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中轴线设计浅谈

2023-03-03王敏李彬杨安杰

城市设计 2023年4期
关键词:城市设计

王敏 李彬 杨安杰

摘 要

城市中轴线是城市轴线中起总体结构性空间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本文探讨了城市中轴线的概念与基本模式,分析了典型城市中轴线的发展模式,总结了城市中轴线设计的要素,结合延安北部新城城市中轴线的设计原则、空间序列、功能布局、空间形态、风貌控制、交通规划、节点控制、景观设计等内容,对城市中轴线的建设进行了研究与讨论。

Abstract

The urban central axis is a linear spatial element that plays the role of controlling the overall structure in the urban axi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basic mode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analyzes the fundamental mode of the typical urban central axis, summarizes the elements of urban central axis design,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entral axis in terms of the design principles, spatial sequence, functional layout, spatial form, style control, traffic planning, node control, and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of the New City in northern Yanan.

關键词: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

Keywords: Urban Central Axis; Urban Design; Central Axis of the New City in Northern Yanan

0 引 言

中轴线作为传统构图法则,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所蕴含的秩序、对称、均衡和序列等美学原则,不仅符合传统的审美标准,也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启示。城市中轴线的设计方法作为一种空间架构方式,是建构城市整体空间形态和确定空间模式的关键手段,因此,认识中轴线、解读其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中轴线设计手法与规律,具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的建设,既有乌托邦式的浪漫情节, 也具有理性的规划思路,是对未来城市中轴线设计建设的一次探索与研讨。

1 城市中轴线概述

1.1 城市中轴线的一般概念

城市轴线一般可以归纳为广义和狭义的城市轴线。广义的城市轴线不仅包含城市线性空间要素,还包括意识上、文化上的城市生长方向。狭义的城市轴线就特指城市线性空间要素。

城市中轴线是城市轴线中起总体结构性的空间驾驭作用的线形空间要素[1]。城市中轴线是城市空间布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城市中扮演着组织和控制城市空间的角色, 成为城市空间的结构骨架。通过巧妙地串联起城市交通、景观以及用地功能等系统,中轴线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处于城市形态结构组成中的支配地位,还兼有其他重要城市功能。通过理性逻辑设计出的城市中轴线,不仅能够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吸引力,更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1.2 城市中轴线的空间形态模式

城市中轴线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分类。从规模上看,城市中轴可分为整体中轴线和局部中轴线。从轴线的具体性质而言,可以分为政治中轴线、经济中轴线、交通中轴线、绿化中轴线。从城市功能布局上来看,城市中轴可分为发展中轴线、功能中轴线及景观中轴线。发展中轴线具有交通走廊的特性,沿线形成各种功能区段和节点。

本次研究主要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对城市中轴线进行分类。空间形态是城市中轴线最本质的表现形式,也是城市物质形态与文化意识的重要反应。据此,城市中轴线可分为实体中轴线、空间中轴线及实体与空间交融的混合中轴线, 如图1 所示。

在中轴线中部构筑建筑,营造多进城市空间院落,借空间递进之力,塑造浓厚仪式感, 以中部建筑布置两侧建筑群体,塑造城市空间格局的中轴线,称之为实体中轴线。城市实体中轴线带有强烈的功能性和庄重氛围,例如北京传统中轴线;反之,用空间场所完全开敞地处理中轴,淡化城市中轴线的实体空间,我们称之为空间中轴线。空间中轴线更加开放,更易感知,以开敞的形态拉结两侧的建筑群,形成城市中轴线,能显著增强城市开放性,如华盛顿国会山中轴线。随着对城市中轴线的深入研究,混合式城市中轴线也逐渐在新城的建设中崭露头角,它既有实体轴的空间仪式感,也拥有较强的城市开放性,如广州传统中轴线更新、西安传统中轴线更新等,这种混合的城市中轴线更易得到决策者的青睐。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就是典型的城市混合型中轴线。

2 中外城市中轴线的建设研究

本次研究以唐子来教授对城市轴线的分析方法为手段,从空间形态、空间序列、功能分布、交通组织、节点等方面[2],对中外不同城市中轴线进行解读分析,以求归纳出相应的规律, 为城市中轴线的建设提供相应的设计方法。

2.1 中外城市传统中轴线发展研究

2.1.1 不断生长更新——西安中轴线空间形态的演化

据研究,中国先秦时期的都城,或整体、或局部、或单体建筑已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中轴线布局。两千多年前的《周礼·考工记》中“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为历代都城的建设提供了理想的范式。

