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中外体育社会化的对比研究
2023-03-03尹珊珊颜军
尹珊珊 颜军
(1.泰州学院体育系 江苏泰州 225300;2.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扬州 225000)
“社会化”这一概念首次出现于19 世纪末的西方社会学著作中。随后,围绕社会化的研究日益增多,成为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关注的重点话题[1-2]。虽然不同学科对社会化的研究侧重各异,但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特有的个性和人格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从自然人的成长到社会人的转变,包括角色知识和社会文化的学习与内化,以逐步适应社会生活[3]。
体育社会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领域中,“体育”通常指广义上的体育活动,如身体锻炼、运动训练和体育竞技等。体育社会化涉及个人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内化运动方式、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等,从而发展体育能力,并最终展现积极的社会化体育行为[4]。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体育的健康功能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涵盖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社会适应作为评价个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化结果的具体体现[5]。同时,研究也发现,个体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可以加速社会化进程[6];参与体育有助于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和社会人格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化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4,7]。因此,体育社会化不仅是体育科学领域内备受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也对促进个人的社会化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引起了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近30 年来,体育社会化领域涌现出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众多国内外学者通过文献综述的形式回顾了这些研究。例如,Morgan 等[8]运用日记和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体育教师的职业社会化进行了综述分析;花勇民和布特等[9]通过文献资料法,对中国的体育社会化改革进行了回顾和评述;李晓栋等[10]则通过文献计量法,探讨了国际上体育社会化研究的发展脉络。尽管这些研究具有重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时间维度上,上述综述文献主要引用了5~15 年前的研究,缺乏对最新体育社会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的更新。其次,内容方面,现有综述很少从国内外差异的角度出发进行探讨,缺少系统的比较分析。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多依赖于主观解读,而较少应用科学的测量手段。
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和全面比较国内外体育社会化的发展脉络。为此,本研究采用学术界公认的CiteSpace 工具[11]作为主要研究手段,通过可视化技术对国内外的体育社会化研究进行比较分析。此方法能更客观地反映研究现状、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通过此研究,本文旨在揭示国内外体育社会化研究的差异,并为我国体育社会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在科研测量领域,计量分析软件已成为一种关键工具。如由美国德雷克赛尔大学的陈超美教授开发的CiteSpace 可视化软件,这一新型数据可视化工具已被广泛采用[11]。本研究利用CiteSpace 6.1.R2 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时区图谱等方法,对国内外有关体育社会化的研究现状、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进行较为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此来梳理出国内外体育社会化研究的差异。
1.2 数据来源
在科学研究中,获取准确且全面的数据是构建知识图谱的关键。为确保精确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选择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数据源,进行体育社会化的对比研究。
国内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库。为保证研究的代表性、可信度和权威性,本文进一步选取了CNKI 中的核心期刊作为样本选取的范围,并以“体育+社会化”或“体育+社会性发展”为主题,进行高级检索,为涵盖全部国内研究成果,发表时间选择不限,检索下载截止时间为2023年9月15日,检索到相关初始核心文献258篇。通过人工排除学位论文、会议通知、会议论文、书评等文献,最终筛选出188篇高相关度的核心文献样本。
国际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数据库。为全面覆盖国际上的体育社会化研究,采用了“sports socialization”“socializ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以 及“socializa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等关键词进行检索,同样不限制发表时间,截至2023年9月15日,初步检索共获得1 228篇文献。通过对标题、关键词和摘要的详细审核以及人工筛选,并利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去重,剔除了信息不完整和重复的文献,最终获得837篇高度相关的国际文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中外体育社会化研究热点与主题的对比分析
本研究关键词的共现频次揭示了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热点主题。通过对中外体育社会化领域的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和共现图谱分析,得出图1和表1。
图1 中外体育社会化关键词共现图谱
国内体育社会化的关键词知识图谱(见图1a)展示了291 个网络节点和566 条节点连线,网络密度达到0.013 4,体现了学者间的密切交流和多元研究方向。为保证研究的精确性,剔除了直接相关的检索关键词“体育”和“社会化”,同时将意义相似的关键词进行了合并。表1 结果显示,竞技体育、大学生、学校体育是国内研究的高频词汇,反映出这些领域的研究重要性。特别是青少年、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的中介中心性较高,标志着它们在国内体育社会化领域的核心地位。相比之下,国外体育社会化的关键词知识图谱(见图1b)包含了580个网络节点和3 884条节点连线,网络密度0.023 1,显示出国际学者间的紧密联系和多元交流。国外研究中心理学术语如perception(感知)、perspective(态度)、belief(信念)的频繁出现,突显了心理学方法在探讨体育社会化问题上的核心作用。关键词children(0.13)、health(0.12)、adolescent(0.11)和behavior(0.11)的高中介中心性,进一步揭示了国际学者们对儿童、健康、青少年行为等方面的深入关注。
