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结合”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探析

2023-03-08谢哲毅吴常柏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政课大思

谢哲毅,吴常柏

(新疆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两个结合”思想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P10)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思想重要论述的转变证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理论地位。“两个结合”思想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理论源泉,利用好“大思政课”平台,讲好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与重要理论思想,把“两个结合”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增强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是提升新时代青年思想站位的根本遵循,同时可以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赋能。

通过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价值体系,完善高素质人才培养机制,彰显“两个结合”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两个结合”思想回答了思政课怎么办、如何办的现实问题,其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适时为当代高校学子注入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认同、培养担当精神。

一、“两个结合”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能永葆青春的秘诀是始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补充剂,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和前进的生命线。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将“两个结合”思想写进“坚持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中,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探索源于“两个结合”思想并坚持“两个结合”思想。思想政治课程之所以具有旺盛生命力,伴随着党的事业发展,注入不竭的思想伟力和智慧力量,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政治理论始终紧跟党的理论与事业发展的脚步,坚持守正与创新。“两个结合”思想恰是党的理论创新和事业发展同向偕行的内在逻辑根据[2],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工作守正与创新提供基本准则。

1.厘清“两个结合”思想的理论内涵

自1919 年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无数的实践与现实基础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站得住脚的,是可行的,是有成效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归根到底的深层逻辑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是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坚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革命过程中不乏出现“本本主义”与“教条主义”,一次次生死攸关的重大抉择面前,共产党人利用人民的智慧,前进的方向才越来越清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一路走来,从“一个结合”思想向“两个结合”思想的升华,免不了遭受外部环境对我国发展的深层次影响。站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防止西方意识潜移默化地侵蚀,为适应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节点和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进程中明确“两个结合”重要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世界意义与历史价值。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归根到底是“两个行”,即“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3]。这两个重要历史性结论报告中有着对青年一代的深刻寄语与厚望,明确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大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需要坚持“两个结合”。“两个结合”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的活力与动力、引导高素质人才建设国家和科教兴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思想源远流长并有着长期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中皆提及关于传统文化与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1](P309)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叙事逻辑开始,对“两个结合”思想主旨的揭示,不仅是对内容丰富性的补充,也是对深层背景的拓展。“怎样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是党的百年奋斗实践中的重大问题。”[4]讲好“两个结合”的思想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利于提升高校学生思想觉悟、利于提高思想站位,还利于应对当前世界上多种思潮的消极影响,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办好思政课到善用“大思政课”的转变

“大思政课”是将社会实践活动与思政课堂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同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能够切实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向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5]“两个结合”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从办好思政课到善用“大思政课”转变的必然要求。

培育具有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感的接班人是思政课的现实意义。办好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是人才强国战略中关键一环,思想政治领域中思政课的关键性地位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6]论办好思政课到善用“大思政课”的转变需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讲活、讲实。关于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指明方向,也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价值遵循。要从整体性、协同性与创新性三个方面入手并加以实践。

整体性特点,范围由思政课程本、硕、博一体化到“大思政课”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的根本转变,扩大受众群体的同时提高思政课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教育知识体系中的实际应用。从内容范围要求教材的编写要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要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二者有机融入“大思政课”进行整体性把握,确保教材合理性。协同性特点,要求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思政课应当如何讲,怎么讲。做好不同内容与不同科目的协同发展,适时地融入“两个结合”思想并深入学习,需在不同阶段做好统筹规划的部署与课程内容设计,达到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发展的目标指向。创新性特点,要求“大思政课”具有时代性与发展性,运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特征把“两个结合”思想深入落实到课程思政,不仅是内容上的创新,也是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能有效避免思政课理论空洞感,增加落地实效感。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共同推进从办好思政课到善用“大思政课”的转变。

二、“两个结合”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嵌入方式

2020 年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交互结合,脱离不开“两个结合”思想的连接作用。思想政治课是国家保证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一环。强化教育课程的建构高度,提高课程实效性是基本要求;拓宽教育课程的建构深度,提升思想站位是基本遵循;提高教育课程的建构温度,强化认同感是必然要求。将“两个结合”思想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政课,能够有效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和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

1.提高时效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

时效性的关键作用在于提升高素质人才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内在素养,把握理论精髓。高校思政课是兼具时代性与现实性的一门课程,面对新媒体教学等一系列多元化课程与课堂教学,思政课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突破先例,将思政课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到国家层面,进一步巩固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站位。高校学子作为国家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提升思想站位是高校思政课的最终目标和根本遵循。讲好最新理论成果,用好前沿理论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需要。