西安历史悠久,城市建设经历了周、秦、汉、唐、明、清6 个在中国城建史具有代表意义的时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即汉长安、隋唐长安城和明清西安城,这些城市的建设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堪称楷模,是最典型的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模式。明清西安城的格局奠定了如今西安的城市中轴线大的骨架。1912 年至今,西安中轴线在明清中轴线的基础上在南北向上有了大幅度的扩展。

民国时期,满城的拆除使得西安城市空间又连成一体,西安城市中轴对称格局得以复现, 钟楼又成为城市居民意识上的中心;而东大街的修建,强化了西安东西向交通格局,也使得城市商业中心向东偏移;西安火车站的建立促进了西安老城东北片区工商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城市中轴线在南北方向上得以延伸。20 世纪70 年代末,小寨大学城建立;80 年代, 西安电视塔建成,南向继续延伸[3]。2005 年“皇城复兴计划”的提出,加快了中轴线的进一步发展,为西安的中轴线老城复新提供了有效方案。大唐芙蓉园、环城墙公园、唐长安城墙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大唐西市、大明宫遗址公园、南门改造提升等项目的完成,不断地呈现出中轴线厚重的文化属性。行政中心北移, “古新分治”城市建设理念的实践,西安北客站的建成,也加快了中轴线的北拓进程,最终发展成了如今空间形态混合、序列丰富、功能复合、不断生长更新的西安城市中轴线。这条中轴线全长25 公里,北起泾阳大地原点,南接秦岭终南山子午岭,它是连接西安传统文化、现代文化、生态文化的原生脉络,承载着西安城市记忆最重要的空间实体。

西安城市中轴线的构建旨在保留原有物质功能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上,集中展现西安的城市面貌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从北向南依次串联了对外枢纽、行政中心、总部基地、历史之源、都市之心、城市之窗六大功能节点,成为西安“山、水、城”结构中最重要的城市“龙脉”,如图2 所示。

2.1.2 巴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

巴黎的轴线是在不同的时期逐渐形成的, 经历了从皇家御道转化为市政大道的过程。巴黎中轴线始于17 世纪香榭丽舍大街的开辟,从市中心向西延伸成一条线,巴黎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都在这条中轴线上。这条轴线始于卢浮宫, 以香榭丽舍大街为基线延伸,贯穿了凯旋门、杜乐丽花园、协和广场、戴高乐广场等多个著名城市地标。这条轴线是巴黎城市轴线中最主要的一条,巴黎很多道路也由这条轴线向外延伸。

巴黎中轴线的建设经历了巴洛克模式萌芽、形成和改良等阶段。在16—18 世纪的萌芽期, 较窄的皇家御道逐渐被拓展成林荫大道及大街; 18 世纪后期,笔直中轴线连接不同的城市广场, 从广场发出对角线街道,形成覆盖全市的巴洛克式布局,中轴线空间改造,突出整体空间视觉效果,提升城市环境和交通效率;在19 和20 世紀, 巴黎城市中轴线在不断改良中成长。

在传统中轴线上,不断发展生长的城市中轴线具有很强的城市记忆与文化,同时,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较强的生命力和灵活性。罗马城市中轴线的引入,为城市塑造了清晰的结构,紧密联系城市各部分,提升了整体形象。巴黎、巴塞罗那、柏林等城市的中轴线在城市的整体结构发展与更新中都起到了强大的驾驭作用。西安传统中轴线不断生长,成为城市的“龙脊”。北京、南京、成都、广州等也有类似的情况。

传统中轴线整体空间形态由封闭走向开放, 空间序列不断丰富,有大尺度的城市野心,也有小尺度的人文关怀。传统城市中轴线是人类社会不断积累的智慧结晶,是城市、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艺术载体。新城的中轴线建设者应从传统中轴线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理解城市的发展规律,作出适宜适度、形态完整、有序生长的中轴线规划。

2.2 中外城市新城中轴实例研究

2.2.1 广州珠江新城中轴线

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南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全长12 公里。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广州新中轴线北段有4 个重要节点,分别是核心商务区、海心沙、海心桥、广州塔(广州新电视塔)。北部“山水城”自成一格,强调宜居和生态;广州新中轴线南段则主打“花城绿轴”牌,定位为“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并分为五大功能区。从2000 年开端,这一脉广州中轴,以全长12 公里、直线无遮挡、全国300 米以上大厦最密集板块(珠江新城)等重要构成要素,形成了兼具美感与现代感的城市天际线。这一中轴线建设成为国内新城建设的里程碑[4]。

