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

2023-03-10黄凯锋

邓小平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式中国化

黄凯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①《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日报》2023 年2 月8 日。这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自主自觉实践的经验总结,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论述,对蕴含其中的内在逻辑进行学理性阐释,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对于持续推进“两个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自我主张和自主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设国家和社会的过程,确立和体现的是中国人、中华民族发展的主体性。它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的、动态的过程。“现代化”的实质是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最终目的是综合国力的强盛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普遍提高。任何国家和民族实现真正的而不是虚幻的现代化,其过程和标志都是这个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自我实现”和“自主生长”,而不是“自我迷失”。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中华民族曾被迫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国的现代化类型也曾被理解为“后发”“外生”①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大学罗荣渠总结现代化概念的广义和狭义内涵,进行现代化类型分析,提出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混合型现代化等模式,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后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也后于苏联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是谓“后发”,又由于受世界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和裹挟,是谓“外生”。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年;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旧王朝体制下中国带有资产阶级发展取向的“自强”“维新”和“立宪”运动相继失败,新中国成立前内忧外患背景下现代化进程曲折推进,一定程度上又加深了“后发”“外生”的主观印象。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历史任务,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政治基础,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曾仿效苏联模式,以中央指令性计划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快速工业化战略,其中包括一系列相对激进的社会改革,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不由自主的“学徒”状态。从这个意义上去分析,中国式现代化曾被理解为“后发”“外生”不仅仅是价值判断,也反映了当时的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中国现代化启动阶段的部分推动力可能是来自外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被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运动所裹挟。问题在于,如果长时间受制于“后发”“外生”的无奈和亦步亦趋地照猫画虎,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意识迟迟不能被激发出来,那么就容易造成实践探索中的曲折反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内生性有了理论上的高度自觉,带领中华民族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先行、理论与实践互动的方式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之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总结经验教训以提炼规律性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前提下,我国逐步走出一条既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也不是前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更不是拉美民族依附性的现代化道路,而是真正属于中华民族的内生性、创新型发展道路。

我们不断反思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曲折经历,从改革开放的新坐标出发,初步总结出一系列贴合国情、有的放矢的观点和判断。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放但不依附、调控但不指令、系统协调但不齐头并进、渐进而非一步到位;不能按一种模式解决现代化问题,尤其不能把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方式的现代化,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共同富裕为目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现代化,既要注意现实国情又要考虑历史传统等等。①黄凯锋:《走出一条内生性创新型发展道路》,《解放日报》2021 年11 月9 日。

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十九届六中全会聚焦中国式现代化,总结了一系列带有规律性的理论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进行了集中、完整和系统的论述,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和定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2-24 页。

这些基于历史过程和思想建构的科学认识绝不是凭空产生,更不是其他现代化理论的翻版,而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发展的“自我主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中国人民把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主体意识。正因为坚持了这种主体性,才有效保证中国式现代化没有陷入西方模式误区和拉美模式陷阱,有力回应了“后发”“外生”“赶超”现代化类型理论未能回应的、来自时代和实践的挑战。当然,这种“自我实现”和“自主生长”不是自我封闭,而是“以我为主”,批判性地吸收西方现代文明的有益成果,是通达本土思想文化源头,在文化结合的锻炼中形成的“自我主张”。中华民族成功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了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思想的回应和证明:像中国这样有着悠久文明传统的东方国度,完全可以在民族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础上,吸收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就,避免资本主义的波折和阵痛,通过社会主义来实现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契合

基于独特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环境,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建立起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本质联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由“后发”走向“内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历史进程,后者始终离不开前者的引领和指导;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探索和经验总结反过来不断促进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现实,催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

