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策略

2023-03-08郑会青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政治思想

郑会青

(福建警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的文化自信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1]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指明了工作方向。文化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觉基础上的对我国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认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使命,如何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进而提高其政治觉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高校从文化自信角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要性

1.大学生投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动力所在

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文化源泉,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灾难深重的艰难岁月,各族人民都能在伟大民族精神的感召下英勇斗争、精诚团结,使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凤凰涅槃。也正是源于中国人民对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中华民族才拥有如此强大的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在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建设全体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2]一方面,民众越是认同本国文化,越能增进民族团结;另一方面,一国的文化价值理念越获得世界的广泛认可,越能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力。广大青年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文化自信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不竭动力。

2.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应有之义

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因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发生着深刻调整,同时也带来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已经逐渐影响我国部分青年学生。面对这种形势,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将文化自信教育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大学生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强大信念和对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力、生命力的高度信心,从而使青年学生更加自信、更加从容地广泛参与到世界文化交流中,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党和人民的价值追求,也是党和人民对世界做出的价值承诺,它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和社会、塑造什么样的人民的重大问题。为此,高校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树立他们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基础。[3]高校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使广大青年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全面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促使大学生在与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交流中更加积极地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自信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文化自信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尚未做到有的放矢,更谈不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方面,文化自信教育还做得很不到位。例如,对于不少大学生感兴趣的国际文化交流内容,部分高校没有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层次的文化自信教育,缺乏针对性,很难填补大学生在文化自信方面的理论不足,更谈不上将文化自信教育上升到价值观教育的高度,最终强化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4]二是对于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际国内文化热点问题,部分高校没有做到及时精准的回应。例如,不少大学生关注的在2021 年3 月20 日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新发现的六个祭祀坑,已经出土重要文物500 多件。对此,部分高校没有借这一文化热点积极引导大学生重新认识巴蜀文化,也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联系。三星堆遗址对于中华文化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发现将古蜀国的历史倒推到五千年前,证明了长江流域存在过不亚于黄河流域的古文明,其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然而,当前很多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发祥地的认识还停留在以往历史学界认为的黄河流域。究其原因就在于部分高校没有准确、及时地回应大学生关注的文化热点问题。

2.文化自信教育方式单一、老套

当前,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文化自信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方式还比较单一、老套。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依然采用“填鸭式”灌输法,不重视运用潜移默化、以情感人的启发式、情景式等隐性教学方式,不但造成部分大学生降低了课堂获得感,而且还使他们对文化自信教育产生了反感,最终导致文化自信教育成效很不理想。例如,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文化自信教育中将讲好中国故事等同于讲好思想政治理论,更多地沿用传统的照本宣科模式,很少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更鲜少让大学生参与到中国故事的讲述中,很少运用小组讨论式、探讨式教学法,不但增加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厌恶感,降低了学生的课堂获得感,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而且导致部分大学生在面对错误的文化思潮和错误观点时不能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从而失去了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3.文化自信教育尚未形成合力

目前,部分高校的文化自信教育既没有实现横向的协同,也没有实现纵向的协同。一是文化自信教育尚未系统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点。二是部分高校在专业课教学中,并没有有机融入相关的文化自信教育,忽视了大学生对各门专业课人文背景的学习需求,很少关注大学生对有关专业学科的审美需求。三是虽然一些高校针对文化自信教育开展了京剧等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但是由于高校有关部门和教师没有及时借此对大学生展开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深入解读,甚至对大学生提出的疑惑不予理睬,或者仅仅只是有选择地回应,最终错失了很多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良机,导致部分大学生难以真正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4.文化自信教育缺少人文关怀

当前,部分高校在文化自信教育中缺少人文关怀。一些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涉及文化自信培育时,既没有遵循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也没有充分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这些教师不重视以生为本、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及时发现大学生在文化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更谈不上积极帮助大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导致文化自信教育丧失了人文关怀。例如,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但没有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心的现实热点问题,甚至还有意回避此类问题,反而笼统地采取让学生在课后自己查找相关资料的方式来应付,打击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阻碍了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渴求,降低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文化自信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升策略

1.完善文化自信教育内容体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高校要在文化自信视阈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依托完善的文化自信教育内容体系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一,从历史维度完善文化自信教育内容体系,引导大学生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胎于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史,依托无数文化精品承载着古人积极的文化追求,回答了中华文化渊源的根本性文化认同问题。以中国共产党为主导的红色革命文化回答了社会主义从哪里来的根脉问题,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红色革命文化,从文化角度表明了中国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合理性。通过引导大学生研读革命与传统文化经典,使他们深刻感悟历史文化,采取观影等形式加深大学生对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提升他们的民族自豪感。第二,要从中西文化对比的维度来完善文化自信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青年学生科学认识中西文化,既要包容世界性,也要弘扬民族性;既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也要捍卫中华文化特有的民族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大学生认识到当前世界文化交锋的新形势,使他们认清哪些文化能够吸收,哪些文化应坚决予以抵制,从而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2.创新文化自信教育方式方法,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除了完善文化自信教育内容体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创新文化自信教育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第一,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不能混淆理论与实际,也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状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思想政治理论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对接,努力提升运用接地气的生活话语讲授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促使大学生在体验现实文化生活的过程中坚定对现实文化的自信。第二,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坚定他们对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坚定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为此,高校要采取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的方式来坚定他们的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走进大学生中间,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使他们确立人生发展目标,树立远大抱负,坚定理想信念。与之相适应,高校要创设有利于坚定大学生人生信仰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充满青春特色的现实环境中加深对文化的感悟。此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入能够激发大学生共鸣、触及他们灵魂、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文化作品,使广大青年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魅力集中表现在英勇不屈的精神气质和锐意进取、奋勇向前的精神状态中,以此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而坚定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强大自信。

3.全面渗透文化自信教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渗透文化自信教育,这对于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重要作用。第一,高校既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渗透文化自信教育,也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加强“四史”教育和“五个认同”教育,铸牢广大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四个自信”,最大限度地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第二,高校教师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充分挖掘并巧妙融合、渗透其所蕴含的文化自信教育等思想政治元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强大合力。此外,高校要定期督查各院系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要让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自觉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高校要严格要求全体教师深入学习并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深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认识,促使他们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能够让学生真正吃透国家兴旺与文化繁荣之间的紧密联系,进而与学生展开直抵心灵深处的交流,实现情感的同频共振。

4.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除了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理解和认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要给大学生进一步讲好中国故事,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点加深大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伟大成就的体认,使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师要引导大学生深入解读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讲清楚这些成就所依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和文化优势。第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需紧密结合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为此,教师要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把理论贯穿实践故事的讲述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采用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导学生领悟实践故事中的理论,使学生学会运用理论阐释实践,并在实践中升华理论。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有关讲好中国故事的活动,鼓励学生将中国文化、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精神寓于其中,让广大学生在亲身讲述中国故事时深刻体悟中国道路,从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格局带来的新挑战,高校要进一步增强风险意识和机遇意识,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选择、文化涵养、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功能与优势,引导青年学生从历史、民族和生活的维度上生成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最终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理论课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