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向创意教学:智能时代教学范式转型的理性呼唤

2023-03-07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6期
关键词:范式智能思维

刘 芳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济南 250014)

当前,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迈入智能时代,以大数据、物联网、智能机器人等为代表的智能技术逐渐深度融入课堂教学,使其不断走向数字化和智能化。尤其是ChatGPT等一系列新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更是为学校教育带来了颠覆性变革。在此背景下,传统教学范式是一种模仿范式,强调知识传授、硬技能内容传授和单向度传递的教学方法;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范式是一种变革范式,注重知识的创新运用、软技能的内容学习和探索式对话的教学方法。[1]随着智能技术不断嵌入教学领域,为学校教学变革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教学困境,传统教学范式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多元智能的教学手段、动态丰富的教学内容、人机协同的教学环境、个性定制的教学模式、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的变革,极大地促进了人才培养的根本改变。置身智能时代,传统教学范式已无法适应智能时代社会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教学范式由模仿范式向变革范式转型已是必然趋势。对此,创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全新教学范式,是智能时代教学范式转型的应然样态。如何理解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内涵特征,进而探寻其价值旨归和实现路径,不仅是重构智能时代教学范式的应有之义,更是积极推动未来学校教学变革的题中之义。

一、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内在理据与内涵特征

智能时代赋予创意教学更丰富的教学意蕴,研究者应当跳出传统教学范式的局限,厘清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内在理据,以更开阔的眼光揭示和阐明智能时代下创意教学的基本内涵与特征。

(一)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内在理据

智能时代需要培育创新人才,因而创意教学的存在也是客观需要。无论研究者是否将其作为一个专门领域加以研究,创意教学都会存在于智能时代的教学中。随着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开展创意教学已成为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推动教学理论与实践深入发展的现实需要。首先,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创意教学作为一种融合教师创造力和智能技术的教学样态,它跳出了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所崇尚的“灌输教学”,扭转了当前教学变革实践中的功利化、技术化、程式化价值取向,尝试以创意为出发点引领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转型。其次,面对智能时代培育创新人才的全新要求,如何重构教学范式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创意教学成为智能时代教学范式转型的必然诉求。它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鼓励独立思考和创新实践,从而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面对未来社会变化做好准备。最后,智能技术提供了多元智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而创意教学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可以更有效地将智能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合理融入教学过程,打造立体交互、虚实结合、人机协同的学习环境,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二)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内涵特征

“创意”在现代汉语中意为新颖、独特和有创造性的想法、概念或观点,通常表现为新颖的思维、独到的见解、原创的设计或创新的方法。创意的定义因个人观点和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说,它涉及能够产生新颖、有价值的概念、观点、解决方案或作品的能力,并可以广泛运用在艺术、技术和商业等各个领域。当创意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意把教学从一个角色或某个功能改造为天职”[2],这种天职所带来的使命感指引着教师理性审视教学,不断寻求教学创新,构成一种全新的创意教学范式。创意教学是指教师发挥教学创造力,运用即兴引导的教学策略教授不同学科中的创造性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品质的教学范式。它并非创意和教学的机械结合,而是强调将教师创造力与教学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性学习。在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目标是重塑课堂创造活力,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培育学生的创新潜能。它倡导学习者中心的教学价值取向,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构建智慧、开放、共享的教学生态,从而推动教育向高质量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智能时代背景下,创意教学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基本特征。

1.创生性

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实践活动,创意教学具有创生性,这种创生性主要体现为教师对教学的创造性理解、学科知识的主动建构以及教学策略的创造生成。一是教学理解的创生性。创意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内在需求、具体教学情境和个体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创造性地理解、转化与生成,不断发挥自我的教学创造力,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二是学科知识的创生性。知识的创生是创意教学的核心要义,它指向教师通过教授创生性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知识的主动建构。三是教学策略的创生性。创意教学需要教师运用即兴生成的教学策略,制定引导性的即兴教学计划,平衡教学设计的预设性与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合作、探索和即兴研讨。在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创生性得到进一步拓展。在教学理解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从而更加精准地进行创意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在学科知识方面,海量的智能搜索引擎为学科知识的呈现方式和构建路径提供了多元选择,网络化的知识强化了知识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创新运用。在教学策略方面,VR/AR/MR等智能教学工具不断融入课堂教学,能极大地支持教师采取虚实结合、人机协同的教学策略增强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交互性,并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反馈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2.灵动性

