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域阐释
——基于“两个结合”的语境

2023-03-08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基本原理中国化

武 智

(西安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中国自近代以来学习西方技术、制度和思想都未能成功。[1]作为外来思潮的马克思主义,反而可以和中国文化相交融,同时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引领中国人民走上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道路,继而走向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能同中华文化思想上的认同,再到实践上契合的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基础条件是什么?二者又是如何实现转化的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又孕育着怎样新的可能性?这是需要我们深思熟虑的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可能性

人民性同民本性相通。人民主体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唯物史观整个始终。青年马克思在职业规划中曾说:“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2]制定一个远大的愿景,致力于为人类谋求幸福,并将人类的幸福视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人民是历史创造主体的观点,初步确立人民主体思想,激发人民主体革命能动性。在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战国时期,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统治者应视人民为最高存在,顺应民意,确保国家强大。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欧洲还是封建社会的中国,两类人民思想都对人民作了相应阐释,人民处于社会底层,始终是统治阶级实现政治剥削和压迫的工具和手段,他们有着共通性的身份和苦难。

真理实践品质同知行合一相融合,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质和活的灵魂。马克思把实践和认识有机结合起来,认为要从实际出发去检验真理,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推动真理的进步,得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不断实践追求真理和发展自我的过程,是单个人同社会关系不断耦合的过程。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荀子崇尚“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认为实践是认知和明晓事理的归宿。总而言之,马克思所提出真理实践品质同中国古代朴素的知行合一思想相融合,都重视实践品质的重要性,强调在行中出真理,在行中获真知。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现实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应该将《共产党宣言》的原则与本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不断在实践中开辟出新的马克思主义真理境界。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深重,中国人民饱受疾苦,渴望一种理论和制度结束这至暗的时刻。直到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适应了中国革命的需要,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中国革命便焕然一新,中国人民从此迎来了曙光。

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擎旗人和先驱者的李大钊同志,向世人传授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启发了一批又一批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组织工人阶级开展一系列革命活动,给人们指明“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3],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毛泽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我们的工农干部要学习理论,必须要先学习文化,学习好了文化,随时都可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4]意识到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普遍的价值,就做不好革命事业,呼吁广大党员群众要自觉学习和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解释中国的实际问题,使之本土化。

由于二者有诸多共通性和契合性,才使得马克思在中国赢得普遍文化认同和共鸣,在众多西方思潮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中国革命坚定不移的指导思想。同时中国革命和人民的客观现实的需要,使得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充实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内涵

民族道路的选择和发展必须基于本民族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这是不可或缺的。我党深邃地揭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科学理论同民族文化相融合和演进的历史过程,在吸收和同化中不断推动中华文化现代化,形成以和谐文化为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地提出了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论题,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的,着眼于与时俱进的根本诉求。一是激活传统优秀文化的基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旗帜,也是传统文化有意识取舍和改造的根本价值遵循。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书写不朽的伟业,在面向世界、面向传统的兼收并蓄中进行文化创造“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5](P353)。二是延续优良的血脉,推陈出新。需“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6](P313)积淀着深厚的民族精神价值的传统优质文化,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就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结合时代新条件,把先民们的历史经验和伟大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让其焕发新的真理光芒,展现时代新的风采。三是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重拾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重中之重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5](P312)文化自信是最深厚和最恒久的动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含了“崇尚仁爱”“立德修身”的深邃理念,这些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孕育、涵养、发展的源泉。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当代价值

1.重塑文化自信,以观时代

重塑文化自信,要立足于时代的敏锐洞察。既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创新思维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萃取精华、汲取力量提高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又要用慎思明辨,采取包容批判的态度对待世界各地的优秀思想和文化,是一种开放、自信的表现。“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6](P32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风骨,蕴含着中国人民的自信和鲜明品格。新时代,要大力学习和弘扬工匠精神、铁人精神等精神谱系,从先进人物和模范典型中吸取力量,重塑文化自信。当代青年要树立主体意识、增强历史思维和责任担当,强化使命感、勇敢挑起历史重担、勇克难关。

2.贯彻实事求是,把握时代

我党百年来取得的历史性辉煌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伟力,也离不开我党深刻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事求是的重要论述,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伟大的新时代蓝图下,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深入实际,把握实质,从实践中得出结论,推动工作落实。只有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步伐推进实践和理论与时俱进。全体党员要发扬求实精神,积极把握历史主动、掌握基本规律,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坚持守正创新,引领时代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重要经验是保持守正和创新。守正是按规律办事,创新是创造新的实践和认识,要做到守正创新,就是要做到不断地推动与把握“两个结合”。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守正创新的价值支撑的马克思主义信念,敢于追求真理、打破陈规范式,勇于实践和创新。世界波诡云谲,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求发扬改革创新精神,以开阔的眼界、开放的思路和开阔的胸怀,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用中国智慧和技术调和矛盾、破解难题,引领时代。百年来我党历经磨难迈向辉煌,守正创新是永葆活力和凝聚力量的关键所在。

总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起来这一命题,是党各个历史时期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的总结,意义十分重大。把二者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国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同时,这一理论命题也彰显了党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尊重,充分体现了党的文化自觉。守正创新、实事求是、包容批判、突破西方世界话语体系的垄断等理念的贯彻实施,不断推动与丰富本命题的内涵和外延,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思想理论和实践指导。坚定不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武器,此外要对中华文化推陈出新并把握文化真谛,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让21 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活力和希望。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基本原理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UPS电源的基本原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