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探究
2023-03-06王翔王海军
王翔,王海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忧患意识是对于曾经所经历过的苦难或者预感到的危机、挑战的一种警惕心和防范力,人们在此基础上获得一种直面困境、应对挑战的勇气,进而从忧虑的心境中生发出磨砻砥砺、超越忧患的思想心理。忧患意识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历经千年的传承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特质,成为集体记忆和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绵延赓续、生生不息的精神本源。中国共产党人秉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将传统忧患意识与革命品德修养熔铸一体,淬炼出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能够在国家民族存亡绝续之时毅然挺身而出,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在赢得革命胜利后仍旧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为建设新中国艰苦奋斗;在探索前进道路过程中怀着高度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勇立时代潮头;在伟大事业顺利推进的新时代做到持满戒盈,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取得一系列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也是当前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更是“赶考”新路上的政治要求。
一、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生成渊源
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继承于传统、弘扬于当代,这其中既有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熔铸再造,也有对无产阶级立场观点的阐明抒发,还有对党的生存与发展智慧的思考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一)源于对中华传统忧患意识的批判继承
传统忧患意识不是自身利益得失或与人计较纷争所牵涉的忧愁情绪,而是面向天下苍生的仁爱之心,是对国疾民谟的随忍之情。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饱含着对广大民众的深切同情和对于所处社会环境的焦思忧虑,表现出忧国忧民的仁爱情怀。忧患意识也蕴含着反思自我的理性精神、居安思危的生存智慧和防患于未然的远见卓识。古代经典中所说的“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1]“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2],就是在警醒人们要心存戒惕,对可能发生的灾祸有充分的估计,将内心的担忧和恐惧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化解将来可能遭遇的危难。对国家统治者而言,必须抱有戒慎恐惧的心态,时刻担忧政之不稳、民之不安,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家事务,不断地改进方法,避免潜在的风险萌发为现实的灾祸。徐复观认为,忧患意识“乃人类精神开始直接对事物发生责任感的表现,也即是精神上开始有了人的自觉的表现”[3]。人们的忧患意识不能滑入一种自卑、无力和逃避,应该从忧患意识之中升华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拯溺救焚的担当精神,表现为个人对于国家政治隆污、民族安危存续的关切,以及希望奉献自身力量解决当前困难、应对危机挑战的使命感。
中华民族成长发展于忧患之中,自古以来就有忧国、忧民、忧天下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也与这种深厚的忧患意识密切相关,这一精神品质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发展,是推动历史演进的深层动力。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传统忧患意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这种忧患包含着统治阶级对祖先基业摧折崩溃的担忧,与封建时代一家一姓式忠君爱国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清醒剂的作用,但归根结底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上的思想意识。因此,对于传统忧患意识要批判地继承,摒除其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内容,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中国共产党所强调的忧患意识尽管也包含实现长期执政的意义,但是远远超越古人延续社稷的思想层面,而与实现人民民主的理念紧紧联系在一起,与国家独立自主的要求紧紧联系在一起,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对传统忧患意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坚守运用
马克思主义站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研究雇佣劳动制度下无产阶级苦难生活的根源,深切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革命事业的演进历程,内在包含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就是在对广大无产阶级贫苦生活状况的同情和忧思的基础上创立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资产阶级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社会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无产阶级却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劳动条件和精神生活不仅没能得到改善,反而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另一极“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4]。因此,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压迫多数劳动群众、保护少数人利益的政权,消除剥削奴役的经济制度,使无产阶级摆脱这种非人的状况。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程充满坎坷,甚至还会发生暂时的、局部的倒退,革命斗争实践的曲折性是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不仅在推进革命的过程中会遭到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和扑杀,即使在夺取政权之后也可能会面临旧势力的复辟和反攻。因此,无产阶级要坚信最后的胜利必将实现,同时在领导斗争的过程中绝不可以麻痹大意,要时刻警惕各方面的危险,坚决反对骄傲自满和消极腐败,及时巩固已经取得的胜利成果。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始终心系广大群众的安危冷暖,与亿万人民同悲欢、共命运,满怀赤子之心为群众排忧解难。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无产阶级革命的忧患意识内化为对民族和人民的深厚使命感,立志要使中国人民免于饥寒交迫、水深火热的苦难,使中华民族摆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共产党人的忧患意识,就是忧党、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5]正是在这种忧患意识影响下,一大批有理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改写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屈辱的历史,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三)源于对党革命和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
中国共产党是从内忧外患的时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对民族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因而自觉将忧患意识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青年时期的周恩来目睹列强虎视鹰瞵、国家瓜分豆剖的现状,看到反动政府对帝国主义的屈服妥协,不禁大声疾呼,“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6]1936年,毛泽东在给蔡元培的信中悲愤地写道,“今日者何日?民族国家存亡绝续之日”。如果任由侵略者肆虐横行,那么“河山将非复我之河山,人民将非复我之人民,城郭将非复我之城郭,所谓亡国灭种者,旷古旷世无与伦比”[7]。中国共产党的先驱领袖们正是从对列强侵略的伤心愤慨、对国家衰颓的深切忧虑之中生发出团结御侮的抗争精神,进而担负起拯救民族和国家的重任。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由夺取政权转向执掌政权的全新课题,许多人对此既缺乏思想上的准备,也没有实践上的经验。毛泽东深刻认识到巩固新生革命政权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他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郑重及时地提出了这个问题,指出我们夺取全国的胜利只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后的道路将更加漫长而艰苦,因此“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8]。这是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创新解答,也是党应对新的执政环境的自我警示,更是对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
