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控制性依赖型学生问题的产生与应对个案研究

2023-03-07苏梅芳

广西教育·A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控制性初中学生

【摘要】初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初中学生处于心理变化较大、学习任务增加、人际交往增多的多重压力期,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容易导致部分初中学生出现行为异常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一个控制性依赖型学生个案的具体问题和主要特征,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并结合当前的教育资源,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学生 控制性 依赖 情感淡漠

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3)34-0046-04

国务院2019年6月印发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实施心理健康促进行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治疗、危机干预等方式,引导公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行为问题。控制性依赖行为是指主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目的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做出一系列情绪、认知、行为表现,使交往对象的情绪、认知、行为围绕主体的需要而转变,以实现对他人的依赖或控制。当前,出现控制性依赖行为的青少年学生不在少数,因其行为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容易造成教育者对问题的错误判断和采取无效举措。本文在把握个案行为特征基础上抓住问题的本质,并在系统分析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能充分调动主体、家庭、学校积极性、能动性的应对策略,力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个案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小玉,女,13岁,农村寄宿制初中二年级学生,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妹妹、爷爷,家住农村,家庭经济状况在农村相对较好。该生从出生至1岁多时,与父母共同生活,当时父母在县城做生意;1岁多至2岁多时,与爷爷奶奶在农村生活;之后,回到父母身边生活,在县城完成幼儿园学习;6岁上小学开始,随父母回到农村生活,在农村寄宿制小学完成小学学习;之后,到县城就读初中。

(二)主要问题

初一下学期,该生开始出现扬言跳楼、割腕自残等极端言行。第一次做出跳楼举动后,经医院诊断为“中度抑郁症状”,在之后的几次复查中均显示正常。初一下学期至初二上学期,该生在家里和学校出现多次极端举动,其中扬言跳楼4次、割腕自残7次(不完全统计)。该生的极端行为严重影响到了其身心健康和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其家人、老师、同学的正常生活、工作、学习。

二、问题诊断:学生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与问题的根本

(一)主要特征

1.以自我为中心

以自我为中心,即在社会交往中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对立起来,只重视个人利益,在實现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忽视甚至损害他人的正当利益。小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以个人利益为价值标准,对他人的评价、对世界的认知表现出相互矛盾。如她认为,父母照顾妹妹是偏心,而父亲舍得为自己花钱则不是偏心。二是寻求特殊待遇,当事情不顺心时就会生气、哭闹甚至做出极端举动以迫使他人顺从。三是只索取不回馈,会因为他人没有顺从自己而愤怒,却不会因为自己伤害他人而愧疚。如经常向同学索要零食吃,但基本不与同学分享东西。

2.执着物质享受

从个人追求而言,小玉的心思不集中于学习,而是执着于物质享受。从小时候开始,该生就执着于吃零食,不仅偷拿自家小卖铺零食吃,还会偷拿家人的钱去买零食吃。上初中后,该生从单一执着于吃零食拓展出更多物质追求,如化妆、打游戏、迷恋手机、偷钱去玩乐。

3.过度爱慕虚荣

进入初中以来,小玉在执着物质享受的基础上,又表现出过度注重形象、追求特异、盲目攀比等倾向,这是小玉爱慕虚荣的体现。具体表现为,跟风买化妆品、抽烟、早恋,为炫耀而在QQ群编造有误导性的信息或向父母提出过分要求。

4.缺乏责任意识

个人依托社会而生存、发展,必然要承担一定社会责任。每个人都是自身的责任主体,同时又基于个人的社会角色需要担负一定对他人、社会的责任。小玉对自身缺乏责任担当:在学习中,缺乏学习自主性,甚至违反学校纪律;在生活中,不爱护个人的身心健康,不注重规律饮食、休息,甚至自残。同时,小玉对他人也缺乏责任担当:在家庭中,不主动承担甚至推脱本应承担的家务劳动;在人际交往中,不尊重他人意愿、不顾及他人感受、不讲求诚信、犯错推卸责任。

5.难以遵守规范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学校,小玉都表现出难以遵守规范的倾向。在家中,会说谎、偷钱、做事敷衍;在学校,存在迟到、上课睡觉、不交作业、不参加考试、不听从老师管教等问题。当违反规范时,又极力推卸责任、逃避惩罚,甚至以离家出走、扬言跳楼、割腕自残相威胁。