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给“现代化”明确下过定义,但在他们卷帙浩繁的著述中却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现代化思想。最具代表性的有如下基本认识:其一,根据生产力普遍发展与民族普遍交往的事实,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带来资本文明化趋势和人类历史的巨大变革,对于不发达的国家而言,较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82 页。;其二,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是建立在已有文明基础上的更高级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在“谋求自己的解放”过程中,“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103 页。,创造出“向其趋归的那种更高形式”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年,第103 页。,从而克服资本主义病理性缺陷;其三,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可以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找到符合本国具体实际和历史传统的发展道路,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守正创新过程中形成的创新成果。此外,中国理论界对其他现代化理论的学习借鉴和批判性反思也提供了重要参考,包括西方经典现代化理论关于科学革命、民主革命、产业革命乃至管理革命的评价标准和任务分析,“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所揭示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问题和不足,非西方、后发展国家现代化类型理论的定位和思考等④[美]塔尔科特·帕森斯:《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夏翼南、彭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年;[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四卷本),郭方、夏继果、顾宁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年;[日]富永建一:《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李国庆、刘畅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

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契合,在基本方法层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彼此契合”和“相互成就”⑤《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 年6 月3 日。。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理论、东方民族革命理论、国家理论、资本论、共产主义理论等,与中国近代社会性质、阶级状况、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等具有内在契合性。实践证明,我们党在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积极传播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使中国人民迎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相互契合而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人民观,特别是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天人合一等高度契合。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①《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 年6 月3 日。。

自成立起,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实事求是,力戒主观主义,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过程中推进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论、历史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等理论,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的揭露,对人的政治解放和自由本质的分析,对未来理想社会远景的展望,已逐步熔铸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国情怀、大同世界等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赢得了政治地位和文化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获得现代表达,两者互动融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互相成就”进一步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以中华民族特有的接受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并发现来自鲜活实践、符合人民群众精神需求的表达形式,其理论体系和实践形态既不是原封不动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归。

中国式现代化在“两个结合”的基本方法推动下,既是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是通达伟大传统思想资源、拥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世界文化交流互鉴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反映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实践,其理论表达就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从这个角度去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契合,既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还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互动融合。

三、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复合叙事与综合创新的思维方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历史的整体观照,并对贯穿其中的现实归宿和理论基点有着深刻认识,因而合理、辩证地把握了一种复合叙事的思维方式。①黄凯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逻辑》,《理论视野》2020 年第9 期。所谓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意味着对现代化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告别纯而又纯的单一叙事,把中国式现代化包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三条线索汇通融合,进行系统思考、辩证把握,进而历史地、科学地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具体而言,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和灵魂,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超越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现代化才能推进社会主义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实现马克思当年关于未来社会更高形态的价值理想;只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使中国式现代化深刻改变世界现代化版图,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以其历史必然性代替资本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叙事、现代化叙事、民族复兴叙事内在统一的核心和关键。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正是要说清楚中华民族自我生长、自主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何既是中华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互动融合的道路,又是超越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利用又引导市场经济的道路,还是吸收世界一切现代文明、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竞争中发展的道路。②黄凯锋:《“两个结合”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社会科学》2022 年第4 期。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和现代化所包含的市场逻辑之间的关系。事实上,社会主义价值理想的实现离不开对市场和资本的利用。但市场经济在极大激发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和公平观念的同时,也存在把一切关系和价值淹没于金钱交换的倾向。社会主义叙事和现代化叙事的内在统一就意味着我们主动将社会主义价值理想“前置”和“嵌入”市场经济,充分认识资本文明化的趋势和局限,成功引领市场经济的发展。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薄弱环节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赋予现代化新的功能和高远的价值取向。嵌入社会主义因素、实现价值目标的前置,以社会主义理想反思现代化的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效指引现代化的发展,创造一条现实的、具体的、由成功经验所不断支撑的新路,更有可能在借鉴资本主义现代化有益成果的同时,避免其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境,更好完成现代化的任务,更有利于人类向社会主义过渡。①黄凯锋:《对“原生”和“西方”的超越》,《解放日报》2019 年9 月16 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紧密相连,内在一致,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复合叙事的构建过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考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必然要以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建成能够驾驭市场和资本、实现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新型社会主义。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贯穿其中的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宏伟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实现开拓创新,通过系统谋划、整体布局、协调推进,贯彻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发展布局和价值理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不断推进“两个结合”,坚持人民至上、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和现实根基。

坚持用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贯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尤其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1 页。,为实现民族复兴叙事、现代化叙事和社会主义叙事的统一提供理论基础。