创意教学是以生为本的、灵动变化的教学,主张教学思维、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的开放灵活,并对日常教学中的机械僵化、固执守旧加以否定。一方面,创意教学强调教学思维的灵敏性。技术的嵌入为教师拓展教学思维创造了新的可能性,使其能够在日常教学中以灵敏发散的教学思维跳脱出既定的教学经验框架,摆脱常规教学的路径依赖,平衡好固定程序与即兴发挥之间的关系,不断进行深入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创新。另一方面,创意教学注重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学习方式的灵活性。它聚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即兴互动,强调教师在课堂中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开放式即兴学习环境,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元灵活的学习方式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其在课堂上充分即兴发挥,学会创造性学习。智能技术的赋能将使教学思维、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智能技术与创意教学的深度嵌入给教师带来更开阔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维,拓宽了教师教学创新的思路;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针对性的学习资源和多元灵活的学习方式,创设更加开放智慧的即兴学习环境。这种即兴灵活的学习过程和方式适应了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牵引学生顺应个人的学习轨迹掌握创造性知识,比常规预设的脚本式学习方式更能有效引导学生实现深度学习。

3.艺术性

艺术本就指向创造。就教学而言,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开宗明义指出,该书阐明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3]因而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智能时代下的创意教学具有艺术性,正是因为创意教学包含了教学本身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并在智能技术支持下展现了更多的可能性。首先,教学组织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体现在教师借助AR和VR等智能技术以及相关的智能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巧妙呈现教学内容,创造富有新颖性和探索性的导课和结课环节,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达到沉浸式学习体验,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体悟深度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乐趣。其次,教学设计的艺术性。创意教学设计的艺术性表现为即兴引导的教学脚本。创意教学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脚本或支架来支持和帮助学生进行即兴的创造性学习,这种教学脚本可以看作是即兴的、动态的结构引导,例如以任务和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理解深层概念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联,并创造性地运用深层知识解决新问题。正如基思·索耶(Keith Sawyer)所言,“创造性的课堂不需要僵硬的结构引导,但还是需要一些结构引导,如果没有任何结构,课堂就会一片混乱,学生也学不到很多知识”。[4]最后,教学表达的艺术性。创意教学强调教师的创造性表达,这种创造性表达表现为教师运用智能技术创造性选择合适的教学语言传递教学信息,以虚实结合的多重感官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精准的教学表达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更丰富的感知体验,让课堂教学成为一种兼具感觉、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享受的艺术,以此渲染教学的艺术魅力。

二、 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价值指向

创意教学是智能时代教学范式转型的必然诉求,创生性、灵动性和艺术性赋予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它不仅在激发教师教学创造力和提升教学品质方面有积极作用,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育学生创新品质,对促进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

(一)提高教学创造力,实现完满教学生活

完满的教学生活是教育者在教学场域中一切作为的终极追求。它不仅是指物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更指向精神生活的内在丰盈,而教学的精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层次和质量。[5]随着智能时代教学变革不断深入,创意教学将成为与智能技术高度适配的一种教学范式,智能技术的嵌入能够赋予教师更多施展教学创意的空间,促进教学范式的数智化转型,摆脱习以为常的教学平庸而走向教学创新。它以一种持续的创造精神指引着教师突破自身的教学拘囿,不断提升教学创造力,展现教学创意,享有充分的教学自由,以此推动教学的精神生活不断走向完满。

对教师而言,创意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创造力,给予教师教学生活更多创造自由。

在智能技术赋能教学的背景下,创意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倒逼教师持续精进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可以在多维联动的教学空间里充分发挥教学创造力,借助智能技术创造性地运用个体经验和教学机智,使创意教学超越程式化、灌输式的束缚,让教学生活走向创造自由的新境界。以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为例,它以对话形式达到实时智能交互和内容生成,可以让使用者高效完成内容创作。创意教学寻求创新的教学理念可以与ChatGPT这类语言模型深度融合,全方位推动人机协同的教学转型。例如协助教师智能检索文献资料,整合在线课程资源,提供创意的教学思路;协助教师备课教研,提供通识性和基础性的教学内容,帮助教师节省知识搜索、语言翻译和课堂模拟的时间和精力;充当人工智能课堂助教,拓宽师生实时交流、及时反馈的互动平台,提升师生课堂交流的趣味性和丰富度,为课堂增添创造活力。由此可见,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协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创意教学中深层知识的教学,也有助于教师解放教学思想、拓宽教学时空、激发教学创意,在教学过程中彰显教师的创造价值,提升教学创造力,走向完满的教学生活。

