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
2023-03-03赵元超蒋超张鹤
赵元超 蒋超 张鹤
摘 要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都经历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其中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形成了一对显要矛盾,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已经成为城市更新中的关键课题。本文以西安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为研究基础,结合西安火车站及周边地区更新改造的项目实践,分析阐述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为目标的城市设计相关方法。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many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have undergone large-scale urban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Among them, there is an obv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citi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urban renewal.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 in Xia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the relevant methods of urban design aimed at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ject practice of the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of Xian Railway Statio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设计方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Keywords: Urban Renewal; Urban Design Methods; Protection and Re-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0 引 言
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突破60%,快速城市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与此同时,城市建设总量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对于快速城市化建设仍然缺乏一套成熟且完善的调控机制,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举例来说,很多历史文化名城都经历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和改造,其中旧城改造和历史文化保护之间形成了一对显要矛盾,建设性破坏问题屡见不鲜,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的古迹、遗址都已经不复存在,所以城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已经成为城市更新中的关键课题。
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文化保护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化过程,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理念、理论和方法也随着经验的积累而不断更新。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在对于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与利用方面, 不乏大量优秀的实际案例,但是也要意识到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均衡,主要体现在许多地区对于城市更新的认知较为片面,盲目追求假大空,没有很好地将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同时,对于城市更新的方法还没有产生广泛而统一的标准。基于以上问题,本文在对我国目前城市更新的现状和相关案例研究的基础上,以西安火车站及周边地区更新改造项目的实际经验为引导, 结合西安的城市发展背景,逐层分析项目中运用的相关城市更新理念与方法,并提出相关结论,以期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并对类似的更新项目提供有利的借鉴。
1 西安火车站及周边区域概况
西安火车站始建于1935 年,早期是一座大屋顶歇山式仿古宫殿型站房。1985 年原址扩建为带有双层挑檐的现代化车站,也属于西安近现代保护建筑。随着陇海铁路线的建立,临近西安火车站的城市区域成为二十世纪西安最繁华的商业区,然而铁路线以北地区原本规划为城市的仓储区,由于铁路线的隔离,限制了西安北部城市的发展,逐步形成脏乱差的棚户区, 成为著名的“道北”地区。即使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里依然是城市发展落后的代名词。
