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论视域中的思存关系
2023-03-06罗骞
文/罗骞
近年来,笔者提出并在逐渐完善以“能在”为基础概念的能在论。如何面对哲学基本问题框架,以及如何理解思维与存在本身的关系,就是这一理论工作展开的内在逻辑。我们曾经将思维与存在抽象同一的古代西方哲学称为存在概念的直接性阶段,近代则是思维与存在发展成对立的反思性阶段,超越近代反思哲学中思维与存在抽象对立和思辨统一性的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统一性阶段。能在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统一性哲学的存在论表达,意在探索近代反思哲学之后当代哲学的存在论形态,由此将思维与存在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带进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视域。“能在”是以存在论差异和存在论循环为基本思想环节的存在概念。存在论差异扬弃了抽象同一性的本体论存在概念,存在论循环扬弃了意识到存在论差异却陷入思辨对立与思辨统一的反思哲学困境。包含存在论差异和存在论循环概念的能在论作为统一性哲学,在超越反思性哲学的实践视域中把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既克服近代反思性哲学的二元论困境,又不回到抽象的同一性,而是以概念的方式表征生存实践作为思维与存在辩证展开的可能世界。
能在论及存在论差异与存在论循环
能在论的基本问题仍然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黑格尔在反思哲学的框架中以思维与存在两个理念的发展作为哲学史建构的基本线索,而恩格斯则以思维与存在关系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划分哲学的基本派别。虽然都讲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但二者却出于不同视角并因此具有不同内涵。能在论以不同的方式同时与二者相关。一方面,能在论对哲学史三个阶段的建构采用的是黑格尔思维与存在关系的视角,它以如何看待思维与存在两个理念的关系作为哲学形态划分的标准,将西方哲学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存在论发展形态。能在论超越近代反思哲学的二元建制和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统一性,刻画和呈现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视域。另一方面,恩格斯认为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只能诉诸实践和科学的历史过程才能得到解答。恩格斯的这一根本见解实际上指明了实践中思维与存在的现实关联,而不是思想中的反思联系。能在论认为,恩格斯从根本上瓦解了近代反思哲学框架及其问题,但不意味着思维与存在关系不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更不意味着实证科学兴起之后哲学本身的消亡。在能在论看来,思维与存在关系仍然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但理解二者关系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能在论关注的不是观念中思维与存在两个理念之间的反思关系,也不是实践过程才能证明的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而是思维与存在在实践中的统一性和否定性问题。
如果说近代哲学因为批判古代哲学中思维与存在非反思的同一性而推进了人类思想进步的话,近代哲学在反思框架中构成的思存二元论也构成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困境。在思存对立的二元建制中,存在和思维是两个相互排斥的绝对理念,思想把握到了思维与存在的根本差异同时也意味着二者在观念中的抽象对立。黑格尔在思辨哲学的框架中指明了对立的不是实际生活中的物质和意识,而是被抽象掉了具体规定的两个无限理念,并由此揭示了两者作为理念本身的同一性。黑格尔哲学以思维的方式克服思维与存在两个抽象概念在思想中的对立,从而将哲学理解为“精神的和解”。思维中构成的对立最终只能通过思维的劳作去解决,以便达到与现实和解,因为现实中本来就不存在这样的抽象对立。黑格尔的统一性哲学由此走到了近代反思哲学的极端边缘,并且成为近代哲学乃至整个传统西方哲学的完成者。只需跨出黑格尔哲学预示但没有最终跨出的一步,将思维与存在在现实中的关系提升为哲学主题,反思哲学的框架就彻底瓦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走出了这一关键步骤,瓦解了将生活和现实异化的反思哲学。当哲学从反思哲学的思辨天空回到现实大地,并从感性的生活实践再度出发的时候,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思维与存在不再是抽象对立的理念,而是在实践中矛盾地展开着的状态和过程,因此是现实存在本身,是由人作为“能在”开启的可能世界。
