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维度
2023-03-08黄长义周永松
黄长义,周永松
(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统领党的各方面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强调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1]13新时代背景下,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探索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实践路径,能够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一、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2]新征程上,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既关系到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正确性,也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还关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主阵地不断得到巩固。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确保高校正确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前沿阵地,确保高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对培育时代新人尤为关键。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明确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保证,有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3]“要办好新时代高校,就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4]32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相关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因此,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谋发展,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二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三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工作,使党的政治建设在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得到一以贯之的体现。同时,还要在实践上落实好我国高等教育的“四个服务”,真正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
(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根本保证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确保正确的办学方向,是由高校肩负的根本任务决定的。第一,高校党建工作区别于政府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有自身特殊的教育对象和使命任务。我国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第一要义,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一批“合格建设者”。所谓“合格”,既包括知识、技能和道德上的要求,还包括政治思想上必须过硬。第二,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是为新时代造就一批“可靠接班人”。这里的“可靠”,是指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念,始终在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能够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知识创新、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我国着力构建的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目的就是为党培育“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三,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构的重要时期,在互联网时代,对信息缺乏较强辨别能力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尤其容易受到一些错误价值观念的侵蚀。因此,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用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成为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现实需要
高校是党和国家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的原因主要是大学生群体的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强,但对隐藏在互联网中的意识形态斗争缺乏较强的敏感性,因此往往是西方敌对势力渗透的重要群体。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毫不动摇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防范大学生群体被西方错误思潮腐蚀的重要手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政治引领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信仰,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突出对他们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使他们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增强自身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充分激发他们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不断以创新引领党建工作的形式,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确保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得到巩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总之,加强政治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和立足点,要坚持党委领导,实现上下联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干部责任意识不到位导致政治领导被弱化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乎全局、关乎长远、关乎根本,要求高校党委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政治建设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认清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重要性,使党的政治领导在高校不断得到强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掌握党对高校的领导权。”[5]379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央纪委、各省委纪委对高校的巡视反馈意见,发现高校在党的政治领导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部分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在“两个责任”的落实上尚不到位;一些高校党委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在执纪问责的力度上不足;部分高校党支部和党员没有很好地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存在虚化软化现象等。统计数据显示,仅2020年前10个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就通报近30名高校厅局级领导被查处。其中,高校党委书记、校长(院长)占比超七成[6]。除此之外,还有部分高校党委领导干部将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定位在达到“基本要求”,在开展党建工作时仅完成上级下达的最低任务指标,仅满足于达到检查的最低标准。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些高校党委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意识较为淡薄,没有深刻认识到党的领导对高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性。这就会造成高校党建工作开展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党的政治建设,继而导致党的政治领导疲软化的问题。
(二)部分师生理论学习不深入导致政治信仰不坚定