党在百年奋进的壮阔征程中始终保持警醒,准确认识严峻复杂的斗争环境,主动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错误倾向,这是中国革命能够攻坚克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是我们党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在党的百年奋斗进程中的忧患意识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彰显了革命先驱领袖的精神境界,也赋予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当前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有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社会利益格局调整分化,大众思想观念日趋多样。同时,中国在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遭遇空前严峻的外部挑战。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长期执政,创造更为辉煌的成就,必须从历史经验中汲取忧患意识的思想资源,寻求克敌制胜的武器法宝。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忧患意识的多维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许多重要场合反复强调忧患意识,相关论述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包含了对安危治乱辩证关系的深刻思考、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的准确察省,以及对事业发展面临困难阻碍的前瞻认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思想情怀与责任担当。
(一)自我警醒:不能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在革命运动中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正是由于具备这些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才能够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遭遇挫折险阻而毅然奋发,历经风雨洗礼仍朝气蓬勃。可以说,坚守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推进自我革命是党的鲜明政治本色,也是其先进性的生动体现。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并非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成不变,也不是在无所作为中就能自然保持。如果不能及时净化肌体、淬炼党性,党自身就可能出现变色、变味、变质的风险,最终丧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党被腐化瓦解的危险大多与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行为密切相关。广大党员干部在创业初期能够顽强斗争、牺牲奉献,保持励精图治、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但当革命胜利后,一些人往往会在一片喝彩和赞扬声中迷失自我,滋长骄傲自满的情绪、沾染官僚主义的习气,甚至会因为精神懈怠、消极腐化而被自己所打败。习近平曾强调:“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警惕我们这个百年大党会不会变得老态龙钟、疾病缠身。”[9]544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党的建设与时代发展要求和自身使命职责不相适应,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党的领导弱化、党的组织涣散、党内监督缺失、管党不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如果对自身存在的问题不严加防范和整治,一些小问题就可能酿成全局性、颠覆性的灾难,最终导致人亡政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提高警惕、常怀远虑,认识到各种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无处不有,各种违背初心使命、动摇党的执政根基的危险时刻存在。其一,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始终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边,坚持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才赢得亿万群众的衷心支持和拥护,才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我们要明白“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道理,认识到人心向背关系党的兴衰存亡,认识到如果长期脱离群众,就会如鱼失水、如树断根,终将走向衰败。因此,党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和现代化观,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如此才能获得执政的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其二,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标定了个人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更是确保组织集体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但在长期执政过程中,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认为革命事业已经大功告成,因而出现意志消沉、不思进取的现象,在物质利益和名誉声望面前心生私欲杂念,在艰难困苦和风险挑战面前缺乏昂扬斗志。共产党人一旦丢失理想信念,就丧失了革命政党的鲜亮底色,就会成为没有战斗力的乌合之众,经不起风吹浪打,更难逃失败的命运。其三,腐败问题对党的执政基础破坏力极大,是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党内少数腐败分子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种种恶劣行径破坏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对党的执政基础破坏力、杀伤力极大。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党心军心民心会因此涣散,党的领导权甚至会被少数利益集团攫取,红色的江山就会改变颜色。
(二)时局研判:充分认识和应对复杂严峻的风险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历来强调要立足现实、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科学的判断。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判断,这是新时代分析党和国家所面临内外风险挑战的基本出发点,为我们深刻认识世界发展大势提供了科学指引。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源和实质在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国际格局的调整以及国际秩序的重塑。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地位整体上升,逐渐从边缘弱势地位走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拓展自身影响力版图。习近平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必须做好应对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的准备。”[10]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的发展态势长期向好的一面,也要充分认识发展起来以后面临的外部环境考验。具体而言,过去中国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与外部世界的互补性就多一点,一些矛盾冲突不至于激化显现。但随着中国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上升,在参与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增强,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性会日益突显,将经受前所未有的风险考验。如果不能科学地研判形势的发展变化,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的总体趋势,就会在严峻的斗争环境中一筹莫展,甚至还会掉入别人精心设置的陷阱。
