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政治语境当中的“斗争”
——兼论发挥好统一战线强大法宝作用
2023-03-05刘海泉
刘 颖 刘海泉
(1.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上海 200237;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0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当中再次强调,“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1]中共中央如此“重磅”和密集地强调斗争问题,使之在理论界和国际舆论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新时代伟大斗争的重要论述,重新激活了斗争话语在党的人民事业中的使用,把“伟大斗争”日常化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手段,使伟大斗争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立体而丰富的切实内容。[2]当今世界,国际形势云诡波谲,国家发展任务繁重、风险隐患增多,党面临的考验和危险日趋复杂。“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要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有行动上的自觉,科学阐释、正确理解、准确把握、切实落实中国共产党政治语境当中的斗争问题,这对于团结带领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内涵与要义:斗争的概念性理解
(一)斗争概念的一般辨析
斗争是一个具有多维属性的概念,不同的学科体系、不同的认知主体对斗争有不同的理解。在军事领域,斗争是对抗性的军事活动;在社会学上,斗争是个体与组织多重互动中的利益冲突;心理学上,斗争是心理、生理和社会适应性上的调适;政治学上,斗争是不同利益集团因为特定政治利益进行的政治活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斗争是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中的重要范畴,是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和相互作用。作为一个广泛的哲学概念,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矛盾的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对立统一规律是揭示事物发展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最根本的规律,矛盾的斗争性对事物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斗争不是漫无目的的斗争,而是在客观规律指导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的能动性的高度发挥。所以,“从本质上来说,斗争的实质就是认识、分析、解决矛盾问题,促进事务向前发展的过程。斗争精神正是体现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唯物辩证又坚毅能动的意志思维”[3]。由此可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斗争具有普遍性、概括性、客观性、能动性,并且在一般意义上,没有斗争就没有胜利,无论是生命的起源进化,个人的成长进步,还是时代的发展变革,都离不开斗争。
(二)新时代伟大斗争是对一般斗争问题的超越
“斗争”对于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来说,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她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百年历史和实践证明,党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的,敢于斗争是共产党人百年来的政治本色。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斗争超越一般斗争问题。
首先,“我们讲的斗争,不是为了斗争而斗争,也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斗争,而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知重负重、苦干实干、攻坚克难。”[4]新时代党的伟大斗争不是为了一己私利好勇斗狠、逞强夺胜,而是为了人民。
其次,不同于革命战争年代暴风骤雨式“你死我活”的暴力斗争。“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5]
再次,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包含勇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两个重要方面,也就是斗争的勇气、精神和斗争的本领、能力,这两个方面不是孑然分开的,是互相交织在一起、潜显互倚的。伟大斗争是一种积极的意识能动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能通过“躺平”得到“躺赢”,要奋斗不息才能取得更大胜利。
最后,新时代党所面临的世情、国情、社情、党情都对党的伟大斗争提出了重要性必要性的要求,“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6]通观当前世界,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挑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构建全球繁荣、安全、正义、公平、和谐的秩序体系,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总之,与“阴谋诡计”“你死我活”等负面意义上片面理解的斗争不同,伟大斗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光明正大的、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奋斗的时代担当,强调的是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儿”和能力本领。
二、多维视角:中国共产党人斗争品格主要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7]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历史的接力棒到了新时代,历时性上比较中国共产党人政治语境当中的斗争和前辈的斗争有什么不同;共时性比较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和其他民族国家的“斗争”有什么不一样;在新时代的时空下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有哪些必要性;怎样有效地把政治话语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为……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阐释清楚,从而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斗争品格的主要特征。
(一)自强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品格
在生物学上,基因(遗传因子)一般是指具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生物体的生、长、衰、病、老、死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8]也就是说,基因控制着生物的性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与生俱来地是孕育中国共产党斗争品格的生物性密码。
中华文明历经5000 多年历史演变,仍旧熠熠生辉,这和自身所蕴涵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密不可分。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源远流长的神话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战天斗地精神。中华先民从刀耕火种、百家争鸣中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无不蕴含着宝贵的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奋斗不息。
《周易·乾卦》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核心要义,在长达两千多年的社会当中,深刻塑造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商鞅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岳飞的“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血脉当中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自觉斗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文化品格,无论是在一百年前诞生之初如野草般在岩石缝隙中成长,还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之际坚强地扛住了社会主义大旗,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支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又用斗争续写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谱。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品格与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具有一脉相承性