理论学习是坚定政治信仰的重要途径,高校部分师生理论学习不够深入是导致政治信仰不坚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部分教师特别是以科研和实验成果为主要绩效评价指标的高校教师存在轻视政治理论学习的问题。高校教师的职责是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立德是首位。只有掌握扎实的政治理论,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政治立场、是非曲直、善恶义利等问题上作出正确选择,才可以担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在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成效。具体表现如下: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没有做到全覆盖,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只教书不育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跟自己无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持“不愿做、不想做、不去做”的态度,没有从根本上把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科研活动。特别是一些民办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重视的情况更加突出,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致使理论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缺乏获得感。教师政治理论学习不充分、不到位、不深刻,就会间接导致大学生难以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继而出现政治信仰不坚定的问题,最终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不断提升高校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效性,建立长效学习和激励机制,避免“形式主义”“短期行为”“形象工程”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重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强对我国政治干涉、经济遏制和文化渗透,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更加复杂和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极易受到西方错误思潮和价值观的影响,并在政治信仰上产生动摇。因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复杂形势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
(三)部分组织党内生活不严肃导致政治文化受侵蚀
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良好的政治文化是一个政党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生态保障。缺乏良好的政治文化,政党的政治生态就难以稳定,思想建设就会受到冲击。从近年来各省委巡视组对省属高校的巡视反馈情况来看,仍有不少高校存在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的问题,在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也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和走过场现象。例如,黑龙江省委巡视组在对5所省属高校巡视后指出,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牡丹江医学院等高校党委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党的政治生活和组织生活不严肃、民主生活会流于形式的问题[7]。贵州省委巡视组在对贵州大学等16所高等院校党委巡视后发现,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师范学院等都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并且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不彻底。贵州民族大学、贵州理工学院、贵州警察学院等则存在党委对党建工作重视不够、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基层组织建设弱化的问题[8]。河南省委巡视组在集中向十届省委第五轮被巡视单位反馈情况时也指出,河南工程学院、河南警察学院、河南财政金融学院等高校的党建工作不够扎实,党内政治生活不够严肃[9]。产生上述问题,主要是由于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够深刻,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宏大高深的理论,是自身无法企及的高度,所以将马克思主义视为空中楼阁,造成其在党内生活中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究其根本,是部分党员在认知上出现了偏颇,没有真正认识到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在党内生活方面,也有一些高校党支部在开展党内生活时不学理论学官僚、不重政治重娱乐。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却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不仅使党内政治生活流于形式,还损害了党员的党性修养,冲击了党内政治文化。而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长期得不到发扬,政治文化逐渐庸俗化。在庸俗的政治文化熏陶下,党员也就更加容易出现腐化变质。
(四)部分高校作风建设不扎实导致政治生态出现危机
2013—2020年,教育部共计对48所高校进行了71次巡视,并反馈了相关问题。以2017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二轮巡视反馈为例,中央巡视组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9所中管高校党委开展专项巡视,发现相当一部分高校在党的政治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党的建设薄弱、党内政治生活不严不实、廉洁风险突出、“四风”问题依然存在、“四个意识”不够强、“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等[10]。以上问题目前在一些省属高校也同样存在。例如,2022年1月,浙江省委巡视组向浙江理工大学党委等8个单位党组织反馈巡视情况,巡视反馈意见中关于党的政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中管高校如出一辙[11]。此外,近年来高校领导干部和教师贪污腐败、违纪违法、师德失范的现象仍屡见不鲜,政治生态仍有待改善。2020年以来,高校领导干部顶风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原书记刘川生、中国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于志刚、北方工业大学原校长丁辉、安徽中医药大学原校长王键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纷纷被开除党籍和公职(1)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https://www.ccdi.gov.cn.)。。而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违规收受学生和家长礼金的行为也时有曝光,这都反映出部分高校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不严不实的严重问题。因此,高校要始终坚持不断地巩固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进一步改善政治生态,切实提高政治建设的实效性。
三、新时代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
应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切实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此,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维度,着眼于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个方面加强高校党的政治建设,是新时代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途径。
(一)从主体方面强化干部的政治领导
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强化高校党的政治领导,首要是增强党委领导干部的主体责任意识,重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我们党的组织要向全国发展,要自觉地造就成万数的干部,要有几百个最好的群众领袖。”[12]277抓住高校党委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有助于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高校党委领导班子作为关键少数,肩负着管党治校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强政治领导,不断提升高校党委领导干部的政治能力是关键一环。第一,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高校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委领导班子这一关键少数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使其在政治上始终清醒,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法律法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从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做好新时代高校党的政治建设工作,切实把党员领导干部解放思想、勇于突破、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廉洁自律的政治本领发挥出来。第二,制定系统完善的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培养方案,有层次、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政治能力的培训,从提升政治思想、政治能力和政治敏感度三个方面,不断提升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能力和业务能力。第三,二级学院党委领导干部政治领导力的提高,要通过贯彻落实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发挥支部书记的模范带头作用。第四,对于青年干部政治领导能力的培养,要依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全方位、分阶段地开展政治能力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为党育人的作用。