2.2.2 澳大利亚堪培拉中轴线

1908 年,澳大利亚国会决定选址建设新城堪培拉为首都。1912 年,澳大利亚政府组织了一场国际性的首都规划设计比赛,美国建筑师格里芬的方案脱颖而出,成为最佳方案。然而,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直到1927 年才正式建成并迁都。堪培拉是一座完全按照规划建设的城市,其中轴线是格里芬规划的杰作。

堪培拉城市轴线的设计注重城市景观的营造,其中最为核心的是金斯大街、联邦大街所包围的三角形核心区。3 个角点分别为首都山国会大厦、城市山首都塔和政府大厦。正对国会大厦,以国会山和格里芬湖对岸的伦伯布兰斯自然公园为端点的景观轴线更是格里芬设计的得意之作。此外,堪培拉还有联邦大街、北伯恩大街、阿德莱德大街等几条重要的城市轴线,共同构成了堪培拉独特的城市形象。

新城中轴线的设计是一件充满挑战的事情, 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命脉,不能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不顾城市发展规律,盲目贪求规模,应该追求连续性和生长性,才能在不同时期都能与城市的现状相协调,从而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不顾城市客观需求,乱用大尺度的城市中轴线是特别危险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亚虽然以城市中轴设计而闻名于世,但经济政治条件不匹配、交通不便利、城市功能隔离、社会阶级分化严重,中轴线最终成为城市的一道“鸿沟”。印度第二大城市昌迪加尔,也因巨大的城市中轴尺度,导致城市、人、自然过于分离,缺少城市活力。在国内,新城的中轴建设也经历了不小的教训:厄尔多斯新城中轴线、天津滨海新区中轴线、大同新城中轴线等,都面临着人口、经济不匹配的困境。新城中轴线规模过大、空间单调,与城市发展不匹配,最终会成为城市的消极空间,影响城市的公共性和生命力。

2.3 城市中轴线的设计方法研究

从城市传统中轴线及新城新建中轴线的实例研究(表1)中,我们对中轴线的整体结构有了一定的认识。针对不同城市情况制订适度适宜,且有生长性的城市中轴线规划,是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先决条件。注重城市中轴线整体结构的把控,是增加城市公共性和生命力的重要一环。

(1)空间形态,注重实体和空间轴线的相互混合,创造既有大尺度的城市礼仪空间,也有小尺度的市民生活空间。警惕过于空旷、割裂空间的城市中轴线的出现。

(2)空间序列,有序地进行节奏的把控。从开端区、过渡区、高潮区、结束区四大区域, 进行空间序列的展开。开端区有较强的城市标识性,建筑或山体是常见的方式。过渡区营造城市广场、公园等空间,提供市民交流空间。高潮区多以重要文化建筑或文化建筑群进行空间营造,形成城市的精神内核。结束区,需要考虑城市的生长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结束区, 更多的是以城市的展望或升华为目的,是城市中轴线未来发展的生长点。当然城市中轴线的延伸,会形成多个过渡区和高潮区,从而形成秩序井然、节奏鲜明、富有活力的城市中轴线。

(3)功能布置,更加注重复合性。成熟的城市中轴,往往串联了多种城市功能(行政、公园、文化、体育、商业、自然等),集合了城市不同功能核心,成为城市的“脊梁”。

(4)交通组织,决定了中轴功能布置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种形式:交通外置,中轴内侧发展;交通内置,中轴功能两侧发展[5]。交通外置是现在新城中轴线设计较为常见的交通组织方式,它具有中部较为宽阔的景观视野、便捷的交通优势。但是同时,中部景观可达性差, 容易形成城市两侧隔离。交通内置,城市轴线两侧拉结力更好,但容易造成交通拥挤。城市中轴线的设计要根据需求灵活地进行交通组织。

(5)节点的设置,由两种主要形式构成: 建筑、场所(人文、自然)。建筑节点,更具标志性和功能性。场所节点,注重公共性和体验感。节点的设计是空间序列营造的重要反映。根据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要选用不同形式的节点。