(二)引领教学创新,提升教学内在品质

教学内在品质是一种基于教学自身所呈现出的教学质感,它根植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教学思想,这种经由个体深入反思形成的思想能够引领课堂教学走向变革创新。然而,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始终存在一些看似合理的传统教学倾向,严重阻碍着智能时代的教学创新,消解了教学内在品质。教学创新固然离不开技术支撑,但技术并非万能的。就算没有智能技术的赋能,创意教学也能为教学变革提供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学中缺乏创新的思维局限,不断推动教学内在品质的提升。

其一,创意教学有助于纾解保守主义教学。保守主义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固步自封、循规蹈矩、畏惧改变的教学现象。持有保守主义思维的教师往往是墨守成规、思维固化、畏于创新。创意教学强调教师必须将自身的创新品格注入日常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的教学思考和教学创新突破根深蒂固的保守心态,以积极进取的教学勇气打破教学中的因循传统,促使教师持续革新教学理念,改变不合时宜的教学惯习、寻求教学创新。

其二,创意教学有助于摆脱经验主义教学。经验主义教学主要体现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过于依赖个人或他者教学经验,将其当作一种包治百病的“良药”运用在教学中,并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绝对化的思维定势一旦形成,教师就会产生思维惰性,难以改变不良的教学惯习。与之不同,创意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运用已有教学经验,更需要即兴引导的教学智慧,克服教学惰性思维。教师需要通过即兴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深度思考,理解更深层的概念,激发创新思维,学会创造性地利用学科知识不断解决新问题。

其三,创意教学有助于克服教条主义教学。教条主义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忽视教学主体的能动性、教学情境的具体性、教学实践的发展性以及教学理论的局限性,完全将某种教学理论作为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现成公式,把教学理论变成脱离教学实践的僵死教条。[6]创意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教学倾向,促使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在创意教学的过程中,其关注的重点是教学理论具体的指导作用,而非直接地、机械地、简单地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对号入座”。面对不同教学经历和教学个性的教师,创意教学需要教师深刻理解不同教学理论的局限性,明晰不同教学理论的适用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选择教学理论,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视域融合”,真正提升教学的内在品性。总之,创意教学是对教学保守化、经验化和教条化的克服与超越,彰显教学的创造价值,真正提升教学的内在品质,让师生共享高品质的课堂教学。

(三)赋予创新动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人有与生俱来的创新的欲望和潜能,教育需要激活学生创新的欲望和潜能,引导学生创新的动机和方法。[7]在传统的灌输教学中,学生主要的学习任务是记忆和掌握基础的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强调学习者对浅层知识的学习。显然,这些知识无法催生学生的创造欲望,而创意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一教学弊病,它以教授创造性知识促进深层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引发创新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一方面,创意教学能够赋予学生课堂自由,激发学生创造动机。在传统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凸显,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其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都受到课堂秩序的一定压制。对学生而言,失去主体性意味着失去课堂自由,失去课堂自由则难以引发创新动机。创意教学倡导打破课堂教学常规,制定引导性的即兴教学计划和随机应变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和激发者,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引导其形成高阶思维和创意表达方式,并赋予学生充分的课堂言论和行动自由,使其能够在智慧化的学习空间中完全解放身心。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够完全调动起来,创新动机由此引发,会自觉地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深度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创意教学能够促进学生为知识创新应用而学,激活学生创新潜能。随着多样化的移动终端和APP的广泛应用,知识的创新运用成为智能时代教学范式变革的重要目标。创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借助大数据、互联网设计个性化、多元化和生活化的学习活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引导学生学习并运用创造性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为知识运用而学,并在运用创造性知识过程中激活创新潜能。当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深层次的创造性知识时,学习者所习得的就不再是记忆浅层的知识,而是以“浅层知识”为基础、指向深度理解、促进思考和行动的深层知识。创造性知识的灵活应用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关键所在,这种灵活的创造性知识能帮助学习者进行知识迁移,理解并解决不同情境中不断产生的新问题。

三、 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实现路径

从理论上来说,对任何教学的认识都必将经历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零散到科学的过程,这样才能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范式。对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实践路径的理性探索也应如此。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技术如何变革,都需要从具体的技术赋能上升到抽象的本质层面去把握创意教学的实现路径。因此,不管智能技术以何种方式赋能创意教学,实现创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具备教学创造力,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想象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能力,[8]教学思考力、教学想象力、教学行动力是构成教学创造力的基本能力。基于此,可从以下三方面探索智能时代创意教学的实现路径。