同时,西安站的城市区位十分特殊,其位于西安明城墙与大明宫遗址之间,受限于“道北”地区的阻隔,西安明城墙内繁荣的城市景象与大明宫遗址周边破败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因此,從某种意义上说,西安火车站成为城市北跨发展的桎梏,并且无论是车站本身的候车环境还是车站规模都已满足不了城市日益发展的速度和水平,西安站改扩建已是迫在眉睫。
2014 年,随着西安站改扩建工程相关政府批复文件的发布,西安火车站及周边地区终于迎来了整体更新改造的契机。
2 对西安火车站周边地区的研究
2.1 城市背景研究
将唐长安城与西安主城区地图叠加(图1) 后可以看出,明城墙范围包含唐长安宫城、皇城的大部分区域,局部范围位于南起大雁塔, 北至大明宫的轴线位置之上,即“盛唐轴线”。从明清时期开始,明代城墙逐渐取代原有的城市规划格局,弱化了轴线对城市街道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安车站建立后,正对车站的解放路成为城市的主要街道。
西安市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已经开始对大明宫遗址进行考古勘察与发掘,考古成果均未直接对外展示。直到2005 年,借由西安市提出的唐皇城复兴计划,大明宫遗址公园的建设计划才提上议程,直至2010 年最终建成[1]。大明宫遗址的复原对于修复“盛唐轴线”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西安火车站的“道北”现状却成了轴线打通最后的阻碍。如何疏解历史轴线与城市片区的现状问题,延续历史文脉,成为破题的关键所在。
2.2 大明宫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西安站改扩建用地布局位于明城墙与大明宫周边文物限高范围内。由于南侧有历史建筑站房,因此要采取保护整体外观的更新策略;而根据改扩建的规划要求,还需要在铁路线以北面对大明宫的区域新建北侧站房与高架候车厅,新建建筑范围正位于大明宫遗址24m 限高范围内。正因如此, 新建筑与大明宫遗址周边的风貌如何做到协调,是本次改扩建的重点之一。基于此种契机, 引申出了对于大明宫遗址公园周边城市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考,即从城市发展的视角,利用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指导历史文化遗址周边的城市更新改造,在此基础上对重点地块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相关设计方法,对于城市的长期可持续、有机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且必要的[2]。
大明宫遗址周边缓冲区范围内涉及城市更新区改造、开发建设、专项治理、文物保護等多类项目,亟须在保护大明宫遗址的前提下, 寻求整合城市空间环境建设、优化相关要素系统的方向,以实现“宫站城一体化”为最终目标, 将该区域的发展契机导入可持续的良性发展循环。 同时,借由西安火车站改造提升之势,完善商圈功能,形成以商贸服务、文化产业、旅游配套等功能为主的一流交通运输商业综合体, 整合南北城市功能。
基于《大明宫遗址缓冲区建设高度控制专项规划》中对于遗址周边缓冲区的限高规定, 我们作了对大明宫周边城市设计的研究,并形成了基本的设计导则。
1)天际线控制。
强化遗址周边已有建筑的形体,使新建的人工构筑物与之和谐共处。在上位规划基础上对建筑控高进行调整,将建筑高度进行错落布置,形成一定的视觉空白区。通过远、中、近景的合理布局与映衬,强调景观的层级关系。
成组团布置高层建筑,彼此之间保持距离或以开放空间隔开,避免出现天际线的“平台效应”(benching effect),增加“天空暴露面” (sky exposure plane),形成“实—空—实—空” 的韵律感,以避免出现大片的建筑阴影,保证室外环境的舒适性。
可通过一座或几座大体量建筑起到重音和强烈符号的作用,吸引和聚集人们的注意力, 将零散的部分聚成整体。
2)优化规划结构。
申遗规划中的退台式限高方式,更适用于点状遗址的风貌保护,如西安钟楼;而对于宽达1,500 米的遗址公园来说,无法形成围合感。
维持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南北向的盛唐主轴线,和以含元殿、麟德殿为中心的两条东西向侧轴线,形成主从有序、南低北高的空间结构,充分利用遗址公园内部景观优势。
3)景观风貌控制。
缓冲区内注意避免不适宜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应借鉴历史传统,展示城市传统文化, 体现地方多民族融和的城市文化特征,充分展现西安历史风貌,塑造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展示界面。对缓冲区风貌有较大影响的现有建筑, 应有组织地进行改造和整治,使之与地域风貌达到有机协调。
建筑注意高度和体量控制,保证主要景观视线走廊的通畅,建筑屋顶应采用坡顶形式, 建筑的形式、尺度与色彩应与山水环境景观及历史文化景观相协调。
建筑体量与建筑色彩与遗址区环境色彩风格相协调,同时满足历史文化名城的控制要求。
2.3 明城墙周边区域研究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现存城墙为明代建筑,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 年),洪武十一年(1378 年)竣工,是在隋、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 属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安火车站扩建之后,解放路、城墙、火车成了老一辈西安人深刻的记忆,解放路商圈也是从那时起开始成熟起来。