3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城市设计

3.1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设计背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是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圣地,“延安精神”在当下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中国城市化进程推进,传承红色薪火的延安老城在三山两河的自然环境裹挟下发展缓慢,日益饱和的城市用地与急速增长的城市人口所产生的矛盾难以缓解。

2012 年初,在城市发展困难的客观条件下,国家批复了延安市平山造地的新城建设计规划, 延安北部新城作为新城建设计划的核心节点最先被提上日程。随着当地政府部门与规划设计师对延安北部新城的设计日益完善,赵元超老师带领设计团队对新城的中轴线进行了新一轮的设计与梳理,确定了延安北部新城的风貌传承、空间序列、功能布局、空间形态等内容,为新区未来的城市建设定下了基调,最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征的新城中轴线空间,如图3 所示。

3.2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设计原则

3.2.1 延续文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贺敬之

不同于一般城市的新城建设,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其老城之内留存有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宝塔山、杨家岭、延安大会堂都是延安革命的记忆与历史的印记,其中宝塔山更是几代中国人民所向往的朝圣殿堂,也是延安老城的制高点,更是城市文脉的中心。新城中轴线的设计中正是以宝塔山作为老城轴线延伸的起点,一路向北确定了新城中轴线的定位, 在文脉传承中与延安老城达到了空间与时间上的巧妙统一。

3.2.2 因地制宜

陕北山区地貌沟壑纵横,湿陷性黄土的地质条件对城市建设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平山造地会在城市土地中自然地形成填方区与挖方区, 挖方区土质常年沉积性质稳定,填方区虽几经压实,但仍存在一定的地质风险,在新城的整体规划建设中,合理利用挖方区开展建设、填方区设立开放公园是因地制宜的最佳选择,如图4 所示。

3.2.3 传承风貌

在城市设计伊始,设计团队对延安城市的发展沿革作了详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作为圣地延安的新城,城市风貌不应是全盘西式的现代主义新城,而是应在传承文脉的设计原则指导下, 城市风貌运用适度适宜的设计手法,向黄土高坡、延安老城、历史遗产致敬,新城风貌应具有在地性,与历史文脉、革命精神一脉相承。

3.3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的空间序列

中轴线的空间序列设计是构筑城市空间的重要手段,城市空间序列的节点由开端、过渡、高潮、升华等部分組成,收放有秩的空间序列才能形成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场地北高南低,北端作为中轴线的开端,是城市制高点,应以新城核心功能为主,因此在规划设计中,将会议中心及行政中心放置于北端,统领新城中轴线的城市基调。在城市设计中,这两组建筑也采用院落布局及坡屋顶的建筑构成形式,对应老城的城市文脉。中轴线的中央区域因存在大量的填方区,将中轴线的中央区域全部作为市民公园进行建设,作为城市空间的过渡,让城市空间在封闭与开敞中取得自然的平衡。中轴线的高潮部分则在南侧,设置博物馆、大剧院、全民健身中心的文体娱活动组团, 与北端较为严肃的行政区块形成对比,同时也用城市开放的广场系统和局部打开的城市公园延续了市民公园的景观和市民活动路径。在中轴线的升华部分,也即最南端是延安老城的宝塔山,她是延安历史的印记,也是新城发展的灯塔与地标,时间和空间在此交汇,闪耀出了属于现代延安和古老延安交相辉映的光芒,如图5 所示。

延安北部新城的空间序列秩序井然,因地制宜,收放自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延安新城的发展方向与城市格局,很好地回应了自然条件与城市文脉传承的设计命题。

3.4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功能布局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作为新城建设的开端, 是城市标志性空间的复合,中轴线由北至南依次为延安会议中心、延安市行政中心、延安市人民公园、延安市博物馆、延安大剧院、延安新区文化公园、延安全民健身运动中心、宝塔山,涵盖了市民行政、休憩、博览、演艺、运动、山水景观的几大核心复合功能。各功能区块通过中轴线紧密联系,形成了极具标志性的中轴线城市形态。

3.5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空间形态

中轴线空间属于一种特殊的城市公共空间, 具有开放性、序列性、标志性的特征,城市中轴线与公共空间的结合,丰富了中轴线的空间形态,通过空间与实物、场所与建筑的复合模式设计,形成和谐统一的空间关系。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的空间是由公共生活构成的具有标志性的空间形态,在因地制宜的原则下,通过巧妙设计构成了复合式的城市中轴生态。新城中轴线的城市空间以广场、建筑进行组合,形成了富有节奏的空间联系,两组标志性建筑之间也以开敞的城市广场相互连接, 开拓了城市空间的尺度,组成了庄严有序的城市空间形态,创造了较强的空间节奏特征。