(二)问题的根本

1.控制性依赖

“执着物质享受”和“过度爱慕虚荣”,体现了主体的人生目的是对物欲和表面荣耀的盲目、过度追求。这种“盲目、过度追求”,单纯依靠个人力量、通过正当方式是难以实现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性,促使小玉在实现个人追求中突破平等观念、社会规范,不断尝试将个人的追求建立在单方面依靠他人力量之上,逐渐形成依赖特性。当这种依赖特性得以实现并不断拓展和加深时,“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促使小玉能力向极端化发展,即小玉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独立能力不断减弱,以致难以再独立承担内外客观压力而本能地将个人压力转嫁于他人,由此形成控制性依赖。

2.情感淡漠

控制性依赖是将个人的欲望、责任强加于人,本质上是对他人的剥削、掠夺,对于被依赖者是不公平的。控制性依赖有以下特征:一是依赖主体呈现出情感淡漠,这避免了主体由于剥削、掠夺他人而感到痛苦;二是依赖主体不断突破社会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个人的不正当需要;三是其控制性依赖以隐蔽的、间接的方式表现出来,以避免他人对被“控制”的反抗和因违反规范而受到惩罚。“情感淡漠”不仅是控制性依赖的外在表现,而且是控制性依赖得以实现的内在要求。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指出,“情感是道德的基础”,主体选择对他人施予“控制性依赖”的不道德行径,前提是其摒弃了自身与他人的情感联系,走向情感淡漠。

情感淡漠是控制性依赖人格产生、发展、固化的必要条件,而这种控制性依赖的不断加强又促使了情感淡漠的进一步深化。

3.自我伤害是控制性依赖的隐蔽表现

基于小玉行为表现的内在根源是其控制性依赖,加上她并不存在自责倾向,由此可以判断其扬言跳楼、割腕自残等极端行为的目的在于实现控制性依赖,而不是抑郁的表现。

小玉在学校无心向学,过度追求物欲和虚荣心的满足,希望家长、老师、同学以其为中心。当不合理追求屡屡受挫时,小玉因无法独立面对现实压力而选择逃避,转向控制性依赖。扬言跳楼、割腕自残等极端行为,是小玉探索出来的当下能实现控制性依赖的方式——通过“自我伤害”激起家长、老师、同学的同情心和焦虑情绪,迫使他们对她的不合理要求进行妥协。家长、老师的一再妥协和对其极端行为的错误归因,又促使了小玉极端行为的反复。

三、原因分析:控制性依赖的产生与发展

(一)婴幼年被父母忽视形成不安全依恋关系

情感的发展与个体早期依恋有着密切关系。“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据调查,小玉的母亲是原生家庭中最小的女儿,幼年丧父,在所有家人的关爱中长大,生活抗压能力偏弱,当前依然表现出对原生家庭深深的依恋。小玉的奶奶常年生病且性格蛮横、暴躁,爷爷懦弱,小玉的父亲是在矛盾的关爱和焦虑中成长起来的。小玉从出生到1岁多由父母抚养。基于母亲缺乏独立性和属于焦虑型人格,在对小玉婴幼儿期的抚养过程中,因母性本能未被充分激发,无法及时感知幼儿的情感需求,母亲“忽视”的抚养方式让幼小的小玉感到不安、无助。母亲的心智不够成熟,导致小玉在成长过程中难以形成健康的积极人格。根据目前观察,小玉对母亲是一种回避型依恋,即未形成特别亲密的情感联结,属于一种不安全的依恋关系。这是小玉情感淡漠的重要原因。而小玉的父亲也处于自身的缺爱、焦虑创伤当中,难以弥补小玉母亲抚养方式的缺陷。处于婴幼儿情绪分化期的小玉,其情绪不断丰富却未获得父母在同理基础上的理解、满足和支持,由于自我情绪消化能力不足,使小玉对消极情绪体验的感受和对积极情绪体验的感受不足,以致情绪体系发展不完整,出现对自身情绪的识别、表达障碍,形成了单一的情绪表达方式——愤怒,养成动不动就生气的情感表达习惯。