在西安火车站与城墙周边的近现代遗址除了新建的唐大明宫,比较重要的当属民国时期的近现代文保单位,包括近解放路的革命公园、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近东北城角的大华1935(大华纱厂旧址)。大华纱厂是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始建于1935 年。作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其旧址已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大华纱厂如今被改造为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 更名为大华1935 文化产业园区。革命公园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更是记载了民国时期著名的北伐战争中“二虎守长安”与西安事变的史实。
跨越了多个朝代的西安城墙可谓是一部具象化的历史史书,每一处城门和城段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史实。对比西安站周边,如此众多的历史遗存在城市更新中应当予以重点展示和利用,尤其对于火车站这样的城市文化展示窗口,遗址活化展示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3 更新改造的方法与思路
3.1 设计难点与问题
在明城墙和唐大明宫遗址之间不足500m 的范围内展开一项现代化的交通枢纽建设,好比在城市心脏动手术。这里不仅文物遗址众多、用地狭小、地质情况复杂,还存在一条斜穿基地的F3 地裂缝,外加两条地铁线路同时在此汇集,南北各有两条城市主干道从站前广场穿越, 诸多现状条件极大地增加了改扩建工程的难度。
同时,由于南北两侧文物限高和风貌的限制,对于新建筑的高度、规模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既有老站房属于历史建筑,需要在保证外观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对其结构进行加固处理,并且内部功能需要结合新建建筑进行大规模的调整,这无疑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严峻的考验。
工程本身的技术难题与重要历史地段的文化杂糅,带来的更新改造难度可谓史无前例( 图2)。
3.2 总体设计思路
总体规划以大雁塔—明城墙—火车站—大明宫这一历史文化轴线为核心,以大明宫遗址为主体,采用“主从有序,北站房、东配楼、丹凤门三足鼎立”的布局方式,三者共同围合形成火车站北广场,所有机动交通均位于新建广场地下。
规划在既有车场北侧新建了北站房和高架候车室,建筑面积约5.2 万m2;车场规模由5 台11 线扩建为9 台18 线,同时新建8.5 万m2 站台雨棚;对既有南站房进行适应性改造;另在北站房的东侧新建东配楼,用于铁路综合开发,建筑规模约10 万m2;配套地块建筑规模15 万m2;总建设面积约45 万m2。
南北连通的高架候车厅连接起新老站房,地下市政通道连通铁路南北区域,并新增地上景观天桥,连接起原本被铁路分割的城市空间。立体式的通道将共同承担城市与铁路客流的集散功能。
北站房广场交通结合地下空间开发,采用“上进下出”的进出站方式,遵循“公交优先, 立体复合换乘、高效节地”的原则,把地面广场还给城市,最大限度地方便旅客出行;采取自强路下穿,北广场两侧局部下沉布置公交车车场,将出租车、社会车辆等结合地铁分层布置于广场下方;南广场结合客运站搬迁,增设公交枢纽站场。
北广场的景观设计综合考虑了南站房既有模式、遗址公园御道广场的延续性,以及唐长安城的空间结构,采用南北向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 既满足了火车站快速疏散及人流短暂停留的空间需求,也表达了对地域历史文化的尊重。
北广场周边配套包含3 个地块(DK3、DK4、DK5)。借助火车站区位与轨道交通优势以及大明宫与铁路文化资源,植入文化与商业复合的特色业态;充分利用地块得天独厚的景观资源,定位商务酒店与车站功能形成互补; 同时配置办公与会议功能,形成区域辐射效应。
规划中提出了“大唐天街”的概念,即将北站房、东配楼及3 地块整体串联起来,向南通过景观天桥与解放路商圈相接,向北通过跨太华路天桥与大华1935 及大明宫周边商圈相接,从而使整个火车站片区与老城区共融共生, 激活片区活力,实现商业可持续的发展,打造多元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都市商业模式,进一步带动大明宫周边地区未来的更新发展(图3)。
3.3 新建北站房、高架候车厅及东配楼
在老城中建设新建筑不可避免要面对形式问题。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客厅和大门,自然也承担着城市标志的责任。
我们曾在含元殿的基座上通过丹凤门眺望新的火车站,始终感觉它应是与丹凤门相似的大屋顶形式,共同构成新西安的大门,形成千宫之宫的意向,成为大明宫南侧的一个背景。从含元殿遗址的台基上能看到一个王朝的背影, 同时也是对西安老火车站的回望。从格式塔心理学来看,相似的形态可以构成有机的整体, 无论从火车站的进站厅,还是车站本身的标志性,也需要古今对话、新旧融合。为了消解大屋顶体量,规划在中部做了一个类似唐破风的变形,并进行了反复的尺度对比。自2015 年确定方案以来,屋顶形式进行了反复修改,实际上直到开工,方案也未能最终定型。
伴随着整个建设时期,建筑形式争论不休。更现代,还是更传统?体量大与小,高与矮, 材料新与旧等更是举棋不定。经过多次与文物部门的协商,最终因世界文化遗产严格限高24 米而取消了大屋顶的设计。当然,形式是最为重要的建筑表现力,我们作为主创建筑师未能实现心中的理想多少有些遗憾,但西安火车站作为在历史环境中的建筑更新标志,担负着连接历史与未来、缝补城市空间、梳理人的行为的重任,连接作用在此处显得更为重要。西安有多个火车站,但大明宫只有一个。西安古都的魅力就是发掘场地的潜力,把这片热土的所有张力表现出来。也许人们没有记住火车站的形式,但整个场所感就是核心,空间场所要比形式风格更为重要(图4)。
同时,设计对于新建建筑的立面风貌设计作了一定的研究,在对比了众多方案之后,采取了隐喻的手法作为对周边历史的回应,建筑主立面的门形拱轮廓及幕墙肌理分别是对丹凤门、明城墙的对话与回应,做到现代简约与传统精髓的和而不同、和谐统一(图5)。
高架候车厅室内设计重点考虑了旅客的候车环境体验,体现了传统风格的现代表达,延续与创新了既有的南站房室内空间风格(图6)。
3.4 既有南站房改造