与生俱来是指“天生的”“基因里的”,如果以“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类比,与生俱来就是“生而知之”,历史继承就是“学而知之”。前者可以说是生物文化属性,后者可以说是政治社会属性。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政治存在,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品格与马克思主义斗争理论一脉相承。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矛盾尖锐对立的19 世纪中叶,“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10]39。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党人不会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10]435。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关于斗争的论述很丰富,《共产党宣言》中32 处提到“斗争”,平均每400 余字行文就会讲到“斗争”,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全世界共产党人的斗争宣言书。很多代表作名字当中就旗帜鲜明地亮出批判斗争的立场,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国民经济批判大纲》《哥达纲领批判》《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等。恩格斯对马克思的一生直接做出的评价是:“斗争是他得心应手的事情。而他进行斗争的热烈、顽强和卓有成效,是很少见的。”[1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建构过程就是在“批判”的斗争中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和党建理论,是共产党进行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行动指南。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各个阶段,指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马克思主义的斗争性体现在真理的制高点上,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斗争;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是共产党人摧毁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革命力量。[12]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斗争性,马克思主义是通过斗争实践,实现对人民的政治承诺。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立党、建党、强党的过程始终都是追随、践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丢掉幻想,准备战斗》一文中深刻的指出:“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13]习近平同志在2019 年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秋季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上特别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总想过太平日子、不想斗争是不切实际的。要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寸土不让,以前所未有的意志品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有不信邪、不怕鬼、不当软骨头的风骨、气节、胆魄。”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品格是应对时代追问、战胜风险挑战的实践自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写道,“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4]56“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14]55中国共产党百年多的奋斗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跟各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等形形色色脱离中国实际的“理论”进行斗争的过程。经过历史的检验,最终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性,其中最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实践自觉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要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要遵循客观规律。首先,坚持实践自觉性就是在各项工作中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对“实事求是”进行过深刻的诠释,我们都耳熟能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务;“是”就是客观事务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15]801实事求是体现的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精髓,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史中,“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16]。
这又进一步启示我们,实践自觉性是理论联系实际,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任何斗争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和历史特点”。[17]从我党百年奋斗的历程看,党的各项工作始终是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围绕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而进行的。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再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毛泽东思想回答了革命的问题;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别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要求我们在制定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始终坚持立足社会主要矛盾、遵循客观规律,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踔厉奋发。
实践自觉性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的、革命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实践自觉性还体现在知行合一上,是伟大斗争的具象,体现了理想奋斗的高尚性与付诸行动的执行力的统一。立足实践自觉性,使中国共产党淬炼形成了具有现实指向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品格与能力。
(四)人民至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实然与价值应然
何谓“人民”?人民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或群体,古今中西,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当中,其含义也是不一样的。在亚里士多德的民主学说中,“民”是由混杂的人群组成的,它不仅包括许多人,而且包括穷人,进一步说,它包括有着各种缺点(自私,没有法律观念等等)的许多人和穷人。[18]“对人民一词政治含义的任何阐释都应从一个特定事实开始,即在现代欧洲语言中,该词也表示穷人、弱势者和被排除者”[19]37。在西方政治语境当中人民属于下层阶级的人,在英语中people“甚至也保留了相对于富人与贵族的平民这一含义”[19]38。“人民总是不幸的人”[19]39。与之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人民”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代表社会历史前进方向的最大多数群众。[20]人民至上性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语境当中,人民至上性是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具有历史必然性、理论合理性和道义正当性,是历史实然和价值应然的统一。
对于生活在当代中国的公民而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人民在国家生活当中处于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本原性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毛泽东同志第一次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把它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
