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教学的融合创新实践

2023-03-05翟晓东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23年12期
关键词:聋校信息技术数学

作者简介:翟晓东(1971—),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特殊教育有效教学行为的研究工作。

[摘  要] 教育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教学融合创新,以改善、促进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呢?文章以具体教学为例开展探索: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建构学习环境,攻克知识难点;强化学习体验,提升数学素养;结合生活素材,拓展思维空间。

[关键词] 信息技术;聋校;数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加强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改革,逐步实现教学的变革与创新。由此可见,信息技术与聋校数学教学整合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也是优化聋校数学教学、提升教学效益的基本手段。这里提到的“整合”并非混合而是“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系统内的各要素有机地进行整体协调、渗透,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

一、现状分析

近些年,我国科技的发展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已成为辅助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听障儿童而言,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补偿他们在听觉上的障碍缺陷,促进他们的观察力与头脑分析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色彩鲜艳、略带夸张的视频画面,能有效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系统,让学生从生动的画面中灵敏地捕捉到教学重点与难点,提高学习兴趣,规避手语的枯燥性。

然而,有些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聋校数学教学上的认识存在一些不足,认为只要给教师、教室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就达到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不是單纯地配备硬件设备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软件与硬件的协同作用,教师若缺乏软件技术的支持,再先进的设备只是摆设,根本谈不上发挥其强大的教学功能。

教师作为课堂的执行者与参与者,要对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方法有深刻的认识。但是,一些聋校的现代化教育进程相对缓慢,有些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应用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存在诸多障碍,该现状严重阻碍了聋校数学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因此,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势在必行。

二、实施办法

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为例,融合本节课教学的创新,笔者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能应用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引导学生亲历分析、比较、观察与推理过程,获得一定的实践能力与空间感;(3)感知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验数学独有的魅力与价值。

教学重点为培养“空间观念”这个核心素养。教学时,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结合物体特征,抽象几何图形;(2)结合图形,想象实际物体;(3)想象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4)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运动与变化特征等。

1.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聋生自控能力较差,在课堂上容易出现走神、注意力分散或做小动作等现象。数学知识比较抽象,聋生高度紧张的思维容易出现疲倦感,课堂中有一点“风吹草动”就会导致聋生的思维受到干扰。信息技术的引入,则能将单调、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丰富,富有趣味性。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借助多媒体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能有效刺激学生的视觉,以激发学生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此外,丰富的情境能给课堂增加一些新鲜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想象力,为新知的建构奠定基础。

导入时,教师可借助视频展示“龟兔赛跑”的场景,让学生在观看后判断比赛规则是否公平。视频中的赛道有两种,分别为长方形与正方形,“龟兔”分别沿着这两种赛道进行比赛。

想要辨别比赛规则是否公平,学生要关注的点就在正方形与长方形的周长上。学生根据视频中的比赛场景,结合跑道特征,抽象出熟悉的几何图形,初步判断其周长的长短,为发展自身的空间感奠定基础。

课堂伊始,随着信息技术的介入,学生很快就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教学中,丰富的动画成功地吸引了学生。大部分学生虽然听不到,但深深地被耳熟能详的“龟兔赛跑”所吸引。视频中所展示的龟兔赛跑与学生原有认知中的“龟兔赛跑”故事有所区别,这种差异性,成功地激起了学生的探索欲。

2. 建构学习环境,攻克知识难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探索欲,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水到渠成了。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聋生受身体特征、生活阅历与经验的限制,对于抽象的图形认识确实有点困难。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很难理解一些深奥的数学语言。

基于此,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这些特征,借助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认识并理解数学知识。将信息技术引入探究活动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可视的形象,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生动、丰富的内容,增进学生的理解程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于探究长方形的周长,为了让学生对此有一个直观形象的认识,教师可利用PPT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攻克教学重点与难点。

在本节课探索长方形周长的活动环节中,学生通过自主分析获得了三种方法,分别为:(1)两长、两宽分别相加;(2)长×2加上宽×2;(3)长加宽,再×2。教师将这三种方法用PPT展示,要求学生以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思考这些计算的依据(结合图形特征与四边的位置关系进行解答)。

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结合PPT所展示的三种结论,提出:①第一种四边相加的方法,是结合周长的概念而计算的,即四边相加的长度为周长;②长×2加上宽×2的计算方法,考虑的是长方形四边的位置关系,其中对边是相等的关系,因此可以这样列式计算周长;③(长+宽)×2,考虑到长方形相邻边为一组的情况,两组相等是分析而来。