“能在”这个概念不是用来指相互对立的思维或者存在,而是指人这种具有思维的特殊存在者的存在,毋宁说人就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人不仅将自己的生命活动而且将自身之外的他者看作自己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人的生存就是此种对象性意识指引下的对象化活动,因此就是思维与存在相互纠缠着的可能过程,而不是完成了的存在者或者静止的存在状态。我们因此称之为“能在”。人是点亮世界的一道亮光,同时也是世界与自身断裂的一次裂变。因为人有思维,或者说世界有能思维的人,存在在人的意志(实践)和意识(观念)中作为人的世界对人存在,因此是思维与存在统一中展开的可能过程和可能状态。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作为“能在”和世界作为可能世界乃是同一个过程。以人的存在作为“能在”来建构对这个可能世界的理解,意味着面对思维与存在在实践中的统一性这一基本的“事实本身”。以“能在”为核心概念的能在 论就是面对生存现实的存在之思。它以思存的统一性和否定性,思考存在如何存在并且如何去存在。
能在论用存在论差异来揭示和保留近代哲学的思想成果。我们曾经在与海德格尔不同的意义上阐释过存在论差异概念。能在论对存在的理解奠定在思维与存在差异的基础之上,而不是思维与存在非反思的抽象同一性。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能在”作为能在论的基础范畴不是指抽象本体论意义上作为绝对起点的物质或者精神,而是指人这种特定的存在者作为物质与意识之统一的特定存在方式及其展开状态。人的存在作为“能在”是以此差异为基础展开的现象过程,而不是无差异的抽象实体;另一方面,从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能在论只是我们把握存在世界(论存在)的一种思想,而不是被把握的世界本身。不同于古代哲学抽象的“本体”和近代反思哲学的“我思”,“能在”概念作为统一性环节将思维与存在的差异包含在自身之内。因此,能在论以“能在”概念为核心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无意退回到无主体的抽象存在本身,也不认为从意识的内在性走向实践或者此在,乃是移居到了纯粹的“在外”,像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在能在论看来,没有绝对的在外,人只能从人本身出发进行认识和实践。实践或此在与意识的关系从来不可能相互外在。在这个意义上,能在论保持了反思哲学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取得的基本成果,肯定主体性的积极意义。“能在”是包含了主体性意识的后主体性概念,而不是反主体性概念。
在存在论差异的基础上,能在论以存在论循环概念揭示思想趋向现实的同时现实也趋向思想这样一种循环往复的超越性状态和过程,实质是将思维与存在在实践中辩证统一领会为存在的基本结构。思维和存在从自身出发到达对方的同时返回自身的内在统一就是开放的循环过程。这不是说思维与存在是两个独立实体,能够循环往复到达对方的同时回到自身,而是说现实就是内在融合的统一过程,思维与存在只是我们用来分析这个统一过程的范畴。“存在论循环作为存在的基本结构从根本上打破了抽象同一性的存在概念,在统一性的实践概念中,存在实际上是物质与意识或自然与精神相互构成和相互推动着的展开状态和展开过程。”存在论循环揭示了思维与存在相互构成对方这一生存实践中展开的存在论事实。
思存关系的统一性与否定性
能在论中的“存在论差异”和“存在论循环”两个概念,实际上揭示了思维与存在作为现实世界基本矛盾的展开逻辑。在能在论视域中,可以将思维与存在的矛盾关系概括为统一性问题和否定性问题两个基本方面。
在产生了思维的物质世界中,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是揭示现实世界的最根本的存在论范畴。思维与存在相互作用中构成现实过程和关于现实过程的观念。因此,思维与存在差异基础上的并存是二者相互关系的第一方面,我们称之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问题。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是其他关系产生的基础,诸如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内在与外在、能动与被动等都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为核心和本质内涵。没有思维与存在差异基础上的并存,就没有现实,没有关于存在的存在论问题。肯定思维在物质世界中的“存在”是一切存在论的前提,任何问题都是由思维提出并且是由思维去解答的对象性问题。凡是脱离对象性实践关系去追问世界的绝对本原和绝对本质并为此提供抽象论证的哲学我们称之为思辨本体论。思辨本体论总是试图找到一种不受具体时空限制的绝对本原、绝对本质和绝对真理,最终找到的实际上只是缺乏实体性内容的观念抽象,只是抽象的同一性观念。凡是主张在对象性的关系和过程中把握对象并将认识看成以实践为基础的对象性过程的哲学,我们称之为实践存在论,即以实践为基础构成的现象学存在论视域。实践存在论认为,无具体规定性的存在只是观念的抽象,存在本身是差异中的对象性存在,是多样性的统一。在这个多元差异的世界中,意识在物质世界中诞生后形成的思维与存在差异基础上的统一性是构成现实的最基本的存在论状况。思维与存在的第一性问题只能在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过程中才能提出,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才能得到解答,就像恩格斯正确指出的那样,第一性问题的解决只能立足于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过程。