发展性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之一,要将“两个结合”思想切实融入高校思政课,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最新成果稳步推入课堂。强调马克思主义本质理论的同时不忘与现实空间的实际相联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不脱离实际谈热点。立足中国大地,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

高校思政课时效性面临的一大问题是不能将新理论有机地融入课堂,往往是生搬硬套不能将理论讲活。或不讲时效性,依旧延续原有课程安排与内容。“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7],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把新理论讲活、讲好、讲透。讲好具有时代意义的新理论首先要对理论进行剖析,如何让高校思政课不单调,不能依托多媒体或其余手段,根本要点在于对理论的解读,讲透新理论是高校思政课实践向度的最终目的。讲活、讲好、讲透是将“两个结合”思想运用到高校思政课实践的集中体现。

2.打造高质量课程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遵循

高质量思政课是提升课程深度、广度、高度与温度的根本要求。打造思政“金课”要求思政教师队伍理论扎实,对待热点敏感,能做到理论现实结合发展的高要求。思政课的政治导向要明确、坚定,不受各类思想的影响与侵蚀,做到屹立不倒。目前的高校思政课程往往浮于日常生活之上,将课堂表现为知识的背诵和对文件政治性讲授,遥不可及。然而,课程的主要内容是促进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意识。只有加强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概念,才能有效地改善思政课程的教学结构。只有加强思政课程的情感和温度,使高校学生积极地参与、认同和信任思政课程,思政课程才会有效。

针对高校思政课程内容的期望,从本质上讲,其目的是在学术和政治之间建立一个统一整体,使政治问题能够在课堂上得到传授解惑,并在对课程主体内容和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得出对政治问题的理性和学理方面的理解与认知。要把政治性和学术性、建设性和批判性统一起来,鼓励思政教师开展专题教学和学术教学,加强集体备课研讨,满足思政教学的学术性和批判性要求,形成有针对性的学术重点,为思政教学提供方法论建议。能够达到此目的的前提是建立高质量思政课程,一堂高质量思政课的内涵包括翔实的史实、充足的实践经验与深入浅出的理论观点。从不同方面对学生最终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是一堂有质量的思政课。

三、“两个结合”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促进高校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这本身就是一项关系到全局的战略决策,它既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价值逻辑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时代蕴含。“思政课好不好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的质量。”[8]一个脱离现实的主体是缺乏价值的灵魂。推动高校思政课的高质量发展,是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的有力支持。

1.培养高质量人才、增强理想信念

培养高素质人才增强理想信念,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至关重要。思政课程应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两个结合”的思想和方法并使之运用到生活中。同时,必须要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的新观念和新表述,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的热点问题、聚焦难点内容。

培养高质量人才提升理想信念是高校思政课的时代需要。针对理论内容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结合来阐释,同时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就会缺钙,运用好“两个结合”思想,融入思政课程提升学生理想信念,讲好中国故事,提高民族自信感与自豪感。必须坚持思政课政治导向的绝对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完善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实践性,培养高质量人才,增强理想信念。

2.培养高质量人才、拓展世界视野

世界局势变化莫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更加需要培养和拓宽高校学生的世界视野。新的历史方位背景下,高校学子正确认识中国发展趋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际社会的优势,同时认识时代责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除了拓展高校学生的全球视野,思政课程的内容选择也应具有世界展望。需要同现实实践中世界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融入“两个结合”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认同感得到提升,并对世界民族发展史有一定的认知与了解。

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部署是应对世界变化的有效对策,青年一代是应对变局下的人才储备。“拥有世界视野,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强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时代定位。”[9]思政课要求需在融入“两个结合”思想的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辨能力解决和应对现实问题。针对世界变化,如何发展、怎么做,给予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世界问题的解答与见解,培养和拓宽其世界视野。

把握全球视野,不仅意味着通过课堂让学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把握人类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国际和全球关系展开充分理性的思考。还需让学生弄清大国崛起、时代使命和中国肩负的责任所面临的国际挑战,以及为什么要提出“两个结合”思想。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义,从人类文明新形态领域中找到民族和国家所承担的世界责任。更充分地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代表征,强化民族和国家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共识与价值旨归,并最终认识到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有序的命运共同体两者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大思政”改革视角下的教学资源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