(一)提升教学思考力,拓展教学思维

思考的本质是人的主体存在价值的彰显,教学无思便会落入教学平庸。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思考力即教师基于具体的教学境遇,对现实教学问题进行判断、质疑、建构,并予以回应的一种教学能力。创意教学是教师创造性思考的结果,教师的教学判断和教学行动源自教学思考,实施创意教学需要提升教师的教学思考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思考力,既能够增加教学理解和教学判断的创造性,也是凸显教师存在价值的现实方式。教学思考力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往往以思维方式的形态隐含在教师的教学思维中,更像是一种在脑海中自我对话。从心理学来看,思维是人的头脑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实进行逻辑性推导、反映和批判性认知的过程。教师至少应在教学思考过程中不断磨炼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才能提升思考的深度,孕育真正的教学思考力。

首先,锤炼逻辑思维,强化教学思维的逻辑性。逻辑思维通常具有清晰的层次、全面的视角、缜密的思绪,明确知识的内在结构,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才能在透彻领悟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基础上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正如杜威所言:“合乎逻辑的思维是指思虑周全、透彻和仔细的思考,即最佳意义上的思维。”[9]缺乏逻辑思维的教师在面对教学时,其思维活动往往表现为四种状况:思绪不清,分不清教学的应然和实然,教学混乱无序;胡思乱想,教学无证可循、随心所欲;主观妄想,教学仅凭个人经验,单一片面且封闭狭隘;人云亦云,教学沦为形而上学的、迂腐学究的形式。教师在教学思考过程中应避免这四种混乱的思维活动。对此,教师应当运用辩证的思想方法深入分析教学知识的内在结构,揭示教学的内在逻辑和教学价值,摒弃缺乏教学客观依据,未经教学实践检验的教学思想及行为;还可通过同侪之间的教学观察、自由讨论等具体方式获得更可靠的教学经验。培养逻辑思维的另一种方式是形成一种搁置自我见解、消减教学偏见的教学视野。教师需要以旁观者视角进入教学反思,以他者视域理解学生,以开放、学习的心态探寻教学现象形成的不同原因和立论依据,学会独立思考并判断不同观点的价值和不同论证的好坏。同时,教师应做到既不盲从他人,也不被个人教学情感、教学个性、教学风格、教学偏见、教学惯习等主观因素所局限。

其次,形塑批判思维,拓展教学思维的辩证性。批判思维是一种以批判反思改进思维的形式。对教师而言,倘若能从批判反思的立场看待自己的教学生活,则更有可能树立教学自信,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真正的影响。形成批判反思的关键点有四个:一是质疑意识。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具备质疑意识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敢于质疑教学并非易事,这需要教师拥有承认自我认知局限性的勇气,保持求知欲和创造欲,不断对各种教学现象进行追问,而不是轻易、笃定地相信各种所谓的教学权威。当然,质疑并不意味着盲目怀疑和不信任,而是为了更加合理地信任。二是多维视角。开放、学习的心态是教师能够形成多元视角看待教学的前提,教师通过不同视角审视教学实践是批判思维形成过程的必要条件。以自传视角反思自我,通过教学自传来反思和提升自我教学;以学生视角形成换位思考,从学生视角来思考、认识自我和教学,达成教学共识;以同侪视角形成对话反思,与同事就各自的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批判对话,增进教学理解;以实践视角形成理论反思,透过广泛阅览不同领域的文本,吸纳不同领域的理念丰富教学基础。三是持续反思。持续反思即反思的常态化,是不断促进教师形成批判反思思维的必经之路。教师应建构自我教学反思的框架,从目标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向三个维度对行动、情境和教学的关系进行批判反思。此外,教学日志、教师学习审计、角色模型简介、生存忠告备忘录、同伴观察、教学录像和思想批判等方式结合起来也能够促进教师成为批判反思型教师,帮助其了解教学工作中的缄默和盲点。[10]

(二)培育教学想象力,激发教学灵感

教学想象力是一种高效率地完成教学实践活动的综合性心理能力,具体是指教学思维、教学情感、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11]教学想象力有助于教师创造性地理解教学,发现教学实践的多种可能方式,探索丰富多元的教学生活,创造更佳的教学状态。教学想象力是激发教学灵感的泉源,而教学灵感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所以开展创意教学需要培育教学想象力,激发教师的教学灵感。