新城中轴线的整体建设中整体城市北高南低,中轴线制高点为延安市行政中心主楼,突出了行政中心的空间核心地位,与宝塔山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中轴线的南北两极,其余主要城市标志性空间设置限高,控制城市竖向空间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天际线的设计,中轴线的主要城市节点都能够与老城的宝塔山与新城的行政中心进行呼应,如图6 所示。

3.6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城市风貌控制

城市中轴线的城市风貌直接影响着未来城市整体发展的方向,延安新城中轴线的城市风貌充分体现了地域性的设计原则,以延安本土建筑母题为设计出发点,提取城市生成要素, 以黄土沟壑、老城坡屋顶、传统窑洞、院落空间等要素生成城市建筑形态。其中,延安市行政中心、延安大剧院、延安会议中心是将中国传统坡屋顶建筑和窑洞元素重新排列组合,生成了丰富而富有传统风味的城市建筑空间形态; 延安博物馆、延安市人民公园则由黄土沟壑与地坑窑洞等要素进行设计重构。城市风貌的总体设计体现出了延安人文文化的悠久传承与自然景观的宏大壮阔,城市风貌的控制是在地的, 是与延安城市精神的充分融合。

3.7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交通规划

城市中轴线的主要要素之一就是道路。作为城市脉络的主要构成,道路在城市中轴线上与城市中的主要标志性空间相结合,作为城市流线的主动脉,既保证了城市标志性空间的可达性,也保证了城市标志空间的视线连通性。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的交通组织沿城市主要标志性空间由北至南延伸,中轴线采用在交通走廊之间发展的模式,城市景观视野开阔, 交通分流良好。因平山造城的地质因素等原因, 新城的交通设计并未采取立体化的发展模式, 人车流线相对扁平化,使得中轴线的城市节点可达性不够强,但适当的城市街区划分让中轴线区域城市尺度相对宜人,在中轴线北部市民广场特意增设了两条南北向交通流线,将街区的尺度压缩至300 米以内,塑造了适宜的城市中轴线尺度。

3.8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节点设计

新城中轴线的节点设计是城市设计落地的重要控制点,赵元超老师团队有幸参与了中轴线中的三处重要节点空间的设计,其中延安市行政中心及延安大剧院最终落成,成为新城城市空间的标志性建筑。延安博物馆的设计虽未落地,也对新城中轴线的核心节点设计提出了自己的理念。

1)延安市行政中心。

延安市行政中心为新城中轴线建设的起点, 是城市中轴线的北端制高点,整体建筑以中国传统院落的空间形式工整地锚固于大地之上, 坡屋顶的传统建筑形式与周边山峦起伏的山势形成对应关系,很好地诠释了延安老城的城市风貌。

行政中心的复合式功能决定了其应当以建筑群落的方式自然生长而出,建筑通过院落空间收放自如地串联成一个整体,巧妙地避开填方区,将大部分功能空间放置在挖方区上,保证整体建筑的安全性。由于其在中轴线上的重要地位與功能所具有的严肃性,行政中心采用对称式的布局方式,自身轴线与城市中轴线叠合,按照功能关系划分为南北两区,北部相对内向,为政府主要办公空间,南区相对开放, 为市民服务中心等。整体建筑群落随场地标高由北至南渐次降低,凸显了行政中心主楼部分的庄严性与肃穆性,南区市民中心为半地景建筑,其屋面连通了周边建筑的二层,也成了市民休憩活动的天然场所,如图7 所示。

建筑群落除主楼外皆采用亲民尺度,以五层左右为主,消解了行政主楼带来的严肃感, 让政府办公空间与民众活动空间达到了和谐的统一。通过周边景观绿化辅助,坡屋顶掩映在树影之间,用现代的建筑手法诠释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感受。

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与气候特色哺育出了极富创造力与艺术性的窑洞建造形式,行政中心的建筑立面吸收了传统的窑洞元素,在各个建筑单体中作为主要出入口的建筑母题,成为了点睛之笔。建筑及周边场地成为了一个亲民的城市空间,立面材料以延安当地青砖为主, 辅以石材,凸显了浓烈的地域化风格。

