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2023-03-07孙文娟
孙文娟
一、前言
预算管理作为事业单位的核心管理活动之一,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绩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预算管理一体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旨在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已经在许多事业单位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实施效果和效益,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期发展与建设。因此,本文在进一步肯定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价值的同时,深入探讨了当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为今后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二、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定义
预算管理一体化是指将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管理体系的管理方式。它旨在通过统一的管理框架和协调的管理机制,实现预算管理全过程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预算编制是指根据组织的战略目标和经营计划,制定预算计划和预算方案的过程。在预算管理一体化中,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被整合为一个协同工作的过程,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参与,确保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和一致性。预算执行是指按照预算计划和预算方案,对预算资金进行支出和使用的过程。在预算管理一体化中,预算执行与预算编制紧密衔接,通过明确的责权分配和执行机制,确保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和执行效果的达成[1]。
预算监督是指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以确保预算管理的合规性和效果。在预算管理一体化中,预算监督通过建立绩效评估体系、监控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纠正和调整。预算管理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整合和协调,通过统一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衔接和信息共享,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它强调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一体性,将预算管理从单一的环节拓展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以支持组织的目标实现和绩效提升。
三、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价值
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是新时期事业单位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环节。明确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价值,有助于我们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中把握方向。
(一)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透明度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开展可以整合各项财务管理活动,包括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和评估等环节。通过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体系,可以实现财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统一监控,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这样可以避免各个环节之间信息的孤岛现象,减少数据重复录入和处理,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能够更加及时地获取和分析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二)加强预算管控和风险防范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实现对预算的全过程管控,从预算编制到执行再到评估,实现预算的全方位管理。通过建立预算编制、执行和监控的制度和流程,可以有效控制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风险和漏洞,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同时,可以通过预算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降低财务风险[2]。
(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绩效管理
通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开展,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绩效的有效管理。通过预算编制阶段的合理规划和资源分配,可以使得各项工作和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目标有序进行,避免资源的浪费和过度集中。同时,通过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估的监控,可以及时发现绩效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提升绩效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决策支持和责任落实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开展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预算编制和执行的规范和流程,可以减少主观性和随意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通过明确预算执行责任人和考核机制,可以增强责任意识,促使预算执行人员积极履行职责,确保预算的有效执行和绩效的实现。这样可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和效果,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和进步。
(五)增加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
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机构,其活动和预算支出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利益。首先,开展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增加事业单位的社会公信力,一体化的预算管理将使决策过程更加公开、透明,相关信息对公众更加可见。这有助于减少财政资源的浪费和滥用,提高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其次,通过预算管理一体化,事业单位能够更加科学地规划和管理资金使用,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这将提升事业单位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公众对其的信任和认可。最后,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监督机制,包括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这将提高事业单位的运作规范性和透明度,增加公众对其的信心。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开展具有提高财务管理效率和透明度、加强预算管控和风险防范、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绩效管理、加强决策支持和责任落实等价值。通过实施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规范化运作和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体绩效和社会效益[3]。
四、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与限制,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一体化工作的开展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中更好地提升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质量。
(一)预算编制信息不对称
事业单位预算编制信息不对称是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各个层级和部门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信息获取不足。由于事业单位内部信息的不充分共享和传递,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全面准确的数据支持。各个部门可能只能依赖自身的数据,而无法获取其他相关部门的信息,从而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信息传递不畅。在事业单位中,预算编制涉及多个层级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然而,由于信息传递渠道不畅或沟通方式不当,导致预算编制过程中信息传递失真或滞后。这使得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信息断层,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影响了预算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再次,信息质量不一致。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涉及多个部门的参与,每个部门可能侧重于自身的利益和目标,导致信息质量的不一致。不同部门可能使用不同的假设和参数进行预算编制,造成预算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进而影响了预算的合理性和科学性[4]。
(二)责权不清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存在责权不清的问题,即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各个层级和部门之间的责任划分模糊或不明确。这种责权不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预算编制责权不明。由于预算编制涉及多个层级和部门的参与,责权的界定不清晰导致预算编制的责任不明确。不同部门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推诿责任或不愿意承担责任,导致预算编制工作的拖延和质量下降。其次,预算执行责权不明。在事业单位中,预算的执行需要各个层级和部门的配合和协调。然而,由于责权不清,不同部门之间的职责界定不明确,导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职责交叉或责任推诿的情况,进而影响了预算执行的效率和效果。
(三)绩效评估不准确
