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重塑
2023-03-08付玉冰
付玉冰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现如今,人工智能的应用促进了各领域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在教育行业也大放异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的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将得到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入,既带来了机遇,也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和挑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新的角色定位,更好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智能化发展。
一、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角色面临的挑战
1.“数据噪音”: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角色职能的发挥
作为人工智能的基石和动力,大数据技术的全程性、及时性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数据“量化”支撑,但是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的智能技术,由于大数据规模的庞大性以及核心技术的壁垒使得数据信息在搜集和传播中难以确保准确性,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按照一开始的技术定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人工智能的运用可以在民意调查、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社会思潮走向进行技术性分析,通过信息的精准发放,以协助思想政治教育者宣传主流意识形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教育对象的相关数据信息得以获取,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可能。但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受教育者的情感、心理等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人工智能所挖掘的数据信息只能是此时的,除非不断地更新数据,但这对于静态决策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很难做到数据信息的适时调整,降低了数据有效性。[2]另一方面,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还不够完善,尽管我国在人工智能关键部件的研制和应用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是由于核心技术原创能力的不足,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仍存在着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风险,这就使得大数据预测有时并不可信。大量数据信息在传播过程中会产生“数据噪音”,“数据噪音”将带来很多不确定和不可控的因素,有价值的信息难以正常传播,碎片化信息造成“信息茧房”等现象。这些“噪音”“杂音”将以更便捷的传播方式和更隐蔽的传播手段加剧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语言意义与话语认同的稀释和消解,西方国家利用先进技术来散播西方意识形态,这将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造成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意识形态工作的开展将变得更加困难。
2.“说教”: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教育方法的局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3]“讲道理”的教育方式不管是在高校教学上或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有利于党的理论政策的解读和传播。但讲道理并不是说教,部分教师将二者混淆,以“说教”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而说教方式的局限性在人工智能时代变得更加突出。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随着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对象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学习资源的整合,甚至部分理论知识的传递等工作方面都有机会为人工智能所取代。[4]当人工智能也拥有理性思考的能力时,与其相较,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上的优势就变得突出了,因为这是人类所特有的,而且在人工智能时代,非理性力量的作用和价值将更加受到人类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者知识性教学的角色将变得淡化,转向更加注重价值性内容的传递,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和道德情感,而非说教方法,更加强调人们的道德认知情况,做到既要有理,也要动情。
3.“去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角色意识的弱化
人工智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者部分工作的取代,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者传统角色意识造成威胁,使其或产生“去主体化”的角色认知。目前智能技术的核心力量就是通过智能算法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进而为人们进行精准社会实践提供行动指南。这也容易使人们产生数据依赖,当人们通过算法的引导而向着未来思考和行动时,智能算法的未来意向性不可避免地统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造成对人们思想自由的垄断,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主体性的人很可能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沦为算法实现自身目的的手段。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一方面,智能算法推荐技术所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提供了便利,但也容易助长惰性,使思想政治教育者依赖算法提供的结果而削减对自身职业角色的人文批判和反思,弱化其独立思考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运用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运作机制,从人与人的直接对话变为人到机器再到人的两步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注重对人工智能给出的结果进行反思,则将会消解对自身理性的角色判断和认知,使自身角色存在感弱化,容易产生话语权旁落等“去主体化”的角色意识,使自身处于被动状态。
二、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重塑的机遇
1.人工智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效率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求教育者完成从课前准备到课后辅导等各项工作,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很难保证持续高效率,个性化教育难以展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针对性教学需要相当长的周期,教育者要关注每个人的个性,这难免有些困难,造成这一困难的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数量的巨大差异,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或许为解决这个难题找到了方法。
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相比,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够更快地完成对教育对象各个方面的认知,以便在有效时间内满足不同教育对象的发展需要,这为因材施教的落实提供了可能。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在线教学,加强受教育者与系统的交互,进而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人工智能能够将人们所留下的大量碎片化信息进行储存以获取大量数据资源,然后将这些大数据筛选出有用信息后,人工智能便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分析教育对象的思想和行为特征,综合考量计算出其当前的情感状态和知识水平,进而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对每个教育对象生成符合其认知风格的个性化的个人发展推荐,供思想政治教育者决策。在人工智能的不断反馈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每一次决策的良性循环中,个性化方案不断精细化和完善。值得注意的是,从最初数据输入到价值信息得以生成的整个过程,人工智能可以自动完成,这不仅节约了思想政治教育者进行数据搜索等工作的时间,而且还可以使教育者更多地投入优化个性培养方案的工作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工作效率。而工作效率的提高能进一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加强与智能机器的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人机协作中找到自身角色定位提供了条件。
2.人工智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场域
