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双减”政策,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2023-03-05周田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双减政策课堂

作者简介:周田(1987—),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摘  要] 随着“双减”政策的稳步推行,小学数学课堂虽然在不断地实现突破与创新,但是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师生缺乏沟通等问题。鉴于此,文章结实教学实例,提出优化策略:充分挖掘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灵活教学手段,揭示知识本质;拓宽课堂练习,激发学习内驱力;优化作业设计,减轻课业负担。

[关键词] “双减”政策;教学;课堂

“双减”政策的颁布体现了我国教育模式的持续性与生命力,彰显了义务教育的“温度”。“双减”政策的落地与实施,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缓解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凸显了学校的主体性地位。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学科特性,不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观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笔者针对这些问题,谈一谈优化的措施。

一、存在问题

1. 教学内容枯燥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教师要打造趣味性的课堂,这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轻松完成学习任务,为发展学生的个人特长奠定基础,从真正意义上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但是有些数学教师缺乏教育经验,将知识讲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局限于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吸引学生的注意。

有些教师将注意力放在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控上,为了能在有限的课堂上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不管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只管自己的教学进度,导致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只能浅尝辄止,难以从真正意义上掌握知识本质,更谈不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形成。

这些生硬的教学方式,显然与“双减”政策有着较大冲突,这不仅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还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对数学学习逐渐丧失兴趣。

2. 教学手段单一

“双减”背景下,对教师教学技能要求越来越高。有些教师受综合因素影响,专业素养提升过慢,教学观念跟不上快速发展的教育需求,出现教学手段单一的现象;有些年龄偏大的教师仍然无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难以掌握现代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导致课堂吸引力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些现象违背了新课改对义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与“双减”政策理念背道而驰,导致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缺乏学习主动性。

3. 师生缺乏沟通

“双减”政策关键在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产生学习积极性的根本。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只研究教材与课标要求,完全忽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学生的需求产生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为了保障自身的“权威”,刻意与学生拉开距离,导致师生情感关系疏远。

智慧的数学课堂应充满积极的情感,教师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而学生也在尊师重教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如此,教师才能利用好教育资源,稳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相长。

二、优化措施

为了促进“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教师应调整教学理念与策略,只有思想上与时俱进,才能落实到行动上。因此,教师应从教学方式出发,抓住课堂的每个环节,做到环环相扣、有效整合、大胆创新,实现新突破。

1. 充分挖掘素材,丰富教学内容

数学知识一般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各个单元间的内容是有机融合的。如果教师将思维完全局限在某一节课,缺乏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教材的能力,就很难引导学生建构系统性的认知结构。要想在“双减”政策下达到减负增效的教学效果,充分理解教材是优化教学的第一步。

案例1  “面积的变化”的教学

这是小学六年级的教学内容,教材只呈现了如何探索长度比和面積比的规律,其他内容几乎没有介绍。教师若不加以思考与拓展,照本宣科,会让学生形成“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笔者细细“咀嚼”教材,并进行了思考:“面积是由长度与宽度两个重要因素所构成的平面空间,属于二维空间范畴,从几何的角度出发,可结合x轴与y轴进行分析。长度比是一维空间的内容,那我们是否能以长度比(一维空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向立体图形(三维空间)的体积比去分析呢?”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进行了一番尝试,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首先,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比例尺的相关知识,这属于一维空间的范畴;其次,探索面积比,上升到二维空间;最后,引导学生对体积比产生猜想,达到三维空间。这样从整体出发,学生在知识的三维过渡中,形成良好的整体性思想,为建构系统的认知体系奠定了基础。

执教过程中,笔者给学生提了几个问题:①通过对一个平面图形放大的探索,获得了面积变化的规律,由此你们能想到什么?②将一个平面图形缩小或放大,你们会发现面积的变化规律,那么周长存在怎样的变化规律呢?③通过对图形缩小与放大的探索,你们还能联想到些什么?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猜想,学生不仅对二维空间(平面图形)进行了分析,还由此逐渐向三维空间(立体图形)拓展。从长度比过渡到对立体图形变化规律的猜想,再通过对猜想的验证、总结,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发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建构探索、发现规律的方法。这种充分挖掘素材,丰富教学内容的方法,使得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以螺旋式提升。

2. 灵活教学手段,揭示知识本质

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小学生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这就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思维习惯发生矛盾冲突。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建立一个沟通的桥梁,将抽象的知识变成直观、形象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让学生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