除了车站新建建筑,本次改扩建项目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既有南站房的改造升级。现有老站房与明城墙隔广场相望,“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这首火遍网络的《西安人的歌》就是对老火车站的生动怀念。本次改造在立项之初便确立了对老站房的改造策略, 遵循“修旧如旧”的理念,基本保留原有外立面和室内的空间,仅进行局部修葺和整体清洗, 室内在保留原有候车功能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了历史文化元素,如重点保留并修复了原进站大厅上方的黄铜格栅吊顶,以及贵宾候车室内带传统纹样的天花藻井(图7)。
内部空间展示方面则作了较大的变动,将原有的两层4 个主候车厅改造成铁路文化展示空间,分别对应不同时代的列车主题,同时调整旅客进站流线,将原有正对入口的楼扶梯组取消,分散布置于东西两侧近展厅位置,将进站流线与展厅展览流线相结合,起到了活化空间展示的作用(图8)。
3.5 景观天桥与地下市政交通
西安火车站的改扩建打通了明城墙与大明宫的联系和连接,彻底打破了铁路线对西安城市的割裂,原本偏移的历史轴线在此延续下来,真正实现了“盛唐轴线”的重生。位于中轴的跨铁路线景观天桥建立了南北通道,在此连接了明城墙内的老城区和大明宫遗址,并为市民及旅客提供了观看丹凤门的全新视角,大有“天街通九达, 含元抗重霄”之势(图9)。一条24m 宽的地下和空中天街向城市开放,旅客从地下市政通道通过中央换乘大厅出站便可仰望丹凤门,形成一种时空转换、一眼千年的观景体验(图10)。
3.6 北广场地下交通及地面景观
火车站与丹凤门共用的城市开放广场,形成了以丹凤门为中心,古今交融的又一处富有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为城市举办各类活动创造了积极的场景。正对丹凤门的设计在满足旅客疏散和休息的条件下体现西安大平方正的特色,位于丹凤门两侧的是唐代108 坊的光宅坊和翊善坊,同时也有通向望仙门等的御道,在规划中尽可能保护原始的地貌,保持了大片绿地与留白,并适当予以文化标识,以期未来与唐城墙的绿带公园相连通。
在地面广场之下新建了地下4 层的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各种交通流线在此处汇集。通过优化设计将所有流线有序交叉又互不干扰,并且将地铁双线路与市政通廊结合设置,所有交通转换在地下同一空间解决,甚至本项目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铁地下快速进站的模式,即區别于传统由高架落客的方式,旅客可以由地下交通枢纽直接上到地面站台乘坐铁路列车,极大地提高了换乘效率。
3.7 周邊配套地块
北广场周边地块原来是西安铁路局所属的内部配套用房,包括职工宿舍、办公楼、铁路文化宫等。本次对于此类用地同时进行了改造更新,采取旧建筑拆除并重建新建筑的方式, 重点将铁路文化宫的功能保留下来,其他主要是商业配套等与车站周边旅游开发相关的功能, 主要包括北广场东侧的3 个地块。地块与东侧太华路主干道、铁路线直接贴临,对于西安站整体片区的风貌具有直接的引导展示作用,同时地块与东北侧的大华1935、大明宫城墙遗址具有更好的区域链接关系。
基于以上区位关系,规划设计以“大唐天街” 的概念将北站房、东配楼及3 个地块整体串联起来,向南通过景观天桥与解放路商圈相连, 向北通过跨太华路天桥与大华1935 及大明宫周边商圈相接。利用这条长达600m 的天街,把西安早期的历史遗产有机连接起来,不同时期的文化遗产通过这条空中廊道相连接与融合,形成以铁路交通为纽带的复合街区,从而使整个火车站片区与老城区共融共生,激活片区活力,实现城市功能的拓展,打造多元文化与产业相结合的都市商业体验模式,进一步带动大明宫与西安火车站周边地区未来可持续的更新发展(图11)。
4 结 语
城市环境的更新是一条艰难之路,也是一段长期的历程,需要平衡各方利益,也要取得理念和态度的共识。
城市的立体化发展使我们有能力建立地下的交通设施和立体的街区,对城市的全面理解也使我们认识到城市最值得保护的价值所在。西安火车站改扩建的实践提供了一条城市更新与风貌保护的途径,实现城市艰难的统一和各种矛盾的化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安站改扩建工程也是西安难度最大、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改造工程。
西安这座城市带有强烈的历史文化印记。如果说周秦汉唐文化早已深入古代西安的历史基因,那么西安站本身也是西安百年城市发展的缩影,见证了城市近百年的历史沧桑。未来的西安站不但是一座集铁路、城市轨道、道路交通换乘功能于一体的交通综合体,也是一座多元的城市文化综合体,将带动城市周边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域不断注入能量,增强城市活力, 成为古城文化复兴、城市风貌整体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百度百科. 西安明城墙[EB/OL].[2023-02-0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6%98%8 E%E5%AE%AB%E5%9B%BD%E5%AE%B6%E9%81 %97%E5%9D%80%E5%85%AC%E5%9B%AD/49853 73?fromModule=lemma_search-box.
[2] 陕西省文物局. 唐大明宫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5 年发布)[EB/OL].[2023-02-01].http://wwj.shaanxi.gov.cn/ zfxxgk/fdzdgknr/ghxx/202210/t20221010_2254958.html.
[3] 百度百科.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EB/OL].[2023- 02-01].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5%BF%E5 %AE%89%E5%9F%8E%E5%A2%99/1227840?fromtit le=%E8%A5%BF%E5%AE%89%E6%98%8E%E5%9F %8E%E5%A2%99&fromid=6629110&fr=aladdin.
SYNOPSI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Urban Design Methods Based on the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Xian Railway Station and Its Surrounding Supporting Projects as an Example
Yuanchao Zhao, Chao Jiang, He Zha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construction in China, many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have undergone large-scale urban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Among them, there is an obvious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econstruction of old citi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urban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 key issue in urban renewal.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renewal in Xi'an,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laborates the relevant methods of urban design aimed at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oject practice of the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of Xi'an Railway Statio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Xian Railway Statio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nclud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geographical locati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reconstruction of Xian Railway Station.
The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Xian Railway Station. This part mainly includes the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basic data o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urban planning, and landscape features of Xian,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Daming Palace,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the Ming City Wall, aiming at sorting out the guidelines for the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urrounding areas of Xian Railway St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design.
Nex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s and ideas for urban renewal and reconstruction. This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of design and introduces the ideas and specific practical contents of the design. They mainly include the design of the newly-built Xian North Railway Station building, the East Annex building, and the Elevated Waiting Hall,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existing Xian South Railway Station building, the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overpass and underground municipal transportation, the project of the underground transportation and ground landscape of North Square, and the exploitation of surrounding supporting plots.
Las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project of Xian Railway Station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for the city development of Xian as a who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