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疍歌的译介学研究

2023-03-04王伦

新楚文化 2023年36期
关键词:咸水歌译介三亚

【摘要】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南疍歌,集文化遗产、口头文学与民俗音乐等特点于一体,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海南疍歌的译介和域外传播既是适应新时期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要求,也是由其传承特点所决定,是人类深入了解其共有文化财富的客观要求。基于译介学的海南疍歌保护与传承,是在采用传统的单维度、单模态手段的基础上,建构多媒体、多模态、多元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模式,从而实现海南疍歌的“活态”传承的目的。

【关鍵词】海南疍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译介学;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G125;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36-0059-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6.018

【基金项目】2022年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疍家咸水歌英译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HNSK(ZC)22-203﹞;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南海“更路簿”英译与传播研究》(项目编号:23YJA751009)的阶段成果。

一、海南疍歌译介视角提出的缘起

疍家人,又称疍民,广东、广西、福建、海南、港澳是疍民的主要聚居地。据《海南移民史志》记载,疍家人自唐代起开始由两广一带迁入海南。擅长歌唱的疍家人,用音乐记载他们的海上漂泊史和奋斗史,创造了独具魅力的咸水歌。“咸水歌”意指海上或海边的歌,“咸水”即指海水,也称疍家调、疍家渔歌和疍歌等。海南疍歌的唱法形式多样、题材丰富,反映了疍家人的习俗、宗教信仰。与其他地区的疍歌相比,海南疍歌融合了粤语方言和海南方言,独具地域特色。然而,随着疍民“移居”上岸,水居到陆居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现代化的冲击,疍歌这种曾经疍家人在海上的主要消遣方式,逐渐被其他娱乐方式取代,族群内的年轻人对疍歌的保护意识淡薄,疍歌的传承状态一度堪忧。庆幸的是,海南政府不遗余力地保护疍歌,先于2009年将疍歌列为海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于2021年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海南疍歌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学术层面,如何在现有的海南疍歌保护与传承的机制上创新传承路径,则是疍家文化研究学者的学术使命。

国内学者最初主要关注广西北海、平乐与广东沙田、汕尾等地的疍歌,对海南疍歌关注较少。近年来,海南疍家咸水歌的学术研究成果可以概括为海南疍家咸水歌的音乐学研究、海南疍家咸水歌的整理汇编研、海南疍家咸水歌的文学研究和海南疍家咸水歌的传播学研究四个方面。

(一)海南疍家咸水歌的音乐学研究

此类研究从本体角度分析海南咸水歌的音乐特色,刘峰(2016)以陵水县新村港疍民演唱的疍歌为例,从歌词以及演唱方面分析了疍歌的音乐形态和艺术特点。冯建章(2019)辨析三亚疍家咸水歌的命名与曲调种类,总结其地域文化特征。

(二)海南疍家咸水歌的整理汇编研究

此类研究聚焦于海南疍歌的收集整理工作。现收录在册的海南咸水歌有百余首,疍歌集主要有《水上民歌》《三亚疍家咸水歌歌曲汇集》和《新编咸水歌歌词》。最早汇编成册的是1998年三亚疍民收集整理的《水上民歌》,共有48首,现展出于三亚疍家陈列馆;疍民郑石喜、冯伍德于2016年编著《三亚疍家咸水歌》;2017年新增17首咸水歌,收录于《新编咸水歌歌词》。

(三)海南疍家咸水歌的文学研究

此类研究着眼于海南疍歌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杨景霞和范秀玲(2019)从文学角度分析了三亚咸水歌的题材类型、创作内容、艺术特征以及功能,指出其独特的拆字、定格联章体的结构特点和赋比兴表现手法,展现了三亚咸水歌的魅力。

(四)海南疍家咸水歌的传播学研究

此类研究主要是传播学视域下的海南疍家咸水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研究。学者分析路径、传播特点,并结合当前疍歌保护与传承的现状,提出相关的建议(宋江东,2018;郭建民,2021)。

综观研究现状,学者多从历史学、民俗学、音乐学和文学角度进行研究,很少从翻译角度去研究,因此有必要引入译介模式研究,探讨海南疍歌的对外译介,分析海南疍歌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和译介受众,从而拓宽海南疍歌的传播渠道、增加新的受众群体、提升海南疍歌的影响力。