综合来看,中外体育社会化研究在内容、方法和主题上存在显著差异。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3个关键词,突出了这些领域的重要性。相比之下,国际研究更侧重于“儿童”“健康”“青少年”和“行为”4个关键词,反映了其研究的核心焦点。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国内研究多采用单一方法和视角,而国际研究则更倾向于运用心理学指标,如感知、态度和信念来衡量个体在体育活动中的社会化进程。从研究主题上来看:国内外学者都集中于“人的社会化”,尤其关注青少年体育社会化,这一点反映了青少年作为社会化关键群体的重要性。青少年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不仅能促进其社会化进程[12],还有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这一发现为未来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体育社会化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2.2 中外体育社会化演化趋势的对比分析
为了深入分析中外体育社会化的演化趋势,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软件的Timezone View 功能,全面梳理了中外体育社会化的研究进程。本研究将国内体育社会化的发展历程分为3 个阶段:萌芽期(1992—2011年)、探索期(2012—2018年)、发展期(2019—2023年)。在国内体育社会化的萌芽期,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主题零散,以宏观理论为主,涉及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体育公共服务等[9-10,13]方面。而探索期的研究更多关注于人的社会化”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群体[14-15],研究逐渐从宏观走向具体实践。到了发展期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运动员、体育教学、体育产业等领域[12,16],此阶段依然存在结构维度模糊和方法局限等不足的问题,实证研究相对匮乏。
国外体育社会化的研究也可分为同样3 个阶段:萌芽期(1996—2010年)、探索期(2011—2018年)、发展期(2019—2023 年)。在萌芽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青少年体育社会化领域,并逐渐从宏观层面转向更细致的微观层面。如不同的学者分别从父母社会支持、儿童体育参与感知、家庭结构和社会化目标等[17-18]方面展开研究。探索期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性别与体育社会化,学校体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等[19-20]领域。发展期的研究则更加专注于体育与职业社会化、体育教师教学社会化、特殊人群体育社会化等[21-22]较为细化的研究主题。相关的实证研究也逐步增加,对体育与社会化的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这对未来我国体育社会化的理论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总之,通过对比,总结出以下几点。第一,国内体育社会化研究主要沿着“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学生—青少年—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的脉络发展,而国外研究则更多侧重于“家庭与儿童社会化—性别社会化—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化—运动员社会化—职业社会化”。第二,国内研究相对宏观,研究主题零散,方法和视角较为单一,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少;而国外理论研究和方法视角较为丰富,相关实证研究也较多。第三,未来的研究趋势将更加专注于人的体育社会化、体育教师教学社会化、职业体育社会化以及特殊人群体育社会化等较为细化的研究领域,其中儿童青少年体育社会化和职业体育社会化有望成为后续研究重点。
3 研究结论与展望
3.1 研究结论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对中外体育社会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化趋势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3.1.1 从研究热点与主题上来看
在研究热点上,国内外学者各有侧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等方面;国外学者则更关注儿童、健康、青少年行为等方面。从研究主题来看,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在“人的社会化”这一主题上,对体育与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研究更为重视;国外还注重将职业社会化的理论应用于体育教师、体育教育学博士、运动员、教练员等社会化问题的探讨中。
3.1.2 从研究方法与视角上来看
国内学者有关体育社会化的研究相对宏观,研究主题零散,结构维度模糊,研究方法和视角较为单一,相关实证研究匮乏;国外注重运用心理学方法和视角对体育社会化问题进行探索,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方法视角较为丰富,实证研究较多。
3.1.3 从演化路径与发展趋势上来看
国内研究主要沿着“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大学生—青少年—社会体育—体育产业”的脉络演进;国外研究则以“家庭与儿童社会化—性别社会化—学校与青少年社会化—运动员社会化—职业社会化”为主要发展轨迹。未来,体育社会化的研究将更加专注于儿童青少年的体育社会化、体育教师的教学社会化、职业体育的社会化以及特殊群体的体育社会化等更细化的研究领域。
3.2 未来展望
我国学者虽然在体育社会化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等方面都进行了初步探索,但依然存在体育社会化结构维度模糊、主题零散、方法局限等不足。为了深入开展体育社会化研究,建议未来研究应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2.1 理论模型的构建与实证检验
国内研究者可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来明晰体育社会化的结构维度,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内的各类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并开发相应的测量工具,以实证检验各变量间的具体关系,从而加强该领域的实证研究基础。
3.2.2 关注特定群体的社会化研究
鉴于目前研究重点是“人的社会化”,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的体育社会化,未来的研究可以围绕如何通过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进行更多实证研究。这对发展体育素质教育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成年人和特殊群体的体育社会化研究也应成为未来的重点探索领域。
3.2.3 研究方法的多样化与合作的加强
由于本文在体育社会化核心文献收集上的限制,国内研究数据的广度和深度均有待提高。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更多样化的研究方法,从多维度深入挖掘数据,以期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除此之外,在研究主题方面,通过合并处理一些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关键词来确定体育社会化的研究主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该方面的内容还有一些具体问题值得深入研究。除此之外,今后还应注重研究作者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以产出更有前瞻性、高质量的科研成果。