(二)家庭矛盾教养方式造成既依赖又敌意的亲人关系

1—2岁期间,小玉与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主要由奶奶看护。奶奶性格蛮横、暴躁,一方面会放纵小玉过度吃零食,另一方面又会因小事而打骂小玉。奶奶還会经常向爷爷发脾气,而爷爷则是默默忍受。这样矛盾的教养方式和对抗性的家庭氛围,使小玉形成了扭曲的心理反应,即盲目吃零食,甚至偷吃自家小卖铺的零食,即使奶奶打骂也没有收敛,遭遇打骂会默默忍受。这种家庭氛围导致小玉对家人的依赖体系发生分化,即物质依赖与情感依恋相分离,发展为物质依赖的不断加强与情感依恋的逐渐减弱。物质依赖的加强是对情感依恋求而不得缺憾感的补偿,是自我实现平衡的方式。对抚养人的失望转向对物质的依赖,表现为对零食的强烈需求,并发展为不择手段多吃多占的扭曲心理。小玉与家人形成了既依赖又敌意的矛盾关系,效仿强者(奶奶)漠视弱者(爷爷),逐渐形成与亲人既依赖又敌意的矛盾关系。

(三)难以应对外在压力引发极端逃避行为

小玉的家庭成长环境,是小玉形成控制性依赖的深层原因。在小玉的小学时期,她的内在需求依然被父母忽视,未被满足的需要和压抑的情绪相互交融,家人某些方面的纵容助长了小玉的依赖性,父母打骂的惩罚机制增强小玉对父母甚至是其他家人、老师、同学的敌意。小学阶段,小玉就有以下明显的特征。一是缺乏安全感、满足感、价值感和自信心,表现为自我评价过低。在正常的同学、师生交往中,小玉会认为被孤立、被看不起,这是她自我评价过低在他人身上投射的表现。二是难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表现为情感淡漠。这是小玉很少与父母交流内心想法和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因此,即使升至初中,小玉依然没有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和遵守社会规范及人际交往的能力,各项能力不足让小玉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面临诸多困难和压力。小玉在学习、人际交往中不受重视或遭受压力时,在采取违反课堂纪律、提出无理要求、推卸责任等违反社会规范的方式寻求特殊待遇无效后,就会采取扬言跳楼、割腕自残等极端方式迫使老师、同学、家人妥协。这些极端行为,既帮助小玉有效逃避压力,又满足了小玉寻求特殊待遇的心理,她通过选择可能危害他人、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方式不断试探、巩固周围的人对自己的关注,在反复的情感较量中,形成了一种控制性依赖。

四、策略探析:控制性依赖型学生问题的应对与纠正

(一)在深刻认识主体特性中理清纠正的思路

基于该类型学生的依赖性、情感淡漠两大特性,问题纠正的主要目标体现为:一是在消除依赖性中培养独立性,这是可以实现的目标;二是在人与人的良性互动中培育道德情感,这是可能实现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所以,纠正的总体方向是:首先,消除控制性依赖;其次,培养独立性;最后,培育道德情感。

在纠正引导过程中,要认识到该类型学生缺乏接受教育引导的主体性。因为该类型学生情感淡漠、以自我为中心,其行为均以满足个人需要为目的,不顾及甚至危害他人和社会利益,所以他们不可能基于他人、社会需要而发生转变,必然不会真心接受教育引导。基于此,只能通过与其密切相关的外在环境的正向转变迫使他们在适应环境中发生良性发展。

问题纠正的可能性,主要依托其依赖性。该类型学生存在依赖性,并且情感淡漠,必然会基于自身内在需要而积极主动向外寻求依赖,这种依赖性是其与他人、社会的连接点,也是纠正其认知、行为偏差的着力点。为此,需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将被依赖者转变为教育主体;二是将学生试图依赖的时机转变为教育时机。

(二)在日常有效应对中避免极端行为的发生

该类型学生极端行为的发生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可以依赖他人(尤其是父母)的可能性和自身主观对于依赖的期待在现实中未能实现之间的矛盾;二是外部环境对极端行为具有包容性。由此可见,极端行为是迫使他人妥协,将控制性依赖由可能变为现实的手段。