思维与存在的统一不是静止状态,不是两个理念之间的思辨逻辑关系,而是实践中不断超越的可能性过程。因此,我们将能在论视域中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二方面称为否定性问题。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是思维不断地改变现实的同时改变思维自身的否定性过程,思维是能动的否定性因素。凡是否定思维对存在的能动构成并因此从绝对外在于人的抽象存在及其原则出发的哲学都是抽象决定论。抽象决定论或者因抽象的一元论而将思维看成对存在的被动反应,或者因抽象的二元论而将思维看成内在意识的自我展开。不论是哪一种情况,脱离了实践中思维与存在的相互作用,存在和关于存在的思维都被看成是自我展开的决定论过程;与这种抽象决定论相反,凡是立足于实践中思维与存在的相互作用,肯定思维的能动性并将现实理解为辩证否定过程的哲学,我们称之为实践建构论。在实践建构论看来,思维是对存在的否定。思维是物质世界的产物并且能够在认识物质世界的基础上改造这个物质的世界。不论思维对存在的观念把握还是在实践中对存在的改变都是超越存在的过程。这种超越性就是同一性基础上展开的非同一性的建构过程。现实,不论是现实存在还是现实观念都是思维与存在相互作用中展开的否定性过程。抽象决定论和实践建构论的区别不在于是否承认客观规律,而在于是否以实践为中介理解这些规律,从而将思维看成否定性因素,并因此将现实(存在和思维统一)看成展开的可能过程。
统一性和否定性是在恩格斯第一性问题和同一性问题基础上的思维与存在的现实关系,因此可以看成是思维与存在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在当代的展开方式。在物质世界产生了思维现象之后,现实过程就是物质与意识在差异基础之上展开的、辩证否定的可能过程。因此,对存在过程的理解不可能还原到没有思维的物质世界本身,而只能被理解为实践中展开的思维与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将思维与存在关系的第一方面概括为统一性问题,在肯定世界物质性的同时超越了抽象的物质本体论,思维与存在的差异性扬弃了抽象的同一性概念。思维与存在的否定性意味着思维对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对象性意识在观念中建构世界图景的认识过程,更是对象化实践活动中依据对象性意识改变对象世界的过程,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变成了可知论基础上非同一性的否定性问题。也就是说,无论思维对存在的认识还是思维参与存在的建构都是超越对象的否定过程。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和否定性是由人的存在引发并且根本上就是人的存在作为能在、因此世界作为可能世界展开的逻辑。只要有思维的人类存在,只要人类在思维中把握并且在实践中改变世界,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就始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且始终是实践中展开的统一性与否定性的矛盾过程。统一性和否定性不是思维与存在关系的两个不同领域的问题,比如说传统的本体论或者认识论领域的问题,而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在论理解思维与存在矛盾展开过程的两种视角。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思维已经率先瓦解了近代反思哲学的框架,开启了实践为基础的后形而上学存在论视域,能在论只不过是对这一思想视域的概念化表达。恩格斯将反思哲学中提出的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带到了生存实践的视域中,实际上是立足于思维与存在在实践中的统一性和否定性过程解决了第一性和同一性问题,由此从根本上拒绝了形而上学的抽象主义和绝对主义。只有实践过程能够证明唯物主义和可知论,但并不是具体的实践,而是作为思维与存在统一的实践过程和实践趋势。人存在于对象性的过程之中,认识和实践都是对象性的活动,这是人类基本的存在境遇,也是任何存在论之所以只能是“论存在”的约束性条件。能在论就是对这样一种存在论境遇和约束性条件的自觉,它扎根于马克思、恩格斯开启的实践思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