2)延安市博物馆。

城市中轴线与城市其他轴线的交汇往往是城市节点中的重要空间,延安博物馆的用地正是城市中轴线与城市绿轴相互交融的场所,场地北侧因全部地处填方区,同时也需要在行政中心南侧为市民活动提供大量的广场空间,故在设计中作为市民公园整体建设。博物馆的用地地处大面积挖方区,天然成为了城市重要节点建筑的孵化场所。

场地地处新城中轴线的中央区域,由于周边景观开阔,建筑的形态应具备较强的标志性, 并与自然环境进行亲密的对话。为展示环境的纯粹性,建筑以简单方正的“巨石”为设计概念, 呼应陕北地区的地形地貌,让市民感受到建筑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和谐统一,如图8 所示。

延安博物馆共分三大功能空间:历史馆、规划馆、展示馆。博物馆建筑并未简单地自我封闭,整体纯粹的建筑体量之下,通过对延安老城城市走向的抽象提取,在巨石形态中开放出了一条博物馆内街,打通了东西景观轴线的空间关系,同时自然而然地将博物馆的三大功能空间进行了划分。博物馆内街完全向市民开放,仿佛如一条自然生成的峡谷一般,引导参观者进入其中,内街也将周边的环境景观导入了场地内部。在博物馆内街的二层和三层,架空的通廊也通过室外将博物馆的观览流线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

在城市公众界面上,博物馆的建筑立面设计结合延安地形形态,以黄土高坡的原始地貌为设计原型,采用艺术混凝土粗犷的材质特性, 与延安当地的环境特色相得益彰,并结合博物馆的功能特性,立面开窗简洁,增强博物馆的整体性与标志性。而博物馆的内街部分,用折线的玻璃幕墙处理内部空间,让博物馆的内街空间延伸感增强,扩大了空间尺度感,整体内街也宛如水晶矿石的内壁,晶莹通透,展现出了现代博物馆的建筑光辉。

3)延安大剧院。

延安大剧院的用地紧邻博物馆南侧,与博物馆用地共同构成了延安北部新城的文化活动中心,两座建筑通过环境广场相互联系,形成了良好的视线可达性,在轴线局部创造了收放有秩的城市空间形态。

大剧院用地核心空间为挖方区,周边辅以部分填方区。采用因地制宜和整合功能的设计原则,大剧院的城市形象宜整不宜分,建筑周边设置开放性广场,总体布局功能分区明确, 主入口面向入口中心绿化广场,便于剧院人流集散,也将大剧院的室内空间与室外广场空间进行了有机的串联与叠合,如图9 所示。

延安大剧院涵盖了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厅三大观演核心空间,建筑形态一体成型,屋面采用坡屋顶的形式,呼应城市整体文脉。屋面由歌剧院顶部突出的台塔为制高点,向四周自由延展流动,在建筑基座之上形成了壮阔的坡屋顶形态,宛如奔腾的黄河水冲刷而下,又如女娲补天般地在城市中轴线中重塑了一座山峰。建筑近人尺度的立面充分呼应了延安当地的自然特色,采用黄土色艺术混凝土构成立面元素,整体艺术混凝土在竖向范围进行了从粗糙到细致的处理,重塑了延安山体经过千万年来沉积所形成的自然形态,无论是在亲人尺度还是城市空间尺度中,都能体现出黄土高坡特有的自然特色。同时,立面建筑形态也采用了窑洞元素对城市文脉进行回应,凸显了延安地域性特色,如图10 所示。

延安大剧院的内部空间实际上也是对城市空间关系的延续,面向主入口广场的公共大厅空间延续了室外的艺术混凝土材质,打破了室内外的空间界限,用六道传统大拱组成了大气磅礴的入口空间,巧妙地将大剧院、音乐厅、戏剧厅功能进行了串联,体现出了强烈的城市地域特色和艺术价值,通过光线、材质、色彩的对比,运用结构主义装饰手法,烘托出了大气、典雅、美观的空间气质,获得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高度统一。

3.9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景观设计

因为平山造城所形成的自然填挖方区,新城中轴线的城市景观不是单纯的华盛顿式大尺度的景观绿化轴线,也不是西安式的主街加建筑组团式的中轴线,而是一种全新的、因地制宜的景观设计方略,即充分利用填方区开发城市公园系统,在挖方区适当增大城市开发容量, 辅以部分景观绿植。从新城的北端山体开始, 在轴线中段大填方区设置城市公园,最终将所有城市景观归于南端的宝塔山,这种开发策略让整体中轴线的景观设计有收有放,形成了富有自我特色的城市复合型景观生态系统,创造出了“青山环抱,绿脉纵横”的整体景观格局(图11)。