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中的绩效评估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达成情况的评估和反馈。然而,由于绩效评估的不准确性,导致存在很多的问题。首先,指标选择不合理。在绩效评估中,指标的选择对于评估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然而,由于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目标差异和权衡,指标选择常常偏重于某一方面的绩效表现,而忽视了其他重要方面的考量,导致评估结果的偏颇和片面性。其次,数据收集和统计不完善。绩效评估需要依赖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然而在事业单位中,由于数据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存在一定难度,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这导致绩效评估过程中的数据缺失、数据误差等问题,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5]。
五、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质量的路径
为了更好地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的进程,在今后工作的开展中,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条路径去加以优化。
(一)优化信息沟通渠道
首先,建立跨部门的信息共享平台或系统,使各个部门能够及时获取和共享相关信息。同时,明确预算编制过程中的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促进各个层级和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和协调。其次,可以建立完善的数据收集机制,确保各个部门提供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同时,加强数据的整合和统一标准,确保预算编制所使用的数据一致性和可比性。通过提升数据收集和整合能力,可以有效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最后,可以制定明确的预算编制流程和指导文件,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义务,规范预算编制的操作步骤和要求。同时,加强预算编制的公开和透明,使各个部门和层级能够共同参与和监督预算编制过程。通过规范化和透明化的措施,可以提高预算编制的信息对称性和可信度。
(二)明确责权划分
首先,制定相关的法规和制度,明确各个层级和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责权划分。明确预算编制的主体和责任部门,规定各个部门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各个层级和部门在预算管理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协调机制。其次,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确保各个部门之间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工作的协调一致。通过定期会议、沟通和协商,解决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中的职责交叉和责任不清的问题,促进责权的明确和分工的合理。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再次,对预算编制和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或委员会,负责监督各个层级和部门的预算管理工作,并及时发现和纠正责权不清的问题。同时,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对各个部门的绩效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为责权的明确提供依据[6]。
(三)改进绩效评估方法
在绩效评估中,应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目标合理选择评估指标。采用多维度的指标体系,综合考虑事业单位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绩效,避免过度侧重某一方面的绩效评估,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和全面。为了准确评估绩效,需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和统计机制,规范数据的录入和报告流程,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同时,加强对数据的质量控制和审查,避免数据误差对评估结果的影响。为了提高绩效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可以引入外部评估机构或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工作。这些机构具有独立性和专业性,能够客观评估事业单位的绩效情况,提供中立的评估结果,减少内部利益冲突对评估结果的影响。
(四)建立统一的预算管理政策体系
制定一套统一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方法标准,明确各个层级和部门在预算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这将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确保信息的准确共享和传递,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可以建立明确的预算编制和执行流程,包括数据收集、信息汇总、指标制定、预算审核和绩效评估等环节。明确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和时间节点,以确保各个部门和层级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流程进行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管理的效率和一致性[7]。还应当确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和目标,确定量化的绩效指标和评估方法。这将有助于准确衡量各个部门和层级的绩效,促进绩效的有效管理和提升。还需加快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和审计机制,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合规性和准确性。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测和追踪,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规范性。最后,还有必要为预算编制和执行人员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够掌握预算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使各个部门和层级能够有效地执行预算管理标准,推动整个预算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发展。
(五)统一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方法和标准
首先,要制定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标准程序。建立明确的预算编制和执行程序,包括预算编制的时间表、责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方法等,确保每个步骤都能够被正确执行,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其次,应当统一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原则和准则。制定一套适用于所有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原则和准则,以确保各个单位在方法上的一致性。这些原则和准则可以包括财务稳定性、资金分配公平性、资源优化利用等方面的考虑。还应当提供培训和指导,为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和执行人员提供培训和指导,使他们了解标准方法和流程,并能够正确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培训内容可以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基本原则、数据分析技巧、财务管理知识等。除此之外,还应当强化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审计、审批、监督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通过内部控制的加强,可以确保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合规性和准确性。最后,便是要定期评估和改进。定期对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方法标准进行评估,识别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通过持续地评估和改进,可以不断提高预算管理一体化质量的水平[8]。
(六)加强信息技术支持
在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质量工作的开展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起到关键作用。首先,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提高预算编制和执行的效率。通过建立电子化的预算管理系统,各部门和单位可以方便地输入、查询和更新预算相关数据,减少了繁琐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工作效率。其次,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功能。通过合理配置预算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分析模块,可以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和偏差,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各种报表、图表和数据展示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预算管理的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此外,信息技术还可以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通过搭建在线协作平台或者电子邮件系统,各部门和单位可以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共享信息和经验,提高合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跨部门和跨单位的预算数据对接和共享,消除信息孤岛,促进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利用。最后,信息技术还可以加强对预算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控制。通过建立完善的权限控制机制和审计功能,可以确保预算管理数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数据的篡改和泄露。同时,通过记录和追踪预算管理操作的日志,可以对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9]。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系列对策。首先,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其次,完善责权分配机制可以明确各级管理层的职责和权限,提高预算执行的效率和责任感。最后,优化绩效评估体系可以确保预算执行的结果能够与绩效目标相一致,提高绩效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通过实施这些对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实现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然而,这些对策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支持,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行性。只有通过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一体化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和绩效提升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