四、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中国特色与普遍共识的有机统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定位、主要特征,也对未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一致性。

无论“中国特色”所强调的“特色”,还是“全人类共同价值”所强调的“普色”,都是对文化建构的理性思考。“特”是指有个性特点,“色”是指个性的鲜明表现和独有风格。“特色”是任何主体独立地生存发展都会自然而然形成的一定面貌。强调“特色”未必否定或摆脱“普遍共识”,因为“普色”也是从个性特色中抽象的价值共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既坚持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探索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制度体制,是“特色”与“普色”内在一致的范例。认为“中国特色”否定或逃避现代文明之普遍共识,完全是误解。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方式,纠正了对社会主义的僵化理解,既坚持主体性原则,又对共识空间留有余地。这里的“中国特色”不是一个筐,切忌把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现代化”。就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首先是马克思主义。正因为有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作为根本依据,才能够判断各种以马克思主义为名的思想理论的“特色”。1979 年12 月6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①《邓小平文选》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237 页。1984 年3 月25 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②《邓小平文选》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第54 页。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不是主观追求得来的,而是实践中形成的客观结果。只有在重视本国具体现实条件、在实现共同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路径上强调特色,才合情合理。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很多思维方式上的偏差在于不是立足这种辩证统一关系,不是从历史发展、思维和观念形成的过程来考虑问题,而是从普遍出发要求和责成现实中的具体情况。所以,关键不是强调“普色”,而在于如何达成抽象的普遍性,在具体的事物上如何谈论其共性的方面。

对普遍共识的理论预设常常不证自明地成为理论研究的路径依赖,全球化和现代化普遍共识的先验预设实际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一挑战既是理论层面上的,也是实际感受上的。现实已催生多元多层主体内生性、创新性的“特色”发展道路。事实也在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在历史的具体的情境中,先验抽象的普遍共识及其理论预设才可能有生命力。“普色”预设的缺陷和局限被逐步揭示,实际上与多元主体的感性活动和理性自觉紧密相关。尽管如此,普遍共识并不因为预设被不断挑战甚至被否定而失去存在的必要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推进并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怎么强调其独特意义都不过分,另一方面,探索中国特色,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包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具体经验和做法,并不意味着我们会成为普遍共识的边缘和例外,而应始终与总体意义上的人类文明同向同行。

中国式现代化正是从具体现实出发理解和把握现代化普遍共识的话语表达。民族复兴叙事、社会主义叙事、现代化叙事的统一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学”——是中国自己的主义和学说,当然体现“中国特色”。这个特色,自当“以我为主,以人为鉴”。在倡导中国特色时,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来分析和把握改革开放和进入新时代以来的历史和现实,汇通古今中西,不断提炼、丰富和深化对“中国特色”的认识和理解。“特色”不是否定“普色”,更非“普色”的例外,而是我们中国人对实践中创立的文明新形态的标识。以冷静清醒的眼光审视、分析、优化“中国特色”,不断寻求更加合理、更具价值共识的理念和境界,正是我们理解和把握“特色”与“普色”内在关系的基本方法。

迈步新征程,我们党已经把“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要“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年,第21 页。。这些要求正是以“中国特色”求“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照亮“中国特色”的高远立意,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道路、制度和模式定于一尊的迷思,从根本上改变了西方现代化模式长期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展现了现代化道路、社会制度和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也为整个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道路、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立足中华民族自主自觉的实践探索,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契合,运用复合叙事和综合创新的思维方法,实现民族叙事、社会主义叙事和现代化叙事的内在统一,实现中国特色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在统一,是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内生逻辑。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擘画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未来十五年、三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将是中国式现代化内生性理论不断臻于成熟和完备的阶段。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十四亿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成为中国不断发展的最大驱动力。我们既需要对世界各国现代化路径多样性作出理论论证,对现代中国的历史叙事作出更加合理的建构,对中国发展各个阶段的实践经验作出更为全面系统的理论提炼;也需要推动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完善和成熟,深化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结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式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中国式失败
试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时代化”视角下的毛泽东思想——兼论“国际时代”与“国内时代”及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