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口经济”到“山水经济”
——“两山”转化的霍山路径研究
2023-03-07李晓雅
李晓雅 章 民 蒋 苹 幸 荣
一、前言
近年来,全国各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厚植生态优势,夯实生态底色,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好转。“两山”理念提出至今,已有大量的理论解析和实践案例出现,但随着实践过程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企业界和学者发现一个日益凸显的问题,即“两山”转化没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优化路径,转换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本文以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山区、库区的霍山县为例,探索从“山口经济”到“山水经济”“两山”转化的路径研究,提出优化方案,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加快乡村振兴步伐,打造大别山区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安徽样板。
二、“两山”转化的内涵阐释
(一)“两山”理念的内涵
2005 年以来,“两山”理念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完善,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1]。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因此,探索“两山”转化的路径研究,对新时代安徽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经济强、格局新、环境优、活力足、百姓富的现代化美好安徽具有现实意义。
2001 年,霍山县较早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的发展理念,确立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霍山县历届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贯彻生态理念,始终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责任,把绿色发展作为第一要务,2019 年荣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20 年获评全国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2 年荣获第六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二)“山口经济”“山水经济”内涵
“山口经济”是霍山县总结了改革开放十多年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遵循区域经济学中关于经济圈原理,提出了“山口经济”发展理论[2]。“山水经济”是通过打造“两山大道”、绿色农业发展圈、生态环保发展圈,以景为媒,文旅结合,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禀赋,推动霍山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山口经济”“山水经济”两者的共同点都是根据山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资源特征、人口素质以及经济文化等客观规律,运用区域经济学和梯度推移理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两者的不同点是“山水经济”是在“两山”理念的基础上,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抓住“山”和“水”两个关键要素,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出发点,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提升人类的幸福感为原则[3],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现产业间融合发展。
(三)“山口经济”到“山水经济”目的
随着“两山”理念的深入实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保等发展要素收紧,高质量发展形势迫切,市场竞争加剧,以粗放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山口经济”经历了发展的艰难时刻,主要表现为产业出现“小、散、乱、污”的现状,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霍山县面临发展困境,明确“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污染不进霍山”的发展理念,果断淘汰落后产能、关停污染项目,充分发挥好生态禀赋和资源优势,持续推进“全景霍山、全域旅游”建设,探索出从“山口经济”到“山水经济”华丽转变的新路径,重点在科学规划、打造品牌、丰富业态、强化运营等方面求突破,增加地方的幸福指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三、“两山”转化的现状分析
“两山”理念是重要的发展理念,是切实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困境,最终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作为落脚点[4]。霍山县经历了20 世纪90 年代“山口经济”,再到现在的“山水经济”,这是“两山”转化在霍山的实践成果。
(一)“山口经济”的发展情况
霍山县工业历史悠久,地貌特征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一个典型的山区、库区,对全国、全省经济位置而言是一个“山口”。“山口”是经济的前沿阵地,肩负着霍山经济循环的中间桥梁作用。20 世纪90 年代初霍山县提出“山口经济”理论,其基本内容,针对霍山县情可表述为“突出重点,分层开发,城乡共荣”,突出重点的“点”就是经济集聚中心,分层开发的“层”就是各级经济圈,城乡共荣是经济圈作用的最终目标。“山口经济”以城关为中心,以各山口集镇为依托,聚集生产要素,大办工业和乡镇企业、辐射广大农村,形成了“重工强工,大办工业”的浓厚氛围,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3%,居安徽省第一位,并成为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被经济学界誉为“霍山现象”。实施三年来,县级财政连续保持收支平衡,国民收入增长76%。
(二)“山水经济”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推进高质量发展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形势迫切,生态环保等要求越来越严,“山口经济”发展面临巨大考验。与此同时,霍山县是淮河一级支流淠河源头,属国家生态功能区核心区域,立足“亲山近水”和“生态宜居”的自然资源禀赋,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积极探索“两山”理念的实践转化,做好“山、水、青、绿”文章,凸显“半城山色半城水、满城欢歌满城诗”的独特优势,持续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山水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其核心内容是依靠霍山自然禀赋、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实际,保护好耕地、森林、好山好水、天然氧吧等自然资源,科学制定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22 年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全省第二,上榜全国农产品数字化“百强县”,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8%,位居全省59 个县区第4 位。
(三)“两山”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两山”转化没有一个优化的路径,转换过程还存在诸多障碍,具体表现为特色资源、市场主体、旅游效应、发展平台等四个方面。