二、海南疍歌对外译介和传播的必要性

海南疍歌的保护与传承,关乎文化自信和文化的多样性,不可等闲视之。首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民族精神,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继承这笔遗产则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疍歌的译介和传播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即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海南自贸港的建设,都需要加强文化的对外交流。一些人认为疍民的文化属于落后文化,因为在历史上疍民被称为“贱民”,实则不然。作为疍家文化的载体,海南疍歌蕴涵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如忠孝仁义等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例如,在三亚地区流传的疍歌《二十四孝古传真》,讲述的是古代的24个孝道故事,是对传统文化中孝文化的传承。

疍歌中体现出的神灵信仰,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疍家人长年在险恶的大海里捕鱼讨生活,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环境,他们渴求能得到神仙的庇佑。因此,疍家人有信仰神仙的传统,尤其是海神信仰,如信奉妈祖、龙王等海神。而妈祖信仰也传播到了东南亚地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盛行。鉴于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疍家文化,可以运用文化认同的方式,对蕴涵民间信仰的疍歌进行译介和域外传播,帮助疍歌走向那些拥有共同信仰的地区,并走进外国民众心里,使疍歌成为海南与东南亚地区情感联系的“纽带”,发挥疍歌的文化作用,让疍歌真正“活起来”,而不是作为静态的展览物,以歌词本的形态陈列在博物馆。

其次,海南疍歌自身的传承特点也要求其对外译介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点,海南疍歌也不例外。海南疍歌口口相传、演唱时采用方言,各地区对调声的理解和种类划分也不尽相同,就拿三亚和陵水的疍民来说,居住距离如此近,但他们对疍歌曲调的种类划分都未能达成统一观点。目前,三亚疍家人认为有木鱼诗调、叹家姐调、咕哩梅调和白啰调四大声调;而陵水疍家人则认为疍歌有六大声调(叹家姐调、水仙花調、古人头字目尾调、白啰调、默耳诗调)。海南疍歌的地域性可见一斑。这种地域性,一方面体现出原生态色彩,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其迈向广泛传播的步伐,疍民族群以外的国人都难以理解、感受疍歌传递的内容和精神,遑论外国游客。因此,开展海南疍歌的翻译和对外传播工作,将有助于疍歌突破原有的国内传播圈,走向国际舞台,吸引更多的目光,扩大受众群体,助力疍歌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译介和对外传播也是出于保护和传承的需要。

再者,海南疍歌的跨文化译介传播是人类深入了解其共有文化遗产的客观要求。作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疍歌不仅是地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还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遗产组织、联合国世界文化多样性组织将致力于守护这份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让疍歌能够成功融入世界文化遗产大家族中,并获取世界性资源来推动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就需要借助多模态与多元化的翻译,传递疍歌的文化内涵,引起外国观众的共鸣。

三、基于译介学的疍歌开发

当前,海南省建立了疍歌保护机制,海南省艺术馆设立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明确了保护单位——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和陵水黎族自治县文化馆。在培养传承人方面,形成了以非遗传人为主要力量、以疍家老人为骨干、以社会力量为补充的队伍。传承人队伍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但培养传承人需要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还有可能遭遇断代的情况,因此收集、整理、汇编成集仍是当前疍歌保护的主要手段。这些传统手段,总体上来说,还是单维度、单模态的,除了少数的录音记录,绝大部分还是纸质化的保存。

然而,海南疍歌的音乐表现形式是动态的和多元化的,因而其保护传承机制也应该是多模态和多元化的,不仅需要采用诸如文字媒介等静态手段,还应增加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动态方式,对其进行更系统和全面的记录与传播。从传承方式来看,海南疍歌的译介与海外传播,有助于突破原本单一的传承模式和渠道,建立“多媒体、多模态与多元化”的翻译与传播模式,以引起国外学者、游客与媒体对疍歌的关注,从而带动民俗旅游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实现疍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使疍歌的保护、传承由原来的依靠外界力量的“被动”保护变为依靠自身发展的“主动”传承。然而,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翻译——歌曲译配,涉及翻译学和音乐学,译者需要兼顾文学翻译和民歌翻译的原则,不但要翻译出作为口头文学的疍歌的语言特征、文化意象、地域文化及其与主流文化的关系,还要考虑民歌的特点,处理好疍歌中的节奏、韵律、衬词及方言问题,使所译词达到与原音乐融为一体,做到“可诵、可唱、可听”。