在人工智能时代,由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的教育活动将从多媒体教学环境走向智能泛在的学习环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被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进行虚实交融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将不再是唯一的教育场所。科技赋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变得更加丰富、生动,使教育对象能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教育,这将大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加。人工智能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效率,思想政治教育者拥有更多机会将较多的时间投入复杂沟通、创新创造中,并根据自身需要增强专业知识,完成人工智能胜任不了的工作。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潜能发展空间得到拓展。时间和空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随着自由时间的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内容也会产生变化,这意味着其个人发展空间的逐渐扩大。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发创新潜能、增进师生关系、追求人生价值等方面能够投入更多精力,使自身的思维空间、能力空间得到进一步扩展,培养更强的能力去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3.人工智能变革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思维方式
一方面,部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往往倾向于追求统一的理想化标准,以一套事先预设的框架、模式去教化千差万别的人,以缺什么补什么的思维模式开展的教育,尽管是从个性化教学的考虑出发的,但这种传统的模式所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单一性、模式化特点。而人工智能是以与教育对象相关的海量数据为基础的,它的关注点在于教育对象本身有什么,进而通过学习分析出受教育者的行为方式、思想状态等,以提供针对性地教育方案,实现个性化教学。这为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传统教学思维提供了可能,要求教育者从教育对象的不同需求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客观条件和实践的不可控因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多数人文社会学科在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上并不容易,实践效果不易考察。人工智能的运用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凭借大数据相关性进行精准计算、分析,可以不断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践方式,以弱化其实证化的局限。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传统教育思维,在把握大数据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三、人工智能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角色的重新定位
1.人机协作者:以“协同”弥补“疏离”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人工智能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生态。现阶段,“云思政”正在各地逐步展开,智慧教室、网络空间等已经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不久的将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工作也需要依靠人工智能的协助。人机协作的教育形式必将长期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做新技术的拥抱者。
一方面,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积极学习和掌握人机协同的技术与设备,而不应产生抵触心理和疏离感,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去开展教育教学,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利用人工智能,将自身认知水平和能力阈值提到更高的程度,以更高的智慧更好的完成人工智能驾驭不了的复杂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人工智能,充分利用自身经验和知识储备审视人工智能,防范其可能带来的弊端。算法制造的“信息茧房”容易稀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语言意义与话语认同,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坚持和发扬主流思想,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话语构建,坚守政治话语不动摇、不变质,做到“内容为王、技术为辅”,平衡技术赋权和价值选择之间的矛盾,对可能渗透的错误意识形态等时刻保持清醒的认知,构建良好的人机协同关系。
2.全面发展推动者:实现“内容智能输出”与“情感补位”并举
其一,加强人文关怀,成为教育对象学习成长的引路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分数等硬性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但人工智能提供的数据信息是一种量化的客观呈现,展现出数据理性,不具有主观性。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更关注品格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用“人的智慧”弥补人机交互中温度、态度等的缺失,对人工智能的教学辅助进行过程监督、评价反馈等,注重社会性情感的培养,进而促进教育对象个性的解放,避免“数据冰冷”掩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5],做到内容智能输出与情感补位并举。其二,注重和加强非理性因素的育人功能。除了理性认知外,意志、情感等非理性因素也发挥着很大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因时而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调动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沟通中促进目的的实现。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机器在探究人的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上还无法做到,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注重思想政治情感和意志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以自身的人生阅历和感悟来激发教育对象的情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应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应用为其节省出的时间来思考“育人”问题,关注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需要,促进其全面发展。
3.创新发展者:做到“适度应用”与“合理反思”结合
未来社会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驯服人,还要发展人,培养人的创造性。而育人要先育己,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提高自身的创造性,成为创新发展者,才能挖掘思想政治教育新理论和新模式,进而培养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者要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人能够发现问题,而人工智能是机器,它只能解决问题,人工智能只是在数据处理和信息整合上占据优势,而不会创造出新的思想,也不能提供政治或道德上的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等仍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努力。集思想政治教育者之“智”与人工智能技术之“能”,创建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平台,为立德树人提供新动能。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挖掘知识,增强自身理论功底的深度和厚度,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条件之一。其次,要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做到勤于反思,及时纠偏。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的速度和广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工作。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内嵌于技术内核,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警惕,防范技术控制,深入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限度,以及我们需要怎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此外,在人工智能的应用边界、法律风险以及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影响着教育对象的创新能力,教育者要积极培养自身生产知识的能力、创设教育情境的能力等多项能力。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好人机协作者、全面发展推动者以及创新发展者这三种角色,并处理好三种角色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者需找到合理的自身定位,做好工作分配,着重处理创新性、复杂性工作,将自身能力范围之外的工作借助人工智能完成,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智能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