从百年党史看,人民至上与中国共产党的存在具有同一性,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求幸福,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4]413,人民的根本利益等于党的根本利益和最高使命。历史上,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和代价。毛泽东说“每个党员干部都需要深刻意识到,我们的任何成绩以及胜利都是通过人民群众取得的,我们需要依靠人民来进行战斗,对群众还有无限的热爱和信任,与民众保持深入的关系。只要党和群众之间形成一个整体,那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任何敌人都将会走向失败。”[15]1096人民是我们党最深厚的执政根基,党的根基和血脉都在人民,离开了中国人民,也没有所谓的中国共产党。所以,邓小平同志深情地把自己比喻为人民的儿子。人民至上性是党和人民同一的底层逻辑,党和人民互相成就、彼此不能分割。
从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上看,人民至上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奋斗内容的规定性,规定了党的奋斗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与其他政党、国家“斗争”以及各种形形色色“斗争”相区别的本质所在。坚持人民至上性,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伟大斗争得以超越西方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中“‘人性’之简陋与匮乏”,[21]超越中国传统社会主体性严重缺失的“民本主义”,克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解放斗争的片面性,纠正中国传统劳动人民参与斗争的依附性与被支配性。[22]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语境当中,人民具有至高无上性。我国政府机构以及很多社会组织的名称里都有“人民”二字,这不仅仅是简单称谓的问题,而是内含了深刻的人民主体地位,内嵌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和价值追求。
三、在斗争与团结的互辩中发挥好统一战线的强大法宝作用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一步揭示,没有离开同一性的斗争性,也没有脱离斗争性的同一性,斗争性和同一性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存在于矛盾统一体中,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辩证法是这样的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怎样能够是同一的,又怎样成为同一的”。[23]在现代汉语当中,作为动词,团结是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作为形容词,团结是齐心协力,结合紧密、和睦的意思。党的二十大报告主题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定意义上就是新时代对团结斗争互辩关系的最好释义,也进一步诠释了坚持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十大宝贵历史经验之一。
统一战线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战略和策略,根本问题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对19 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之后,提出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团结统一,并且要联合广泛的同盟军,《共产党宣言》振聋发聩地提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最鲜明的政治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从而赋予了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大团结的使命与任务。
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在中国百余年的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团结奋斗,1922 年7 月党的二大发布《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首次提出统一战线政策,1939 年10 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把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作为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成绩,也是中国革命的伟大成绩。”[24]中国共产党一直致力于团结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党派、不同群体、不同信仰的各方人士,先后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爱国统一战线,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需要特别强调指出的是,没有任何一种团结是自然而然、自动形成的。一方面,没有与“不团结”的斗争,就没有团结。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深刻地指出,只有在冲突和对立中寻找增强“同一性”的契机,尽可能地团结矛盾中的力量,并将其转化、演变成统一的一面,才能最终取得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当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一过程不是一条直线式的,而是充满曲折反复的动态过程。中国共产党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面对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分裂和屠杀,还有为抗击法西斯进行国际统战活动,以及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开辟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统战工作等等。党关于统一战线的战略策略制定也有一个斗争的过程。党的一大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资产阶级的黄色分子及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进取的政策。我们在政治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机会自由的斗争中,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相互关系”[25],时隔仅11 个月党的二大就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议决案》,正式提出党的统一战线政策。《议决案》指出,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必须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进行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才能够打倒共同的敌人[25]。可见,民主联合战线思想的提出也是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的否定扬弃才实现的。
另一方面,团结也不是千篇一律,“一致性”不是要消灭“多样性”。统一战线在本质上是一致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体,世界上没有完全一致的多样性,也没有脱离多样性一模一样的一致性。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本质要求,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需要把握好斗争与团结互动的底层逻辑,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固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才会越大。在2023年新年贺词当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这么大,不同人会有不同诉求,对同一件事也会有不同看法,这很正常,要通过沟通协商凝聚共识。”[26]一致性与多样性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它们本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巩固已有的共识,推动新的团结,这是一个滚雪球般不断前进的过程。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问题贯穿于统一战线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内在地回答了统一战线作为一门团结人的科学为什么存在的问题。
统一战线因团结而生,靠团结而兴。在促进团结、维护团结、扩大团结方面,统一战线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政策和策略,从未缺席。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我们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各种矛盾冲突呈现前所未有的新形态,新变化,各种不确定因素叠加,以至于有观点认为“不确定性成为最大的确定性”。滔滔历史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唯有团结奋进才是出路。由此,我们必须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团结观是伴随无产阶级斗争而产生的。团结与斗争是辩证统一的,斗争是获取团结必不可少的手段方式,要善于斗争,更要善于团结,在斗争与团结的互辩当中取得更大的胜利,争取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