破解极端行为的策略是,通过外在环境的转变使该类型学生认识到依赖的不可能性和外部环境对极端行为的不包容性。环境转变,主要体现为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的转变,这种转变的具体形式是家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与该类型学生相处模式的转变。基于该类型学生具有依赖需求的强烈性、依赖表现的隐蔽性、依赖形式的多样性,家人、教师在与其相处过程中要做到:一是明确自身角色职责,避免由于过度关注而引发学生依赖或由于不足而遭受指责;二是明确基于自身角色和独立个体的正当权益,在坚决维护自身正当权益中维护平等关系;三是建立以解决学生问题为中心,相互通气又不相互干预的家长与教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将复杂关系转变为一对一的简单关系,避免由于相互干扰而降低应对实效性;四是加强、细化家庭、学校事务规则,制定可行的惩罚机制,避免破坏规则的随意性。通过家校协同,促使学生在控制性依赖受挫中逐渐被迫放弃依赖倾向,进而转向独立。

(三)引导主体在正确認识自我中放下对抗性

在日常有效应对的基础上,要适时引导主体在正确认识自我中放下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对抗性。自我又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的生理状况、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自尊是自我概念中自我评价的部分,即是否感到自己是成功的和有价值的。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带来自信,否则就会产生自卑。小玉一方面认为被同学孤立、被老师看不起,是其“自尊”的表现;另一方面,她又以自我为中心、寻求特殊待遇,是其“高期待”的表现。控制性依赖型学生的“低自尊”与“高期待”,表现出了他们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反差,这一反差促成了他们内在的自我对抗性,这种内在对抗性外在表现为他们的行为偏差。所以,引导主体正确认识自我,在提升自尊、降低自我期待中缩减他们的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在减少他们的内在自我对抗中减少与社会的对抗。

引导主体正确认识自我的策略如下:首先,引导主体在认识自身偏差行为的基础上,学会肯定自身的内在需要,在自我肯定中获得满足感、平复内在盲目驱动;其次,引导主体在认识自身融入社会渴望的基础上,接纳他人、放下与社会的对抗;最后,引导主体在认识自身具有融入社会的潜力基础上,转变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在接纳自我中接纳他人。

(四)在良性合作中搭建主体独立性发展阶梯

上述举措,一方面使该类型学生失去了可依赖的外在基础,另一方面使其有了融入社会的主观可能性。此时,他们产生了内在自我矛盾,这种矛盾使其产生两种可能的倾向:一是继续寻求新的依赖条件,进而形成新的依赖模式;二是放弃依赖倾向,向独立性发展。就该类型学生的主观性而言,他们更可能转向第一种倾向,因为这更符合他们的主观特质。因此,外在力量的积极干预尤为重要,可通过家校合作有针对性地为该类型学生营造恰当环境,在构建家庭成员、师生、同学之间的合作关系过程中促进其独立性发展。

在构建良性合作关系中,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客观需要为基础,避免形式化的合作;二是营造平等、相互尊重的氛围;三是分工明确、相互监督,避免陷入变相依赖;四是充分沟通协商,增进彼此相互了解、理解、包容;五是开放式合作,体现独立与合作的交互作用。通过家庭成员间的家务分工、师生间的协作、同学间的小组合作,有助于该类型学生在认识自我角色作用中提升价值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成就感,在他人的尊重中,提升责任意识,在发挥个人潜力中提升自信心。良性合作是该类型学生走向独立的阶梯,有助于他们积极融入社会、敢于担当责任、善于解决问题,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海特.正义之心:为什么人们总是坚持“我对你错”[M].舒明月,胡晓旭,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王振宇.幼儿心理学[M].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3]心理咨询基础培训教材编委会.心理咨询基础培训教材(理论知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21.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非农高职院校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育人模式研究”(2021B174)、202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恋爱观系统教育研究”(2021LSZ021)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苏梅芳(1990— ),广西桂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覃潇亿)

猜你喜欢

控制性初中学生
损伤控制性手术在创伤治疗中的应用综述
分析小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损害控制性手术治疗严重肝破裂的临床效果
初中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体育技能评价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
初中学生语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浅析
农村初中学生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浅谈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法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培养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尝试
七氟醚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控制性降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