(二)从对象方面坚定师生的政治信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6。一方面,强化系统的理论学习,特别要加强对经典原著的研读和学习,可以通过开办经典原著研读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红色文化寻访团等多元化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理论素养,锤炼教师队伍的党性与政治品格,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另一方面,创新教育模式,深化教育内容,优化话语体系,解决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一是创新教学模式。通过课堂主渠道引导大学生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例如,以互联网、微课堂、VR技术等为载体,通过线上授课、体验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多种形式,使抽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具象化,让学生在科技与现实的交互中感受革命文化、体会民族精神、对话时代楷模,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二是深化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重视教材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党情国情、国际形势,积极开展关于时政热点的讨论,使大学生在讨论中自觉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知。还可以开展“同上一堂思政课”系列宣讲活动,组织学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党的最新文件,以比赛的形式开展宣讲会,并将其合理纳入过程性考核指标,做到以讲促学、以学促干、以干促长,真正实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三是优化话语体系。语言的运用是一门艺术。学习、掌握、用好这门艺术,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坚定学生的政治信仰,使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学生内心。与以往相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思维更加敏捷,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话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使用青年人的表达方式,不断创新话语体系,扎根于学生之中,用接地气的话语讲好思政课,使理想信念教育更容易被青年学生所接受。
(三)从内容方面提升组织的政治文化
从文化的属性上看,政治文化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13]党内政治生活是党员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干部参与政治生活能够提高自身政治素质,提升理论修养,强化使命担当。先进的政治文化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政治生活氛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党员的思想,对党员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从而有助于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因此,严肃高校党内政治生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特别是对理论深度的把握,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塑造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文化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开展党内政治生活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充分融入党的红色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文化的内生力量营造健康的政治文化。同时,还要建立常态化的教育机制,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廉洁自律、对党忠诚、作风正派的正确价值观。一是坚持以红色革命文化提升组织的政治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付出无数鲜血和生命的代价铸就而成的。充分挖掘红色资源,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是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渠道。因此,高校要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一宝贵精神财富,通过开展革命精神系列学习,使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栉风沐雨的艰辛历程,引导广大教师在新时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二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组织的政治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重要的精神源泉。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不断加强党内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精神力量的作用,使党内政治文化反映出鲜明的民族特色。三是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组织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时代价值。现阶段,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文化的培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重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作用。因为正确的价值观能够约束党员干部的行为,培养党员干部对党忠诚、作风正派、勇担重任的精神,持续推进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从环境方面改善高校的政治生态
新时代充满机遇,也对加强高校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良好的政治生态既能够对树立党员的优良作风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葆有生机活力的重要源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党的纪律教育,是防范高校党员干部队伍“四个危险”的必由之路和有效途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巡视组对高校开展的专项巡视过程中,发现部分高校存在无视组织纪律、暗地结党营私、中饱私囊等严重问题,极大地破坏了党内政治生态。在高校搞团伙不仅有损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也会极大影响党在青年学生心中的形象,损害党的权威。净化高校党内政治生态,既需要严明的纪律作保障,也需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通过充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牢固树立党员一心向党的思想,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主体责任,坚决破除政治投机,避免破窗效应,打消侥幸心理,杜绝结党营私,让理想信念动摇的党员及时归正,让丧失理想信念的党员迷途知返。第二,加强纪律教育,使高校广大党员干部做到“三严三实”,把严格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范作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上行下效,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柔性的主观自律,使批评与自我批评成为反思自身行为的重要法宝。第三,强化师德师风建设。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要求高校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让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发挥出来。为此,高校要抓好教师党支部的建设,使其发挥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作用,使每一位党员教师都能够成为领航大学生的一面旗帜。第四,在制度方面强化监督。通过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反腐机制,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持续开展针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反腐败斗争。强化网络监督,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评议、网上举报平台,鼓励师生对校园内存在的腐败行为、违法行为和不正之风进行检举,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多渠道的监督网,建立高校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涵养良好的政治生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氛围。
四、结语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党的政治建设,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推动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4]49。新时代新征程,从思想政治教育维度探索高校党的政治建设的路径,能够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供崭新思路,促进高校党的政治建设不断得到巩固和加强,使高校基层党组织自觉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