形成教学想象力首要的是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跳出“框架”思维,排除限制、堵塞、挤压想象力的各种因素,将想象力从重重束缚中释放出来。为此,教师应通过联想叙事、头脑风暴、假设推测、以点带面、穷尽知识细节等多种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此培养发散思维。同时,教师应突破常规教学“路径依赖”,敢于在教学设计中另辟蹊径。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树立敢于创新、敢于挑战、勇于实践的教学理念,以寻求创新的态度面对日常教学生活,在心理上突破常规教学的依赖;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融入自身创造性的教学理解,提升教学洞察力,关注学生、情境和生活的独特性,以便寻找每一个潜在的教学灵感契机。

其次,嵌入情感情境,实现教学共情。教师与文本、学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和思维共振的状态即为教学共情,它的产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和情境,从而激发教学想象力。这要求教师在解读教学内容时带入情感和情境,秉承移情式理解的原则想象与文本相符的生动情境,体悟文本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并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过渡性中介思维,通过它来激发教学想象力。这种过渡性思维既可以营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氛围为载体,也可以可视化的实物为载体。此外,设计富有想象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结合现实境遇建立想象关联、获得情感共鸣、实现思维共振,从而形成教学共同感,提升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最后,丰富教学前见,拓宽教学视野。教学想象力的迸发通常建立在教师对教学深刻的自我理解之上,而“前见”和“视野”构成了理解的出发点。就教学而言,前见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已有的基础知识,视野则是在这种知识背景下看待教学的空间范围。因此,应以跨学科知识学习、研究性反思实践、专业性同侪交流等多种方式拓展教师的教学前见与教学视野,激发教学想象力。理论性的知识学习可以使其获得激发教学想象力的知识源泉,研究性的反思实践能够拓宽教学想象力的视域,专业性同侪交流则可以提升教学想象力的品质。不同领域作品的阅读、课堂观摩学习以及同侪之间的专业交流对教学想象力的激发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从教育作品的阅读到课堂观摩学习,再到同侪专业交流,是一个持续的、进阶式激发教学想象力的过程,也是将教师的想象力从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中解放出来的过程。

(三)锻造教学行动力,革新教学策略

教师具备教学思考力和教学想象力,也就具备了实施创意教学的前提条件,但如何积极实践并长期坚持创意教学,则需要教师以坚定的教学行动力才能做到。作为管理学的专业术语,行动力是指个体以强大的自制力策划并实施自我意图,突破自我、实现自我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坚定的决心、积极的态度和自觉的行为。教学行动力是教师在教学创新动机引导下自发地、有计划地展开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实践的坚定决心、积极态度和自觉行为。创意教学需要教师以坚毅的教学行动力不断革新教学策略,以内在的动机和行动的勇气锻造教学行动力。

其一,确立内在的教学动机。动机是驱使教学主体做出有效行动的关键因素,而内在动机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教学主体的积极行为。对教师来说,教学动机是教师行动的内在依据,激励其积极开展教学活动,它以不同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引发教师做出积极的行为改变。教师应确立内在的教学动机,在教学生活中明确为何而教显得尤为重要。为学生自由成长、教学创新和自我发展而教,才能真正触动教师的心灵,指引教师发挥教学思考力和教学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教学,引发教学热情和创新精神。这种教学动机往往会使教师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价值感,由此带来的教学幸福感能够促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当教师将教学生活视为形塑自我、完善自我、认同自我的过程,那么这种自我发展的内在动机会促使教师为创新而教,创意教学所倡导的创新精神自然会扎根在教师内心深处。

其二,筑造自我的教学勇气。真实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因缺失教学勇气而踌躇不前、畏惧变革、害怕做出改变,更不用说进行教学创新,这亦是创意教学难以落地的重要原因之一。具备教学勇气需要教师克服教学恐惧,认真剖析和解读自身教学恐惧的源头,用自我知识的力量去克服种种分离性结构。[12]透过解读教学恐惧深入了解恐惧支配教师教学生活的原因和方式,以此调整当下的教学心态和教学情绪,增强教学勇气。教师理应在教学过程中以一种积极的、正向的心态审视教学生活,并透过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主动融入集体教学生活、与周遭事物建立联系等途径建立自我认知世界的方式,从而有效克服教学的日常恐惧。值得指出的是,教学恐惧并非总是令人害怕和抗拒的,健康的教学恐惧能够倒逼教师扩展教学思维,引领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以应对这种恐惧。敞开教学心灵,主动与他人互动交流,积极与同事、学生建立良性互动的密切关系,以全新视角看待学生和教学生活都是战胜教学恐惧的有效尝试。

猜你喜欢

范式智能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
智能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