究其本质,传统的收集、记录整理和基于译介与海外传播的开发,都是疍歌的保护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目的均在于实现疍歌的可持续性传承,促进作为地域性文化的海南疍歌与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从而为海南建设文化强省、提升海洋文化传播的辐射力做贡献。

四、“跟着非遗看海南”中

疍歌微视频英文字幕分析

为了更好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南国际传播中心推出了“跟着非遗看海南”和“海外传播官种草海南非遗”系列节目。“跟着非遗看海南”系列微视频于2021年6月在国际传播官网、hi Hainan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小红书、Facebook、Twitter等海内外平台发布。根据官方数据,“跟着非遗看海南”系列微视在国内各平台总观看量超800万次,在国外各平台总观看量近10万次。

首先,对于疍歌的英译,视频中字幕为“Tanka Song”和“Song of Tanka”,“Tanka”音译自疍家的粤语发音。

例1:

原文:我们疍家人 真真是最勤俭

译文:Tanka all are we, industrious and thrifty.

对“我们疍家人”的翻译,译者采用了倒装句,按照正常的语序应该是主语在谓语前,采用主语加系动词加标语的句式,即“We are Tanka”,译者将表语“Tanka”置于句首,起到强调的作用,并增添了“all”,同样是为了强调,突出了疍家群体的身份。对后半句的“真真”用来表示强调的口语化的表达,译者采用的是用两个表示节俭的英文词“industrious”和“thrifty”,而不是用程度副词,如“truly”或者是“really”。

例2:

原文:每日都捉渔 海味换山珍

译文:Catching fish daily, delicacy upon delicacy.

这两句歌词的翻译,采用了英文中押头韵的方法。头韵(Alliteration),又叫“head rhyme”,指单词的首字母发音相同,即在一组词,一句话或一行诗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首辅音、元音或辅音—元音组合相同。作为英语的语音修辞手段,押头韵是为了体现英语的音乐美。译文中,“daily”和 “delicacy”两个单词都是以辅音“d”开头,押了头韵,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另外,原歌词中的“海味”和“山珍”是近义词,指的是美食,译文中没有用两个近义词,而是重复了“delicacy”。这样的翻译策略加强了译词的韵律感。

例3:

原文:晚上船出海,三更半夜都未睡

译文:At night we set sail, by dawn still at sea.

这句歌词的原文是较典型的汉语句式,前半句省略了主语“我们”,再加上为了歌词的押韵,省略了谓语“驾船”或“乘船”,在翻译前,需要弄清楚原文的含义,前半句歌词完整的表达应该是“我们晚上驾船/乘船出海”。针对这句歌词,译者采用增译法,增加了主语“we”,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译者对下半句歌词的翻译非常灵活。首先“未睡”并没有直译为“do not sleep”或和睡眠直接相关的表达,而是用“at sea”,刻画出疍家人深夜还在海上劳作的场景,并且“at sea”与上文的 “set sail”形式对仗,读起来有一定的韵律感。另外,关于四字格“三更半夜”的翻译,译者采用意译法,用“by dawn”,意思是“直到黎明前”来替代“midnight”午夜的意象。

五、结论

海南疍歌既是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也是十分宝贵的民歌音乐、南海音乐与历史遗产,为研究南海的历史、民俗文化、海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史料。提高对海南疍歌的关注度和广度,需要学者与决策者整合既往研究成果,着眼全球视野,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来认识欣赏、保护传承海南疍歌,走出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创新传承与全球传播相结合的新道路。

海南疍歌的譯介输出是文化走出去战略下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举措,它突破了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维度、单模态的保护传承模式,是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多媒体化保护传承模式的有益尝试,也是实现海南疍歌人文价值、艺术价值与遗产经济价值的新渠道。对外译介视角有利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地化+全球化”保护传承新模式,有利于本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互动,在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与适度开发,将“保护传承”与“开发传承”、人文艺术价值与社会经济价值统一起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EB/OL](2021-05-24)[2021-12-9].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21194.htm.

[2]缑斌.论民歌翻译的学科定位、历史现状及其策略[J].交响,2009,28(04):68-71.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4]谢天振.译介学[M].增订本.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5]薛范.歌曲翻译探索与实践[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王伦(1989.4-),女,汉族,海南三亚人,三亚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咸水歌译介三亚
一曲咸水歌,一方水土情
郭锦生编著《榄核咸水歌》出版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广西北海疍家咸水歌的价值及其翻译效益探析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海南三亚之旅
『贵州小三亚』——罗甸
Song of Salty Water
三亚的海
三亚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