4 结 语

延安北部新城中轴线的建设成功驾驭了新城的空间结构,补充了城市完整的中轴线系统, 充分体现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高超技艺,创造了庄严性与开放性具备的城市空间关系。城市尺度大开大合,节奏鲜明,既有城市文化的宏大叙事,也有与民同乐的开放与自由,是延安传统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表达。延安新城城市中轴线,北起群山之脚,南至宝塔山,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贯穿着历史与未来。宝塔山作为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更是革命圣地的象征,

矗立于新城中轴线的南端,见证着延安的光荣革命史。新城中轴线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延安相遇,承载着延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不仅记录着过去的历史,更预示着圣地延安更加美好的未来。

经过全面研究,我们发现中轴线手法是一种重要的空间架构方法,也是解读和赋予城市意义的经典设计。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 城市规划面临挑战:如何避免千城一面的粗放式规划?如何摒弃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城市中轴线的研究可为我国新城规划提供部分指引。然而,其内涵和适用性仍有待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应对新城市中轴线建设中所面临的尺度巨大、缺乏活力等问题。只有对城市中轴线等重要设计手法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探索,才能推动新城规划设计领域更加理性、科学、高效的变革。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王建國. 城市传统空间轴线研究[J]. 建筑学报, 2003(5):4-7.

[2] 唐子来, 张辉, 王世福. 广州市新城市轴线: 规划概念和设计准则[J]. 城市规划汇刊, 2000(3):1-7.

[3] 林树森. 广州城市新中轴线[J]. 城市规划,2012(6):9.

[4] 李晨. 西安城市中轴线空间序列演变与发展研究[D]. 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5] 胡峰. 城市中轴线及其规划研究[D]. 上海: 同济大学,2006.

SYNOPSIS

Brief Introduction of Urban Central Axis Design:

Taking the Central Axis Design of the New City in Northern Yanan as an Example

Min Wang, Bin Li, Anjie Yang

As a traditional composition rule, the central axis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the history, and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as a spatial architecture method is the key means to construct the overall spatial form of the city and determine the spatial pattern. The authors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New City in northern Yanan, which is an explor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future citys central axis, with both a utopian romantic plot and a rational planning idea.

1 Overview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The urban central axis is a linear spatial element that controlling the overall structure in the urban axis. It plays the role of organizing and controlling urban space in the city and becomes the structural skeleton of urban space. By cleverly connecting urban transportation, landscape, and land use functions, the central axis provides strong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study classifies and summarizes the urban central ax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form, and divides the urban axis by a solid central axis, a spatial central axis, and a mixed central axis that blends entity and space, which has gradually emerg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ities, with a sense of spatial ritual of the physical axis and a strong urban openness.

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Based on an intensive study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design of Xian, Paris, Guangzhou, Canberra, and other important citie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summarizes several major points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design, including spatial form, spatial sequence, functional arrangement, traffic organization, node setting, etc.,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points that an excellent urban central axis should have.

3 Central Axis Design of the New City in Northern Yanan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central axis design of the New City in northern Yana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entral axis design of the New City from the aspects of spatial form, spatial sequence, functional arrangement, traffic organization, node setting, cultural context inheritance, landscape greening, etc., and utilizes the design techniques of actual cases corresponding to the design concept of the central axis. From the level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design, this paper also re-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nodes of Yanan Administrative Center, Yanan Museum, and Yanan Grand Theater and the city.

4 Rethinking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Design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central axis design of the New City in northern Yanan,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central ax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spatial architecture, and is also a classic design that interprets and entrusts meanings of the city. The study of the urban central axis can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the planning of new cities in China. However, its connotation and applicability still need to be studied and discussed in more depth, so as to cope with the problems of huge scale and lack of vitality fac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entral axis of new cities. Only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mportant design techniques such as the urban central axis can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new cities to be more rational,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猜你喜欢

城市设计
城镇宜居环境建设研究
浅谈弥合城市断裂带的可实施性意见
试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下的滨海地区城市开发
基于城市设计视角的建筑遗产文化价值构成及评估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城市资源特色控制与详细规划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