要深刻认识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在动荡变革的大环境中谋求国家发展。其一,世界经济衰退和逆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开放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缩减,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紊乱,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我们无法像过去那样通过“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依托大规模出口和外向投资推动经济实现高速增长。此外,一些国家采用单边制裁和贸易保护的方式破坏现行国际贸易规则,针对中国设置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劳工标准壁垒,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内外循环,也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极大挑战。其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给中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严重威胁。美西方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对异质文明抱有一种傲慢与偏见,对中国的发展成就表现出不正常的焦虑与敏感,时常借用“维护国际规则秩序”的幌子推行少数利益集团制定的霸权政策,而对公认的国际规则却又选择性取用。在国际舆论方面,美西方更是惯于奉行双重标准、运用话语霸权,扭曲中国复兴崛起的战略意图,抹黑中国民主人权领域的发展现状,在一些地区和族群之间煽动反华情绪,在核安全、生态环境、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炒作“中国责任论”,其最终目的就是要遏制中国和平崛起的进程,巩固自身的霸权地位。其三,边境领土争端、国际极端势力、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问题造成的外部风险交互叠加,在特定形势下还可能向国内传导,造成严重的政治、经济或社会危机。我们要对国际上交互震荡的风险挑战有充分的认识和预见,在思想上保持高度的警惕,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为国家发展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历史镜鉴:绝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
新时代强调树立忧患意识,就是要求我们不能忘记党在历史上走过的弯路、经历的曲折,不能忘记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现状、死于安乐的教训,深刻反思其失败的原因,避免重蹈覆辙。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基础和动力缺乏科学的认识,盲目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一僵化封闭的体制机制极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抑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挫伤了人民群众创造的积极性,造成了中国和外部世界的巨大发展差距,最终导致了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到思想僵化、迷信盛行给党和国家造成的严重危害,如果再不实行改革开放,一味地固步自封或犹豫不前,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就可能会被葬送。如今,中国已经走过40余年改革开放的历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社会生活各方面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与此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和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有待提高。习近平指出:“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9]30只有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始终保持一种“奋勇”和“不歇”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明前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想行稳致远,不仅需要大胆推进理论和制度创新,更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避免走上改旗易帜的邪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共在领导社会改革的过程中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心,彻底否定党的自身历史和领袖人物,公开鼓吹西式“自由民主”。苏共领导人打着批判“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旗号,提出了一系列偏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政治改革方案,使得苏共丧失了执政地位,最终导致苏联这个曾经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给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敲响了警钟。当前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图谋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他们在思想领域制造舆论、混淆视听,幻想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成为西方势力的附庸。面对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分化活动,全党必须在重大方向性、原则性问题上保持头脑清醒。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改革,不是要博得别有用心者的掌声,也不是服从某些人颐指气使的说教,而是为了更好地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拓展自身发展道路。必须不断增强政治定力,自觉抵制外部世界的干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不动摇,使改革始终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
(四)未来忧思:复兴征程上布满了荆棘和坎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古人云,“愈大愈惧,愈强愈恐”[11]。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拥有实现目标理想的深厚底气,但事业越是向前推进,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因而更要审慎稳健、居安思危,决不能麻痹大意、迷失自我。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12]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触及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进行伟大斗争形势的复杂性前所未有。因此,必须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对于一些不懂的问题还要抓紧时间研究,对于一些暂未解决的问题还要创造条件去解决,沉着应对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狂风暴雨和惊涛骇浪。
在新征程上,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社会、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多个领域,要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有充分的认知,决不能遮掩回避、视而不见。其一,注意防范经济内外循环受阻问题。当前全球经济发展面临巨大阻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复苏更加艰难缓慢,加之国内经济周期性变化和结构性调整,使国家经济内外循环可能会出现堵点和断点。一些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出现紊乱,企业产能过剩、效益降低,造成社会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打通循环堵点,确保内外要素流通顺畅,经济发展就会失去活力与动力。其二,注意克服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未来社会,科技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决定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状况。没有突破被“卡脖子”的窘迫局面,没有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原始创新能力较弱、开放合作能力不够、投入产出效益较低、领军人才培养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培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其三,注意解决社会民生保障短板问题。要看到当前社会存在的突出民生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就业、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社会治安、住房市场调控等各方面工作。如果不能妥善应对这些领域出现的问题,维护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就难以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