1.特色资源开发不够
霍山地处大别山的北麓,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润季风性气候,特定的地域条件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十分适宜特色农产品的生长,如茶叶、蚕桑、霍山石斛等。全县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的优惠政策少、支持力度小,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少、特色不够;农产品没有深入发掘,产学研合作联动性不强;产业品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开发程度较低、结构单一。
2.市场主体活力不足
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霍山,有51.79%国土面积被划定为生态红线,很多项目受生态环保限制不能落地,经济发展受限较多,市场活跃性不高。全县工业依赖应流集团、迎驾集团两大龙头企业支撑,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不牢、体系不全,农产品产业链深度融合不够,企业梯队效应不明显,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
3.旅游效应营销不强
作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霍山,旅游顶层设计不够突出,总体发展规划依据不足,标准制定不严,规划要求不明,规划设计不细;营销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意识,缺乏统一规范的运作模式,整体性综合研究不够,缺乏地方特点。近年来,旅游项目多、品质不高,精品项目少、融合不强,实施过程中存在管理混乱、服务不优,导致“旅游+”的宽度深度不够,消费场所效应不强。
4.发展平台受限制约
霍山县囿于县域经济发展、大学生就业选择等因素,经济发展所需专业性人才缺乏,对数字经济认识不够,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方式方法不多,对产业分类布局的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对“互联网+”的发展平台摸底不清,特别是物流平台刚刚开工建设,没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产业中、下游循环利用少,资源浪费和产业内耗比较严重,对完善生态循环系统有很大影响。
四、从“山口经济”到“山水经济”两山转化的优化路径
近年来,霍山县坚持以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采取系统举措,优化路径探索,切实推进融合经营,带动农民增收。
(一)立足特色资源,打造融合经营产业链
坚持基地、产品、品牌“三位一体”,同步推进、整体提升,做大做优做精茶叶、蚕桑、霍山石斛等特色农产品。一是做大产业基地。全面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提标扩面”,加大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实现茶叶、蚕桑、霍山石斛等特色农产品新增。二是做优产品研发。加速茶叶、霍山石斛等特色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提高农产品综合收益。政府主导,企业积极加强与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关霍山特色产品发展中的关键核心问题。三是做精产业品牌。制定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国家标准、地方标准,授权一批“霍货有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指导市场主体认证“三品一标”,常态化开展霍山黄芽、霍山石斛市场整治,提升品牌价值。
(二)壮大市场主体,延伸融合经营产业链
坚持围绕产业链拓展升级“做文章”,配置资源、提升价值,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推出深加工产品,完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作为合肥、六安等地“大水缸”,逐年增加每年在生态建设、环保与治理等方面投入费用,做好保障工作。二是支持产业横纵延伸。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打造标准化加工车间、霍山黄茶体验馆、手工制茶文化体验中心,吸引游客打卡;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研发推出霍山石斛酒、石斛饮料、石斛颗粒、石斛日化等深加工产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三是提升产业融合发展。强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完善多方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农业、土地入股、合作社联合、直接务工等,让群众充分享受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5]。
(三)放大旅游效应,拓宽融合经营价值链
坚持以农塑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持续放大乡村旅游品牌效应,全力打造霍山全域旅游“升级版”。一是构建总体格局。构建“一环、两核、三组团”的发展格局,“一环”即以G35 高速霍山段、大别山国家风景道、皖鄂绿色公路构成“霍山最美旅游环线”;“两核”即以陡沙河温泉小镇为核心创建大别山国家康养旅游度假区,以佛子岭为核心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两个核心旅游品牌;“三组团”即山区乡镇太阳、大化坪、磨子潭创建5A 大别山主峰旅游区板块,单龙寺、东西溪、诸佛庵文旅融合“三家村”研学旅游基地板块,与儿街、下符桥、但家庙农业生态观光体育运动主题板块。二是开发特色旅游。不断丰富作家村、画家村、摄影家村业态,品质得到有效提升。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用资本的力量干事[6],着力打造落儿岭、单龙寺、磨子潭、太阳、上土市为重点的民宿集聚区。持续推进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全力打造红色资源与绿色生态相融合的旅游新高地。突出水旅融合,启动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项目建设,开展河道湖塘整治,打造水美乡村,全面提升乡村旅游环境。三是紧盯营销趋势。宣传吸引大量的务工人员、大学生和其他社会群体回乡创业,加入大别山乡村振兴直播基地,成为乡村直播带头人,实现人才的回流,成为新时代拿起新农具的新农民。积极引导“旅游+”市场主体在抖音、B 站、小红书等新媒体,进行笔记写作以及视频剪辑宣传推广,产生爆点、形成热点、变成卖点。
(四)打造发展平台,健全融合经营供应链
扎实推进数字、加工、物流、电商平台建设,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一是打造专业培训平台。依托党校课堂,传播绿色发展理念,培育一批懂农业、懂经济、懂旅游、会服务的专业型人才。二是打造数字农业平台。加快建设“三农云”大数据中心,着力构建覆盖全县各乡镇、各涉农企业的“生产经营一张网”“数据资源一张图”体系,推动特色农产品产销顺畅衔接、优质优价、高效供给。三打造产业集聚平台。提升大沙埂现代农业产业园,积极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着力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石斛产业园,集聚中药材、蚕桑优质基地。四是打造线上交易平台。依托大别山电商产业园,建设电商产业集聚区,孵化电商中小微企业,培育常驻办公电商企业,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超十亿元。五是打造物流平台。建设智慧物流产业园,着力构建涵盖农产品批发、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冷链仓储、快递物流的综合性平台,破解物流成本高、运输慢、难储存等问题,推动形成霍山特色农产品生态循环销售系统。
五、结语
发展是永恒不变的时代主题,绿色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历经“十四五”规划乃至更长远的未来,霍山县的绿水青山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