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信息技术能活化静态的数学内容,让学生轻松地从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中直观看到数学本质,实现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

案例2  “圆的面积”的教学

这部分内容于小学生而言,确实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仅采用讲授的方法难以将知识的来龙去脉讲透彻,即使教师讲明白了,学生也难以真正地内化。因此,教师常常会选择实验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先将圆分成两部分,然后再分为若干等分份,最后进行拼接。

拼接的目的是为将圆转化为一个近似长方形,但实际操作时,受纸张剪裁的限制,只能将圆分成16等份进行拼接,所拼成的图形与长方形有着较大差异,不仅长方形的长部分会呈现出波浪状,宽部分还会倾斜,从视觉上看,怎么也不像是个长方形。

面对这种情况,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基本能理解问题的本质;但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图形反而会产生困惑,无法理解圆转化为长方形的本质。

借助多媒体,则可以将一个圆分成64、128或256份,甚至更多;然后将这些等份通过多媒体演示进行有序拼接,学生可直观看到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从而对圆的面积本质产生直观形象的认识。此过程不仅有效突破了本节课教学重点与难点,还提高了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将抽象知识具体化的教学手段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措施。不论是借助信息技术,还是利用数学实验,以及带领学生亲身体验等,都是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转化成直观形象的过程,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措施。

3. 拓宽课堂练习,激发学习内驱力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巩固与提升的功效。紧扣教学重点,设计层次分明、有一定深度的课堂练习,不仅能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在解题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感受知识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练习设计时,既要突出知识的纵深,又要体现出相关知识的关联与对比。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感知到数学是一门系统性的学科,知识与知识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案例3  联结“平面与立体”的练习设计

师:本节课,我们继续复习图形面积与周长的计算,现在请大家思考以下问题:已知一个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者的周长相等。若长方形的长为10cm,宽5.7cm,这三个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经思考与分析,获得结论为:这三个图形的周长均为31.4cm,其中长方形的面积是57cm2,圆的面积是78.5cm2,正方形的面积是61.6225cm2。

师:通过对以上数据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当正方形、长方形与圆的底面周长相等时,面积最大的是圆,面积最小的是长方形。

师:不错!若已知正方体、长方体与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一样,高也一样,你们知道哪一种物体的体积最大吗?哪种物体的体积最小吗?

学生得出结论为:在这三种物体底面周长一样、高相等的情况下,体积最大的是圆柱,因为圆柱的底面积最大;体积最小的是长方体,因为长方体的底面积最小。

此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平面图形的面积联想到立体图形的体积,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与方法间的内在联系。第一问,学生经过演算,很快就获得这三类图形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面积间的大小规律;第二问,学生将刚刚获得的规律应用到立体图形中,这不仅是对课堂练习的延伸,更是在知识间建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拾级而上。

4. 优化作业设计,减轻课业负担

长期以来,教师将作业的功能定位在巩固基础、强化技能、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上,这也导致作业出现题型呆板、内容封闭、形式单调等弊端。学生因疲于应付作业,而出现效率低下、淡化学习兴趣等问题,严重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优化作业设计是“双减”背景下必备的一项改革。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证明以新課标、教材与学情为作业设计的依据,选择一些针对性强、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作为作业设计的原材料,不仅能沟通新旧知识,还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同时,具有启发性或迁移意义的作业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案例4  “长方体与正方体体积”的作业设计

本节课,作业设计思路为:引导学生想象每个图形都是由1cm3的小正方体所组成,从而明确各个图形的体积单位,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针对这个理念,笔者设计了以下作业:

(1)用学具(小正方体)拼一拼,说说你们的发现;

(2)若将4块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拼搭在一起,所获得图形的表面积最小是多少?体积呢?

(3)尝试用6个棱长为1cm的小正方体拼搭成一个长方体,要求所拼成图形的面积最大,并分别求出该长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值。

以实践体验为主的作业,突破了传统作业的枯燥。第一问,凸显了体积不变量与表面积定性变量;第二问,显然是一个促进学生提高与发展的环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会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第三问,是课堂内容的拓展,当小正方体的数量增加到6个时,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领悟图形面积与空间体积的变化规律。

随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设计出来的作业,将原本静止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了充满趣味的拼搭游戏。学生通过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与深度思考,不仅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产生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良好的空间想象力,为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续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

总之,聚焦“双减”政策,优化数学教学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关键。作为教师,应基于教材与学情,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正确处理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等,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信心。

猜你喜欢

双减政策课堂
政策
政策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助企政策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