聚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各族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的实现。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奋斗目标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完成的,其会受到来自诸多外力的干预,尤其是一些守成大国的遏制。如何有效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有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除了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作保障外,还必须要有强大的精神意志作为支撑,即在精神层面锻造攻克各种困难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就社会主义中国而言,只有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和支撑下,这一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才可能形成且不断增强和发挥作用,成为克敌制胜的不竭力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即真理)为指导,以远大的目标(即理想)为指引,在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和要求。在实践中,一方面要求对现有体制机制中与现代化精神和原则不相适应的部分进行深化改革,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令一些西方国家“眼红”并不断炒作所谓“国际秩序中国威胁论”。而如何处理这些内部困难和外来压力,都要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行动品格展开应对和回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战胜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征程上的一切“拦路虎”“绊脚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重要而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引领和价值遵循为原则要求,才能推进这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二)动力来源:为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定性注能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也进入到全面深化发展阶段,其所面临的阻力和挑战不断加大,要攻克的难关也日益增多。

以什么样的方式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如何确保改革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如何为改革提供动力支撑以及如何应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必须要加以正确认识、有效应对和妥当处理的关键问题。要充分认识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变革,也不是改变党的领导制度等根本制度,而是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怎样才能做到既坚定不移深化推进改革,又保证改革不变性、社会主义制度不变色,为此,必须抓住其中的核心要义,在改革的理论、改革的实践、改革的行为、改革的价值层面讲政治讲原则,确保方向正确、方式科学。而在现实性上,坚持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正是对改革理论、实践、行为和价值之科学性与正确性的根本保障。

进一步看,无论是对于改革向何处去、改革越深化就会碰到越多阻力,还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如何协调、改革如何践行法治精神,抑或改革后的问题为什么比不改革还多的追问和反思,都必须要明确改革正是在矛盾中产生又在矛盾中推进,并立足于此不断增进改革势能,选择正确的途径和策略以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年,第7 页。的伟大建党精神,是深化推进改革的根本指南和动力来源。现实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也要求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改革中全面坚持和广泛践行建党精神。唯有如此,才能保证改革的不断深化,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停滞、不变质、不变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三)行为遵循: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指路明向

建立什么样的民主法治国家,怎样建设民主法治国家,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法治有何本质不同,这些问题是新时代贯彻和实施全面依法治国方略所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从现实看,当前在对这些问题的深化解决,尤其是对法治改革的深化推进上,需要赓续和发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改革取向和方向指引,即在法治建设的方向、价值、路径、方式、举措等方面确保科学性和正确性。

从国内视域看,面对法治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阻力,要充分发挥伟大建党精神的作用。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法治观和法治理念。当下,就是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开创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二是在法治化建设中,要以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目标特质增强法治探索实践的人民性属性,将增进人民幸福和社会福祉作为立脚点、着眼点和归宿所在。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推进法治改革和落实法治举措不是轻易就能达到的。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如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形的或无形的阻碍,以及一些排斥深化改革的行径和态度,需要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行动品格予以有效应对和处理。四是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党带领各族人民协力推进的一项重要事业,是党和人民的奋斗目标,是党心和民心所向。只有做到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才能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由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这一项事业才能被做实、做好,不断取得更大成就。

从国外视域看,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在诸多领域和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和深化,法治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突出的内容。当前,中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承担重要大国责任,面对各种国际争端和冲突,以及一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挑衅和阻挠,不仅要用政治的手段加以应对,而且要善于用法治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和利益。尤其是在争端和冲突的应对处理上,要不断提升和增强国际话语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世界对中国形成正确认识和广泛认同。无论是对于前者的“直接交锋”,还是对于后者的“间接交战”,都需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斗争指引和支撑,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和远大理想、共产党人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懈奋斗的初心和担当、在困难挑战面前展现的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大无畏气概,以及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的为党担当、为人民担当的忠贞果敢等,广泛而深刻地贯穿于这一“交锋”和“交战”中,进而一方面为推进自身更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促进人类共同进步贡献中国力量。

(四)后盾保障:为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质增效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11 页。要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本色,把党建设得更为先进纯洁、更为坚强有力。

如何把党建设得更为先进纯洁和坚强有力,不仅要从外在的因素,如权力、制度、体制等方面入手,而且更为重要是从党自身,即注重党性修养的加强、先进性纯洁性的锻造、对使命责任的担负等方面着手,重视自身内在因素所发挥的根本性作用和影响。正因如此,党带领人民在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攻克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难关。新时代新征程,把全面从严治党这一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推向前进,确保党不变色、不变质、不变味,进而保证党和人民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依然要把握注重党性修养的加强、先进性纯洁性的锻造等因素对于中国共产党有效加强自身建设的真谛和意蕴所在,将这些因素作为治党治国的根本和关键。具体而言,就是要回到对于为何建党、建党为何这一原初问题的思考上,以伟大建党精神的传承赓续、践行发扬为根本立足点,从内在因素这一主因方面建立、健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常态化学习机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机制、不怕牺牲和英勇斗争的反腐败机制以及对党忠诚和不负人民的先进性纯洁性教育机制,从而推进党的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工程的深化建设与发展,为党的肌体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活力,不断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

在政党政治时代,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以对进步政党和强有力政党的建设为根本保证。而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力量支撑和政治保证,将中国共产党建成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和现实选择。