整个探究与思考过程,因为有了PPT的辅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清晰,探索方向更加明确。不少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当思维发生卡壳时,就抬头看一眼PPT上的内容,很快就明白了自己思考的方向。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与难点。

3. 强化学习体验,提升数学素养

将信息技术融合在实际教学中能增强课堂的生动性,让学生产生更加鲜明的立体感。比如,几何画板或Flash动画,能让学生更清晰地辨别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直观地认识到图形的位置关系,使原本难以表述的集合模型简单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獲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建立学习信心。

比如,在本节课的拓展延伸环节,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领奖台的外观,让学生通过观察,抽象出类似于梯形的不规则图形。具体过程为: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其中的一条线段往上平移,将另一条线段往右平移;并且让学生思考:经过转换后,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在学生猜想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此想象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演示感知类似于阶梯状的不规则图像如何转化为规则的长方形。如此奇妙的转化过程与学生原有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纵深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学习体验,而且有效促进了学生空间感的发展,为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反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很容易忽略两点:(1)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实际物体;(2)想象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与方位。大部分教师所关注的是概念与计算公式,而忽略了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尽量多为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手段与实例对想象进行验证,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当然,良好的学习体验除了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想象力外,还能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学生通过图形、数量关系与运算结论等各方面的感悟,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有效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4. 结合生活素材,拓展思维空间

聋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学习之余更重要的是融入社会这个大集体。鉴于此,数学知识的学习,应与学生的生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的重要理念。这就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中,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应用所学知识处理常见的生活问题。

结合生活素材进行教学引导,是将知识回归生活的最好方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便捷功能,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将学生从乏味、枯燥的教材中解放出来,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基础。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将日常练习的答案与生活数学共享在校园网内,供学生参考。教学时,可以参考其他教师优秀的PPT或经典视频,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方案等,使得教学更加高效。

本节课练习的部分,教师可结合一些生活素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技能。

练习(PPT展示):

(1)在一块长5dm、宽4dm的长方形布块的周边绣上美丽的花边,求花边的长度;

(2)有一个边长为5dm的正方形的画,想在它的周边钉上一圈木条固定在墙壁上,求需要多长的木条;

(3)测量数学书的封面长和宽,并计算其周长;

(4)已知一张正方形的桌面边长为1米,用3米长的胶带能围桌边一圈吗?

(5)将两个边长为1dm的正方形拼成长方形,求所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

以上练习都是结合生活素材所设计的,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复习、巩固了本节课所学内容,还有效地拓展了思维空间,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探索、思考。练习的过程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学生在后期的生活中一旦遇到类似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因此,结合生活素材的练习、巩固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解并灵活应用知识的过程。

课堂小结是对一节课的梳理、归纳与总结,学生通过课堂小结可将错综复杂的教学内容简化成新的认知纳入认知结构。因此,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精华,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它不仅能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串珠成链,还能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所学内容,达到巩固新知、承前启后与升华提升的作用。

结合生活素材的小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余音绕梁、令学生回味无穷的效果。本节课的课堂小结环节,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获得了什么?请简单地用手语进行表述。”

随着学生兴致盎然地总结、分享,教师可因势利导地提出以下课后延伸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索。

师:本节课大家收获颇丰,课后请大家探索以下两个问题(PPT展示):(1)找一找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周长这个知识?(2)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教室门、窗、黑板、讲台与课桌面的周长。

显然,这个课后延伸活动为本节课增添了另一份精彩。虽然本节课已经结束,但学生依然沉浸在言已尽而意无穷的状态中。从始至终,信息技术贯穿了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从课堂导入的情境创设,到活动探究,再到练习展示与课后探索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正因为有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协助,才让课堂变得更具生机与活力,学生的专注度与思考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展。

总之,信息技术融合聋校数学教学是社会发展的体现,也是突破传统教学的一种创新,对先天残疾的聋生而言具有非凡的意义。作为特教的数学教师,应跟上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充分结合学生实际与新课改的要求,灵活应用信息技术,探寻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契合点与生长点,为学生建构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环境。

猜你喜欢

聋校信息技术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聋校语言教学中的
立足聋校语文课堂,探寻高效教学之路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电子白板让聋校英语课堂更精彩
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