三、新征程上不断增强消忧弥患的能力
增强忧患意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排解忧患。在新时代治国理政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提高对危机的洞察能力,更要通过自我革命锤炼出不惧艰险的结实筋骨,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前进。
(一)开展警示教育,筑牢拒腐防变思想堤坝
开展警示教育是强化党员干部忧患意识,提高抵御侵蚀、防止蜕变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历史教训和身边案例进行深刻剖析,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引以为戒,及时反思自省,自觉用党性原则修身律己,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政治定力,做到思想不松懈、斗志不衰退、作风不涣散,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纯洁本色。克服警示教育时紧时松、流于形式的不良倾向,使其真正落到实处、收获实效,关键在于强化制度规范的引导和教育内容的提升。一方面,各级党组织应以理论学习中心组、民主生活会等制度为抓手,扎实做好学习教育,把防范风险挑战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各级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内容,把忧患意识和使命担当作为评价考核的重要方面。在构筑精神防线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使教育成果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效能。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把忧患意识教育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形势政策教育等的具体路径,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安排学习内容,注重采用新的叙事话语,不断增强内容的传播力和感召力,让警示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直击灵魂。
(二)推进自我革命,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夺取革命胜利不易,守住红色江山更难。中国共产党要想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成为时代先锋和民族脊梁,就要持之以恒推进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身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习近平指出:“有没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有没有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能不能坚持不懈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错误作斗争,就成为决定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13]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既是党永不自满、永不懈怠的精神品格,也是党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自觉行动。推进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就是要时刻防范精神上僵化倦怠的危险,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思进取、不敢作为的现象,坚决处理那些破坏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利益团体,在群众的监督帮助下主动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进一步焕发生机活力,才能在新的赶考路上交出满意的答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可以说,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是新征程上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的根本路径,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的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要求。
(三)强调底线思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
坚持底线思维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底线思维表现为如履薄冰的慎重和警惕,即充分预判前进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特别关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避免微小的险情因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而演变为大的风险,力求把隐患处置于萌芽之中。在实际工作中,宁可把风险和挑战估计得更严重一些,把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设想得更加全面一些,也不能把事物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想得过于顺利和完美。同时,要把防范和准备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科学预判风险的所在领域、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提高动态监测、实时预警、应急处置能力,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这样,即使遇到风险挑战,也能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避免因为疏于准备而身陷被动。强调底线思维,最根本的就是要避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因各种风险而迟滞或中断。这就要求我们,要坚决守住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底线,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稳住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盘;坚决守住改革正确方向的底线,把维护国家政权和制度安全放在首位,确保不出现根本性颠覆性的错误;坚决守住社会和谐安定的底线,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和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
(四)发扬斗争精神,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大局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处于关键的历史时刻,迫切地需要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只有实现内外双重稳定,统筹安全与发展,才可能实现宏伟奋斗目标。我们要警惕国家被侵略、被颠覆、被分裂的危险,警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被破坏的危险,警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被打断的危险。这些危险长期存在且无法避免,一味地妥协退让只会招来屈辱和失败,只有具备“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意志,主动出击、坚决斗争,才能为自己的生存谋得出路。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是推进伟大斗争最根本的着力点。具体而言,就是在管党治党的过程中要动真格打硬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要敢于涉险滩啃硬骨头,对有损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重拳整治,对侵害国家核心利益的挑衅行为进行针锋相对的回击。如此,才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大局稳定,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