三、伟大建党精神的启示意义

在政党政治时代,政党对于国家、民族以及一国之人民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由此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这一作用和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政党所塑造的精神和价值,尤其是源于所塑造之政党精神和价值在现实中的广泛践行与实践转化。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在这一伟大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成功和突破,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社会的面貌和人民的面貌,这对各国政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理论与理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为何建党、建党为了谁,这是每个政党成立时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虽然不同政党给出的答案不尽相同,但是都反映了其所坚持的理论思想及理想目标,也对政党功能和政党作用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从现代发展角度看,中国共产党较之西方政党成立较晚,各方面经验相对较少,但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所取得的成就却是西方政党难以企及的,令世界为之震惊。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16 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改变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命运,推进世界共同发展,致力于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类文明成果,建立一个公平正义、团结友爱、包容互惠的和谐世界。

理论和理想是旗帜、是方向。中国共产党的灵魂和旗帜就是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将人民属性这一政党本色贯彻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探索实践中。正是坚持和践行人民性这一政党本色,中国共产党才能具有坚强斗志和强大战斗力,才能赢得人民衷心拥护和广泛支持,才能在应对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鲜明的优势和特色。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继续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共同进步。在治国理政上,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于民生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二)初心与使命:敢于超越政党利益和担当使命重托

政党作为一种政治组织和政治群体,是为了某种特殊利益和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其“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②杨绪盟:《民主发展:规则及政党的角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年,第171 页。。所以,政党也是一个利益体,有其自身的利益取向。但作为一个整体,这种利益又不同于一般政治组织的利益,其要以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根本遵循。在实践中,因为政党具有阶级性且由许多独立的个体组成,其作为具体利益的聚合体,又使得自身具体行为容易僭越整体利益而偏离或背弃政党建立的初衷和存在的价值。因此,又需要超越政党利益,避免政党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之上。在这点上,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各领域、各方面的实践,充分彰显了对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广泛践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超越政党利益与党派争斗、担当使命任务与责任重托,是各国政党都应坚持的发展取向和价值旨归。特别是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各国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加强本国政党间的协作以及与世界其他政党之间的交流合作,成为政党政治时代各国应对本国治理难题以及世界治理危机的战略选择。在实践中,一是要积极转变执政理念,摒弃那种为全面攫取执政权力而极力排挤打压其他政党的过激手段和做法,探求建构相互间合作共治与互为促进的党际发展策略,以协力推进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增进治国理政效能;二是要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置于最高位置,避免党际纷争以及党派争斗沦为严重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因素,尤其是避免因某些个人或集团的利益而在无休止的政治争斗中损耗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三是要不断增强各方面执政本领,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与民众保持紧密联系,切实站在人民立场上执好政、理好政,努力谋求人民幸福、广泛增进社会福祉。

(三)革命与建设:全面贯彻严以用权和从严治吏的治理策略

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以贯彻严以用权和从严治吏这一加强自我建设和推进自我革命的正风肃纪反腐治理策略作为战略导向和重要依循。这一导向和依循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得以进一步深化和突显,成为新时代推进党自我革命和加强党的建设所坚持的重要方向,突出表现在强力反贪治腐,尤其是有力开展“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①何毅亭:《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年,第80 页。。

中国共产党在加强自身建设和治理中高度重视腐败问题,反腐败斗争更是始终关切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致力于将管党治党与权力治理这一主体性治理与客体性治理有机统一起来,形成了两个维度的双向治理径路:一个是在权力行使方面的治理径路;另一个是基于党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作用而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治理径路。

从对权力行使的维度看,主要是推进严以用权:一是坚持用权为“公”,即要遵从公意;二是坚持用权要“实”,即要惠及民生;三是坚持用权必“正”,即要彰显正义。从党基于自身特殊地位作用而加强自身建设和治理的维度看,主要是推进从严治吏,广泛体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是坚持人民地位至高的立场站位,即要以人民地位为根本;二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目标遵循,即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三是坚持人民满意的检验标准,即要以人民满意为归宿。此外,在推进两个维度之径路的协同运行上,我们党还通过贯之以严明党纪党规、强化法治精神、完善规章制度等举措,不断提升党的建设和自我革命的成效与水平,从而切实增进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广泛践行党的人民性本色,彰显伟大建党精神。在全球化深化推进和政党政治深化发展进程中,这些治理策略和措施为各国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和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四)党性与人民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及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也是党性与人民性的集中反映。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及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念、优秀品格和最大优势。正是在这一理念、品格和优势的作用和影响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从诸多党派中脱颖而出,得到了各民主党派的广泛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广泛信任,使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自身周围,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①《毛泽东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第1096 页。

在一定程度上,政党精神和政党理念深刻影响乃至决定党的目标选择和行为取向。在什么样的党建理念指引下,就会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建党和治党的策略举措,进而取得重要成效。中国共产党作为诞生于挽救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于危难之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立足于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变革和实际情况,牢固树立和广泛践行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念和精神,将其作为党的建设及治理的生命线和重要内容,在探索实践中不断增强对人民性价值和精神的贯彻执行。尤其是传承和发扬“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年,第135 页。的优良传统和经验启示。对于世界上其他政党而言,在如何有效加强党的建设和治理以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广大民众创造更多福祉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实践为之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中国共产党对党性与人民性的真正统一和广泛践行,也将对政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新的认识,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建党政党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建党百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